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大西洋中脊TAG海区的热液活动和长期监示KantaroFujioka等在1994年大西洋航次中,《Shinkai6500》完成了15次下潜。母船《Yokosuka》也安装了仪器,包括地球物理仪器。下面简述该航次的初步结果。地貌和地质TAG位于大西洋中...  相似文献   

2.
在 30°N大西洋中脊与大西洋断裂带东部交汇处的高熔岩丘内角处 ,大西洋断块上出露蛇纹岩化的橄榄岩和少量的辉长岩。IODP30 4、30 5航次钻探的目的是了解这些岩石类型、构造以及超镁铁质大洋岩心复合体随深度蚀变的变化特征 ,并获取新鲜橄榄岩的岩心。钻探、取心、电缆测井将记录岩石成分、微构造、熔融的产生 /迁移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同构造期的蚀变。岩石圈形成和低速扩张中心地壳构造变化的起因是IODP初始科学计划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重点研究的内容。IODP30 4、30 5航次的钻探 (5 12 Full3)将在大西洋中脊大西洋断块…  相似文献   

3.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是继DSDP(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ODP(Ocean Drilling Program)之后在21世纪开始执行的新的大洋钻探计划.此计划将采用新技术、新装备,从海洋沉积物着眼,探索地球科学未知的研究领域.306航次作为北大西洋气候研究的一部分(第2个航次,第1个航次为303),其主要目的是探索全球气候变化中千年尺度规律的起源、起因和机制,即探索北大西洋地区作为全球气候变化发动区的潜在性,探究大气圈、冰层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机制,追溯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起源,重建过去几百万年气候变化尤其是千年尺度规律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苏联甚尔绍夫海洋研究所的“施托克曼教授号”科学调查船的第九航次是为研究大西洋毗邻海域亚马孙河底流而进行的。该航次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上述水域环流的生物化学、沉积学、光学、生物学研究以及估计亚马孙河环境对与之毗邻的大西洋海域水流过程的影响。另一重要任务就是与巴西科学家建立科学联系,因为在这以前,苏联与巴西科学之间还没有什么联系。该航次是从1983年2月4号加里宁格勒港出发到  相似文献   

5.
<正>IODP361航次(IODP 702-full2建议书)将探讨上新世/更新世气候和阿古拉斯海流(the Agulhas Current)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南印度洋和莫桑比克海峡的6个钻探站位将用来确定:(1)阿古拉斯海流对上新世/更新世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包括高纬度气候、热带的热收支和季风系统的短暂及长期气候变化;(2)在这样的气候变化中,印度-大西洋水道循环的动力学;(3)阿古拉斯溢流和移动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  相似文献   

6.
1994年7月~1996年2月,ODP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完成了157~165航次(Legs157-165)。这些最新航次的钻探资料和科研成果出版后传到国内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根据 ODP总部提供的资料,摘要编录 ODP最近一年半的时间内的钻探活动和科学目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北大西洋北极水道──ODP第151航次科学考察报告AnnikM.Myhre等北极和亚北极海对全球性气候和海洋系统影响较大。了解全球性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起因和影响是人类的重要课题。高北纬海洋与这一工作具有极大的关系,因为它们通过永久性和季节性冰盖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1986年11月5日—12月8日,我受联邦德国基尔大学海洋研究所之邀和海洋局二所的委派,有幸参加了该所在北大西洋区域执行的佛得角科学考察任务。本航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船只试航;第二阶段为物理海洋学调查。因为前者主要为检验调查船性能和各种船装新型设备的工作情况,故本文将重点介绍该所在物理海洋学调查方面的一些概貌。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室对大西洋表层水中悬浮物的物质成分及其在水中的定量分布进行了测定,以确定不同来源悬浮物的份额.研究材料来自2001-2005年间7个春季和秋季的科研船航次勘探.此外,还采集了大气中的悬浮体,作为开放性海洋中物质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ODP-147航次首次在赤道太平洋赫斯海渊取到太平洋洋壳层3和最上部地幔岩心.该航次是一项长期钻探计划的第一个航次,这一钻探计划旨在揭示形成于快速扩张的下部洋壳和上部地幔的火成.变质、构造作用和物理特征.赫斯海渊是一个向西伸延的裂谷的最深部,  相似文献   

11.
去年4月份 ,按俄罗斯“世界大洋”国家计划 ,用于研究洋底结构的俄罗斯科学院科学研究船“НиколайСтрахов”号从委内瑞拉的拉瓜伊拉港出发驶入中大西洋 ,开始第22航次的海底勘测工作。考察队的组成除了来自俄罗斯研究所的14位专家外 ,还有意大利博洛尼亚海洋地质研究所的12位学者。大西洋地质研究领域的合作开始于1992年。目的是在3个不同构造性质的海底地段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它们都与大西洋中脊———构造—火山隆起有关 ,在此处伴随着海底扩张———板块分离作用的发生 ,新的洋壳不断形成。在海岭的轴部…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海底山脉的深海钻探─—“ДЖОИДЕС决心号”第144航次Ю.A.太平洋西部是海底山脉整体广泛发育的地区,其中大多数是沉没在1500m左右的平项山。“EC决心号,钻探船第143和144航次对这些洋底的地质结构和发育史做了调查研究。第144航次中...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12,(10):7
9月27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完成考察任务后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历时93天,实现了我国北冰洋科学考察的多个"首次"。本航次航行18600余海里,"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首次穿越北极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  相似文献   

