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全面地分析了此段海流的流路与流速结构,首次提出研究海域近底层的环流示意图。指出在夏季,韩国南岸和日本九州北岸均存在着一支南下的逆流,九州西岸出现两种或多种形式的流路。对马暖流在源地流速很弱,流向不稳定,流路时隐时显不明显,只有离开源地后才逐渐显示出一支海流轮廓;强流区在朝鲜海峡附近。该海流可明显地划分为三段。流速夏强冬弱,夏季流幅宽约80km。  相似文献   

2.
杭州湾地波雷达观测的海流数据取样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杭州湾口区两台地波雷达5个半月观测的资料,对其中的3 189个有效观测时次的海流数据取样率(CSR)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两台雷达波交叉观测的中心区域各测点的地波雷达观测的海流数据取样率高于外围区域,在中心区域海流数据取样率可达98%以上,向外围区域海流数据取样率逐渐平缓递减,到边缘区域海流数据取样率仅在20%以下;地波雷达观测的海流数据取样率有明显的日变化,白天海流数据取样率明显低于夜间;17时海流数据平均取样率达到最低值(约49%),然后很快上升,至02时达最高值(约74%),然后再缓慢下降至17时为止。同时在10时和20时地波雷达观测的海流数据取样率呈现两个相对低值点,可能与人们在这两个时段通讯繁忙所造成的干扰有一定的关系。海流流速对地波雷达观测的海流数据取样率也有较大影响,呈负相关,流速大时海流数据取样率比流速小时的要低,在海流数据取样率大于98%的中心区域,流速和海流数据取样率的相关系数小于-0.8,在海流数据取样率大于60%的区域,流速和海流数据取样率的相关系数小于-0.6,体现明显的相互关联。地波雷达观测的海流数据取样率和潮汐有着每日4次的良好相干,而似乎和风没有显著的关系。希望这些分析对地波雷达以后的推广使用能积累一些经验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不同流路时期黄河三角洲沿岸余流场的数值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入海流路改道变迁频繁,有关不同流路时期沿岸余流场变化的认识将为理解入海泥沙输送特征的变动和沿岸泥沙动态提供重要的水动力基础,通过数值对比实验,以分处黄河三角洲北、东两岸的钓口和清水沟流路为例,对比研究了两个流路基本稳定后的初期黄河三角洲沿岸余流场结构及其流速的变化.结果表明,虽然两个不同流路时期沿岸流系的总体趋势存在一致性,但不同岸段的局部余流场结构、流速及其分布在不同季节都发生了程度不一的变化.在流场结构上,夏、冬季的差异很小,而春、秋季的差异相对较大,特别是在10m以浅的近岸海域的变化明显.高流速区分布,在钓口流路时期具有随各突出沙嘴而生的特点,清水沟流路时则是沿岸线走向、呈条带状延伸,且其分布范围更大、中心流速更高.沿岸余流流速在清水沟流路时期比钓口流路时期大很多,以清水沟口以南海域的流速增加最显著,北岸海域其次,清水沟口以北、神仙沟以南岸段的变化最小,在季节上以冬季增幅最明显.两个不同流路时期沿岸潮致余流场的总体特征也是基本一致的,分布于甜水沟沙嘴(清水沟口)南、北部的涡环结构在清水沟流路时期明显向东北方向移动,清水沟流路时期神仙沟和甜水沟等原沙嘴附近的潮致余流流速存在明显的减小.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仅考虑铅直湍流的情况下,提出一种计算海流流速及予报海流流速的理论及方法。是在海流基本上是由海洋内部密度分布及海面风力和气压作用下形成的认识下,依据一定的事实,先行确定水平压强梯度力及铅直湍流动力粘滞系量,而后计算定常恒速海流及予报海流流速的。在建立海流流速予报方程解时,除了要求得流速随时间变化的解,尚需求得海水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解。在海水密度随时间的变化予知的情况下,即可依据予知的风速及降水、蒸发差等随时间的变化,予报海流。曾对东中国海黑潮流系进行了定常恒速水平流速的计算。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海流能发电系统中,有效海流流速难以测量的问题,提出将水平轴海流能发电系统当成一个大型流速仪,用于海流流速的软测量研究。分析了水平轴海流能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行过程,建立了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软测量数学模型。将叶轮机转速,发电机输出功率和占空比信号作为输入变量,将海流流速作为输出变量。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是海流流速软测量的有效方法,能较好地跟踪有效海流流速的变化趋势,并具有较高的估计精度。  相似文献   

6.
