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5月17日广东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及WRF模式对2014年5月17日出现在广东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尺度背景和中尺度分析,并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范围大、生命史较长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可有效地用于强对流天气预警预报;此次强对流过程天气尺度背景属于典型的高空槽配合、切变线配合地面锋面,850 h Pa切变线配合地面锋面共同作用触发了强对流天气发生;环境场强的垂直风切变、强对流雷暴内部有组织的垂直上升和下沉运动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维持较长生命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青海西宁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5月7日发生在青海东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中尺度环境场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配料"法的思路分析了此次大—暴雨的水汽条件、稳定度条件及触发抬升条件。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东移及西南暖湿气流是影响此次强对流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有利的热力、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是强对流天气产生和维持的机制;雷达回波特征对此次强降水天气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强对流引发暴雨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FY-2E、FY-2D气象卫星云图和兰州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2年5月20-21日出现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强对流暴雨天气进行分析,归纳此次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环流形势及一些物理量分布特点,结合环流演变和影响系统特征分析,探讨此次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可能原因,为今后青藏高原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暴雨的监测、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2003年4月江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TBB资料、探空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3年4月12日发生在江西以及福建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层低涡切变线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 这种下层暖湿、上层干冷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非常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 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伴有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东移南压的演变过程; 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 冰雹发生时可观测到79 dBz的反射率因子极值并伴有弓状回波; 对流有效位能积累、释放随时间的演变过程, 对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强对流天气发生前高层的干冷空气倾斜状向下侵入到对流层中低层附近, 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量锋区及锋区上强的垂直涡柱为该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热力和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1982年5月26日江淮之间一次500mb偏南气流中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指出: 1.在高空暖平流增温,低空冷平流降温的形势下,如果中低层有足够大的增湿发生,也有可能形成足够的潜在不稳定能量供给强对流天气发生的能源。 2 本例强对流发生的能量是潜在不稳定能量,其释放机制开始是由于行星边界层内空气辐合提升,加上地形的影响引起局部强对流,而后由于局部强对流的下泄气流形成边界层飑锋,从而触发大范围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沈阳地区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隋东  沈桐立  张涛 《气象》2005,31(7):20-23
应用中尺度MM5数值预报模式对2003年6月28日发生在沈阳地区的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并与实况观测资料进行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演变规律,得出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为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提供有应用价值的思路和方法。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是受深厚的低涡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干湿空气间强的风垂直切变和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是此次冰雹强对流爆发的重要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7.
T639在毕节2010年5月5日强对流天气中的释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月5日傍晚到6日毕节地区出现了一次雷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部分乡镇出现暴雨。该文利用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639物理量场预报结果对预报毕节2010年5月5日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为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力的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NCEP(2.5°×2.5°)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云图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8年6月10日发生在甘肃省平凉市的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属于典型的西北气流型,高空强冷平流、强对流发生区明显的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以及高层气流引导地面辐合线附近生成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造成此次强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2)中尺度辐合线和干线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较好的触发机制;强对流发生区螺旋度的异常增大为雹暴系统的发展增强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场条件;强垂直风切变可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冰雹等天气,和湿斜压作用共同形成MCS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冰雹发生区0℃层、-20℃层高度及二者之间的厚度均有利于大冰雹的形成。(3)卫星云图中MCS发展明显,容易给局地强对流输送能量,利于强对流的维持发展,且强对流区主要位于云顶亮温TBB低值区的后部和南部,多普勒雷达资料显示,引发强对流天气的回波单体附近,悬垂回波、弱回波区、钩状回波等特征明显,对应径向速度图有明显的中气旋、中层径向辐合及风暴顶辐散等特征配合,对此次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该文利用佛山市三水区自动气象站降雨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的再分析资料以及雷达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和雷达回波演变情况对2017年6月16日三水区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冷空气、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下,由地面辐合线触发形成的;充足的水汽输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强烈的上升运动为三水区产生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中低层存在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和中层有干冷空气的入侵也是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关键原因;通过分析雷达资料,能较好地辨别出回波强度、高度、维持时间、中气旋的发生发展,有利于开展短时临近气象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0.
