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利用甘肃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0—2017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逐日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从单站和区域角度出发,统计分析河西走廊东部地区寒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单站寒潮次数及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除武威站外寒潮频次自北向南逐渐减少,而寒潮强度则呈现南北两端强、中间弱的分布特征。单站寒潮主要发生在9月到次年5月,而区域性寒潮多发生在10月至次年5月,单站和区域性寒潮在春季最易发生,而最强区域性寒潮易出现在秋季。近58 a来,河西走廊东部民勤、永昌、武威3站寒潮次数均发生了由多到少的显著突变,突变点分别为1973、1973、2014年,且5站寒潮频次均存在41 a左右的周期变化;区域性寒潮频次呈现明显的"显著减少-波动变化-缓慢增加"阶段性年代际变化,但未发生显著突变,且具有42 a、15 a、8 a、4 a的变化周期。现行寒潮统计标准无法完全反映气温缓慢下降的冷空气活动。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风速变化及风能资源研究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王毅荣  张存杰 《高原气象》2006,25(6):1196-1202
利用河西走廊地区25年风速气候资料和风塔周年资料,研究了该区域近地面风速及风能的演变和分布。结果表明:河西走廊绿洲内风速下降十分明显,而其它高山站风速比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减少趋势;风速变化具有周期振荡特点;垂直风速差由近地面向上减小,高层风速极大(小)值滞后于低层;风速随高度按自然对数规律增大,风能距地面8 m层内随高度变化迅速;该地区4~12 m/s风居多,是风能的主要贡献者;2~4月风速最大,1,5月最小;该地区风能丰富,10~70 m层内年风能储量在2200 khW/m2以上。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风能变化及储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河西走廊地区1970~2004年风速气候资料和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风塔精细资料,研究了河西走廊风能资源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环境风速比较稳定,在气候上没有明显的减小趋势;绿洲内风速下降明显。风能分布存在区域差别,存在2个风能大值区域。全区风能普遍较高,10 m层内风能密度都在100 W/m2以上,大部分地方在150 W/m2以上,大值地带在200 W/m2以上;在10~70 m高度层风能随高度按线性关系增长,平均每升高10 m风能增加28 W/m2;70 m层普遍在300 W/m2以上。河西走廊风能存在日和年变化,2~6月是风能密集阶段;距地面10 m高度处风能在07:00前后处于低值,从08:00以后不断增大,到18:00前后达到日最大,然后逐渐减小。河西走廊年有效风速时数普遍在6000 h以上,大值区接近7500 h。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风能资源可持续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河西走廊地区风速气候资料和风塔精细资料,通过分析该区域风速演变,探讨风能资源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河西走廊地区的环境风速比较稳定,在气候上没有明显的减小趋势,根据对未来风速变化的预测及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初步推断河西地区风能资源具有很好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近50年河西走廊地区降水均值突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0-2009年河西走廊地区16个测站的年和季降水资料,在对该区降水量进行气候分区的基础上,采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对该区域各代表站年和季降水的均值突变特征进行了小波分析,揭示了河西走廊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突变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降水量在1968,1973,1982,1991及2005年左右发生了均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河西走廊地区月降水和地温、地震资料,分析该区域降水异常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河西走廊降水异常可分为4个区;强地震会造成河西降水半年以上持续多雨(少雨),影响河西走廊降水异常的强地震分布在6个区域;各区域地震对河西走廊降水异常影响不同,主要有河西本区及上游强震将使河西半年内持续多雨,中阿巴热点和S涡列的强地震将使本区半年内持续少雨。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07年河西走廊东部5站(凉州区、民勤、永昌、古浪、乌鞘岭)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平原区和山区不同强度降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47a来,河西走廊东部共出现3次暴雨天气,其中平原区出现2次,山区出现1次,都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河西走廊东部平原区总降水日数、小雨日、中雨日和大雨日都呈减少趋势,而山区总降水日数、小雨日、中雨日和大雨日都呈增加趋势;平原区总雨日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小雨频率的减少,中雨的贡献最小,山区总雨日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小雨频率的增加,大雨的贡献最小;河西走廊东部平原区和山区近47a来总降水强度和小雨、大雨降水强度都表现出一定增强趋势,而中雨强度都有变小的趋势;平原区和山区总降水强度增强主要体现在小雨、大雨降水强度的增强,中雨的贡献很小;河西走廊东部平原区和山区年平均降水量总体都呈增加趋势;平原区小雨、大雨的贡献率总体为增加趋势,中雨贡献率总体呈减少趋势;山区小雨、中雨的贡献率总体呈减少趋势,大雨贡献率总体为增加趋势;平原区年降水量增加主要是小雨和大雨的贡献,山区则主要是大雨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北太平洋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郑建秋  任保华  李根 《大气科学》2009,33(5):1111-1121