河口海岸测流仪器比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直读式海流计、ENDECO海流计和ADP测流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ENDECO所测流速比直读式海流计偏小约4.2%,流向偏小2.4%;ADP测得的流速比直读式海流计偏大6.1%,流向偏大3.6%,但ADP测量数据更稳定;由三种仪器测得的涨落潮平均流速相对偏差均在10%左右。三种仪器的观测数据可比性强,同时使用时完全能够相互对比分析。流速小于30 cm/s时,由于仪器的摩擦阻力作用,直读式海流计精度变低;流速大于30 cm/s时,三种仪器测得的结果相差较小。与直读式海流计和ADP相比,ENDECO海流计对流向变化较敏感。  相似文献   

7.
海洋中大多数区域的海流,特别是流速较强的海流,其性质以地转流为主。所以,海流流速流向的变化与海面的横流坡度,亦即横流两侧的水位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百多年前,Peslin(1872)首先将地转方程应用于墨西哥湾流上。后来,Dietrich(1946)引用丹麦灯船上所进行的海流观测结果和卡特加特海峡两侧岛上的水位观测结果,证实了地转方程的实用意义。 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作者应用流速和横流水位差的这一关系,探讨了世界大洋和海峡等处海流的变动规律。例如,Montgomery(1938,1941),Hela(1952),Stommel(1953)及Wunsch等(1969)讨论了佛罗里达海流和湾流的季节变化与水位的关系;森安茂松(Moriyasu, 1961)和二谷颖男(1973)等讨论了水位与黑潮海况以及流速流量的关系;Wyrtki(1973, 1974a, 1974b)研究了西太平洋赤道流、赤道逆流流速流量的季节变化和海流两侧岛屿的水位差的关系。还有Sok-U Yi(1970)研究了朝鲜海峡中水位与对马暖流表层流速季节变化的关系;ΓaлepKИЧ等(1962)也曾讨论了爪哇海水位与流速的关系。 关于我国的台湾海峡,Wyrtki(1957,1961) 曾给出了台湾海峡表层流速的季节变化曲线,并将流速与高雄-澳门断面的水位差作了比较,绘制了两者的相关图。 现在,几乎普遍地认为:沿岸和岛屿上所进行的水位观测,可为研究海流变动规律提供方便、准确和连续的资料,是监视海流变动最合适的途径之一。 本文应用手头所有的资料,一方面从多年平均情况来讨论台湾海峡表层月平均流速与两岸月平均水位差的关系;另一方面以各年各月情况为例,来分析两岸水位差与海峡西岸水位的关系,供研究台湾海峡海流趋势预报方法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日本海上保安厅为了弄清黑潮和太平洋的海流变动规律,利用漂流浮标搭载的卫星“阿尔戈”系统,调查海流动态。利用漂流浮标可实时追逐海流的流路。还能发挥测量船难以测量的海域和季节性的海流。1979年开始观测以来,逐渐一点一点弄清了以前未知的海流状况。对这弄清地球环境所涉及到的海洋结构,预测发生海难事故时漂流方向非常有益。球状浮标的直径约34厘米,在海平面以下有一个长约7米  相似文献   

9.
针对舰船在漂航状态(停航不抛锚)时,海流计实测数据不准问题,基于天气海况条件良好的试验海区,分析海流计数据误差原因,提出流速矢量修正海流计实测数据的方法,将修正后结果与《T-D值表》潮流推算值对比发现:13:20时刻的流向误差为0.6%,流速误差为3%;14:20时刻流向误差为1.6%,流速误差为0%,修正效果理想,误...  相似文献   

10.
