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空间信息移动用户服务系统是空间信息平民化服务的技术基础,是GIS产业商业运行的平台。本文重点介绍空间信息移动用户服务系统的系统特征,系统架构以及商用GIS基础库建设和系统运行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2.
移动环境中,空间信息服务的独特之处表现在技术的先进性与内容的个性化。通过研究弄清“移动”这个与“空间”密切相关的主题如何为空间信息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可为今后不同类型的相关系统在基于空间位置的广泛服务领域应用提供初步经验。本文首先分析了“移动”的涵义与技术驱动下空间信息服务模式的改变;其次比较了移动地理信息系统(M-GIS)与传统GIS的异同;最后提出一个适应于移动环境的空间信息服务技术体系,并给出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3.
空间信息共享是一个涉及理论、技术、标准与环境的综合的复杂问题。其中,空间数据模型理论是内在的核心要素,共享技术、空间信息标准与政策法规环境则是外在的必要条件。综合论述各要素的内涵、发展与重要意义,得出结论:综合、集成、分布式的海量空间数据模型亟待突破,网络、网格与数据库技术需与空间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合,开放环境下的空间数据标准需要整合与完善,并呼吁理性的政策法规等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应急疏散存在复杂性与多变性,传统的模拟方法难以真实刻画应急疏散的复杂动态过程。作为应急疏散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之一,基于多智能体(Multi-Agent)的建模方法通过微观个体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宏观全局的格局,适合研究应急疏散等复杂问题。本文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启示下,将多智能体思想引入到人群疏散模拟领域中,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与多智能体技术结合,从空间个体行为的微观角度入手,对疏散动态模拟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基于GIS与Multi-Agent技术的疏散仿真模型,呈现了灾害情境下人群的动态疏散过程,实现了GIS空间信息数据的动态表达,对应急预案的制定、救灾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以及应急疏散工作的开展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总结空间数据集成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充分考虑空间数据海量、数据源异构性的特点,引入智能体概念和结构,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空间数据集成模式,并对该模式的体系结构与功能实现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6.
空气质量多模式集合预报是研究大气污染演变规律、进行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提供大气污染控制管理决策的重要工具.本文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进行集成的设计思路,并对GIS在系统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将GIS技术应用于多模式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中,可提供空间数据和相关属性数据的快速存取和管理功能,使...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数据处理中无法有效进行数据访问与集成的问题,提出了面向网格计算环境下空间数据访问与集成的地理信息系统体系架构,并给出了面向网格环境的Java跨平台GIS系统原型的设计方案,以及地理信息网格服务化提升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整合Java拓扑模型、Eclipse富客户端平台与面向海量数据访问的数据网格组件,以标准规范的开发流程,给出构建面向网格环境具备可拓展结构的跨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原型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应对电网分析决策面临数据量大、决策复杂、技术手段匮乏的局面,文中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平台化设计、具备可视化及多维度智能分析决策支持功能的基于电网 GIS 的多维度智能分析决策平台。该平台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密切融合,具备多源数据资源协同管理、电网可视化图形建模、电网仿真模拟,多维度智能分析、辅助决策、项目管理等功能。本文介绍的基于电网 GIS 的多维度智能分析决策平台建成了覆盖整个电网生命周期的一体化平台,具有电网分析可视化、决策智能化的特征,可对电网相关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立足于项目实践,软件成果在全国多地电网相关部门得到实际应用,验证了文中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9.
地理信息系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工具,反过来,全球变化的研究也将促进地理信息系统乃至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本文简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基本框架和能力建设的主要方向,并以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研究为例说明全球变化研究中专题型地理信息系统研制的方法及其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0.
网格GIS中的GML语言技术与设计框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基于网格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将改变传统 GIS系统的应用模式与计算能力 ,使 GIS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 ,提供一体化的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平台。而 Grid GML(Grid Geographic Markup L an-guage)将是网格 GIS的交流与对话语言 ,为网格 GIS的中间件之间、智能体之间、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空间信息传输、存储与通信等提供了可能。本文在 XML 技术、网格体系结构技术及 OGC的 GML3标准的基础上对Grid GML 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  相似文献   

