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用GPS资料反演南极大气可降水量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对流层天顶延迟来反演大气中的可降水量。利用我国长城和中山两站 1 998、1 999、2 0 0 0年参加全南极GPS国际联测所取得的南极地区的GPS数据 ,组成各期GPS网 ;采用高精度的GAMIT/GLOBK软件进行基线解算和网平差处理 ,使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案 ,得到各时段两站对流层的天顶总延迟值 ,采用了Saastamonien和Hopfield两种模型分别进行天顶静力学延迟的解算来分离天顶静力学延迟。从两站的历史气象资料出发 ,通过回归计算得到适合两站 1、2月份的转换系数K ;然后进行天顶湿延迟至可降水量的转换 ,结合现场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各期数据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极长城站自1985年成立至今,已经积累了近3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这些数据是研究南极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基于多种原因,数据中存在的不规范和错误,影响了其使用价值。在第29次南极长城站考察期间,建立气象资料审核纠错、查询统计等多功能南极气象资料处理系统,应用该系统对长城站的历史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实现了南极气象资料的共享。  相似文献   

3.
南极条约     
1959年12月1日,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南极考察的十二个国家(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苏联、英国和美国)于华盛顿签定了《南极条约》.  相似文献   

4.
常李艳  华薇娜  李煜 《极地研究》2010,22(2):174-189
本文利用WOS数据库收集1999-2008年十年间的南极论文25345篇,并利用网络关系图、h指数、g指数、引文量从国家层面、机构层面和作者层面对国际南极研究形势进行整体分析,揭示南极研究现状、重点研究领域以及关键科研人员等信息。  相似文献   

5.
在第三纪以前,南极洲不在现今的位置,而是在热带和温带地区.南极冰盖的形成始于距今26百万年前的渐新世.冰川作用比地球上其他任何大陆都早得多.从晚第三纪到第四纪,南极冰盖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距今18000年前,冰盖比现在厚450—1000米,陆架差不多均被冰盖所覆.估计当时海面下降了100—150米.冬季和夏季的海冰范围分别比现在大10倍和2倍.目前,南极冰盖(包括冰架)在后退,但内陆的年积雪量在增加.这同南极地区气温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我上了一堂以南极洲为题的公开课,受到听课师生的好评。我教学的指导思想是: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南极洲这一课题,牵涉到许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有“嚼头”。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英雄业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7.
8.
张文敬  王雪珺 《山地学报》2021,39(6):922-924
南极,地球上最后被发现的大陆 南极是地球上最后被发现的洲际大陆.南极洲总面积达1400 多万 km2 ,其中冰盖大陆面积大约为1247 万 km2 ,陆缘冰面积为 158 万 km2 左右,岛屿面积大约为 7.6 万 km2.南极洲的发现历程漫长而艰巨,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史诗般的传奇与迷幻.最早试图寻找南极洲的是一个叫做...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0—2012年南半球夏季南极南奥克尼群岛西部水域开展的资源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本研究对南极电灯鱼的基础生物学,包括体长(SL)、纯重(DW)、体长-体重关系、性成熟度和性腺指数及摄食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极电灯鱼体长范围为6.3—8.8cm,平均体长为7.51±0.03cm(平均值±95%置信区间);体重范围为3.46—10.13g,平均体重为5.96±0.08g;纯重范围为3.11—8.69g,平均纯重为5.17±0.07g。(2)体重与纯重关系为DW=0.8497TW+0.1623(R2=0.9502),体长与纯重关系为FL=0.0238DW2.6695。(3)调查期间,南极电灯鱼性成熟度处于Ⅰ—Ⅳ级,未发现有Ⅴ和Ⅵ级的个体出现。(4)摄食强度随体长的增加而有所加强,空胃与1级所占比例随体长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南极冰雪及非南极地区尘粒的研究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普里兹湾是南大洋碳循环研究典型代表海区,也是中国历次南大洋考察的重点调查区域。从初级生产力、营养盐、叶绿素、海-气CO2通量、真光层颗粒有机碳(POC)输出通量,净群落生产力(NCP)等方面综合阐述了其碳循环特征。生物泵运转效率和海冰过程是碳吸收的主要控制因素。普里兹湾总体上可以从陆坡划界,分为湾内和湾外两大部分。两者碳循环特征差异显著。湾内碳循环过程活跃,是南大洋夏季的高生产力区域。湾外则表现出高营养盐、低叶绿素(HNLC)特征,初步认为存在Fe限制。总体上,溶解有机碳(DOC)、POC、营养盐、叶绿素、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存在从湾内向湾外随纬度递增或递减的规律。海冰消长对碳循环过程影响剧烈。夏季融冰造成的冰藻释放、水体垂直稳定性增加是提高生物生产力的首要原因。总体上普里兹湾的碳循环受各种生物、物理过程及其耦合作用控制,对南大洋碳循环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陨石热释光研究揭示了陨石中自然TL值取决于陨石暴露在宇宙空间时的宇宙射线辐照和自身热衰变之间的平衡。宇宙剂量率(决定于初始屏蔽作用)和反照率直接影响陨石的自然TL值。相对于非南极陨石,南极陨石由于大的地球年龄而具有更低的自然TL值。一些具有特别低自然TL值的陨石(~15%)表明经历了近期的加热作用,它们可能以特别小的近日距(<0.8AU)轨道到达地球上。普通球粒陨石的TL灵敏度反映了长石的性质和丰度,冲击加热不仅降低陨石的自然TL值,而且破坏TL发光体,导致TL灵敏度下降。变质作用通过原始火成玻璃的脱玻作用产生长石,使普通球粒陨石的TL灵敏度增加达105倍。因此,TL灵敏度的测定已用作3型普通球粒陨石,CO、CV球粒陨石和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新的分类方法。诱导TL曲线的峰温和峰宽也与陨石的热历史有关。相对于TL发光体长石的无序化,它们随着变质作用的增加而增高,使得这些参数可以用来估计变质平衡温度。新的陨石TL数据已经用于讨论来自火星的Shergotites陨石的溅射、地-月转换时间、南极陨石风化作用和可能的地外来源。  相似文献   