本文采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提供的1958~2006年月平均的湍流热通量及相关气象场数据, 利用EOF分析、小扰动方法、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太平洋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 影响因子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 北太平洋湍流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在冬季最为显著。我国东部海域及其向中东太平洋的延伸部分为冬季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年际变化的关键区。冬季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在副热带太平洋和菲律宾海域主要受风速变化影响, 在北太平洋的高纬和低纬海域尤其是赤道中太平洋主要受比湿差变化影响, 而冬季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在整个北太平洋都主要受海气温差变化影响。受大尺度环流影响, 异常低压中心的东 (西) 侧海气比湿差和海气温度差偏小 (偏大), 所以异常低压中心的东 (西) 侧潜热输送和感热输送偏弱 (偏强)。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其环流背景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利用近50年来的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沙尘暴频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有利于中国北方沙尘暴多发/少发的环流气候背景。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沙尘暴的分布主要是沙漠边缘干旱化不稳定过渡带的产物,即在同样的大气条件下,下垫面条件决定沙尘暴的空间分布;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时间分布主要与大风有关,在日变化、年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中都是如此,即在确定的下垫面条件下,大气(风)状况决定沙尘暴的时间变化;蒙古低(槽)、乌拉尔高(脊)的环流形势配置是沙尘暴过程中的典型背景条件,不仅在天气尺度是如此,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也是如此;河西走廊沙尘暴的EOF分析表明,沙尘暴频数在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有一个明显的回升趋势,上升幅度已接近总下降幅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和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文中利用改进的K B模式和牛顿扩散方法及 196 1年以来的长江三角洲 (2 8~ 33°N ,118~ 12 3°E)地区的 4 8个测站的常规气象资料 ,估计了该地区近 4 0a来的蒸散量和感热通量。结合该地区的气温、太阳辐射等气候资料和 196 0年以来该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等有关信息对该地区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时 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地区自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平均蒸散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与 1980年相比 ,1998年区域年平均蒸散量减小了 2 4mm。区域平均感热通量与蒸散量相比在此期间变化并不明显。通过对该地区的云量、太阳辐射及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分析认为 ,造成该地区平均蒸散量减少趋势的的原因之一是用于蒸发的能量即太阳辐射的减少 ,而造成太阳辐射减少的可能原因为云量及大气透明度的变化所至 ;原因之二是该地区地表覆盖条件的改变。近 2 0a来 ,该地区的水田、旱地及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分别减少 1.35 3% ,4 .4 4 2 %和2 .5 97% ,而城镇建设、工矿及其它建设用地面积则增加 3.345 %。耕地及水面的减小和城镇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从整体上使区域平均蒸发量减少。  相似文献   

12.
本根据“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在TOGA-COARE(1992年11月-1993年2月)定点(2°15'S,158°00'E)连续观测的大气,海洋资料,利用考虑风速和大气层结影响的整体输送动力学公式,计算给出了在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动量、感热和潜热等湍流通量垂直交换和水平输送的一些特性,并与该海域其它天气过程湍流通量交换和输送的特性作了比较,此外,中还讨论了更接近实际的曳力系数,感热  相似文献   

13.
