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世界遗产预备项目“丝绸之路-海路-中国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阙维民 《地理科学》2017,37(11):1678-1688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于2016年正式启动,迄今尚无有关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专题的综合研究成果。首先建议申遗项目的中英文名称:丝绸之路-海路-中国段(Silk Road-Maritime Route in China),然后探讨“丝绸之路”申遗的国际背景(除1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系列跨国世界遗产外,另有8国递交9项“丝绸之路”预备项目)与“丝绸之路-海路-中国”项目的申报意义(主动性、创新性、唯一性、均衡性、政治性、世界性)。并就申报项目的遗产内容提出具体建议:遗产地从31处扩展至141处,遗产类型在文物遗产的基础上增加了聚落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最后提出在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建立“丝绸之路-海路”申遗专项基金。  相似文献   

2.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矿业遗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世界遗产名录中矿业遗产的考察是认识该遗产类型、了解国际动向的有效途径。对ICOMOS颁布的《世界遗产中工业和技术遗产项目》名单进行分析,结合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项目评语,确定了24项世界矿业遗产。对这些项目研究表明:在登录标准上,世界矿业遗产主要通过文化遗产第ii项、第iii项和第iv项标准入选;在隶属区域上,欧洲北美地...  相似文献   

3.
世界遗产中古城研究方法与内容初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陶伟  田银生  吴霞 《地理研究》2002,21(2):210-218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 ,体现了地球上文化、自然遗产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珍贵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古城则凝聚了人类文明史中最辉煌一页的精华。非凡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使它们成为城市研究的活化石。截止 2 0 0 0年 1月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遗产名录》中 ,古城已达 94座 ,约占世界遗产总项目的 1/ 7,并分布在世界四大洲 5 6个国家内。本文在分析了这些古城的研究意义之后 ,探讨性地建立了一套研究体系 ,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并进一步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中国的丽江古城为例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有关世界遗产的定义和标准以及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历史与现状、景观与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可以考虑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申报世界遗产如能成功,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保护有很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申报世界遗产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符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对世界遗产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标准,应该可以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果申报成功,将能提高我国人民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认识和自豪感,有利于世界人民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全面了解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而更能加强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保护。至今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存在一些需要解除的思想束缚。我国一向重视治黄的问题,黄河大堤受到精心的保护,对黄河问题的研究也成绩卓著,这些对申报都十分有利。当前,非常需要有关方面进行认真的讨论,以取得共识,决定是否需要立即开展这一工作。  相似文献   

6.
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京杭运河北端通惠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惠河是元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北端的漕运河道,但列入UNESCO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京杭运河项目中并未包括通惠河.为了在正式申报时弥补这一缺憾,笔者于2007年底对通惠河的历史地理与遗产资源做了文献梳理、社会调研与实地勘察,结果显示:通惠河的运河遗产资源价值较高,但运河遗产资源的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原住居民对运河遗产资源的认知程度不高,运河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力度不够.有鉴于此,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强通惠河遗产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重点保护符合申遗标准的遗产资源;综合整治遗产资源本体及其环境;传承发扬运河历史文脉与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7.
Marine environments, key life-support systems for the earth, are under severe threat. Issues associated with managing these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s are complex and interrelated. Networks of marine reserves can be valuable for mitigating threats to marine systems, yet the successfu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ch networks has been limited. Efficient ways to conserve marine environments are urgently needed. This Focus Se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reserve networks based on geomorphology, fish biology, ecological connectivity, and appropriate governance. The articles in this Focus Section offer examples of the following: (1) distinctive reef geomorphology dictating the spawning locations of reef fishes, which in turn serve as critical source sites for the replenishment of distant reefs by means of larval transport; (2) an example of a simplified oceanographic model that predicts larval transport from fish breeding sites to important nursery areas; and (3) 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marine reserve network that illustrates key elements of a successful strategy. In sum, this Focus Section offers case studies that show the value of marine geomorphology, oceanographic connectivity, and stakeholder involvement as key elements of multidisciplinary geographic studies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marine reserve networks. Geographers can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astal and marine ecosystems in many ways that involve subdisciplines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geography, political ecology, and ethnography.  相似文献   