13.
南极陨石研究的启示Ⅳ.南极陨石热释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南极长城湾南极帽贝的营养组成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常规的生化分析方法对南极帽贝软体部分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南极帽贝软体部分(干样)中粗蛋白含量为58.39%,粗脂肪含量为11.54%,灰分含量为9.97%;氨基酸总量为27.51%,必需氨基酸含量11.25%,占氨基酸总量的40.89%,第一限制氨基酸为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45.79;三种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21.20%;矿质元素含量丰富。综合分析认为南极帽贝能为其捕食者如黑背鸥和企鹅提供优质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迄今为止对南极臭氧洞研究的成果,综述了南极臭氧洞形成的诸种原因。研究表明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氟里昂,通过发生在极地平流层云表面上的非均相化学反应所分解出的活跃的氯基,经过光化学反应过程大量分解臭氧是出现南极臭氧洞的内部原因;太阳活动、大气长波辐射及大气环流造成南极平流层环极涡旋中出现的极地平流层云,可能是形成南极臭氧洞的外部条件。南极臭氧洞的闭合很可能是南半球春季逐渐增强的行星波活动往南极平流层输送的臭氧增多的结果。同时讨论了南极臭氧洞未来的可能趋势,估计南极臭氧洞可能会持续下去,并随着大气环流的波动,其程度和范围也会出现波动。  相似文献   

16.
南极臭氧洞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性质 南极洲地理要素的命名问题由来已久,它需要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客观的探讨,并将所有的论证付诸充分的实践检验 此项历时约三年的实践检验的结果,1947年5月首次发表于美国地名委员会的专刊第86号上,题为《南极洲的地名》。此后的工作成果陆续公布于美国地名委员会的若干地名录中。现在,这些成果已大部分应用于南极洲的地理要素的命名之中。由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南极政策研究,在充分认识其南极利益并明确了利益挑战的基础上,澳大利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南极政策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南极利益及其行动目标的简要分析,结合澳大利亚在南极立法、南极管理及国际关系处理方面表现和相关活动,探讨了利益驱动下的澳大利亚南极活动图景,点明了其南极政策对维护其南极利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南极冰、雪及冰川沉积物中,特别是在富集陨石的冰区内发现和收集了较大量的宇宙尘、微陨石及火山成因的尘粒带,在非南极地区的大气平流层和深海沉积物中也收集到了宇宙尘。按其宇宙尘分布特征划分为行星际宇宙尘和恒星际宇宙尘。按其成因将宇宙尘划分为彗星成因、小行星成因、陨石消融成因及恒星际成因或前太阳的尘粒或粒子,并提出了判别宇宙尘的综合标志,同时讨论了宇宙尘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张青松 《地理研究》1985,4(3):107-108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于1984年12月30日至1985年2月20日建成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1985年4月3日中国南极越冬考察队八名队员抵达长城站,使长城站由夏季考察站升级为常年考察站,创造了近代南极考察史上当年建站,当年越冬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