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衣芽孢杆菌对亚硒酸盐的还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硒碳质泥岩中筛选出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研究了该菌对亚硒酸盐硒的耐受与还原行为。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YEG)中,它能耐受320 mM亚硒酸盐硒的浓度,耐受硒酸盐硒的浓度可高达1000 mM。然而,高浓度的亚硒酸盐硒对它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有氧和厌氧的环境中,地衣芽孢杆菌均能还原亚硒酸盐中的硒:将四价硒还原为纳米球状的元素硒颗粒,使其分布在菌体的周边和细胞内。在含5 mM亚硒酸钠的液体培养基中,还原亚硒酸钠硒成为元素硒的平均效率约为42%。地衣芽孢杆菌在生存环境无严格要求的条件下,其还原亚硒酸盐硒形成纳米元素硒颗粒的现象,是研究生物合成低毒的纳米活性元素硒和生物修复硒污染技术的基础,也为硒的微生物矿化过程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
湖北渔塘坝硒矿床中次生自然硒的特征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渔塘坝硒矿床氧化矿石及地表松散堆积物中存在大量罕见的次生自然硒。自然硒呈柱状、板状和它形粒状。它的形成一方面与硒矿石的风化作用有关,另一方面系当地居民用石煤烧石灰过程中导致硒的蒸发而发生次生富集的结果。矿床中大量次生自然硒的发现,不仅对硒的矿物学、矿床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解决或改进含碳硒矿石或岩石中硒的冶炼回收工艺流程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中研究了高硒碳质泥岩中的3株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SeRB-1、Bacillus sp.SeRB-2和Arthrobacter sp.SeRB-3耐受亚硒酸盐的能力。研究表明,低浓度的Se(IV)(25mM)对细菌生长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Se(IV)(100mM)起抑制作用。随着Se(IV)浓度的增加,细菌生长的倍增时间延长、增长速率变小、抑制率增大。但细菌耐受Se(IV)的能力可通过不断驯化来有限度的提高。实验得出了其还原耐受亚硒酸盐的浓度高达800mM,抑制细菌生长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也达到了102.48~150.24mM,可以认为细菌SeRB-1、SeRB-2、SeRB-3为高耐受亚硒酸盐菌。通过透射电镜对细菌的形貌观测发现,在Se(IV)胁迫下,在靠近细菌壁、膜附近位置生成大量的元素硒,这些元素硒的生成可能是细菌为减少Se(IV)毒害而产生的解毒机制;实验中还发现疑似甲基化气体生成,视为其解毒或脱毒的另一机制。因此,本研究成果对于高硒污染区域的微生物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晋宁磷矿表生改造型矿床及其判别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朋志 《云南地质》2003,22(4):409-417
根据晋宁磷矿次生风化作用过程中磷块岩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归纳晋宁磷矿矿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正确确定该矿风化矿石的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5.
元素富集与样品粒度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孝祥  周良臣 《云南地质》1993,12(4):424-432
基岩风化作用是表生地球化学作用的主要作用之一,在这一作用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富集及分散作用复杂。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残坡积物和水系沉积物的分布,受原岩(矿)石类型、地貌、气候及生物活动等因素控制;微量元素赋存状态,亦受原生矿物机械强度、溶解度及次生矿物形成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表生物质发育程度和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以致引起元素在不同介质的不同粒度级富集及分散。  相似文献   

6.
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是由风化作用形成的古风化壳沉积型铝土矿,成矿母岩主要来源于下伏中下志留统韩家店组碎屑岩.文章依据瓦厂坪矿床岩、矿石X衍射、电子探针分析成果,绘制Al2O3-SiO2-FeO三角图,并探讨了风化作用与铝土矿(岩)形成机理,认为风化作用是铝土矿形成的必要务件,母岩风化作用是(一个)Si不断的溶解迁移流失,Al和Ti相对残留、再迁移、沉积富集的过程,铝土矿形成受风化作用时期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矿床规模、矿石质量与风化时间、储藏条件、脱硅富铝作用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7.
分散元素硒的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富集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概述了硒的物理,化学性质,形态和存在形式以及硒的地球化学循环和富集作用。硒呈四种主要的无机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硒化物(-2价),元素硒(0价),亚硒酸盐(+4价)和硒酸盐(+6价)。不同硒形态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H和Eh条件,硒的天然的,总的地球化学循环主要涉及壳岩源和海洋沉积物,次一级的循环强烈受到生物化学反应的影响,这些反应使硒在有机组分中固定或迁移。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硒极大地改  相似文献   

