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迎接地震观测技术的新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简要总结了随着这几个阶段的措施进步南京基准地震台观测技术的重要变革,并从记录地震事件数量,大地震速报作用和推动某些研究的深入等方面评估了由于这些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地城台效能的提高,对目前地震观测技术从模拟观测向数字观测的转折时期,地震台如何尽快过渡,充分发挥效能提出了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3.
4.
地震观测标准子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震行业标准体系表》(DB/T1-2000)和2002年及2004年国家科技部项目《数字化地震前兆观测技术标准》实施过程中得到的认识,运用标准体系的原理和建立标准体系的原则与方法,研究和分析了地震观测标准子体系的结构和层次划分以及地震观测专业通用标准和地震观测门类通用标准,为进一步修订地震行业标准体系表提出了建议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邹振轩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5,26(1):106-110
作者在地震观测台站建设的实践基础上,提供一套完整而易于操作的防雷设计和运行解决方法来保护地震观测系统,使通信线路、设备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地震观测技术与仪器》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说明了在翻译该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概括了译者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地震科学的发展对地震观测技术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研制高灵敏度、宽频带、大动态范围的地震仪以及在降低环境对地震观测的不良影响,大区域地震观测网方面的一些动态。 相似文献
8.
赵建和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2,23(1):24-27
前言在中国地震局与安徽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九五”期间安徽省地震局完成了合肥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蒙城区域有人值守数字地震台、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合肥台的建设 ,现投入正式观测运行 ,并取代了原模拟观测。但是监测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仅占全省地震台网的2 7% ,合肥数字地震台监控 ML 2 .5地震范围仅为全省地域面积的 1 / 3 ,而皖南、皖北地区台站仍为模拟观测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安徽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求 ,因此 ,在“十五”期间将建设省级数字地震台网。图 1是“九五”期间安徽省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概况。1 “十五”安徽省级数字地震观… 相似文献
9.
10.
张奕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9,20(5):11-13
众所周知,地震观测技术是地震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近20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了地震观测方法的更新,地震观测设备的换代和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创新,使当代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推进了地震学研究的发展,获得了一批令人注目的科研成果。值此世纪之交,回顾近20年来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对下个世纪的近期展望,既很必要也颇具意义。80年代中期,国家地震局采用768工程独立开发研制完成的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设备的地震观测系统,在全国建成了20余个不同孔径的模拟遥测地震台网,使我国的地震观…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随着信息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地震信息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本文着重分析了地震信息失真传播的成因、特点以及对策,为管理地震信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地震现场与一般灾害现场不同,其受灾区域较大,常规的基于遥感信息进行灾情收集时,采集信息零散混乱无法形成可视化直观分析结果。为解决该问题,设计基于可视化遥感技术的地震大区域灾情收集系统,利用遥感信息采集大区域的优势,配合设计网络通信层、数据收集层、数据库层、GIS遥感平台层和应用层组成的系统硬件,采用GIS三维重构技术,对灾情进行可视化呈现。实验结果说明,系统最长响应时间为1.857 s,最大CPU占用率和消耗分别是80.8%和1 656 MB,信息可视化重现程度高。 相似文献
16.
17.
以1989年10月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为例,叙述了地震突发后情报追踪的目的和意义、主要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并讨论了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2014年11月22日四川康定发生6.3级地震后开展应急流动观测为例,描述了在应急流动观测组网中,如何应对震区高原环境,完成4个流动台选址架台、快速组网、运维保障;并通过对流动台址地动噪声功率谱密度分析计算,获得的台基达Ⅱ或Ⅲ级环境地动噪声水平,余震微小震检测能力与定位精度得到极大改善。流动台网运行期间,提高了震区监测台站覆盖面,记录到了大量余震微小震,加密台站对震区定位精度提升了量级,震源深度、震级更加准确。结果表明:一旦大震发生后,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流动观测是必要的,而完成好一次大震后快速有效的应急流动监测,必须综合考虑震区地域环境、人员配备、预案选择、通信条件、设备可靠诸多因素与运维保障,采用固定与流动台联合组网方式,应急流动发挥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9.
利用硬件设备、网络、存储、系统架构等高可用环境升级的技术手段,并采用Oracle数据库参数调整、索引添加、分区等方法对集成数据库进行性能调优。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集成观测数据库性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通过SQL语句解析的深入分析,对业务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提出SQL语句优化和实时波形存储方式改变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