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圆梁山特长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问题预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深埋隧道的地质灾害问题对隧道修建的可行性及隧道施工具有重大影响。该文简要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深埋隧道的主要地质灾害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渝怀铁路圆梁山特长隧道初步勘测的成果,对这一特长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对各类地质中灾害的发生程度及其对隧道施工的影响作出了初步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孙国庆  张民庆 《探矿工程》2005,32(1):58-60,64
圆梁山隧道穿越毛坝向斜东西两翼及核部,根据隧道开挖揭示,大型、高压、富水充填型溶洞十分发育,水量大,水压高,突水、突泥、涌砂现象十分严重,施工难度极大。以圆梁山隧道2号粉细砂充填型溶洞注浆施工为例,介绍了在高压、富水、粉细砂充填型溶洞注浆施工中,注浆材料、注浆参数以及注浆工艺选择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提高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的震时安全性,依托某铁路隧道洞口段工程,利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对两种围岩注浆抗震措施的抗震效果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围岩采用接触注浆与间隔注浆两种抗震措施对隧道衬砌结构位移以及内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围岩采用接触注浆抗震措施后,二衬结构横向及纵向位移分别减小了86.7%、38.1%,轴力及弯矩平均减小了45.12%、64.20%,最小安全系数平均提高了61.36%;围岩采用间隔注浆抗震措施后,二衬结构横向及纵向位移分别减小了49.3%、23.8%,轴力及弯矩平均减小了39.42%、44.90%,最小安全系数平均提高了43.11%;围岩采用接触注浆抗震措施的抗震效果优于间隔注浆抗震措施。研究成果可为隧道洞口段抗震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岩溶洞穴的发育深度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剖析岩溶发育深度控制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毛坝向斜岩溶发育的控制性基准面,认为毛家院子以前,向斜核部及东翼,岩溶洞穴发育深度在海拔900m以上;向斜西翼及毛家院子以北的核部及东翼,岩溶洞穴发育深度应在海拔850m以上。  相似文献   

5.
许模  邓辉  张强  蒋良文 《工程地质学报》2002,10(S1):516-519
遥感图像是地面情况的真实记录。圆梁山深埋特长隧道是新建的重庆至怀化铁路干线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其中毛坝向斜段地层由三叠系下统一二叠系碳酸盐岩组成,岩溶极为发育。岩溶涌突水将是隧道施工与运行的最大威胁。通过对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地层、构造以及地表岩溶形态的ETM陆地卫星遥感图像解译,快速宏观的把握全区的基本地质情况,为隧道的勘察、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圆梁山隧道高压富水区为对象,研究了径向注浆的边界条件、注浆材料和注浆施工,并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以后大量地下工程的设计与修建,径向注浆技术会越来越被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黄土隧道洞口施工地表沉降开裂影响施工安全,以往采用Peck公式进行研究,存在预测精度等问题。为更准确地预测黄土隧道洞口浅埋段地表沉降,以临夏-大河家高速公路胡林家隧道为例,基于进口段实测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法对Peck公式进行优化。引入最大沉降量Smax修正系数α、降槽宽度i的修正系数β和隧道开挖进尺对最大沉降量影响的系数α1,确定修正系数得出Peck修正公式。基于洞口浅埋段开挖进尺与最大沉降间的影响关系,发现埋深对Smax修正系数与沉降槽宽度的作用规律,构建黄土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参数对地表沉降关系模型。实测数据样本点分布在修正后的Peck公式上下限之间,修正后的Peck公式误差减少,对临夏等地区黄土隧道洞口浅埋段的适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岩溶水均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岩溶水径流强度、水量收支状况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以及深入认识隧道通过层位地下水的贮量,需要对岩溶水的补径排条件及收支状况进行均衡分析。根据毛坝向斜的地质环境条件,采用降水资料类比生成岩溶水排泄量的流量过程曲线的手段,较好地实现了缺少足够的水量动态资料情况下的均衡分析。  相似文献   

9.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岩溶水同位素组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圆梁山隧道在毛坝向斜段所穿越的重要层位P1灰岩岩溶水为重点,兼顾整个向斜构造地下水的分布情况,从岩溶水的氢氧同位素组分特征的角度探讨该地区地下水的形成、循环交替等信息,为进一步论证隧道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岩溶突水地质灾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某黄土公路隧道工程为依托,借助现场测试方法研究浅埋洞口段黄土公路隧道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时态分布规律,并结合实测数据建立隧道施工变形统计分析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隧道施工变形呈现显著的时间和空间效应,其时态分布曲线符合指数函数型发展规律;(2)地表沉降随时间呈增长趋势,约60 d后逐渐趋于稳定,其最大值(wmax)的统计变化范围为(−30.78~−105.20)mm;(3)横向地表沉降曲线分布呈凹槽形,沉降槽宽度约(3~5)倍隧道跨度(B),且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损失率为0.74%~3.08%;(4)拱顶下沉与周边收敛时态曲线可分为线性增长、持续变形和平稳发展3个阶段,且线性增长阶段占总变形量的60%以上;(5)vmax的统计值变化范围为(−17.1~−201.1)mm,其95%置信区间为[−51.53,−65.11],umax的统计值变化范围为(−12.1~−122.0)mm,其95%置信区间为[−35.08,−43.39],建议V级围岩黄土隧道预留变形量取值范围为(−100~−150)mm;(6)拱顶下沉与周边收敛速率时态曲线呈先急剧增加后逐渐衰减趋势,最终稳定后的拱顶下沉速率(Δv)和周边收敛速率(Δu)依次为(−0.05~−0.80)mm/d和(−0.02~−0.60)mm/d。  相似文献   

