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本文首次报道了闽赣地区部分温泉水的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文中对本区温泉的成因及补给来源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温泉的δ~(18)O和δD值与大气降水线一致,表明它们是大气降水的深循环成因,但厦门杏林湾温泉水源于海水,而漳州温来混入了海水。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水——沉积物系统氢氧同位素与海洋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太平洋水、孔隙水和沉积物等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太平洋不同地区和不同水层所处环境的差异,导致氢氧同位素的组成也不同,海水、孔隙水和沉积物的同位素组成有较大差别。同位素组成表明,大洋底层水反映了南极表层水流的特征,并且受到冰冻效应的影响,故太平洋底层水的来源主要是贫^18O和贫氘的富氧南极流。底层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底部处于富氧环境中,这种环境有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3.
同位素在确定物质来源、指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路径、定量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速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以近海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中常用的稳定同位素(13C、15N、18O)和放射性核素(14C、234Th、232Th、230Th、228Th、210Po、210Pb、137Cs、226Ra、228Ra、224Ra、223Ra)为对象,介绍它们在揭示海洋有机质来源、食物网结构、水体缺氧机制、氮循环过程、颗粒动力学、海底地下水输入、有机地球化学过程、沉积年代学等方面的应用,侧重于总结我国近海生态环境研究中同位素示踪取得的进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百年来我国近海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于同位素示踪揭示的近海富营养化和沉积环境的演变规律表明,我国近海生态环境自20世纪50年代起经历持续的变化,特别是在过去20~30年时间里,近海生态环境的变化尤为剧烈,反映出人类活动是我国近海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未来需要通过发展新的同位素技术及拓展更广泛的应用,围绕近海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突出问题,重点揭示近海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变化速率和作用机制,从而系统地掌握近海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深海沉积物和海水碳交换的同位素示踪J.E.Baner等海洋沉积物含有较多的有机碳,对上覆水体中有机质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普遍认为,海底沉积物可能是深层水中老而难已测定的溶解有机碳(DOC)的来源;另外,放射性C同位素值(△14C)和稳定C同位素比值(... 相似文献
5.
6.
7.
8.
9.
江汉平原内部巨厚的晚新生代沉积物记录了长江形成与演化的信息。本文以流经江汉平原的几条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以Sr-Nd同位素组成为指示荆,开展了其现代河流沉积物物源示踪研究。结果表明:流经江汉平原的几条主要河流中,长江水系沉积物具有最高的~(143)Nd/~(144)Nd值,汉江次之,漳河与沮河最低。Sr同位素组成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各河流沉积物同位素组成与其流域内的源岩分布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由此认为,现代长江形成前后,江汉平原沉积物Sr-Nd同位素组成应有明显差异。这为在江汉平原内部通过沉积物Sr-Nd同住素组成变化探讨长江形成与演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利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多接收同位素质谱仪(HR-MC-ICP-MS)等技术,对黄河入海口湿地区3个典型区(湿地保护区、采油区和河道)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重金属微量元素和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湿地保护区、采油区和黄河河道三个子区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依次降低,受粒度控制明显,且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处于较清洁水平。Pb同位素数据表明,黄河入海口湿地保护区表层沉积物样品207 Pb/206 Pb和208 Pb/206 Pb比值(0.839,2.090)与已发表文献的中国黄土207Pb/206Pb和208 Pb/206 Pb比值(0.841,2.083)接近,表明黄河湿地保护区内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Pb的主要来源为黄河自然源(黄土)。采油区及河道样品207 Pb/206 Pb,208 Pb/206 Pb比值(0.848,2.100;0.849,2.105)均高于湿地保护区样品,介于黄河悬浮体(0.865,2.131)及中国黄土之间,表明采油区和河道表层沉积中的Pb主要来源于自然源和人类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1.
12.
2002年6月30日和7月1日在厦门海域2个采样点取样,对厦门东西海域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结果显示:2个站位共鉴定自由生活海洋线虫53种,西海域37种,东海域31种,其中优势种是茅咽线虫Dorylaimopsis variabilis.、萨巴线虫Sabaticria sp.、霍帕线虫Hoppcria sp.、海洋拟齿线虫Parodontophora marina 和星火线虫Marylymnia sp.;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比较表明,2个站位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基本一致,但优势种的优势度有一定差异.西海域站位出现的种类多,但种类分布不均匀;东海域出现的种类少,但种类分布较均匀.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即1B型)和底上硅藻食性者(即2A型)是该海域两个站位的优势摄食类群.从优势种和摄食类群方面来看,厦门海域与台湾海峡南部、黄河口站位海洋线虫群落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厦门岛东北岸海岸风沙运动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厦门岛东北海岸是台湾海峡西岸风沙最活跃的岸段之一,其中香山-五通岸段由于新建设了宽阔的人造海滩,风沙更加肆虐.为了解该岸段海岸风沙的运动特征和影响程度,分别于2007年11月22日、12月31日和2008年1月13日使用捕沙器定时取样和同步风速观测的方法进行风沙观测.结果如下:(1)人造海滩的风沙起沙风速约为6.9m/s,该风速以上,风沙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2)海岸风沙在离地面1m高度内运动,其中的94.8%在0.25m高度下运行;(3)人造海滩的风沙粗于自然海滩的风沙,随风沙运动高度从低到高,平均粒径由细到粗,分选性变好;(4)本岸段>6.9m/sNE风时平均输沙率约为2.776kg/m2h,单宽输沙量约为374.84kg/h,即8.995t/d. 相似文献
14.
