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门源区域1970年以来的地震目录及2016年1月21日门源6.4级地震的地震序列、余震分布、不同时段完整震级、b值、地震周期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分析认为该区域的5级以上中强震多发生于b值的下降时段,中等地震存在3~5年的周期特征,6级以上地震的周期约为20年;本次6.4级的地震序列表明,余震密集发生于震后的10余天内,这个时段余震频次达到了5个月以来地震总数的85%以上.主震发生后,随着余震的增多,a值、b值都有上升的迹象,这表明区域应力状态得到了一定缓解,当b值趋于稳定时,可能预示着地震序列将进入结束状态.运用该区域主震前的地震目录分析计算发现,本次6.4级地震就发生在a值高值区及b值低值区,显示空间b值对本次强震的发生地点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用B值横截距预报强余震震级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  吴开统 《中国地震》1989,5(4):59-69
本文在G-R(logN=α—M)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用b值横截距法预报地震序列强余震的震级。选用我国1966—1986年21年内有完整资料的58个Ms≥5.0地震序列,用b值横截距法进行预报检验。这些地震序列的位置分布较广,遍及全国各大区,而且要求每个地震序列满足震级M≥Mo(起始震级)的地震个数不少于50个。统计结果表明,对预报序列中强余震的吻合率为93%以上。另外,我们还用b值横截距法对序列的晚期强余震预测及在主震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预测强余震进行了探索,表明它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震后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 利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进行了参数估计. 设定截止震级Mc=ML2.0, 拟合时段为震后0.31—24.12天, 计算获得α=1.89, p=1.22, 同时利用最大似然法估计获得b=0.72. 与中国大陆地区其它中强震的余震序列参数的比较表明, 芦山MS7.0地震序列参数表现为触发次级余震的能力较弱和序列衰减速率较快的特征, 反映出余震区相对较高的应力水平. 为检测结果的稳定性, 设定不同的截止震级Mc以及不同的拟合截止时间, 分别进行参数拟合和参数标准差估计. 结果表明, Mc的选取对α值影响明显, 对p值影响则较小. 此外, 震后10天内获得的参数拟合结果随时间变化较为明显, 而其后各参数变化总体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4.
<正>1研究背景b值为震级—频度统计关系中地震大小与频度分布的斜率,最早由Gutenberg和Richter (1944)提出,后有学者通过岩石模拟实验发现介质的不均匀性和应力状态是导致b值变化的主要因素,该发现为b值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建立了物理基础。b值用于地震预测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发现强震前震中附近b值多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低值异常尤为普遍,因此认为b值时空扫描结果可应用于强震预测。前人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强地震前b值的时空变化特征,而对于地震序列强余震前的b值变化研究甚少。而2022年1月2日云南宁蒗MS 5.5地震序列b值在强余震前变化显著,可见序列强余震前b值变化特征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地震》2017,(3)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化观测资料,计算了2011—2015年新疆3次6级地震序列的视应力值,并对视应力和震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主震视应力值高于余震视应力值,余震视应力和震级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2)主震后稍短时间内,视应力均处于整个序列的高值阶段,且在高值阶段会有较强余震发生,这可能是受到震后应力调整的影响;(3)强余震前,会出现视应力高值现象,强余震发生后,后续视应力值恢复到低值水平。计算了2016年底阿克陶6.7级和呼图壁6.2级地震余震视应力,目前阿克陶6.7级地震余震视应力处于高值状态,呼图壁6.2级地震余震视应力处于低值状态,对比研究5次余震视应力的值,对阿克陶6.7级和呼图壁6.2级地震序列类型进行了判定并对后续余震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在地震序列的早期阶段获得科学可靠的余震预测结果,始终是地震预测研究的前沿课题.针对新近发展的Omi-R-J方法的适用性问题,以及相比于传统的Reseanberg-Jones (R-J)模型在地震序列参数拟合、余震预测效能上的差异等问题,本文以2017年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为例,利用多时间窗的连续滑动拟合、预测和检验,以及通过构建重采样随机地震序列目录的系统检验等方式,开展了应用研究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R-J模型,Omi-R-J方法可在余震记录较不完整的地震序列早期阶段获得稳定、可靠的序列参数,p值、c值和b值的标准差相比于R-J模型参数明显减小.N-test方法检验结果表明,在R-J模型等传统方法无法获得预测结果的地震序列早期阶段,Omi-R-J方法预测结果可以较高的比例通过N-test检验,在后续时段的预测效果也明显优于R-J模型.利用随机地震序列目录的测试结果表明,余震记录完整性下降对Omi-R-J方法预测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全部时段的完整性下降的影响高于在部分时段的完整性下降.上述结果对进一步地将Omi-R-J方法应用在震后早期余震预测中具有一定科学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伽师-巴楚强震群序列趋势的早期判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欣  龙海英 《内陆地震》2005,19(1):53-64