8.
刘铁庚  王兴理  叶霖  潘自平 《矿物学报》2007,27(Z1):229-230
风化作用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天然现象,对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有极大的影响,人们进行了广泛面而又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除进行野外观察和研究外,主要集中于元素的淋滤、溶解和迁移以及动力学机理的实验研究.但是,很少有人进行干旱地区岩石风化模拟实验,更未见到蒸发作用与淋滤作用对岩矿石风化影响对比模拟实验的报道.人们只是根据地干旱地区降雨少、昼夜气温变化大等因素,认为干旱地区岩矿石风化主要是物理风化.最近我们对两块相似的硫化物矿石标本进行了蒸发和淋滤对照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蒸发作用比淋滤作用更容易使岩矿石风化.蒸发作用主要是化学作用.所以干旱地区的岩矿石风化主要是化学作用,这认识向干旱地区岩矿石主要是物理风化的传统认识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9.
滇东磷矿风化型矿石的判别指标讨论及次生风化富集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化型磷矿石-风化磷块岩是滇东最主要的磷矿石,为判别矿石为原生成风化磷块岩,前人已提出过10余种作为判别标志的风化指标,但是这些指标的计算仅以矿石的化学组成为依据。笔者研究后指出,应以次生风化作用过程中磷块岩的组成和结构变化为基础,再合理使用上述某些判别指标,才能正确确定风化矿石,决定其利用价值和方法。笔者还指出,在次生风化作用中被溶蚀的不仅是碳酸盐,只要条件适当,石英和粘土矿物也可以溶蚀,使磷矿石品位增高,结构疏松,成为有利于洗选的优质矿石。  相似文献   

10.
四川九龙里伍铜矿主要矿石矿物扫描电镜能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方法对里伍铜矿主要矿石矿物的研究表明:闪锌矿中含有质量分数大于8%的Fe元素,黄铜矿和磁黄铁矿中含有少量的r元素。在矿石样品中首次发现硒铋矿的类质同像矿物、自然铋及核燃料氧化物。  相似文献   

11.
浙江富硒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发现,浙北、浙东、浙中地区富硒土壤呈大面积分布。不同类型土壤中,以石灰岩土硒含量最高,黄壤和红壤硒含量次之;不同类型成土母质中,以残坡积物硒含量相对较高;不同类型岩石中,以石英砂岩、硅质岩和中深变质岩硒含量较高,高于中国东部地壳丰度值。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富硒岩石和煤系地层区。硒多富集在土壤表层,由地表向深部含量迅速下降。根据土壤背景值和硒生态景观分级标准,建立了富硒土壤评价标准,划分硒含量等级区,圈定了浙江省富硒土壤分布。  相似文献   

12.
拉尔玛硒-金矿床中硒矿物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拉尔玛硒 -金矿床中出现的大量的硒矿物的主要特征和矿物组合。根据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构造了硒矿物形成时的逸度 -逸度图解、逸度 -温度图解、逸度 - p H图解 ,推导了硒矿物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 ,认为高的 f Se2 、f Se2 / f S2 值、高 f O2 、中酸性条件以及低温有利于硒矿物的形成。同时根据大量统计数据 ,认为 S<0 .5%、Corg<1.5%、Se>10× 10 -6时出现硒矿物的几率最高 ,可作为宏观上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13.
渔塘坝独立硒矿床中硒赋存形式的电子探针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电子探针手段分析了渔塘坝独立硒矿床中硒的赋存方式,发现硒的赋存形式为:①独立硒矿物:硒铜蓝、蓝硒铜矿、方硒铜矿、自然硒等;②类质同象方式:主要进入黄铁矿晶格。  相似文献   

14.
硒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硒是一种稀少而又分散的无素,在各种地球化学样品中含量甚微,在自然界它不易形成独立矿物而分散于其他矿物和介质中.早年人们只知道硒及其化合物的毒性,20世纪到50年代才发现硒还是动物和人体所必需的一种元素,它对生物生长和人体健康的显著作用,已经引起医学、地学、农业和生物等方面学者的关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玻璃工业、冶金工业、电子工业、国防工业、化工、医学和农业等.  相似文献   

