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河床沉积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怡文  陈中原 《地理学报》2003,58(2):223-230
对长江中下游武汉至河口段304处河床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测量与分析,通过各参数间的模拟、统计及对比,探讨了沉积物粒度、水动力因素及河床地貌三者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河床沉积物以中、细砂为主,床底搬运十分微弱,河道相对稳定;从上至下沿程有明显的“粗-细-粗-细”粒径变化,主要反映河流动力地貌、动力沉积特征;粒径在河床的沿程分布总体为北粗南细,说明北岸侵蚀,南岸淤积的特点。研究同时也表明,颗粒因河型不同而迥异;颗粒偏态度-峭度在不同河型中表现各异,对区分顺直微弯分汊和鹅头形分汊河道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分析长江南京-镇江河段3个现代河漫滩沉积孔上部100 cm的粒度特征,探讨宁镇河段现代河漫滩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GB孔、ZR孔和ZH孔沉积水动力较小,沉积物颗粒较细,均以粉砂为主;ZR孔的砂含量最多、沉积粒径最大、粒径和砂含量由底层向表层增加;ZH孔分选系数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认为:河流比降、河势、分汊河床演变以及滩面植被是影响宁镇河段河漫滩粒度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长江下游南京-镇江河段河漫滩粒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长江南京-镇江河段3个现代河漫滩沉积孔上部100 cm的粒度特征,探讨宁镇河段现代河漫滩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GB孔、ZR孔和ZH孔沉积水动力较小,沉积物颗粒较细,均以粉砂为主; ZR孔的砂含量最多、沉积粒径最大、粒径和砂含量由底层向表层增加;ZH孔分选系数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认为:河流比降、河势、分汊河床演变以及滩面植被是影响宁镇河段河漫滩粒度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赣江入湖三角洲上的网状河流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随继 《地理科学》2002,22(2):202-207
中国南方的冲积河流有许多属于分汊河流,这已被许多研究者进行过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但赣江在其入湖三角洲上的多河道体系与分汊河道有着明显的不同,它的形成是河流自发调整的结果,而不象分汊河流那样由节点控制。它具有网状河流所具有的地貌和沉积物特征,属于典型的网状河流体系。虽然是低含沙河流,但由于其水动力较弱及汛期基准面的上升,洪泛频繁,可输入河间地以大量的泥沙并在低能环境中发生沉积,使河道及河间地能够协调加积升高,并维持多河道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自城陵矶至江阴1,160公里内,江中有大小沙洲80多个,汊道100余处。分汊河道按其分汊的数目多少可分为双汊和多汊。从平面形态上分析,双汊型河道江中夹有一个沙洲,多半为顺直分汊。如长江马鞍山河段的江心洲左、右汊;小黄洲左、右汊。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演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中下游自城陵矶至江阴1,160公里内,江中有大小沙洲80多个,汊道100余处。分汊河道按其分汊的数目多少可分为双汊和多汊。从平面形态上分析,双汊型河道江中夹有一个沙洲,多半为顺直分汊。如长江马鞍山河段的江心洲左、右汊;小黄洲左、右汊。  相似文献   

7.
柯文前  陈伟  杨青 《地理研究》2018,37(9):1832-1847
在“流空间”理论的影响下,强调要素连接性和空间关联性的城市网络成为指示区域空间关系的核心视角,探讨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将能为区域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江苏省2014年日平均的高速公路流数据为依托,刻画城市网络的宏观格局与层级特征,利用社区发现算法对城市网络进行空间剖分并挖掘潜在的关联结构。研究发现:① 江苏城市网络宏观格局的空间构造呈现出类似围棋的“金角、银边、草肚皮”的分散性特征,可大致辨别内部发育出多个不同的子网络系统;② 城市节点和联系轴线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城市等级的重要性与节点本身的社会经济属性、地理区位等具有一定的空间耦合性,轴线层级与地理距离具有明显的空间交互叠加作用;③ 社区发现算法对网络的空间剖分共识别出包括苏锡常社区、宁镇扬泰社区、通盐社区、连云港社区、宿淮社区和徐州社区等6个在空间上相连且边界清晰的“城市社区”,具有一体化效应、邻域效应、行政区效应、袭夺效应和置换效应等五个具有典型性的区域效应;④ 依据社区间的空间交互作用,可凝练出双核—多核交叉型、双核—单核交叉型、单核—多核交叉型、单核—单核集中型、双核—多点分岔型、单核—多点分散型和多核—多点分散型等7类空间关联结构。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市等级视角,借鉴物理学势能概念并结合我国房地产特点引申出房地产市场势能,包括价格势能、政策势能和信息势能,分析城市房价波动扩散“等级传递效应”形成机制。利用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在线性-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框架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房价波动扩散具有方向性,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传递,即城市房价波动扩散存在等级传递效应;低等级城市房价波动不能引起高等级城市房价波动,等级传递效应具有非对称性;等级传递效应是从空间垂直维度刻画城市房价波动扩散特征,是对空间水平维度波纹效应的补充,二者结合能够更加立体深刻地揭示城市房价波动扩散规律。  相似文献   

