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涠西南凹陷W油田为例,为加深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开展了基于复合砂体构型的流动单元研究,总结了剩余油分布模式.基于油田稀井网资料,通过井震结合、动静结合,并参考类似储层地质知识库特点,开展了复合砂体构型解剖;利用筛选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流动带指数(FZI)把研究区储层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并在复合砂体内部刻画了流动单元的分...  相似文献   

2.
采用“重点井沉积时间单元划分”—“标准层控制、参照层借鉴对比”—“切叠河流定界”—“平面井网对比”这一对比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复杂河流相地层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对比的难题,采用该方法对大庆长坦喇嘛甸油田目的层301口开发井进行了沉积时间单元的划分与对比,在此基础上精细刻画了SⅢ各沉积时间单元单砂体的分布范围,把原来认为的大...  相似文献   

3.
笔者依据岩心、测井资料,通过岩性、电性对比,对胡状集油田沙三中亚段4~8油层组的扇三角洲相储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确立了不同级次旋回界面和旋回类型的识别特征,将研究层段分为1个长期旋回和6个中期旋回。依据中期旋回对砂体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及垂直、平行物源方向短期旋回与古地貌的变化关系,确定了短期旋回的对比原则和对比方法,建立了短期旋回对比格架。短期旋回地层在中期基准面旋回的不同时期的砂体分布特征差异明显,是造成储层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在细分油气开发层系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4.
尼日尔三角洲前缘重力流水道砂体的沉积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日尔三角洲油气资源丰富,是目前尼日利亚主要的油气勘探区。研究区K油田位于尼日尓三角洲前缘深水区,其A油藏储集砂体为重力流水道及其伴生的天然堤和决口扇,其中重力流水道砂体储集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可达24.21%,平均渗透率可达1.413μm2。三角洲前缘深水区的重力流水道、天然堤及决口扇分别对应钟型-箱型、指状与漏斗型测井相,其地震几何形态特征和成因标志典型,空间配置关系明确。重力流水道砂体在空间上具有侧向和沿古水流方向迁移特征,使得其平面上呈现出弯曲的条带状;重力流水道复合体由多个正韵律水道砂层叠置而成,水道轴部主要由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组成,水道边缘砂泥互层。地震剖面上,水道下切较深,具有典型冲刷充填几何形态,其内部发育强振幅叠瓦状、波状反射构造;重力流水道两侧的天然堤与决口扇呈楔状或丘状,地貌上略高于重力流水道。上述重力流水道及共生的成因相构成一个内部结构清晰且成因构成单元完整的重力流水道体系,可以作为大陆边缘三角洲前缘深水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研究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5.
陈戈  斯春松  张惠良 《江苏地质》2013,37(2):178-182
扇三角洲是陆相碎屑岩重要的沉积类型之一.利用砂体沉积过程数值模拟方法可以预测扇三角洲砂体的几何形态.在利用泥沙冲淤动力学模式建立扇三角洲沉积过程的数学方程后,根据现代三角洲沉积特征,设计了其沉积过程的模拟条件,计算域长100 km、宽50 km,流量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模拟过程到2 000年时,扇三角洲沉积过程基本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前缘复合砂体最大厚度约39 m.通过对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几何形态的模拟研究,总结出扇三角洲沉积体储层建筑结构的模拟与预测方法.计算过程中可识别出4种沉积砂体,包括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平均长宽比为2.68,平均宽厚比为79.8)、河口砂坝(平均长宽比为2.02,平均宽厚比为68.2)、远砂坝(平均长宽比为1.65,平均宽厚比为58.3)、水下溢岸沉积.主要沉积单元砂体几何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好.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泥沙冲淤动力模式可以较好地揭示扇三角洲发育过程,进而可以预测扇三角洲砂体的几何形态.  相似文献   