11.
公安行业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思路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理信息技术发展和公安行业对警用地理信息共享应用需求出发,介绍了开展全国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建设背景和必要性,并重点就警用地理信息平台的概念及其体系结构组成、全国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思路、建设进展和后续发展规划等进行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2.
格网技术对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发展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格网技术作为新一代的 Web技术 ,必将深刻影响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格网计算为数据密集型空间分析提供了计算资源支持。数据格网为海量空间数据分布式存储、管理、传输、分析提供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法。格网技术为 VRGIS实时场景渲染和海量场景数据存储以及 GIS互操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利用格网中的智能体组件动态组装应用软件将对 GIS应用开发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建立空间信息格网可以实现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产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BIM精细化三维模型中的数据是三维GIS重要的数据来源,然而两者数据模型在几何和语义上差异是阻碍BIM与GIS集成应用的重要问题。IFC与City GML分别为BIM和三维GIS领域最通用的标准数据模型,当前的数据转换工具虽然可有效地将IFC数据转为City GML数据,但还是难以顾及到City GML所有的LOD层级,存在信息丢失和几何不准确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IFC数据模型与City GML模型中所有的建筑构件类型以及其关联的语义信息,分别建立IFC数据模型到City GML各层级的映射模型,描述了一种从BIM模型到多层次细节GIS模型的完整转换方法。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保证数据转换方法的正确性以及稳健性。  相似文献   

14.
GIS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21世纪课程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的教学需要,以及该学科面向社会普及的发展趋势,南京大学在Authorware开发环境下完成了GIS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并通过ActiveX插件的形式将Authorware课件与前期建立的GIS教学网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面向网络的GIS多媒体教学系统。该系统将学生置于网络交互状态下,在仿真环境中了解并掌握GIS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以及应用特色,最终实现GIS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达到提高GIS科技普及程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实时空间信息服务是第四代GIS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对实时空间信息服务研究的空间信息技术、RTPS技术、WebService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和论述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功能模块和工作流程,并通过实验系统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地理信息系统白20世纪60年代发展以来,已在世界范同内产生深远影响.我国地理信息系统自80年代起步,在80年代中后期地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经历二十几年的发展,在2000年前后进入发展快车道.当前我国大陆地区开展GIS教育的高校已经从最初的几所高校扩展到百余所.尽管大陆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本科阶段教育已基本普及,但各地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发展并不平衡,尤其是硕士、博士学位点分布集中有限几个省市区中.因此,针对当前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发展局面,对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考虑在此情形下我国大陆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明确影响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更好地指导各省市区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7.
GIS technology has been mostly concerned with handling physical data and model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requirements of GIS for handling socio-economic information in many cas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concerning phenomena i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capital flow among regions requires the transitions both from economic values to physical landscape and from physical surface to economic explanation. Rapid growth of Chinese economy conies mainly from investment. There are two main ways for obtaining high growth of investment. One is government expenditure which usually invests in regional facility and amenity block, which is regarded as stimulus for attracting investment. The other is the creation of investing center and corresponding capital source areas, both of which need the central city with the highest growth rate of investment among reg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luster areas of both government revenue and total investment, the potential situation of capital flow betwe  相似文献   

18.
事件应变指挥系统(ICS)自2002年后被台湾林务局用于森林火灾的救火指挥系统。在此同时本研究进一步发展出结合知识、科技以及ICS组织的指挥体系,建构出林火应变的决策支持系统。本文探讨了林火应变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知识结构。显示了知识、科技与组织的整合,对一个良好的救火支持系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和USLE的东圳库区土壤侵蚀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运用GIS、遥感技术与USLE模型相结合预测东圳库区流域土壤侵蚀量,利用GIS平台建立东圳库区基础地理数据库,以10×10m为栅格单元对库区进行离散化,在GIS空间分析功能支持下,结合USLE土壤侵蚀预测模型,根据合适的USLE因子算法生成栅格图层,通过图层运算,预测了东圳库区土壤侵蚀量,进而标识库区土壤侵蚀严重区域,为库区非点源污染控制及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定量依据,并通过建立实用的泥沙输移比模型结合水文监测数据,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根据USLE方程,采用改进后的SDR方程,预测的渡里流域年输沙量与流域实际监测得到的年输沙量仅相差14.08%,说明本文采用USLE方程模拟流域土壤侵蚀结果可信,可定量评价、拟定水土保持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20.
Data collection, factor composition, nappe analysis and integrative simulation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factors in Erlong Lake watershed have been carried out based on GIS. The risk areas wher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may occur were compartmentalized and assessed, and the total soil erosion and the runoffs of N and P with rainfall in this valley were worked out by experiment and GIS mapping.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main type of soil erosion was moderate (erosion modulus is 1000–2500t/(km2·a)) at present, and the intense erosion areas are located in dry land with variable slope east of the lake and the middle-south parts of steep slope mountainous region (erosion modulus is more than 5000t/(km2·a)). Though the area is small, i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The trend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NSP)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was corresponded with the soil eros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reasons of the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have been presented and it was emphasized that the human activities among the influence factors was the most important. It surely offers a scientific basis to control and prevent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the watershed. Foundation item: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50139020-5-2)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Committee of Jilin Province (No. 20010602) Biography: WANG Ning (1952–), female, a native of Beijing, associate professor, Ph.D., specialized i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E-mail: nwang@nenu.edu.c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