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3年2-1994年12月的紫外辐射和总辐射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暖季,紫外辐射和总辐分别占年总量的87%和86%。极昼期间辐射通量特别强,紫外辐射和总辐射11-1月的平均强度超过青藏高原和北极圈附近地区夏季的平均强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3年2月~1994年12月的紫外辐射和总辐射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暖季(10~2月),紫外辐射和总辐射分别占年总量的87%和86%。极昼期间辐射通量特别强,紫外辐射和总辐射11~1月的平均强度超过青藏高原和北极圈附近地区夏季(6~8月)的平均强度。南极春季(9~10月)臭氧洞期间,臭氧减少不但对紫外辐射B波段有显著的增加作用,对紫外辐射和总辐射也有一定的作用,紫外辐射和总辐射与斜程柱臭氧总量都呈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南极拉斯曼丘陵湖泊水化学特征。对13个湖泊的调查和统计分析表明,湖水以Na+和Cl-为主要优势离子,不含有CO32-离子,营养物质(N、P、SiO2)在湖水中普遍偏低,而且湖水和雪样无机氮组分均以NH4+为主,水化学类型比较单一,都属氯化物Na+型贫营养水体。Na+、Cl-、SO42-的高浓度,特别是Big湖、莫愁湖和Heart湖水中离子含量明显的高,指示拉斯曼丘陵地区的降水来源以海洋气团为主,并受海洋环境影响强烈。微量元素分布在0.01~2.0μg/l之间,接近于水圈这些元素的浓度值。  相似文献   

4.
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大地测量控制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建立与施测前后共历经4年方始完成,总控制面积约177.6平方公里。本文主要讨论了该网分区布设情况及总体平差的原理与方法,并对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经过整体平差的结果可以满足1:10000测图的需要。该网也是我国东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基础大地控制网  相似文献   

5.
利用手持快速矿石分析仪(NITON XL3t-500S GOLDD)对拉斯曼丘陵中山站附近出露的基岩进行测试, 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有明显的Rb元素富集。测试了17个样品, 其中12个的Rb含量达到了0.04%, 1个样品的Rb含量达到0.1%以上。分析测试样品特征, 并结合拉斯曼丘陵地质特征发现, 拉斯曼丘陵地区Rb的富集与含黑云母的泛非期伟晶岩墙关系密切, 而且粒度越大Rb含量越高, 类比推测该区域Rb元素富集潜力巨大, 有必要继续开展相应的地质调查工作, 进一步探讨其富集成因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拉斯曼丘陵的短期气候特征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山站1989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对拉斯曼丘陵的短期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拉斯曼丘陵的气候特点与东南极沿岸其它绿洲区相似,共同受大尺度气候过程的影响,同时还具有许多局地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7.
罗宇涵  刘毅  孙立广 《极地研究》2012,24(2):159-167
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莫愁湖ZH沉积柱进行了生态地质学的研究,通过AMS-14C定年构建年龄框架,采用550℃烧失量、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等,恢复了中晚全新世该地区较高分辨率的湖泊生物量记录。结果显示,距今6600-6100年、5400-4800年、4650-3750年和3500年-2850年为莫愁湖生物量高值期,气候相对温暖适宜,湖泊生产力旺盛;距今6100-5400年、4800-4650年和3750-3500年为湖泊生物量低值期,气候相对寒冷,湖泊生产力相对较弱。而且在整体较暖的气候环境下,出现了其它无冰区沉积物中鲜有记录的距今4800-4650年、4400年前后和3750-3500年的气候快速变冷事件。根据莫愁湖湖泊生物量恢复的东南极拉斯曼地区高分辨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太阳活动强度和东南极大陆冰芯记录相吻合,为东南极中晚全新世多样的气候格局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的沉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栓科 《地理研究》1994,13(4):8-18
拉斯曼丘陵区风化过程微弱、初始,沉积物地球化学指数与母岩高度相似.沉积物搬运距离短,且风力的混合扰动作用强烈,沉积颗粒级配过程、粒度参数、化学组份均反映这一特征.丘陵西部沉积物保存较好,东部区则受外力明显的改造.各类沉积物10mm以下颗粒均值(Mz(φ))介于中砂到粗砂范围内;分选差,样品标准差δ多集中在2.0附近;随着Mz(φ)的增大,频率曲线变尖陡,型式愈近正态分布曲线;同时,δ也随Mz(φ)的增大而升高.各类沉积物中均含少量的悬浮物,含量介于5-10%之间.  相似文献   