6.
运用岩心观察、粒度分析、地震及测井曲线形态分析等资料,结合单井相、剖面相分析,对永安镇油田沙三段上亚段一沙二段下亚段沉积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确定其发育河流一三角洲相沉积和湖泊相沉积。三角洲相沉积在该地区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湖泊相发育滑塌沉积。系统研究了储集砂体的时空演化、展布规律及砂体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坝微相是该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对下一步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天山山前带克孜勒努尔沟与依奇克里克野外露头沉积相的精细研究,结合山前带大量地震剖面分析与迪那201井、东秋5井等多口钻井测井相和岩心精细描述,将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划分为2个层序。层序2低位域以冲积扇沉积为主,自湖侵体系域始,研究区广泛发育退积与进积型扇三角洲沉积。库姆格列木群层序2湖侵体系域内扇三角洲平原砂体以正韵律沉积为主,砂砾岩占地层厚度的(68.4~87)%;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正、反韵律均有分布,砂砾岩占地层的百分比有所降低,为(55.2~77)%。高位体系域内主要发育以反韵律砂体为主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古近系苏维依组只发育一个层序,其低位体系域的砂体为扇三角洲平原与前缘的分流河道砂体,湖侵体系域内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正、反韵律均发育,高位体系域内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以反韵律砂体为主,正韵律砂体相对较少。对比苏维依组不同体系域内砂体储集性,湖侵域内砂体优于高位域内砂体。扇三角洲沉积体中有利储集砂体首选为湖侵体系域内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次之为低位域扇三角洲前缘(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最后是高位域内的河口坝及席状砂沉积砂体。特别要指出:低位体系域或者湖侵体系域底部发育的扇三角洲前缘(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底砂砾岩)被快速湖侵的较厚的暗色泥岩所覆盖,可形成较好储集场所。  相似文献   

8.
通过岩芯、录井、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大芦家地区渐新统东二段主要由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砂体的成因类型主要包括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和决口扇、席状砂、远砂坝。它们不仅具有各自独特的沉积特征和测井相特征,而且其空间储集物性的分布也各不相同。此外,它们还具有较强的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却较弱。  相似文献   

9.
西江W油田珠江组储层为一套海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内部结构复杂,微相类型多样。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及测井频谱旋回分析技术,综合岩心、测井等资料,在西江W油田珠江组内部识别出5个长期和1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搭建了精细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几何参数的统计和砂体发育规律的总结,在精细层序格架约束下,把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构型样式划分为孤立型、侧叠型、双向迁移型和堆叠型4种。研究表明基准面旋回变化控制了储层构型叠置样式和演化规律,不同的中期基准面旋回位置发育不同的构型样式,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早期或下降晚期,砂体以堆叠和侧叠为主,而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晚期或下降早期则以双向迁移型和孤立型为主。构型分析成果有效指导了H11层剩余油的挖潜,并为海上油田三角洲储层构型研究提供了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0.
温米退积型与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类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成因分析是预测剩余油分布及制定合理开发政策的基础。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地层分析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是在气候干燥的淡水湖盆长期基准面旋回内的退积型和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三间房组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基于单分流河道识别: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小,分流河道宽深比30~58,平面形态纵向由枝状向指状演化,发育CSm→MSp-l→FSh→FSp-h→FStr→FSp-h→Fr较细岩石相组合;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相对较大,分流河道宽深比53~108,平面形态纵向呈指状-枝状-片状演化,发育SCm→GCSm→CStr→FSp-h→FSp-l较粗岩石相组合,湖底坡折带发育小型河口坝。水气交替注入能较大幅度提高这类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与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惺  莫文渊  吴超羽 《沉积学报》2011,29(2):328-335
为了探讨全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沉积演变的时空变化特征,将全新世珠江三角洲划分为4个阶段、12个区域,并根据92个钻孔,分别统计计算了不同阶段和区域的沉积速率。研究表明:(1)珠江三角洲在全新世4个阶段中的平均沉积速率有较大变幅,其中在10.0~7.5 ka BP最小,仅为1.27 mm/a,在7.5~5.0 ka BP阶段最大,为2.34 mm/a。这主要受沉积基底地形、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沉积空间的差异性所导致;(2)距今2 500年以来虽然由于人类活动频繁使珠江来沙量增多,但由于河湾中河道的形成、束窄,沉积物被输运到外海的比例不断增加,使得该时期平均沉积速率并不是全新世各期中最大;(3)由于三角洲复杂边界对河流和海洋动力的改造和重塑,高海面期三角洲的沉积中心同时分布在中部不同区域。表明三角洲的进积模式不同于其它大型三角洲——三角洲的发育并非单一自河口向外海逐渐发展,而是不同区域的沉积体同时多向发育。  相似文献   