8.
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濒危世界遗产概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洲际濒危世界遗产的数量分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非洲的濒危世界遗产数量最多,且濒危率最大;濒危世界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亚洲,濒危世界自然遗产主要分布在非洲。从纬向分布看,濒危世界遗产主要集中在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978年以来濒危世界遗产的演变大致分为缓慢增长(1978-1991年)、快速增长(1992-2004年)、起伏调整(2005年至今)3个阶段。《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类型结构相对平衡,世界文化遗产的濒危率(2.4%)数值较小且较稳定,世界自然遗产濒危率(6.9%)数值较大且波动较为明显。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濒危世界遗产数量增减较小,而亚、非两大洲数量波动较大,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濒危世界遗产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世界各地对世界遗产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步伐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出现了很多问题,而其中如何持续有效的经营与管理世界遗产资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对有关世界遗产地管理模式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现有世界遗产地管理模式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以绿色管理为基础对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模式进行了重构,并且列举了绿色管理在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模式中的作用,进而凸显绿色管理在世界遗产地管理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11.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提供的按国家顺序排列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将属于非洲国家的世界遗产逐项析出,进一步通览每项遗产的介绍资料,根据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点将非洲世界遗产的地域特征归纳为:文化遗产远多于自然遗产而在全球自然遗产比例较高、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在热带地区分布比较集中、古城镇数量多、就地取材且原始性强、反映历史悠久的古老遗迹多、外来文化特征明显以及宗教和神秘色彩浓厚等方面。这些特征是在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和地缘位置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世界遗产缺乏对乡村类型遗产的划分导致对此类遗产特征与综合价值的把握不甚明确。乡村是由其所在地的自然基底要素、硬质要素和软质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记录了乡村人类活动的历史,表达了特定乡村地域的独特精神。文章筛选了28处独立且仍有人类活动的乡村世界遗产,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归纳了不同地域的乡村世界遗产特征,并且总结了乡村规划布局、文化艺术、杰出建筑和土地利用4大核心价值。进而指出,我国的乡村世界遗产申遗工作起步较晚,且地域局限、类型单一,未来乡村世界遗产申报可尝试从其他遗产亚类或者双遗产角度开展,发掘乡村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手工业生产方式等价值,丰富我国乡村世界遗产类型和价值。并且,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当格外注重对乡村世界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邹玮  孙才志  覃雄合 《地理科学》2017,37(6):859-867
借助Bootstrap-DEA模型综合测算了环渤海地区17个城市海洋经济效率,并结合标准差椭圆和重心坐标方法,定量刻画了2000~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考察了影响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基于Bootstrap-DEA模型纠偏后的海洋经济效率更低,但准确性更高;计算得到的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总体上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海洋经济效率的城市主要分布于渤海西南沿岸。 从标准差椭圆分布来看,海洋经济效率总体呈现南(偏西)-北(偏东)的空间格局;从重心的移动轨迹来看,效率重心先向渤海西南部海洋经济区移动,再转向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与渤海西部海洋经济区移动,最后转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移动。 针对海洋经济效率空间格局演化驱动机制的分析表明,区位优势对海洋经济效率产生正向影响,海洋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海洋经济效率产生负向影响,资源消耗型海洋产业比重过大是导致海洋经济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荔波锥状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全球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品冬  熊康宁  肖时珍 《地理研究》2013,32(8):1517-1527
研究世界自然遗产地价值,对遗产地本身以及其他类似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系统论思想,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三处遗产地中的荔波锥状喀斯特置于全球视角,选取相似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结合世界遗产第八条有关地质地貌特征与演化历史等方面的评价标准,进行全球对比分析,揭示其全球显著价值。研究表明:荔波锥状喀斯特具有更为独特的演化环境与更为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更有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单体形态与较为齐全的地貌组合类型,更有罕见的锥状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命记录。荔波锥状喀斯特是反映地球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典型范例,极具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世界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名山的历史保护与启示——以中华五岳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超  陈耀华 《地理研究》2011,30(2):372-384
中国山岳的开发历史悠久,中国名山在当前多作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其中部分还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些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历经数千年仍能较好得到保留,对其认识和保护的历史经验值得探究.五岳作为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名山,开发利用和保护历史悠久,是研究中国名山历史保护的良好范例.通过对五岳的文献资料与历史遗迹的研究发现,古人...  相似文献   