9.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区的风力地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栓科 《极地研究》1994,6(4):26-34
拉斯曼丘陵区风力强度大、频数高,各月平均风速均可起动粗砂级以上碎屑。高速气流的极不饱和挟砂(雪晶)状态限制了风力堆积作用和磨蚀作用,而风力吹蚀作用和雪粒(晶)堆积作用则构成本区风力地貌发育的主体。风积方式包括遇阻堆积和停滞堆积,其地貌形态主要有雪被(雪坝)、砂堆(砂地)和砾堤(砾滩)。风积物的沉积地球化学参数与本区母岩有极高的相似性,说明风积碎屑是近源堆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0年2年—1991年1月近地面辐射平衡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夏季辐射强度大,寒季小。大气透明度全年都很好,透明度系数大多在0.8以上,寒季的透明度系数略大于暖季。年平均总辐射强度为119.2W/m~2,10—3月的总辐射累积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90%。年平均反射率0.42,夏季裸地平均反射率为0.27,寒季雪面平均反射率为0.51。年平均净辐射强度为11.7W/m~2,地表相对大气而言是热源。10—3月净辐射强度为64.1W/m~2,4—9年净辐射强度为-40.6W/m~2,前者说明地表在该段时间内吸收热量,后者为损失热量。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最大似然法应用TM影象数据,对拉斯曼地区米勒半岛进行岩性自动识别分类。结果提取出该区的5种主要岩石类型即:1.片麻状花岗岩;2.正长花岗岩;3.富Fe、Al片麻岩;4.混合岩;5.条带状混合岩。说明用自动分类法进行地质岩性填图在该地区是可行的。它为南极地质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初步工作表明,该方法分类速度快,省时省力,能减少大量的野外工作。为利用遥感资料进行地质工作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王自磐 《极地研究》1995,7(2):28-34
在1988~1994年期间,对南极拉斯曼丘陵东部麦氏贼鸥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群尺度在1989/1990年考察站建设期间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该区多国考察站、点的建设和发展中,一度缺乏对废弃物品和垃圾等的有效管理,使周围生态环境受到不良影响,以及频繁的人员活动对栖息动物的直接侵扰与危害,是造成本区麦氏贼鸥繁殖与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南极淡水生态系统的水化学特征,完成了拉斯曼丘陵地区13个湖泊和菲尔德斯半岛10个湖泊以及雪样的调查分析。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和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的气候条件不同,前者属于极地海洋性气候、气温不很低、湿润、风小、夏季较长;后者属于极地大陆性气候、气温低,冬天严寒、干燥、风大,夏季较短。因此,两地区的湖泊地貌、成因、发育、水生生物种群结构以及水化学状态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虽然水化学类型均比较单一,但矿化度却相差甚大。本文还对两区饮水水源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莫愁湖(69°22.3’ S,76°22.0’ E)沉积柱中的有机生物标志物记录了全新世中晚期该地区气候演变过程。不饱和长链烯酮在沉积柱111-76 cm (6450-5100 cal. yr. BP)和36-30 cm(3700-3500 cal. yr. BP)深度有检出,76 cm深度以上基本消失,表明该地区在5100 cal. yr. BP前后气候开始由冷转暖,冰川消融,陆壳抬升,相对海平面下降,同时大量的冰融水使湖泊逐渐淡化。沉积柱底部长链烯酮的检出阶段与东南极相对海平面较高时期相一致,而沉积柱36-30 cm(3700-3500 cal. yr. BP)深度不饱和长链烯酮的痕量检出则揭示了一个短暂的气候干冷,湖泊盐度升高的时期。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反映的当地气候变化所控制的湖生植物群落演变过程与上述过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就目前认识,拉斯曼丘陵地区的所有基底和盖层岩石都卷入到了格林威尔期和泛非期高级变质和变形作用。泛非期高峰变质的时代大致在550—530 Ma,其造山晚期的花岗质岩浆作用遍及全区。我们观察到,中山站区石榴黑 云斜长片麻岩固相变质作用过程,主要是对早期锆石的重启、改造,例如,对早期岩浆锆石环带的模糊化,对锆石棱、角的溶蚀,甚至同位素体系的重启等,难以形成变质锆石(边),退变或重启年龄平均值为522.7±6.6 Ma。峰期变质 之后侵位的花岗岩结晶年龄为545±9 Ma,意味着峰期变质应不晚于该年龄。泛非期的变形、变质作用及花岗岩可对早期“干”岩石进行某种程度的退变质改造,从而造成高级变质岩变质结构的复杂性。这种变质作用及有关的花岗岩活动似乎缘于陆块内部的活化,而不是不同陆块间的碰撞所致。  相似文献   

16.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代表性的原岩为镁铁质堆晶岩的暗色麻粒岩,其中锆石的U-Pb同位素年代测定表明,本区在泛非事件(500Ma)之前的晚元古中期可能经历过一次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主要由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组成的暗色麻粒岩的U-Pb不一致线年龄结果为772.4+71.1/-48.0(2σ)Ma。结合野外地质证据,此年龄可能代表了该区已识别出的早期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事件并对应于罗迪尼亚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