天津地区080625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对流降水是天津地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为了研究该类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热力学机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FY-2C卫星逐时TBB资料对2008年6月25日天津的强对流降水过程进行研究,然后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该次强对流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露点锋是该次强对流降水的重要机制,其对应的低层气流辐合所形成的强烈上升运动及相对应的强烈发展的对流云团,是此次天津强对流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有效位能等参数的变化非常好地反映出此次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特征;较大的相对螺旋度与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对应也较好。由此认为,中尺度露点锋锋生的动力学、热力学过程是此次强对流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雷达产品和卫星云图等对2010年5月29—30日在山东省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是受冷涡横槽影响。(2)高空西北气流、低空西南气流、高层干冷、低层暖湿和略有前倾槽的结构是此次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必要条件。(3)沙氏指数、垂直风切变、850h Pa与500h Pa之间温度差和垂直速度等物理量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和移动方向。(4)从雷达回波、云图中可以看出,在横槽的前部经常有小的对流云团生成。(5)前期的温度较高、地形以及城市的热效应也是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05年4月6~10日,和田地区出现了大降水、强降温、沙尘天气过程。利用常规天气资料、ECMWF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有关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这次天气过程是冷空气从南疆西北翻山入侵南疆盆地,天气系统相互叠加而造成的,ECMWF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和田地区这次强天气有很好的预报能力和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气象常规资料和溃变理论的v-30图结构分析方法对2011年4月17日影响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锢凶锋形势对此次过程的强度影响起到关键作用,溃变理论的v-30图结构分析方法对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0月4日午后,洛阳市的市区、新安、宜阳、嵩县一些乡镇出现明显的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中短期预报出现漏报失误,由于其发生在国庆、中秋双节和秋收秋种关键期,给洛阳气象服务造成很多不良影响.针对预报失误原因和小概率强天气发生的各种机理,利用天气图、雷达回波、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高影响天气发生在弱的垂直风切变、地面冷空气抬升的有利条件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报难度大和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先前征兆不够明显是失误的根本原因;中气旋、垂直液态水含量跃增、强的组合反射率因子和高冰雹概率等产品对短时临近预报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准确预报对流风暴是否越过黄河也是提高洛阳市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2006年3月12日受冷空气影响,黔南州出现了一次寒潮天气过程。根据中低层、地面天气图及单站要素对此次过程进行分析。在天气形势上反应为:高空冷涡对应的横槽南压,其东段逐渐转竖,西段维持横向,不断向南分裂波动,引导地面强大的冷高压南压,使前期受暖低压控制的我省在冷空气侵入时大幅度降温,同时在印缅低槽的影响下,产生液、固态降水及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13—14日山东省强致灾对流性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东北冷涡和地面气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上冷下暖的形势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近地面层的逆温层为强对流发生积累了能量,适宜的湿球温度0℃层和-20℃层高度是大冰雹出现的典型配置;大气对流有效位能和干暖盖指数等物理量对强对流天气产生有较好指示意义;较长时间的低层强烈的水汽辐合和大气可降水量激增预示着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伴随着强降水的产生;产生大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具有较强的反射率因子、三体散射、有界弱回波区、旁瓣回波、回波悬垂和反射率因子梯度大值区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受强冷空气影响,2021年12月25—27日广西出现了全区性、降温幅度大、范围广、气温低的寒潮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ECMWF预报资料,对此次寒潮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在低层偏南气流的影响下广西前期升温明显,贝加尔湖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爆发后,在南支槽、低层锋区、气压梯度大值区的影响下,全区出现了大范围降温、大风天气,大部气温下降10~12℃,局部14℃以上。此次预报着眼点为冷空气强度和移速的预报,其对降温时间、降温幅度、降水相态等要素的预报有重要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一次槽前强对流风暴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刘勇 《高原气象》2006,25(4):687-695
对1995年8月5日发生在陕西中部一次槽前强对流风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影响500 hPa槽前强对流风暴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不是中层干空气(干暖盖),而是低层有干空气侵入雷暴区。在中层水汽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低层水汽通量由大变小是暴雨天气向强对流风暴天气转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云顶亮温资料,对2006年6月24—25日陕西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对流云团是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原因。强对流发生前,近地面存在逆温层。强对流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流层高低层湿位涡“正负区垂直叠加”的配置是强对流天气发展的有利形势。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层湿位涡正压项等值线密集的零线附近及湿斜压项的正值区。  相似文献   

20.
一次罕见冰雹天气过程的对流参数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陈晓红  郝莹  周后福  鲁俊 《气象科学》2007,27(3):335-341
2005年6月14夜到15日凌晨受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影响,安徽东部出现罕见的冰雹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高空天气图、卫星云图和雷达等资料,分析了环流形势和天气影响系统,计算了相关的强对流天气参数并对能量参数进行了详细分析,试图揭示本次过程的天气系统特征和对流参数物理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大范围风雹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在东北低涡下,高空前倾槽与地面辐合线有利的大环流背景下,一个MCS影响所致;KI、SI指数对于预示本次强风雹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CAPE、NCAPE、SSI和SHR等参数较好地反映出强风雹天气过程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