137°E经向断面上的副热带逆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37°E断面1967~1995年间冬、夏两季的温、盐资料,计算和分析了该断面的地转流和副热带逆流.主要结果如下:(1)副热带逆流在冬季和夏季均存在.冬季,副热带逆流出现1支、2支、3支、4支4种形式,夏季出现2支、3支两种形式,两季均以2支形式占优势.(2)冬季副热带逆流主要出现在22°~23°N、26°~27°N两区间;夏季主要出现在21°~22°N、24°~25°N两区间.(3)副热带逆流的流速呈带状结构,多为单束单核,个别为单束双核形式.流速具有更强,冬弱的特点.(4)副热带逆流的流量年际差异较大,多年平均而言,冬季流量为14.3×106m3/s,夏季的为22.9×106m3/s.(5)冬季,副热带逆流的“源地”与黑潮“源地”同为一体.前者是台湾省以东黑潮东侧海流的一个分支,并沿着暖脊、冷槽边缘而东流.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海流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部分专业术语不规范、译名不统一和归类有差异等问题,促进海洋观测仪器的发展和应用,文章参照相关标准规范、权威专著和专业文献等资料,根据海流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性质,结合业界实践经验,系统梳理各类型海流计的命名、分类、适用范围、特点和发展方向等内容。研究结果表明:海流计可定义为“一种用于测量海水流速和流向的仪器”,根据工作原理主要分为机械式海流计、电磁海流计、声学海流计和其他海流计4个大类,不同类型的海流计各具特性;其中,机械式海流计主要包括厄克曼海流计、印刷海流计、照相型海流计、磁录式海流计、遥测海流计和直读式海流计,电磁海流计主要包括地磁场电磁海流计和人造磁场电磁海流计,声学海流计主要包括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声学多普勒海流单点测量仪、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和时差式声学海流计,其他海流计主要包括激光多普勒测速仪、电阻式海流计、应变片海流计、倾斜式海流计、粒子图像测速仪和海洋湍流剖面仪。  相似文献   

12.
根据137°E断面1967~1995年冬、夏季的温、盐资料,计算和分析该断面的地转流;分析144°E断面上投放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漂移轨迹;结合CSK图集中的海面重力势分布,对副热带逆流、北赤道流和北赤道逆流几个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得出若干有益的结论:(1)副热带逆流、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并不是单纯的单支海流,而是存在着两支或多支现象;(2)流速结构的带状分布,东、西向流相互交错间隔出现,流层较浅,均为表层流或近表层流;(3)多年平均而言,3支海流的流速以北赤道逆流最强,北赤道流次之,副热带逆流最弱;流量则不同,北赤道流最大,副热带逆流最小,北赤道逆流居中.3支海流的流速夏季均大于冬季,但流量稍有差异:副热带逆流和北赤道流均具有夏强、冬弱的特点,而北赤道逆流为冬强、夏弱;(4)冬季,副热带逆流的"源地",位于巴士海峡和台湾以东"副热带脊"的一个"暖脊"中心附近海域;(5)冬季,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漂移轨迹,基本上反映出北赤道流和北赤道逆流的路径.但因副热带逆流区为涡旋频繁区,致使浮标漂移轨迹难以反映出副热带逆流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黄河口于1976年改道清水沟流路入海,入海河沙淤进致使莱州湾西岸局部岸线向海推进约21 km,在0,5,10 m等深线处分别向海推进21,17,16 km。按黄河口改道清水沟流路前和改道后的莱州湾岸线和海底地形分别建立模型,计算了黄河口改道前后的莱州湾潮流场。结果表明,黄河大嘴的形成,致使其两侧涨落急计算流速减小了40 cm/s之多,其东侧形成一个东西宽约8 km、南北长6 km的流速增大区,该流速增大区涨落急时刻计算流速较改道前增大30 cm/s以上;莱州湾西部海域计算主流向偏转,偏转量在27°~108°之间;清水沟流路大嘴形成前后,莱州湾东部潮流场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甲1958—1972年南海船舶天气观测报告和多年的海流调查资料,以及1907—1973年的海洋调查资料,对南海东北部冬季海流进行初步探讨。其中最具特色是逆NE风而流动的从SW往NE流去的海流。由表层水温水平梯度算得的梯度流表明,116°E以东的海流均往NE向流去,其强度与南海东北部风况有关,NE风强盛时海流也强盛,在弱的SE风时,流速相应地较弱,在NE风场向SE风场过渡或SE风场向NE风场过渡的时期内,流速最小。计算流和实测流均有着上述共同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菲律宾东部沿岸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宗信  白虹 《海洋科学》1993,17(2):48-51