15.
恩施渔塘坝富硒碳质岩石中硒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恩施渔塘坝是中国人群硒中毒爆发性流行的地区,也是恩施较为典型的高硒地区之一。其北部出露的富硒碳质岩石,通常认为是渔塘坝硒的主要来源。采用7步连续化学浸提技术,将富硒碳质岩石中硒分为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态、元素态、酸性提取态、硫化物/硒化物态和残渣态硒,使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岩石总硒和硒形态。结果表明,碳质页岩和碳质硅质岩中硒主要以有机态、硫化物/硒化物态和可交换态硒为主,碳质泥岩中硒以有机态、元素态和硫化物/硒化物态硒为主。碳质泥岩中的水溶态硒显著低于碳质页岩和碳质硅质岩中的水溶态硒,但元素态硒的比例显著高于后两者,说明碳质泥岩是富硒碳质岩层中硒易于富集的场所。富硒碳质岩中的可利用态硒主要以Se^4+为主,而非是Se^6+和有机硒。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硒中Se^4+与岩石总硒的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Se^4+离子的分布影响着岩石总硒,有机质与粘土在硒富集的地球化学过程中承担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鲁西隆起区石炭系二叠系具有巨大的生气潜力,山西组和太原组是主要气源层,部分地区在煤化过程中存在两个生气高峰期,其生气性能不比某些已知煤成气产区逊色,为普查煤成气展示了一定的前景。通过对资源量的估算,认为阳谷-荏平及曹县-成武地区远景较好,宜率先开展钻探普查。  相似文献   

17.
恩施硒中毒区土壤高硒的成因:自然硒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湖北恩施渔塘坝土壤硒分布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同地段田地土壤中存在异常高硒样品。其硒含量变化范围是346~2018 mg/kg,平均(899±548)mg/kg(n=11),相对于坝内成土基岩和耕作土硒含量0.5 mg/kg与3.5 mg/kg的水平而言,表明这些土壤硒受到了外来源硒的严重污染。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表明,这些土壤样品中均有大量晶体状自然硒的出现,其特征类似燃煤型成因的自然硒,证实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恩施当地居民石煤火熏土作肥的耕作方式,并直接导致了田地土壤硒的骤然增加。渔塘坝当地居民在1963年间的硒中毒爆发性流行,乃至恩施地区人畜硒中毒的普遍流行,极可能是人为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辽宁北部地区岩石、土壤和植物中硒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硒元素在岩石-土壤-植物中的释放-迁移-吸收特征与数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岩石样品硒含量平均值为0.08×10-6,总体上岩石中硒质量分数呈现火山岩>碳酸盐岩>花岗岩/沉积岩>变质岩的规律;垂向上硒质量分数呈现土壤A层>土壤B层>成土母岩的变化规律;土壤表层硒平均含量0.24×10-6,土壤中硒质量分数总体上呈现棕壤(A、B层)>水稻土(A、B层)>草甸土(A、B层)>风砂土(A、B层)的规律;植物中硒平均含量0.07×10-6,植物对土壤中硒富集能力大小依次为杂草>榛子>水稻>玉米;土壤和水稻、土壤和榛子之间硒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土壤和杂草、土壤和玉米之间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以拜泉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开展硒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态效应研究,探讨硒元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富集规律.研究表明:拜泉地区根系土硒含量均值为0.25×10-6,属中等富硒土壤,黄豆和水稻富硒占比相对较高;水溶态硒和离子交换态硒含量之和约为5%,一定程度上制约硒的有效量.土壤理化性质对硒全量、硒形...  相似文献   

20.
多形态自然硒的首次发现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湖北省恩施市渔塘坝的富硒碳质硅质岩、碳质页岩及其废弃岩中堆中,作者首次发现了多种形态的自然硒。本文根据自然硒的产出环境和成因将其分为三种,一种产于近地表废弃“石煤”堆中;一种与构造作用有关;另一种与表生风化作用有关。近地表废弃“石煤”堆中的自然硒是与岩层(或自燃)有关,见有晶形完好、颗粒粗大的晶体;与构造作用有关的自然硒多为毛发状、针状;与表生风化作用有关的自然硒颗粒细小,针状晶体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