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冰冻沉积构造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定位连续观测和实验模拟的方法 ,研究了各冰冻构造的特征和成因。冰冻沉积构造是冰成沉积构造的主要类型之一。与水成沉积构造一样 ,冰成沉积构造也有丰富的类型和独特的特征。在黄河三角洲新识别出 6种冰冻沉积构造 :冰劈裂缝、冰成滑痕、冰塌裂缝、冰成球粒、冰蚀波痕和冰位痕。其中 ,冰劈裂缝、冰位痕分布最广 ,成因与冰晶生长有关 ;冰塌裂缝、冰成滑痕分布较局限 ,受冰层垮塌和滑动控制 ;冰成球粒与冰劈作用和冰携泥作用有关 ;冰蚀波痕为冰对波痕强烈改造的产物。综合黄河三角洲现代冰冻构造和胶莱盆地莱阳组马耳山段地层中冰冻构造的识别和环境解释认为 ,冰冻构造对季节冰冻 (冻土 )的存在 (± 0℃的气候条件 )和河床、河漫滩、三角洲及潮坪等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冰携泥现象及其产出的冰成沉积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实验模拟,在黄河三角洲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冰-(水-)泥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冰携泥现象。冬末春初,冰雪融化,位于冰层底部的细粒碎屑沉积物质(粉砂或粘土)常被冰向上携起。研究认为,冰携泥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沉积物的破碎、冰层底部融化-泥沙被冰垂向搬运及泥沙下落-冰成球粒等的形成。在冰携泥的整个过程中可产出冰劈裂缝、冰成球粒和冰成泥沙片等特殊的沉积现象(构造),它们是冰携泥现象留下的重要的地质记录,对于恢复这一特殊现象及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另外,初步探讨了冰携泥现象形成的两种可能机制:毛细作用和冰融水对流作用,并认为在冰融水能及时渗漏或排出的开放系统中,只有毛细作用机制发生作用;在冰融水不能被渗漏或排出的密闭系统中,两种机制共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4.
5.
6.
章正军  丁俊 《云南地质》1994,13(4):362-370
南盘江盆地三叠纪,经历了早三叠世中、晚期的拉张、断陷和中三叠世拉丁期之后的挤压断隆。其间形成复杂多变的沉积古地理环境。通过对沉积盆地中发育的风暴沉积组合以及引起风暴流作用水动力特点的研究,将风暴岩分为:(1)回流型风暴岩;(2)搅动型风暴岩。根据沉积地质背景分析及对含有风暴岩剖面结构的研究提出沉积地质构造背景与风暴沉积作用模式,说明构造运动对风暴岩的成困类型和保存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的生物逃逸沉积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河口处的潮间分流河道充填沉积速率较高,但仍有海产双壳类Cyclina Sinensis(Gmelin)等生活在那里,伴随堆积而向上逃逸,其逃跑遗迹长可达40cm之多.根据沉积速率,可将软体动物扰动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潮坪型、分流河口型和独流河口型.黄河分流河道的边滩上长有phragmites CommunisTrinPolygonum hydropipe L.,在丰水期,堆积相对缓慢时,植物在接近地表处长出新的根系而取代堆积较快时被埋藏的根系,由此维持着生命的延续,其逃逸迹可达0.9-1.2m长.  相似文献   

8.