厦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3—2012年厦门海域监测数据为基础,参考美国第二代富营养化评价方法,针对厦门海域实际监测特点并结合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研究现状与评价标准,进行部分改良,使其更适用于该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评价。应用此评价体系,本文研究了厦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压力程度;以叶绿素a为初级症状指标、以底层溶解氧及赤潮发生状况为次级症状指标分析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状态水平;并通过结合厦门海域整治、人口增长趋势、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周边营养盐入海现状等因素预测了未来厦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压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厦门海域水体综合评价等级为中等富营养化程度,其中压力等级为中高、状态和响应的评价等级均为中级。该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厦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压力和症状,便于海洋管理部门对厦门海域环境容量进行监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根据厦门岛东南岸沙滩剖面1999年2月-2002年11月4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剖面上平均高潮位、平均海平面、平均低潮位的位置变化,绘制了冲淤变化曲线,研究剖面的形态特征及季节和长周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风暴潮影响后沙滩剖面呈风暴型剖面,而常浪季节均表现为滩肩型复式剖面。受滨外地形、岸线走向、季节性风浪和潮汐活动等因素影响,沙滩剖面的季节变化比较复杂,长周期变化及风暴潮后剖面的恢复过程各岸段有所不同:泥沙流上游的岸段供沙不足,呈侵蚀状态,剖面恢复较慢;下游则呈基本稳定或淤长状态,剖面恢复相对较快。暴风浪和季节性常风浪交替作用控制着本区沙滩剖面的长周期循环变化过程,该过程一般包括风暴侵蚀期、快速恢复期、稳定恢复期和基本稳定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氢和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湖泊蒸发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氢氧稳定同位素被广泛用于水文循环过程的研究。本文观测了2015年太湖湖水H~2HO和H_2~(18)O组分,分析了它们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子,探讨亚热带大型浅水湖泊的同位素富集机制;基于稳定同位素质量守恒法计算太湖蒸发量;评价了动力分馏学系数的传统湖泊算法与海洋算法的适用性;重点分析了H~2HO和H_2~(18)O示踪湖泊蒸发的效果,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太湖湖水和河水的氢氧同位素在南部特别是东南部较为富集但在北部区域较为贫化,这主要是受水流方向的控制,东南部湖水经历的蒸发时间较长,因此湖水中同位素累积较多;在季节上,冬季湖水同位素较贫化、春夏季较富集。对于2015年太湖的年蒸发量,用氢同位素示踪的结果与观测值较一致,为880mm;氧同位素的示踪结果略低,为690mm。使用传统湖泊研究中对动力学分馏系数的取值,会导致蒸发被显著低估,而氧稳定同位素的示踪结果对动力学分馏系数的取值更为敏感,同时氢稳定同位素在同位素分馏过程中主要是平衡分馏效应占主导,因此H~2HO在动力学分馏系数的参数化方案中影响较小,在实际应用中更为稳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了稳定同位素水文学研究中使用合适的动力学分馏系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18.
南长山岛地下水资源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长山岛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系统分析和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水文地球化学补充调查等工作,对岛上的地质、构造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基岩裂隙水水环境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南长山岛岛屿连绵起伏,地貌类型较为复杂,出露的地层主要有蓬莱群变质岩、第四系松散岩类等。岛上构造裂隙特别是张性断裂裂隙发育,构造裂隙水富水性较强;松散岩类孔隙水富水性较差。南长山岛基岩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Ca、Na型,矿化度为202~704 mg/L,水质较好。海水入侵和人为污染是影响基岩水水质的主要因素。科学、合理开发海岛基岩水资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对位于海南岛南部滨岸测井地下水进行了大小潮周日取样及其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化学要素含量及变化特征随潮期、测井位置而变化,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QZ2和QZ5监测井的K+、Na+、Ca2+含量相近,而Mg2+的差异较明显,前者平均高出后者18.82%,表明QZ2监测井受到海水入侵。QZ2、QZ5监测井阳离子以Na+、阴离子以Cl-占优,Na+所占平均比例为83%~85%、Cl-为87%~88%,显示出海水的影响;QZ3监测井以HCO3-占优,比例为62%~63%,Ca2+也占据较大优势,为淡水所控制。QZ2、QZ5监测井SAR依次为57.95~63.24、57.20~63.13,QZ3监测井为2.17~4.42,前两者明显要高很多。QZ2、QZ5监测井地下水盐碱化风险程度很高,QZ3为一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