使用喀什地震台记录的伽师—巴楚震群序列目录,采用Em/∑E、△M方法对序列早期震型进行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采用h、b、u、F值等参数对震后序列趋势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伽师一巴楚强震群序列特征复杂,在震群活动的不同阶段,它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震群活动的各个阶段,不同强度的地震序列特征在震后早期便可显现;(2)首发强震后,区域历史强震类型将有助于定性判断震后趋势,震区余震地震波形可能是早期判断地震类型的关键环节;(3)使用Em/∑E、△M方法并结合主震后第1天内的小震频次能够对震型作出较为准确的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再使用h、b、u、F值参数对各级序列进行逐级分层的趋势分析;(3)使用6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震震级进行估算,采用5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不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余震震级进行推算;(5)跟踪子序列的震型、预测震级及参数异常的动态变化,判断后续序列中是否会发生强(余)震,但分析时必须注意各级序列之间的隶属关系和活动背景;(6)在强震成组活动后,若h值出现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则预示着震群活动可能进入后期。震群中最高震级地震发生后的h值大于1也是序列发展进入晚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 3 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构造和地震序列特征,并与2008 年于田MS7. 3 地震序列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4 年于田MS7. 3 地震有MS5. 4 直接前震,序列强余震频次低、余震衰减较快,目前最大余震震级为MS5. 7; 通过分析历史地震序列类型、计算于田单台序列的h 值、b 值、主震释放的能量与序列能量的比值等参数,初步判断于田MS7. 3 地震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青海及其周边28组记录相对完备的5.0级以上中强地震序列进行计算,得到各个序列h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所有地震序列h值在主震发生后0~3天内波动变化较大,除个别地震序列外,h值在震后第8天开始趋于稳定;可根据h值是否大于1快速判定地震序列是否为前震型序列,但由于不同类型地震序列之间h值分布范围重叠较为严重,不能根据h值完全准确地判定出序列类型;通过h值方法得到最大余震震级的预测结果报准率约为70%(震级误差为±0.5级),余震震级较低时,预测结果相对较为准确,孤立型序列判定结果优于主余型序列;根据实际发生的地震,检验认为门源6.4级地震序列的发展趋势和最大余震均符合h值预测所得结果。  相似文献   

10.
毕金孟  蒋长胜  马永 《地震》2020,40(2):140-154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发生MS6.0地震, 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强余震, 为更好地分析此次地震的序列特征以及强余震的可预测属性, 采用国际上对复杂序列拟合相对较好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以及基于Reseanberg-Jones(R-J)模型发展的Omi-R-J模型, 通过连续滑动、 拟合和余震发生率预测, 对地震序列的模型参数稳定性、 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利用N-test、 T-test检验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效能评估。 结果表明, 相比于其他中强震序列参数, 此次长宁MS6.0地震序列参数中反映激发能力的αETAS较其他序列明显偏小, 而反映衰减能力的pORJ值和应力累积水平的bORJ值相对较小, 与此次余震序列丰富、 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相吻合; ETAS和Omi-R-J模型对于复杂序列在[3.0, 3.5, 4.0]三个震级档的强余震仍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总体的“每个地震的信息增益”(IGPE)计算结果显示, ETAS模型略优于Omi-R-J模型, 前者或更适合复杂地震序列的余震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大陆地震震源的观测研究、震源力学的理论研究和震源物理实验三个方面,评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大陆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利用数字地震资料进行的“现代”震源参数的反演;地震断裂力学的应用和发展;非线性物理学在震源研究中的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的发展;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的实验研究等.指出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对90年代以来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影响.展望了跨世纪的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必将在大陆地震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应对煤炭资源后备不足的现状,对于煤炭资源的勘探,我国加大了深部找煤及矿区外围找煤的力度,地震勘探作为地球物理勘探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在找煤、石油、天燃气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用一个实例介绍了地震勘探在深部找煤中的具体方法及取得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部分井孔稀有气体异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近年来华北地区宝龙等 3口井稀有气体的显著异常 ,并据其特征与井孔水位动态的关系 ,对稀有气体异常的成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水位下降 10 0mm ,岩层孔隙、裂隙中的气体体积膨胀 0 0 0 90 % (气体体积百分比 ,下同 )左右。由于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岩层孔隙压力减小 ,积聚在岩层孔隙、裂隙中的气体体积膨胀溢出 ,导致井孔地下水中稀有气体含量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异常是干扰因素所致 ,不是地震异  相似文献   

14.
