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通过研究峰峰煤田山西组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将山西组划分为四个沉积旋回,根据沉积环境的演化,分析了其对成煤作用的影响,认为区内山西组为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该沉积体系中的聚煤作用较强,尤其是分流间洼地持续发展的部位形成了较厚煤层,由于分流河道的迁移作用,煤层分叉现象,而且成煤后遭河道冲刷导致变薄或缺失。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柳林西部峰峰组含水特征及其矿井防治水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柳林西部中奥陶统峰峰组的岩性,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段,根据钻孔岩性、抽水试验、水化学分析及岩样压汞试验成果,得出了峰峰组的弱含水特征及其与富含水的上马家沟组之间相对隔水层的存在结论,提出了煤层开采中峰峰组具有相对隔水层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高阳煤矿主采太原组9-10-11#煤层,矿区内断层、陷落柱发育,奥陶系灰岩溶裂隙水是威胁矿井安全开采的主要水源。据井下突水资料及地面水文地质勘探成果,总结出奥陶系峰峰组岩溶裂隙含水层的赋存特征:①从垂向上看,一段以泥灰岩、石膏、硬石膏为主,为相对隔水层,二段由青灰色及黑色厚层状泥晶、粉晶灰岩组成,钻探可见岩溶裂隙,富水性中等;②从水平方向上看,西部埋藏较浅区富水性明显强于中、东部深埋区,且在向斜轴部出现滞流区;③水位西高东低,相差近300m;④顶部存在隔水层段,隔水层厚度一般3.09~34.01m;⑤水位和水化学特征对比发现,峰峰组与马家沟组含水层没有水力联系;⑥地下水总体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径流,侧向径流排出井田外。该研究为煤矿底板水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用地面物探、钻探和井下巷探、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对鲁村井田深部进行了补充勘探,并对井田以往地质资料进行了重新对比分析,发现该井田-400~-1 300 m的埋深范围内不但存在以往认为已被剥蚀缺失的太原组上部地层,还保存了较完整的山西组,尤其是在该段地层中新发现了5个局部可采煤层,为井田增加了资源储量、延长了服务年限。填补了沂源煤田太原组上部和山西组含煤地层资料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经坊煤矿目前开采的山西组3号煤层逐步枯竭,矿井设计开采太原组8、9、14、15号煤层。奥陶系峰峰组是太原组煤层底板的间接充水含水层。以往大多数勘查成果得出该地区峰峰组岩溶裂隙发育较差,富水性弱-中等的结论,以至于个别矿井在奥灰带压开采危险性评价时甚至将其视为相对隔水层。因此,查明峰峰组的水文地质特征是太原组煤层能否实现安全带压开采的关键。通过岩心采取、抽水试验和水化学分析等多种手段的勘查认为:该地区峰峰组富水性普遍较强,处于主径流带附近富水性极强。该研究对于长治南部地区供水勘查和太原组煤层安全带压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9.
阎春波  张保民  杨博 《地质通报》2019,38(6):922-929
针对保山地层区熊洞剖面原属栗柴坝组的灰岩进行了牙形石样品分析,总计建立了5个牙形石带,分别为Pterospathodus pennatus procerus带、Kockelella walliseri带、Ancoradella ploeckensis带、Polygnathoides siluricus带和Polygnathus nothoperbonus带。该剖面第8层原属栗柴坝组,Polygnathus nothoperbonus分子的出现证实其为下泥盆统埃姆斯阶的地层,应归为向阳寺组。剖面总体对应志留系温洛克统底部到下泥盆统埃姆斯阶中部,中间缺失志留系罗德洛统卢德福特阶—下泥盆统埃姆斯阶之间的8~10个标准牙形石带,说明该地区后期可能受构造作用影响,志留系和泥盆系界线为断层接触。该剖面牙形石序列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滇西保山地层区志留系生物地层的研究程度,为下一步该区生物地层格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云南震旦系王家湾组核形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仁关  陈昆宏 《中国区域地质》1991,(2):182-184,T001
  相似文献   

11.
对河北省峰峰矿区通二井田煤系地层砂岩中石英光轴的组构特征进行了显微镜下的观察分析。实测的12个岩组图均呈大圆环带状,表现为多组的极密区和次极密区,并以单斜对称组构为主体,具有一个对称面和垂直对称面的1个二次轴,以该轴两两对称的极密区和次极密区有2对或2对以上,表明研究区发生过不容忽视的旋转或剪切运动,它们的构造变形史可能具有多次活动性,并伴随有地温上升的过程。根据水平相岩组图所做的主应力轨迹图显示F56断层是形成张家庄向斜构造区和集贤村构造区的内部边界条件,并表明通二井田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在北部以北西—南东向为主,向南逐渐转为东西向;最小主压应力方向在集贤村构造区以北东向为主,在中南部张家庄向斜构造区则以近南北向为主。  相似文献   

