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筑波大学地球科学系吉野正敏教授于1982年应邀来华,做了题为“日本农业气候学最近的进展”和“最近十年农业地形气候学的进展”等学术报告。现将日本农业气候学最近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一、水稻气候生产力的评价 1981年羽生、杉原研究了水稻的气候生产力的评价问题,得到水稻气候生产力指数Y_P为: Y_P=ln(1+S_R/M_G){260-270(θ_R-21.5)~2}  相似文献   

2.
根据Monteith的植冠面热量平衡方程来讨论植冠面温度计算的气候学模型方法.讨论了:(1)植冠显热(H)、潜热(LE)和净辐射(Rn)各通量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的联系;(2)Rn项中晴天有效辐射(Eo)实验公式中湿度函数f(e)在中国应用时的季节修正;(3)植被-土壤热通量(G)的估算与其误差的影响;(4)根据气象台站的气候背景资料与参考植被的生物-生理特征参数,运用Newton-Raphson迭代方法求解植冠面温度;(5)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3.
评价气候学的现状和未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气候问题被推进到重要地位的事实并不使这一向题更为容易。过去的几年里出版了许多新的气候学专门杂志和几十部新著作。即使在像气候定义这个基本概念方面也发生了有意义的变化。亚历山大·冯·洪堡(1845)曾把气候定义为所有影响人类感官的各种大气变化。最著名的三位经典气候学家韩(Hann,1883)、伏依科夫(Voiekov,1884)和柯本(1900)则将气候理解为  相似文献   

4.
吴敬  洪伟 《气象科技》1984,(1):74-75
前言杉木是我国湿润亚热带的乡土树种,也是福建主要的用材树种。福建杉木栽培区分属于东部中亚热带(杉木中带)和南亚热带(杉木南带)两个地带范围(其分界线基本上与戴云山脉走向一致)。在一个地带内又根据大地貌不同,而形成气候、土壤差别和杉木生长的不同适宜程度及经营的传统进行地区划分。通常分为中心产杉地区、一般产杉地区和边缘产杉地区。气候是影响杉木直径生长的环境因子之一。探讨杉木生长与气温、降雨等不同气象因子的相互关系是属于杉木气候学的研究。在年周期生长的杉木气候学研究中,年轮宽度可用来测定全面的年度生长。虽然各个气候因子对杉木生长都起作用,但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其中有一些是主导因子,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淮河流域39个水文测站1954—1984年3—11月的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淮河流域春季“桃花汛”出现在4月中下旬,主要发生在流域南半部;春旱主要出现在北半部,5月份最为严重;雨季于6月下旬开始,北部比南部迟1—2候,暴雨主要集中于6、7、8三个月,中心在桐柏、大别山区和沂蒙山区。分析降水的周期振荡,得出淮北具有2—3个月的振荡,桐柏山和大别山地区具有近1个月的振荡。最后应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降水区划。  相似文献   

6.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王慧  丁一汇  何金海 《气象学报》2005,63(4):418-430
西北太平洋季风区(5°~25°N,120°~160°E)是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与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独立的季风区。文中对西北太平洋夏季风进行了气候学研究,发现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爆发发生在31候(6月上旬)前后。爆发后,夏季风经历了3次活跃-中断循环,每个循环都相应于独立的干期和湿期。第1个循环是从6月初到7月中旬,降水与低层西风的中心主要位于5°~10°N。第2个循环是7月下旬至9月下旬,降水与低层西风明显向东北方向移动,位于10°~20°N。这个循环是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最强盛的时期。第3个循环是从9月末到10月末,降水与低层西风又向南退回到5°~10°N,达到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最弱的阶段。这个循环的结束也就预示着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结束。西北太平洋季风区有明显的季节内振荡(ISO),这种气候的季节内振荡(CISO)主要由30~60 d与10~20 d两种周期组成,但是主要以30~60 d的低频振荡为主。根据西北太平洋的对流和低层西风在不同位相分布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北太平洋的低频对流和西风是向西向北传播的。西北太平洋的季风降水、对流与西风的活跃-中断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受30~60和10~20 d低频振荡的调制。  相似文献   