14.
间歇10年之后.大洋钻探计划(ODP)第150航次返回到新泽西近海以评价全球海平面变化对被动大陆边缘碎屑沉积物的影响.通过深海钻探计划(DSDP)第93和95航次的初步努力,以及诸多石油公司的研究,为第150航次对新泽西陆缘的重点研究和相关钻探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大洋钻探计划155航次的研究人员在亚马逊河深海扇的17个钻位钻成34个钻孔,取得4000米沉积层序样品,该层序保留了25万年的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和扇演化的记录。 亚马逊扇由大陆架向海伸延700多公里,各处厚度达10公里以上。目前,全世界河流沉积物的10%是通过亚马逊河运送的。自中新世以来,亚马逊河便不断将沉积物输送到亚马逊扇,持续了2500万年。这些沉积物中的有孔虫和孢粉化石,记录了南美陆块和西赤道大西洋  相似文献   

16.
热泉在洋底形成矿床──ODP第158航次勘察大西洋中央海岭得克萨斯农机大学学院站1995年1月23日报道:人们从陆地矿床中获得铜、金和其它贵金属已好几个世纪了,而这些矿床则被认为是在洋底形成的。大洋钻探计划(ODP)最近派出一国际调查小组到曾认为最有...  相似文献   

17.
古海洋学的历史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靖华 《海洋学报》1984,6(6):830-842
古海洋学是随着深海钻探而成长起来的新兴学科。近十年来,由于氧同位素古温度测定、超导磁力仪古地磁测年和液压活塞取样器等三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古海洋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例如,1980年深海钻探计划在南大西洋的第73航次,便取得了整个第三纪的地层磁性年代表等五项重大科研成果。展望今后十年,古海洋学将继续发展。国内必须实行各单位、各系统之间的科研合作,才能在古海洋学方面做出贡献,才能促进海洋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ODP第196航次     
--南海海槽边钻探边测井和高级循环观测仪的安装   ODP196航次是在南海海槽(日)集 起吊ACORKs(ODP196航次)钻探、测井和安装长期观测仪于一体的2个航次计划中的第2 个航次,该海槽是一个典型的具厚碎屑沉积物增生体的板块会聚边缘。这2个航次计划是为 确 定厚陆源沉积物增生楔中流体作用与变形机制之间的关系而布设的。2000年的190航次调查 的重点集中在穿越南海海槽两个横断剖面从未变形带到高变形带的站位取心工作上,以便研 究变形和水文状况的变化。2001年的196航次将在Muroto断面对131和190航次所钻探的3个站 位,首次进行边钻探边测井(LWD),其中808和1174站位靠近增生楔下端变形区的前部,而作 为参照站点的1173站位则在向海12 km处。196航次实施期间,将对808和1173站位的2个钻孔 进行多层密封,并安装高级循环观测仪(ACORKs),以便长期观测流体流和构造活动。依据资 金情况和JOIDES顾问委员会的许可,在1173站位的ACORKs要将一个宽带地震仪粘结到钻孔的 基岩部分,这需要取心约50 m。与190航次取得的测量数据相匹配,196航次LWD数据将揭示 碎屑沉积物增生过程中物理性质如何变化,并提供其应力、孔隙压力和渗透率的详细情况。 2个钻孔中安装的ACORKs将对南海海槽的地震、流体流参数、流体地球化学进行长期的观测 ,其中还包括将来有人或无人潜水器的回访项目。   本航次实施时间是2001年5月2日至7月2日,首席科学家为美国迈阿密大学海洋与大气科学学 院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的Becker K博士(kbecker@rsmas.miami.edu)和日本海洋 科学和技术深海研究中心的Hitoshi Mikada博士(mikada@jamstec.go.jp) 。 (本刊)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11,(1):7-7
12月8日,我国大洋考察主力船舶“大洋一号”从广州起航,奔赴三大洋执行我国大洋第22航次任务。 中国大洋第22航次任务计划时间376天,航程约4.5万海里,共9个航段,期间分别停靠南非(开普敦)、巴西(萨尔瓦多)、巴拿马和厄瓜多尔(瓜亚基尔),预计2011年12月18日返回青岛。本航次共有来自国内37家单位的431名科考队员参加,是我国大洋科考中参航单位、参航人员最多和航次时间最长的航次。  相似文献   

20.
ODP1 96航次是在南海海槽 (日 )集起吊 ACORKs( ODP1 96航次 )钻探、测井和安装长期观测仪于一体的2个航次计划中的第 2个航次 ,该海槽是一个典型的具厚碎屑沉积物增生体的板块会聚边缘。这 2个航次计划是为确定厚陆源沉积物增生楔中流体作用与变形机制之间的关系而布设的。2 0 0 0年的 1 90航次调查的重点集中在穿越南海海槽两个横断剖面从未变形带到高变形带的站位取心工作上 ,以便研究变形和水文状况的变化。2 0 0 1年的 1 96航次将在 Muroto断面对 1 31和 1 90航次所钻探的 3个站位 ,首次进行边钻探边测井 ( LWD) ,其中 80 8和 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