16.
基于“3S”技术,结合水文、地质地貌等野外考察,围绕喀斯特水动力效应、地貌响应及缓冲区的缓冲作用进行分析,探讨了贵南铁路对荔波-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地貌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贵南铁路线路穿过荔波-环江喀斯特的缓冲区,未穿过遗产地,对遗产地地貌价值无直接影响;2)线路以桥梁、隧道、路基的形式穿过缓冲区,以桥梁形式跨过遗产地上游地表河与地下河,河中不设桥墩,基本不影响遗产地上游水质水量;缓冲区的九万大山二号隧道可能使缓冲区隧区降深漏斗带内地下水位降低,但对遗产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喀斯特作用过程的影响极小;位于缓冲区的路基出露处均为非喀斯特地貌,不影响遗产地喀斯特地貌;3)遗产地大、小七孔与茂兰-环江2个片区分属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无统一的地下水水力联系,贵南铁路对遗产地2个片区之间地下水水力联系及喀斯特作用过程无影响;4)线路将影响缓冲区的13个峰丛洼地共计面积5.32 km2,占缓冲区总面积的1.22%,基本不影响缓冲区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鹏  张小敏  陈慧 《热带地理》2014,34(4):429-437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ANT)通过把人与非人的、物质的和社会的要素并置在行动者网络内,为地理学家审视“空间”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理论工具,在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应用日益增多。文章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遗产地为研究对象,使用ANT研究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从偏僻乡野向世界遗产地的空间生产过程。研究发现,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行动者主要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国家各级政府、开平碉楼与村落专项基金会、旅游企业、旅游者、碉楼华侨业主、碉楼当地业主、其他非业主居民和开平碉楼与村落环境。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处区域的经济衰落呈现出的行动者集体的问题是行动者转译原因,也是开平碉楼空间再生产的起点;申遗与旅游开发成为行动者利益赋予、征召与动员的过程,也同时阐述了空间再生产过程的机理,由部分业主对网络提出的异议则指涉了新的空间再生产。  相似文献   

18.
珊瑚礁岩土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珊瑚礁岩土工程的研究意义、珊瑚礁岩土的组成、钙质砂的物理性质、钙质砂的静力学特性、珊瑚礁岩土中的桩基工程、珊瑚礁混凝土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得出:1)颗粒易破碎是钙质砂最重要的特性,直接影响着钙质砂的其他力学性能,而影响钙质砂颗粒破碎的主要因素有围压、有效应力、颗粒级配、初始孔隙比、颗粒强度、颗粒形状等;2)生物颗粒的易破碎以及成桩过程对钙质砂结构的扰动,导致钙质砂中的桩基承载力远低于普通石英砂;3)在以珊瑚砂为原料的混凝土工程中,利用抗硫酸盐水泥拌养的珊瑚混凝土,其强度和耐久性相对较好。最后指出:加强对钙质砂颗粒破碎发生机理的研究以及建立破碎模型、加强对新型珊瑚礁钢筋混凝土和新型桩基的研究、开展珊瑚礁岩土工程的灾害预防与处理以及工程后期的养护等,是珊瑚礁岩土工程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Sociospatial information is critical to marine and coastal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Hawaii Coastal Uses Mapping Project used a participator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PGIS) methodology to gather local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location and intensity of coastal human activities in Hawaii's priority sites for coral reef management. PGIS provided an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means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in a data-poor context, particularly at a scale and location where considerable local knowledge is held by community members and resource users. We detail the PGIS methods developed to collect sociospatial data on human uses in the project regions and discuss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the practice of PGIS that emerged from the mapping process, as well as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and documentation of spatial knowledge. Key themes include: issues of scale and appropriateness in using PGIS as a method for mapping human coastal and marine activities; data validity, authority, and the nature of local knowledge; community trust, engagement, and collaboration; and utility for coral reef management. While several factors limit local agencies' ability to use this spatial information to dat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rs found the participatory mapping process to be highly valuable for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engagement, and the maps provide a resource to state and federal manag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human implications of future management scenarios.  相似文献   

20.
珊瑚钙质骨骼δ11B重建的海水pH时间变化序列显示:珊瑚礁海水pH的长期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波动周期,并且这些波动是区域海洋气候过程和珊瑚礁海水生物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活动(光合呼吸作用和钙化作用)控制着海水碳酸盐系统的组成,调节着海水pH的变化。这一过程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和区域海气过程的影响下,一起作用于珊瑚礁海水pH的变化,因而使得不同海域的珊瑚礁海水对海洋酸化的响应有所差别。研究珊瑚礁生物活动在长时间尺度上对海水pH的作用对认识珊瑚礁海水酸化机理十分重要,同时也是了解珊瑚礁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海洋酸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