7.
东亚和西太平洋爆发性温带气旋发生的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仪清菊  丁一汇 《大气科学》1993,17(3):302-309
本文利用历史天气图资料,对1973—1988年中国东部和沿海地区的温带气旋及其爆发性发展情况进行了统计,共有1014个温带气旋发生,其中有1/5达到了爆发性发展的强度,构成了西太平洋爆发性海洋气旋的一部分.它占整个西太平洋爆发性气旋总频数(包括不同来源)的51%.进而对这类爆发性气旋的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概括出了它们的气候学特征.比较亚洲大陆、中国近海及西太平洋地区的爆发性温带气旋表明,西太平洋地区不仅频繁而且强烈.而东、西太平洋地区发生海洋爆发性气旋的对比表明,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指出,东太平洋地区爆发性气旋的发生并不是一种少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13年夏半年(5—10月)月平均风场和两年逐日风场资料研究了200hPa南亚热带东风急流的气候学特征和中期振荡过程。研究表明,南亚夏季热带东风急流显著的非季节性变动和年际差异与低纬对流层高层大尺度环流变化和南亚夏季风活动密切相关,相对于多年平均而言,存在5类异常的东风急流。 各种分析表明,热带东风带存在三种主要的中期振荡。准50天周期振荡与夏季南亚对流层上部大尺度散度场的变化相关联,表现为十分显著的向南的位相传播。准50天和25天振荡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准50天周期振荡系统性不强的年份,准25天周期振荡是低纬行星波的主要振荡,在东风急流区除表现为系统性向西传播外也表现为向南的位相传播。准双周振荡在东风带一般向西传播。   相似文献   

9.
10.
从江淮气旋的定义出发,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运用气旋的客观判定与追踪算法追踪江淮气旋,分析了1979-2010年江淮气旋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气旋发生的频数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随时间变化的长期趋势并不明显。由于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且易与副高西南侧气流汇合形成气旋,因此春季是江淮气旋最活跃的季节,其中5月份江淮气旋发生次数最多;而在冬季,东亚地区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形势稳定,不易形成气旋,故秋冬季江淮气旋出现较少。受地形和下垫面等因素影响,江淮气旋生成的源地主要位于洞庭湖地区、鄱阳湖地区及大别山区东北侧。43.9%的江淮气旋中心平均降压率为0~-1 h Pa/6h,大多数江淮气旋中心最大降压率为0~-2 h Pa/6h(占66.4%),较难形成暴发性气旋。江淮气旋生命史较短,主要为1~2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气有效辐射的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ERBE的OLR资料以及地表有效辐射气候计算资料,探讨了全国大气有效辐射与气温,大气含水量,总云量等因子的关系,以及纬度,拔海高度对它的影响,得出了大气有效辐射的气候计算式。分析了其在全国的分布,指出,1,7月和年平均大气有效辐射场大致为一不对称的鞍形场,其高值区分别位于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青藏高原为主要低值区。  相似文献   