12.
冀西北长城纪宣龙式铁矿层中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汝霖  刘志礼 《地质论评》1992,38(2):184-189
本文研究的是笔者等在冀西北长城系串岭沟组宣龙式铁矿层中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这些化石都保存在铁质叠层石(肾状赤铁矿)和铁质核形石(鲕状赤铁矿)的基本层中。微化石以丝状体为主,部分为球状体。归属于原核生物蓝藻门颤藻科的两个属和色球藻科的一个属。化石层同位素年龄约在1800—1757Ma。这些化石与北美冈弗林特组微化石比较,既有些相似,又有些区别。该化石的发现为研究铁矿的成因,指示沉积环境及层位对比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山西宁武煤田大同组植物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宁武煤田大同组植物化石笔者鉴定计21属41种,以真蕨类,银杏类为主,有节类,柏柏类次之,苏铁类稀少。该植物群可归于北方普遍发育的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并可与大同煤田的大同组、北京西山门头沟群、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及表海大煤沟组所含植物各对比,时代属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研究区地层剖面、接触关系、区域地层对比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的研究,将发育于大兴安岭地区原满克头鄂博组下部的一套杂色复成分砾岩、含砾粗砂岩夹火山岩组合的地层厘定为上侏罗统土城子组,与燕辽地区之土城子组有较好的可比性.研究区土城子组的发现,一是填补了研究区土城子组的空白;二是通过对该组形成时代的讨论以及与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研究,为该区与燕辽地区中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地质演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山西地区太原组腕足动物古生态及其环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长期以来,前人对山西地区太原组腕足动物的研究侧重于描述性工作,而对于古生态特征及其环境背景的研究则重视不够。本文主要分析了该区太原组腕足动物的产状规律、纵横向上分布的变化及其古生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部分微量元素的分析等,将太原组划分为5种主要的沉积相。笔者主要讨论了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下水体安静,浑浊度高,具有一定淡化作用,以大量发育舌形贝类为特征的近岸浅水海湾或分流间湾泥岩相;位于潮间或潮下带,以富含腕足动物化石为特征的正常浅海碳酸岩相;以及动物化石稀少,但虫管潜穴丰富,以粉细砂岩与泥岩互层的潮坪相。根据上述特征及与邻区的对比,推测本区太原组是在一个巨大的海湾背景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  相似文献   

16.
辽西建昌县喇嘛洞镇肖台子地区出露一套沉积地层,富含介形类、脊椎动物及大量植物化石.经区域地层研究,结合1:2000地质剖面实测以及对该剖面各层化石的采集,并对植物化石进行重点研究,确定了此套地层位于义县组之上,属于九佛堂组.生物化石组合面貌与“热河生物群”晚期群落特征一致,其时代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7.
Kutorginella产于苏联莫斯科盆地上石炭统下部卡西莫夫阶(Caks)和中石炭统莫斯科阶顶部(C_2m)及乌拉尔的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在我国贵洲、湖北及新疆乌鲁木齐东南等地该属产于中—上石炭统.Kutorginella akeshakensis sp.nov.产于新疆昭苏县阿克沙克沟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上亚组上部,与Gigantoproductus striatosulcatus,G.rectestrius,Striatifera Striata.Fluctuaria undata,Megachonetes zimmermanni.Semiplanus mikhailovensis,S.semiplanus及Lithostrotion,Diphyphyllum,Arachnolasma,GangamophyllumSiphonophyllia,Palaeosmilia,Yuanophyllum和Eostaffella等共生、它们是早石炭世晚期的典型分子.因此,该属从早石炭世晚期就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发现于辽南金州地区本溪组下部的植物化石 6属 9种及孢粉化石 15属 2 2种 ,确认其时代为纳缪尔A期 ,较辽东太子河流域本溪组下部发现的植物 (孢粉 )化石的发育时代 (维宪期至纳缪尔 A期 )略晚。这一发现不仅在古植物学和地层学上 ,而且在古地理学及古构造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河北承德上谷附近门头沟群南大岭组植物化石12属15种,认为其时代为早侏罗世。对确定鲜有化石资料报道的冀北南大岭组的地质时代提供了重要的古植物学依据,为研究我国北方侏罗纪植物化石序列填补了空白。  相似文献   

20.
渭河地区位于我国中部, 包括甘肃、宁夏及陕西部分地区, 新生代化石资料丰富。口盖作为我国陆相地层中广泛分布且类型丰富的化石, 目前多报道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主要见于奥陶纪、白垩纪-古近纪地层, 且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地区, 西部仅在西藏有所见及。随着近些年渭河地区工作的不断进展, 在渭南沋河张家坡剖面发现大量口盖化石, 主要产于上新统游河组下部地层, 岩性以灰绿色、青灰色砂质泥岩及砂岩为主。由于岩性疏松、成岩作用弱, 通过清水浸泡、80目筛子淘洗、筛选及稀盐酸处理, 对比早期研究成果, 根据其形态结构特征, 鉴定出4属12种(Mirolaminatus, Assiminea, Parafossarulus和Pseudemmericia), 其中包括8个新种, 均为上新世地层中首次发现的腹足类口盖化石。简单归纳了口盖化石演化序列, 指出腹足类口盖化石的大小及厚度不能作为口盖化石演化特征, 且钙化的比角质的更进步。该化石的发现为腹足类动物群、上新统口盖化石研究及古环境恢复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