12.
被动陆缘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及沉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王英民  徐强  黄志超 《地质论评》2012,58(5):846-853
被动陆缘深水沉积盆地是深水油气勘探和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基于尼日尔三角洲西部深水区与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开展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和沉积体系研究。主要取得3个方面的认识:①尽管两个地区所发育的重力流沉积体系差异较大,但基本沉积单元是相同的,均由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深水水道和朵体组成。②尽管不同被动陆缘深水沉积盆地所发育的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基本相同,但由于重力流供给、海底地形、陆坡均衡面以及可容空间和沉积过程等因素的差异,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以及沉积体系叠置样式存在较大的差异。③进行深水沉积单元的识别和表征研究的同时,应加强深水沉积体系控制因素研究,而不能简单地套用某种深水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3.
西江、北江下游及三角洲网河河道同步水文测验成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郑道贤  沈鸿金 《水文》2004,24(3):33-36,29
1999年汛期,西江、北江下游及三角洲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项目最齐全的同步水文测验工作。对该次测验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通过对测验成果的合理性分析,论述了该成果的测验精度、上下边界条件和洪潮代表性,进而指出了珠江三角洲河网主要节点和八大口门水量分配比发生了变化及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收集了2004-2006年珠江口磨刀门水道咸潮发生时测站(1~7)逐日定时观测的的含氯度、水位与流量数据,分析了各监测站含氯度与水位的日变化与年变化,导出了咸潮演变各过程中,含氯度与径流、潮流、河口地形等的关系式,建立了珠江口地区磨刀门水道咸潮入侵的经验模型。据此,模拟了2006年1月12日的磨刀门地区的咸潮入侵态势,经过和沿途各观测点验证发现与实测数据非常吻合。以含氯度等于250mg/L(饮用水的含氯度最大值)的点作为咸潮入侵的最远点,用简化修改后的盐度模拟模型计算了磨刀门咸潮入侵最大距离,并根据2006年1月12~20日的河口含氯度与最近的上游天河站的径流量实测数据计算出相应的咸潮入侵最大距离。研究表明,在河流枯水期(珠江河口通常是12月至翌年3月),只要获得当天河口的含氯度和上游测站的径流量数据,就能利用此经验模型估算出河流各点的含氯度,作出盐度模拟图,并估算出相应的咸潮入侵最大距离。  相似文献   