11.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深部承压岩溶水系统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地表调研、深孔勘探与抽水试验以及氢氧同位素测试,揭示向斜核部存在深部岩溶承压水系统,局部地带以绕轴与断层带局部承压径流的形式沟通各斜东西翼的水力联系,深部承压岩溶水系统在整个向斜水循环中所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隧道施工时,应做好防水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海明 《探矿工程》2010,37(1):79-81,66
结合吉青岭隧道的工程实际,分析了浅埋偏压不良地质条件下隧道进口段的施工风险,提出了采取初期支护加强,短循环开挖,初期支护封闭等综合地质病害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岩溶地下水是隧道施工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工作对象。针对圆梁山隧道施工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岩溶地下水问题,我们采集了区域岩溶水和岩溶承压水的样品,对水样做了δD、δ^18O和T值测定,并计算出d值。根据环境同位素示踪、大气降水氘过量参数和地下水氘过量参数演化理论,对该地区域岩溶水和毛坝向斜段核部深层岩溶承压水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证实了隧道选址位于南北两侧水地质单元的分水岭之上的结论。为进一步深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厦蓉线水都高速平寨隧道左洞洞口受施工条件、浅埋和偏压等因素的影响,采取了中横洞内出的进洞方法。现场监测成果表明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研究该进洞方式对洞口浅埋偏压段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利用FLAC3D程序对平寨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三维仿真分析,比较中横洞内出和正面开挖两种进洞方式下左洞洞口围岩变形和应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中横洞内出方案对近洞口约24m范围内围岩影响较小,为较优方案。  相似文献   

15.
城市浅埋软岩隧道施工沉降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埋软岩隧道施工沉降变形控制是浅埋地下工程面临的关键难题,其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对开挖引起的沉降变形规律的掌握。通过对新建龙岩至厦门铁路石桥头隧道地表沉降变形观测分析,将地表沉降变形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初始沉降阶段、加速沉降阶段和减速沉降阶段;结合隧道拱顶沉降监测结果,得出浅埋软岩隧道地表沉降与拱顶沉降正相关的结论。隧道开挖对掌子面前后纵向地表沉降的主要影响范围分别为1.5D和3D(D为开挖跨度);横向地表沉降影响范围包括隧道中线两侧各4D的范围,地表建(构)筑物受到较大影响包括隧道中线两侧各2D的范围。针对地表和拱顶沉降过大,采取全断面超前预注浆方案进行处理,监测结果显示全断面超前预注浆能有效控制拱顶下沉和地表沉降量,收敛值减小则不显著,说明该方案达到了控制沉降变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潘晓明 《探矿工程》2015,42(9):72-75
成都至贵阳客运专线南厂沟浅埋大跨度隧道下穿公路,重载车辆繁多,对隧道施工安全及道路行车安全造成威胁。采用FLAC3D软件分别对无行车条件下和行车荷载作用下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两种工况下的受力及变形,结果表明,行车荷载对该隧道施工影响较小。下穿施工过程及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南厂沟隧道下穿公路数值模拟是合理的,为顺利施工提供了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7.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坍方数值分析与处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宏  蒋超 《岩土力学》2009,30(11):3481-3485
某公路隧道在进洞时出现坍方。针对该隧道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数值分析模型,采用ANSYS程序模拟隧道施工力学行为,从围岩塑性区分布、位移以及锚杆和混凝土衬砌内力分布情况分析隧道变形和坍塌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隧道浅埋偏压、围岩力学性质差及施工支护不当导致坍方。结合工程实际提出洞内加固、地表注浆加固及开挖控制的综合处治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为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赵永国  邵生俊  韩常领 《岩土力学》2009,30(Z2):509-513
运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对浅埋、偏压隧道的开挖施工方案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对比研究了两种不同开挖条件下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规律的差异,对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形效应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展开了深入探讨,给出了既符合隧道设计规范、又满足稳定性要求的施工方案;研究结果可以为浅埋、偏压条件下的隧道设计、施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龙潭隧道是沪-蓉高速公路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集浅埋、偏压、涌水、涌泥、岩爆等地质问题于一身,是典型的复杂条件下的长大公路隧道。隧道洞口段处在浅埋偏压段时,施工难度相当大。从隧道开挖与支护的安全性出发,论述了浅埋偏压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情况。以右线出洞口为例,采用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法(FLAC3D),对其施工开挖过程及支护进行了模拟。通过对开挖支护后围岩的应力场、位移场及塑性区特征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结论,对工程的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松软地层浅埋暗挖公路隧道现场监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向红  杨永波  李祺  张杰 《岩土力学》2010,31(Z1):337-341
针对浅埋暗挖公路隧道的特点,对厦门高崎互通下穿嘉禾路隧道进行地表下沉、拱顶下沉、洞内收敛、支撑应力等项目的监测工作。基于监测结果,分析了该隧道围岩和支护系统的变形及受力特点,指出了松软地层中浅埋暗挖隧道开挖影响的时空范围和隧道施工中有效控制围岩变形的措施,并为支护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结论丰富了浅埋暗挖思想,并为国内浅埋暗挖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