9.
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对长江下游地区1988~1998年10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表征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利用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指数分析了长江下游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变化的区域分异特征、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征;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重要值,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趋向性。研究中还对农田的数量变化特征、耕地流失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别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58-2013各年代长江河口河槽海图水深资料,利用Arcmap地图分析软件建立不同时期的水深数据库,以河口河槽水体和泥沙容量为研究对象,结合典型潮汐过程和典型年代水沙同步实测资料,计算长江口各分汊河槽最大理论进潮量和悬沙含量,探讨近50年来长江分汊型河口河槽水体和泥沙容量的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北港河槽总体稳定,南港河槽仍处于发育阶段,南港河槽发育中心在南港下段,北港河槽上段区域略有萎缩;②目前,南、北槽河槽由于工程影响仍处于持续调整过程中,进潮量主增区域在南港和南槽,北槽发育模式已经被固定和限制.③近30年来,由于流域来水来沙减少,同时北槽深水航道工程的建设,使南、北槽进潮量和悬沙通量及其比例均发生了显著变化;④南北港水道悬沙量主要集中于北港下段及南北槽区域,其洪枯季悬沙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冬夏季风和海洋动力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陆中臣 《地理研究》1984,3(2):35-44
本文采用黄河下游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下洩清水阶段,河床的调整及其对基准面的反应。认为在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的方式调整;横断面形态向窄深式发展;河型的转化主要取决于地貌临界值和粉沙—粘土含量。从长时间看,下游的淤积特性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峡河段共有近90个深槽,累计长度占河段总长的45%左右。它们分布在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河槽束狭部位的下方、水下岩埂的下方、狭谷急流奔泄及河道拐折处,槽底基岩岩性相对较软弱的地段。它们是在三峡地区构造抬升、流水强烈深切过程中主要由跌水掏蚀与急流冲蚀所形成的,其深度不受海面高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近数十年湘江流域河流水文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景保  吴桂生 《热带地理》1997,17(3):295-302
湘江是长江中游主要支流之一,作者从制约河川水文要素变化的自然环境因素着手,依据湘江流域有代表性水文测站多年实测水文气象资料,较全面地分析了河川径流,水位,暴雨洪水,泥沙。水化学等水文要素的组成,发展与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密云水库以上的潮白河分为白河和潮河两支,分别穿行于燕山山区。两河的上段为顺直河型或游荡河型,下段为典型的深切曲流。河势及河型受地质构造的深刻影响。潮白两河的纵比降大,来水、来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不均匀,对不同河型的形成有影响,这也表明密云水库以上的潮白河具有山地河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分汊型河床的形成与演变——以长江中下游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尤联元 《地理研究》1984,3(4):12-24
本文根据多年的地质、地貌,来水来沙等考察资料,河道变迁的历史记载以及实验研究成果,分析了分汊型河床的两个必要条件及三方面的演变特征,最后用河流力图使自己的能量损耗率达于最小的假说对汊河的形成和演变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干预后的塔里木河水资源持续利用问题*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李新  周宏飞 《地理研究》1998,17(2):171-177
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干旱区河流原有的水文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如何持续利用变化后的地表水资源,是保证干旱区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该文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文干预的后果,认为人类活动使河流下游径流量减少,水量的时空分布改变,径流规律趋于复杂化.指出,维持一定的河流水量,整治河道和改变用水模式是持续利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河流水化学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过常龄 《地理研究》1987,6(3):65-73
本文根据黄河流域69个水化学测站500个站年资料分析了水化学特征及其区域分异。  相似文献   

18.
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钮仲勋 《地理研究》1986,5(1):58-64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发生过多次变迁,人类活动是影响变迁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此对战争中的人为决堤,治河中的人工挽堵、筑堤以及中游地区的农垦等方面的影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广东珠江流域上下游之间经济不均衡发展状况严重,呈"逆地理梯度发展效应"。其主要原因是上游山区遭遇工业化迟滞与边缘化困境,因而通过加速工业发展来摆脱"贫困恶性循环"是实现全流域经济差异收敛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区域单元主体功能定位不同,上游山区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的努力与水系上游限制工业排放的环保要求直接矛盾。为此,需要找到兼顾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障的两全之路。  相似文献   

20.
Terrace remnants are commonly used to reconstruct longitudinal profiles of rivers and floodplains, and to establish temporal correlations of events in fluvial systems. In most cases, it is assumed that the terrace remnants represent time-equivalent surfaces. Our observations of terrace formation in flume experiments and in a degrading braided river, Ash Creek, Arizona, suggest that this assumption is not always valid. Degradation resulted from a reduction in upstream sediment delivery to braided channels. In both the flume and Ash Creek, degradation in the upstream reach produced a number of inset terraces, while the production of sediment in the degrading reach simultaneously caused further aggradation downstream. Thus, stratigraphically lower surfaces in the upstream reaches are temporally equivalent to higher surfaces in downstream reaches. The downstream progression of the wave of incision produced more terraces upstream than downstream, and terrace surfaces could not be correlated on the basis of relative position or elevation above the channel bed. Furthermore, a physically continuous terrace tread was produced by longitudinal accretion of temporally non-equivalent depositional segments, as the locus of deposition progressed downstream. Therefore, in some instances, physically continuous terrace treads may not be time-equivalent surfaces that represent former channel bed or floodplain profiles. [Key words: terrace development, degradation, braided channels, channel pattern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