孟庆任 《地质学报》2022,96(10):3559-3572
砾岩是沉积大地构造和盆地研究的重点内容,它不仅记录了物源区的岩石组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构造演化过程。砾岩形成于不同沉积和构造环境,主要发育在冲积扇、辫状河、扇三角洲和水下扇等沉积体系内。地层中的砾岩层被认为是强烈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因此常用来限定构造带挤压逆冲和构造抬升的时间和剥蚀过程。然而,这种简单的线性因果思维方式在盆 山体系研究中可能导致错误的构造解释。砾岩沉积过程和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制约,包括盆地沉降速率、盆缘构造活动性质、物源区岩石组成、沉积物搬运途径以及气候条件和变化等。合理恢复和解释盆缘构造历史应对砾岩沉积体的时空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不应简单地将砾岩沉积与构造活动在成因上直接对应。本文对砾岩沉积环境进行了简要总结,讨论了大陆伸展、挤压和走滑构造环境下砾岩沉积过程以及如何根据砾岩沉积的时空变化来恢复区域构造活动。笔者对“磨拉石”术语的使用进行了讨论,建议避免用该术语来概括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砾岩或粗粒碎屑沉积。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沉积序列及构造沉降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和莱洲湾南岸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海陆相沉积的频繁交替,本文通过古地磁和14C测年资料对不同钻孔的晚更新世地层进行了精确的年代对比,揭示了不同时期的沉积序列。并通过27口钻井的联合对比剖面,揭示出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表现为二凹夹一隆的构造特征,对黄河三角洲发育位置和沉降特征有强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风暴沉积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梁桂香 《世界地质》1994,13(3):131-143
风暴沉积及其构造背景梁桂香(能源地质系)风暴沉积的研究最初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目前已有40多年的研究史。在国外这项研究已取得了不少突破性成果,开始建立的风暴流理论,被公认为与50年代出现的浊流理论一样,视为沉积学乃至地质学上发展的里程碑。最早是...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上游全新世特大洪水及其沉积特征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黄河二级阶地面上沉积了厚约2m左右的平流沉积物,每次洪水形成1个由红色粘 土水平层和黑灰色粘土水平层组成的洪水单元。对研究剖面洪水沉积层的磁化率测量区分出了14个洪水单元, 代表了14次特大洪水的发生;利用盆地内的考古资料,将古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定为3700~2800aB.P.。粒度分 析表明官亭盆地平流沉积的沉积物几乎全部由粒径小于4φ的悬移物质组成,其分选系数>2,偏度<0,峰态中等。 与黄河中游进行比较,官亭盆地的平流沉积粒级更小,偏度更小且呈负偏。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西南岸古黄河三角洲全新世地层层序和演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渤海湾西南岸6个钻透全新统的钻孔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研究和年代测定,利用160个粒度和94个微体古生物样品共同确定沉积相,并利用22个泥炭的常规14C年代,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划分了全新世地层层序,恢复了演化过程.渤海湾西南岸全新世黄河三角洲地层主要包括海侵层序、高海面层序和加积层序,海侵层序包括滨海沼泽、滨海砂坝和下切河谷,时代为8.5ka B.P.至全新世底界;高海面层序下段西部为滨海湖沼和积水洼地等滨海相,东部为潮成沙脊、前三角洲和潮下带等海相,时代为7.6~8.5kaB.P.;高海面层序上段西部为河间洼地、沼泽和分支河道等泛滥平原相,东部为河口砂坝、潮间带和潮成沙脊,时代为3.0~7.1ka B.P.;加积层序主要为分支河道、决口扇和河间洼地等沉积相,时代为3.0ka B.P.至今.渤海湾西南岸在9.0ka B.P.开始受海水影响,形成滨海湖沼;7.1~7.6ka B.P.达到最大海侵,位于旧城和盐山之间;海岸线于5.6ka B.P.时位于黄骅苗庄贝壳堤一带,于3.0ka B.P.时位于YS4和NP3孔之间,于2.0ka B.P.时形成现今岸线.古黄河于8.5~9.0ka B.P.时经YS3孔和NP1孔入海;于7.6~8.5ka B.P.时经YS4和NP3孔入海,于1.9~2.6kaB.P.时经YS7和NP1孔入海.5.6~7.1ka B.P.时期,研究区为当时古黄河三角洲的侧翼,形成河口砂坝,废弃之后形成潮成沙脊和苗庄贝壳堤.1.9ka B.P.至今,黄河在研究区外侧入海.  相似文献   

13.