15.
陆架边缘三角洲发育于大陆架边缘、由物源越过陆架坡折并在陆坡沉积而形成, 分布广、储层发育, 其富油气性已经全球多个地区的勘探实践所证实。基于最新钻井与地震资料综合分析, 首次系统揭示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珠海组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分布与结构充填, 分析了其发育的主控因素与油气勘探意义。研究表明, 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剖面上呈S形、斜交或叠瓦状前积结构, 钻井揭示为厚层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与前三角洲泥互层沉积, 平面上北东向展布于白云凹陷至鹤山凹陷一带。白云凹陷段三角洲规模相对较小, 以斜交前积为主;白云南洼东段呈S形前积结构, 顶积层为厚层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岩, 前端深水水道与深水扇发育;南部隆起段以斜交、叠瓦状前积为主, 规模较小;鹤山凹陷段以S形前积结构为主, 发育大型下切谷与深水扇。晚渐新世构造活动相对平静, 深水区形成了稳定的陆架坡折带, 古珠江携带的充沛物源与珠海组时期相对海平面下降促使了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发育。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泥质沉积是一套中等-好的烃源岩, 同时其发育也为海相泥岩带来了丰富的陆源有机质;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分布广、纵向厚度大, 是深水区重要的储层类型, 其前端发育的深水扇体是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6.
河道采沙对珠江三角洲水情及水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江三角洲水系属于典型的潮汐河网,水流同时受到地表径流及沿海潮位的双重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水系大规模的人工挖沙导致了水文条件、河床演变自然进程的较大变化。根据潮汐河网的水力特性,建立了用于模拟水位、流量时空变化的一维河网水动力数学模型,并根据由灰色模型预测的因挖沙引起的未来年份的河床演变情况,分别预测分析了不同水平年在丰水期、枯水期两种代表水情下的水系水位、流量变化情况。并对由此可能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污灌区地下水重金属含量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污灌区地下水重金属含量特征,采集地表水样5组、地下水样14组进行化学组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污灌区地下水8种重金属元素中,仅有Ni和As两种元素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4.3%和42.9%。8种重金属含量在污灌区地表水、工厂废水以及地下水中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Ni、Zn、Se、Cd这4种元素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Cu与Pb和Cd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关系,Cr仅与Ni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As与其它7种元素的相关性均不明显。聚类分析结果显示8种重金属可分为4类:Pb和Cu一类,Se、Cd、Ni、Zn一类,Cr和As均单独一类。Pb和Cu与Fe的相似性最好,Se、Cd、Ni、Zn与Mg2+存在较好的相似性,Cr与HCO3的相似性最好,As与SO2-4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在新水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形变化与洪季水动力特征变化之间的关系,以1999-2008年为研究时段,基于1999年地形建立一维河网数学模型,复演珠江三角洲地区"08·6"洪水,并与"08·6"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河网地形变化对洪季水动力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形整体下切加强了河道行洪能力,在遭遇洪峰30年一遇的"08·6"洪水时洪水位整体下降,三角洲顶部马口站洪水位最大降幅达到0.9 m;②河网内潮差和潮汐传播速度增大,潮区界上移至马口、三水以上;③西江河网地形下切幅度大于北江河网,地形不均匀下切导致河网节点分流比改变,西江河网洪水期分流增加2%,马口站和天河站洪峰流量增幅分别接近1 500 m^3/s和1 000 m^3/s;④西江马口站分流比随上游洪水流量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地形不均匀下切导致其变化梯度增大。珠江三角洲近年地形的不均匀下切,是近年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特别是河网腹地洪水灾害有所减轻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通过遥感、水文和水化学、综合物探、地质取样、钻探以及静力触探等多种调查手段与方法,首次在我国重点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的近岸开展了1∶10万比例尺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调查,对调查区水域的海水化学要素、环境质量、水动力、地形地貌、沉积物、浅地层结构、潜在地质灾害以及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对海洋地质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与预警,并对该区海洋开发和工程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村剖面位于佛山市陈村镇。AMS14C及OSL测年结果显示,剖面自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开始沉积,结束于全新世晚期,由老至新经历了河流相—河口湾相—三角洲相沉积环境。根据有机碳同位素曲线变化特征,结合孢粉、有孔虫等鉴定结果及沉积环境综合分析,将剖面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1晚更新世,34.15~24.5ka BP,属河流相沉积环境,δ13Corg平均值为-28.13‰,对应MIS 3期冷—稍湿气候,期间小幅波动;2晚更新世—全新世早期,24.5~9ka BP,属河流相沉积环境,δ13Corg平均值为-29.8‰,对应MIS 2期干冷气候及全新世早期温—干气候,YD事件得以记录;3全新世早—中期,9~6.7ka BP,属于河口湾—三角洲相沉积环境,δ13Corg平均值为-27.97‰,变化幅度小,对应暖—湿气候;4全新世中—晚期,6.7~0.44ka BP,属于三角洲相沉积环境,δ13Corg平均值为-26.94‰,变化幅度大,冷暖变化显著,气候特征为热湿—偏凉—暖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