12.
罗哲贤  代刊 《气象学报》2007,65(3):309-315
引入新的涡旋识别方法,在全球副热带选取西北太平洋、东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和澳洲及其附近南太平洋5个涡旋活动代表性区域,用1985-2002年夏季ECMWF40年再分析资料统计,再用同期NCEP40年再分析资料对比,研究了副热带涡旋的气候学问题.结果表明(1)两种再分析资料得到的涡旋空间分布型在5个区域都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西北太平洋区域两种资料的相关性最好.(2)NCEP再分析资料得到的涡旋频数和强度都明显弱于ERA40计算结果,这主要是由于两种再分析资料的模式分辨率不同而造成的.(3)5个区域的涡旋活动主要分布在近海和海陆交界处,向陆地和内海方向减少.(4)西北太平洋有两个涡旋活动的高值中心一个位于中国南海,另一个位于菲律宾东侧向北分布至中国黄海的西太平洋近海海域,为5个研究区域中面积最大.(5)西北大西洋的涡旋活动主要分布在从巴拿马地区向西侧太平洋延伸的纬度带内.(6)东北太平洋和东北大西洋的涡旋活动分布型相似,都位于5°-20°N的纬度带内,由海陆交界处伸向海洋.(7)澳洲及其附近南太平洋区域的涡旋活动不如其余4个区域强,主要分布在赤道一侧的近海区域.(8)除西北太平洋和西北大西洋区域外,其余两种再分析资料得到的3个区域涡旋活动年际变化有较大差异.(9)在西北太平洋和西北大西洋区域,涡旋活动的频繁程度没有表现出长期趋势,但具有清楚的阶段性特征,且两个区域的年际变化并不相同.(10)西北太平洋区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涡旋个体强度呈增强趋势,这个增强的趋势在全球副热带地区最为明显.西北大西洋在90年代中期以前,涡旋强度有显著增强的趋势,而之后减弱.  相似文献   

13.
文章叙述了常州CDM-J和CDM-Ⅱ两种气候学扩散模式的计算处理和验证分析,就验证分析的平均比值、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等多种模式性能指标而言都达到良好程度。尽管CDM-Ⅱ模式的预测效果仅比CDM-Ⅰ略优或不相上下,但由于它可以直接获得更接近实际状况的每日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以及在计算机处理上的好处而比较值得推崇。文章还简述了CDM-Ⅰ模式在常州SO_2年平均浓度分布和环境效益分析、环境容量研究中的预测应用,取得成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表净辐射的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作者提出的净辐射各分量的气候学计算方法,计算出全国223站的净辐射及其各分量的通量密度,并分析其在全国的分布特征。指出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内蒙高原东部为稳定的高中心,川黔山地为低中心。随着季节转移,地表净辐射分布形势有所变动。各地净辐射年变化曲线形式,特别是最大值出现月份与雨季出现早晚有很大关系。辐射平衡各分量的相对计算误差分别为:总辐射2.7%;地表反射率4.0%;有效辐射9.4%;净辐射8.9%。  相似文献   

15.
随着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遥感信息时间序列的增长,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遥感气候学。遥感气候学不同于以往的气候学,它的资料源自雷达或卫星,而不是常规气象台站的观测。通过初步讨论遥感气候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围问题,给出了遥感气候学的某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气向下辐射的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地表净辐射的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作者提出的地表净辐射各分量的气候学计算方法,计算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73站的净辐射和其各分量的年,月平均通量密度,并分析其地理分布特征。指出高原主体为总辐射,有效辐射的高值区,地表净辐射场在冬,夏季有较大差异。冬季为一弱正值区,相对低中心呈块状散布在祁连山区等几个地区;夏季因夜雨及地表湿润的缘故,高原大部地区的地表净辐射反有加强。各地净辐射年变化基本形式与总辐射相似。有效辐射年变化一般呈双  相似文献   

18.
根据作者提出的地表热平衡各分量的气候学计算方法,利用ERBE和ISCCP资料,计算了全国215站的大气热闹强度,分析了其天文辐射、降水、气温、地表热源等的相关性,拟合出大气热源的参数化式;。并讨论了大气热源在我国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巢纪平  符淙斌 《气象》1980,6(9):1-3
最近召开的全国气候学术会议,交流了近几年来我国气候学研究若干领域的成果。它表明,无论在应用研究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仅对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在某些方面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开始受到国际上的重视。本文就其中若干课题谈一些作者的浅见。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们用他们建立的理论来诠释古气候数据记录、理解现代气候,并预测未来几年到几十年的气候变化。为了检验气候理论,来自NASA戈达德空间科学研究所(GISS)和其他地方的科学家正在建立强有力的数学模型,用来模拟地球和大气条件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