根据1986~1989年间9~10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船在菲律宾东部海域获得的CTD调查资料,分析了菲律宾东部沿岸流。分析得出,菲律宾东部沿岸流是一支每年都存在的南向流,除个别海域外,流速均小于20cm/s,是一支较弱的流。但这支流有一明显特征,除在该流源地外,最大流速值是在200m水层或者更深的地方。它的最大宽度约为200km,主要水体集中在700m以浅的水层。我们认为岸形影响是该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日合作黑潮调查研究期间(1987-1993年)在九州西侧海域获得的水文资料,计算了129°E断面的地转流速和流量。着重提出129°E断面北侧存在一支较稳定的西向流;分析这支西向流的去向,指出它是向对马暖流输送黑潮水的重要途径;给出了这支西向流及黑潮通过该断面的流速、流轴、流幅及流量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春季海流的垂向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邱章  方文东 《热带海洋》1999,18(4):32-39
对南海北部一连续观测站的春季海流资料进行功率谱分析,潮流调和分析及统计分析,得到了南海北部春季海流垂向结构的基本特征为:(1)实测平均海流偏W向流动并随深度的增加稍作逆时针方向偏转,平均流速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实测海流的日周期明显,在垂向上,近底层(300m)的功率谱峰值明显比其它水层的大,表明该层海流包含的日周期波动最强;(2)海区的日潮流相当强,其最大流速(Kk1+Wo1)在近底层最大;日潮流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海流观测结果及其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掌握南海北部海区的海流及潮流情况,利用2000年8-11月在南海北部海区75天的ADCP定点流速观测资料,对海流的观测结果、海流前进矢量图、海流的日平均流速、海流随时间和深度的变化情况、正压流速的矢量旋转谱和斜压流速的二维矢量频率波数谱以及正压潮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处海流主要为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K1和M2为主要分量。这说明南海北部海区的海流及潮流变化比较复杂,需要大范围的长期观测才能更好她掌握其特征与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大家知道,“直线明槽”(静水槽)至今仍是国内外检定内河流速仪及海流仪的传统设备。它是将拖曳设备高精度匀速运动的不同量值传递给流速仪或海流仪。实际上海流仪是用来测量流动海水的流速。为更符合实际测量环境,拟采用一个人为造就的均匀、稳定的流场(动水槽)来作为海流仪检定设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长江口外海域海流的特征及其季节和垂向变化规律,于2006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在长江口外海域(平均水深约46.0m)利用大型浮标进行了1年的分层海流流速流向观测。结果表明:(1)该海域海流为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流,在垂向上流向较一致,季节变化不显著。(2)长江口外海域水平流速总体较大,夏季表层最大流速为128.5cm/s,冬季最大表层流速为105.5cm/s;垂线平均流速相近(差异<8.0 cm/s),夏季流速最大为47.0cm/s,冬季为40.8cm/s。小潮的平均流速为26.5cm/s,大潮平均流速为小潮的2倍。(3)剖面各层流速垂向差异明显,最大流速出现在表层(春季和冬季)或次表层(夏季和秋季),最小流速均出现在底层;各层的最大平均流速为57.9cm/s,出现在夏季的18m层。(4)垂线平均余流为7.5~11.3 cm/s,春季最强冬季最弱;春季和冬季各层余流均为东向,夏季和秋季基本为东北向或北向。(5)观测海域海流受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季风、潮汐等动力作用的共同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