分析地震前兆观测资料是地震预测研究的核心,通过对大量的前兆资料的研究,发现利用小波多分辨分析对于前兆资料有着很强的处理功能。利用该方法对1980年以来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地震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初步得出了地球物理场(形变、流体、地温场等)的阶段性转折变化一般发生在数年强震活动组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早期的现代地震学研究,曾孕育于现代地质学中。用现代科学观点,最早调查研究现场大地震的年代,可追溯到1913年云南峨山7级地震考察。地震台站监测工作,是从1923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邦先生前去日本东京学习测震,并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郊区建造鹫峰地震观测台开始。最早的地震目录是1913年由上海黄司铎编的“法文中国地震表”。1921年翁文灏先生发表的“甘肃地震考”,首次将史料中的地震情形描述与罗西一福来氏烈度表加以对照,来确定地震烈度,从而提供了更详细、确切的“甘肃地震表”。1922年翁文灏在布鲁塞尔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地质构造对于产生地震的影响”论文,曾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与关注,是最早论述我国地震地质和地震区域划分的文献。  相似文献   

16.
2013年8月12日在西藏自治区左贡与芒康交界发生6.1级地震,该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左贡县田妥镇嘎益村-仁果乡吞永村一带,最大烈度Ⅷ度,但不构成Ⅷ度区.根据现场工作队所收集的资料,分析了震区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根据此次地震对该地区房屋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提出了防震减灾研究建议,并强调了此类民居需要加强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17.
引言1 999年 8月 1 7日新疆头屯河上游庙尔沟一带发生滑坡 ,滑坡体长 70 0 m,宽 3 0 0 m多 ,滑向 1 5 0°。滑坡舌推挤到庙尔沟—昌吉公路西北边缘 ,对交通造成威胁。文中我们对滑坡的结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图 1 滑坡区地质示意图( 1)第四系  ( 2 )第三系  ( 3)白垩系  ( 4)侏罗系  ( 5 )三叠系( 6 )二叠系  ( 7)石炭系  ( 8)断层  ( 9)滑坡Fig.1  Geological sketch of the landslide area1 滑坡区的区域地质条件从大地构造角度看 ,滑坡位于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凹陷。在地貌上滑坡区是头屯河侵蚀区 ,河流切割深度1 0 0 m,发…  相似文献   

18.
1980年榆中地区较为干旱,年降雨量不足多年平均降雨量的一半。但该区自1980年10月份以来地下水却普遍上升,一些泉水水质逐渐变坏,以致不能饮用。这是否是地震前兆反应,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为此我们进行了实地考查,目的在于及时地找出变化的原因,为地震预报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报告南京——镇江地区5个采样点He/~4He比值重复测量结果,它们在(6.18±0.17)×10~(-5)至(3.12±0.08)×10~(-7)之间变化。最高值来自42C左右热泉(汤泉)的气泡气、最低值来自人工钻孔——句容自流水水溶气。 5个点的~3He/~4He比值(Rs)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类Rs值明显高于大气中~3He/~4He值(Ratm),分别是4.4Ratm和4.1Ratm,这是本项研究中首次测到的。另一类则低于Ratm。以上两种类型气体Rs的差异,反映了气体的来源和成因上的差异,也反映了采样点地质背景特征的不同,本区温泉气体中Rs的高值可能与新生代以来的岩浆活动有关,是富~3He的原始的幔源He仍在继续从地球深处向外排放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闽南沿海地区工程场地的断裂活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闽南沿海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对各种工程场地的断裂活动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并着重以长乐、厦门、东山3个工程场地为例,对断裂活动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长乐-诏安断裂带的不同地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断裂具有不同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