黄海、渤海陆架区可见黄河三角洲沉积的形成时代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于黄河形成史的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其一认为黄河在第三纪以前就已出现;其二认为黄河在晚更新切末期才最终得以贯通。黄河的贯通与青藏高原隆起密切相关,黄河不可能在海拔较高的源头出现之关就已存在。冰期海退时期的陆架不存在类似现在的黄河。现代长江口以北地区在末次冰期 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部分地区为冻土带分布区,部分地区为古沙漠活动区。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北翼J9孔岩芯沉积特征及地层初步划分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区缺少较长尺度的第四纪海陆变迁及环境演变的深入探讨,深达423m的海安县基岩标J9孔为此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该孔松散层岩芯,总结其沉积特征,认为岩芯明显可划分为6个特征岩性段。同时,地层古地磁测试结果显示: 0~200m为布容正极性世,200~334m为松山负极性世,334m以下为高斯正极性世。综合分析岩芯沉积特征并参考古地磁测试结果对地层进行了初步划分,认为 0~39m为全新世地层,39~153m为晚更新世地层,153~200m为中更新世地层,200~334m为早更新世地层,之下为新近纪地层。从沉积地层特征推测,在第四纪地层中可能存在有5个海侵层,自上而下为第Ⅰ海侵层(镇江海侵)、第Ⅱ海侵层(滆湖海侵)、第Ⅲ海侵层(昆山海侵)、第Ⅳ海侵层(嘉定海侵)和第Ⅴ海侵层(如皋海侵),分别出现在孔深 5~39m段、59.2~85.1m段、121~153m段、171~200m段和 246.3~277.2m段。孔深39~41m存在的晚更新世晚期特征硬粘土标志层,指示本地不是冰后期古河谷的发育地。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埕岛海域的工程地质环境极其复杂。随着油田深层次开发,系统分析埕岛海域工程地质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收集埕岛海域水深地形资料、130个钻孔数据、37个测流点数据、不同水深处5、10、25、50a重现期波浪要素,在分析该区水深地形、沉积物类型与分布、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海洋水动力条件的基础上,对该区工程地质环境进行了分区,并利用线性波理论,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比奥固结方程,对埕岛海域分区波致液化进行了计算评价。计算结果表明各分区主要由于土体性质不同,波致液化情况也不相同,同时结合波浪及潮流等海洋水动力条件对埕岛海域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对埕岛海域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及分区波致液化的系统分析评价,为本区工程勘察和基础设计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浅地层剖面资料和GYDY钻孔的岩性、磁性、地层年代与古生物数据,将研究区26.2m以浅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分别对应DU 1~6.在高分辨率粒度测试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物粒径组分、粒度参数、粒度资料图解和结构散点图等分析手段,分析了各沉积单元的粒度分布规律及对应的动力沉积环境,并探讨了研究区晚更新世末期(约36.2cal.ka B.P.)以来的动力环境演化.结果表明:DU 6沉积单元为献县海侵层,形成于浅海陆架沉积环境,水动力环境强度弱,沉积作用以静水悬浮沉积为主; DU 5沉积单元形成于末次盛冰期,动力强度大,动力环境变化复杂,粒度图解显示其整段或局部可能接收风营力改造,接受风成沉积物补给的可能性较大; DU 4沉积单元冰后期约13.3~8.5ka B.P.,为河口沉积层,以中等到弱沉积动力为主,动力环境变化复杂; DU 3沉积单元为狭义黄骅海侵层,形成于受多种营力作用的滨海环境,沉积环境较稳定; DU 1和DU 2沉积单元属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层,形成于较弱到中等动力强度三角洲环境,其中DU 2沉积单元可能受到黄河1855年铜瓦厢改道入渤初期尾闾大幅度摆动的影响,粒度特征变化复杂.各沉积单元的粒度特征的变化规律与海侵-海退层序基本一致,是冰期-间冰期旋回海陆变迁过程中多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区古气候变化仅在本区暴露于陆的末次盛冰期与冰后期早期对相应沉积单元粒度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存在一定厚度的硬壳层,俗称\  相似文献   

18.
风暴潮作用下黄河水下三角洲斜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斜坡失稳是河口海岸环境中典型的灾害地质现象之一,其对采油平台、海底管线和电缆的危害性是巨大的。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埕岛油田典型海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和工程地质钻探获取了10m深度范围内海底土体的分层情况和各土层的物理力学特征,利用GEO-SLOPE/W软件对其水下斜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显示,极端海况下,水下斜坡表层土体存在产生滑移破坏的可能。另外,对该区海底斜坡失稳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风暴潮引起的巨浪是其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