利用简化动力学近似分析黑河实验区的感热通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学良  王介民 《高原气象》1993,12(2):133-140
本文利用简化动力学近似.运用统计和参数化两种方法分析了黑河实验区的感热通量.结果表明:不稳定条件下绿洲区的感热通量与近地面辐射温度(T3)和空气温度(Ta)之差符合幂定律方程;沙漠地区符合形式为H=f[u(T2-Ta)]的幂定律方程。利用从实验得到的热传输附加阻尼表示式kB^-1=0.2u(T2-Ta)用于对空气动力学阻尼(ra)的参数化,可适用于不同下垫面.并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感热通量值.最后利用以上结果计算了实验区的潜热通量并做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乾安地区盐碱地显热通量的测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给出了用大孔径闪烁仪在 2 0 0 0年生长季观测到的盐碱地区显热通量的主要结果 ,并初步计算了当地的水热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乾安盐碱地区显热通量占净辐射量的百分比在干旱、非生长季达到 6 5 % ,在多雨、植被生长季仅为 11% ;显热通量因降水而明显降低 ,幅度与降水强度有关 ,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特征。文中还把LAS的测量结果与传统的梯度法作了比较 ,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南沙海域大气湍流通量输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利用1994年9月在南沙群岛的渚碧礁(10°52′N,114°04′E)观测的湍流资料,采用涡旋相关法计算,给出了南沙海域的曳力系数,动量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并与其它海气相互作用实验及HEIFE的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海域的曳力系数CD=(1.54±0.24)×10^-3。大气向海洋输送动量通量与水平风速挟方成正比,该海区无论白在还是晚上都是将其贮存的热量以潜热或感热的形式输送到大气中。  相似文献   

16.
估算地表热通量和近地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反演地表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近地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分方法,该方法把不同高度上的风速、位温以及湿度梯度的观测资料与Monin-Obukhov相似理论计算值的偏差、土壤水分蒸发参数化方案估算的蒸发潜热与由相似理论导出值的偏差在地表能量平衡的约束下融合到一个目标泛函数中,采用最优化算法寻求问题的解.利用2001年6月中国暴雨试验与研究项目在安徽肥西观测资料进行了数值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估算的通量值与Bowen比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且又能克服当Bowen比等于-1时计算通量出现的不稳定;同时能克服用廓线法求解热通量与地表能量平衡条件有较大出入的缺点.对观测误差的敏感性试验也表明变分方法是3类方法中最稳定的.反演的近地层土壤含水量对降水具有很好的响应并与观测的0-15 cm深度上平均土壤湿度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绝对偏差小于0.03 m3/m3.  相似文献   

17.
河西地区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大气透明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尧奇  韦志刚 《气象学报》1995,53(3):375-379
利用河西地区的民勤和敦煌两个日射站的三年(1981—1983年)资料,计算了太阳直接辐射在传输过程中的各种衰减。该地区有干燥、荒漠和狭管地形等三大特点,环境对直接辐射的影响表现为气溶胶衰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e time and space variations of the ten-day mean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have beenanalyz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ta of NCEP/NCAR from January of 1979 to December of1995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monsoon region.It is found that large variations of the surfacesensible heat flux standard deviations exist in the northwestern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the IndianPeninsula regions,and their locations and strength change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onset period ofSCS monsoon.The negative deviations appear evidently earlier in the Indocbina Peninsula than inthe Indian Peninsula but the deviation strength in the Indian Peninsula is stronger than that in theIndochina Peninsula.The appearance of the zonal negative mean deviation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the Indochina Peninsula corresponds to the date of the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while theoccurrence of the deviation decrease corresponds to the date of the South Asian monsoon onset.The sensible heat flux increases dekad by dekad before the onset of the summer monsoon in theIndian Peninsula and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decreases after the monsoon onset.Therefore,the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changes in the Indochina and the Indian Peninsula regions maybe havesome connections with the SCS monsoon onset and the Indian monsoon onset,and the IndochinaPeninsula maybe becomes the sensitive or key region to the SCS monsoon onset and the land maybe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iggering summer monsoon onset.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我国地表感热的气候计算问题,提出以鲍文比法为基础的感热气候计算式,并据此计算出全国215站月、年平均感热通量密度,进而分析了其在全国的时空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旬感热通量基本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1979~1995年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中逐旬感热通量,对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旬感热通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特征及冬、夏季感热通量旬异常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感热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可分为科季型(10月下旬~3月上旬)和夏季型(3月中旬~10月中旬),感热通量季节变化的明显区在高原北侧的荒原沙漠和南部珠峰一带,高原感热异常多发生在3~15旬和26~36旬。冬季感热通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