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天津潮间带春季贝类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永仁  张超  梁健  郭永军 《海洋科学》2017,41(11):113-118
为研究天津潮间带贝类资源的分布特征,2017年5月,作者对天津滩涂开展贝类资源调查。共采集贝类30种,分属2纲、4亚纲、10目、19科,在汉沽鲤鱼门、大港减河口、大港滨海湿地分别采集贝类20种、19种、19种;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分别采集贝类11种、22种、10种;H'值大小顺序为鲤鱼门滨海湿地减河口,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经济贝类主要分布于中潮区,鲤鱼门与减河口滩涂的优势经济种均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生物量分别为562.8、828.5 g/m~2,滨海湿地的优势经济种为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生物量为1 403.8 g/m~2。对比2013年,大港减河口滩涂的贝类种数及生物量均升高,鲤鱼门滩涂的贝类种数增加,滨海湿地滩涂的贝类资源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天津鲤鱼门滩涂经济贝类资源变化及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天津汉沽鲤鱼门潮间带经济贝类资源的变化特征,2012~2014年作者对该滩涂经济贝类开展资源调查,并与2008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4年经济贝类种数分别为9种、10种、10种,高于2008年的7种;鲤鱼门滩涂经济贝类主要分布于中潮区,2012~2014年中潮区经济贝类资源量分别为1 082.8、1 183.9和1 339.8g/m2,高于2008年的293.5 g/m2;2012~2014年优势种为菲律宾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仔,优势度90%以上,2008年优势种为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近年来菲律宾蛤仔大量出现,与邻近海域的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蛤蜊岗滩涂贝类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辽东湾蛤蜊岗潮间带滩涂贝类的物种组成、分布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状况,于2011年5月对蛤蜊岗滩涂贝类资源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共获得滩涂贝类16种,其中文蛤、泥螺、四角蛤蜊、托氏琩螺为蛤蜊岗滩涂贝类优势种,青蛤和光滑河蓝蛤为常见种。托氏琩螺的分布密度最高,为83个/m2,四角蛤蜊的平均生物量最大,为178.51 g/m2。蛤蜊岗滩涂贝类的分布呈现从滩涂北部向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滩涂四周的分布密度大于滩涂中间区域。对滩涂贝类分布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粒度、有机物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文蛤分布与底质中值粒径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托氏琩螺分布与底质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泥螺、四角蛤蜊则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不显著。调查结果表明,蛤蜊岗滩涂贝类资源丰富,但应加强文蛤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同时应加强对托氏琩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自80年代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以来,滩涂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浅海滩涂贝类的增殖养殖,已具有大规模发展的条件。 1 贝类资源的开发优势和潜力 河北省海岸线总长度599公里,有潮间带面积1167.9平方公里,5米等深线浅海面积1159.3平方公里,平均每公里海岸线占有贝类可开发面积的比例为3.89。特别是唐山市和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渤海湾南部(滨州)滩涂为研究区域,设置6个断面共36个采样站位,覆盖潮间带(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和潮下带,研究该区域贝类资源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整个调查区域常见贝类总共有30种。潮间带共有23种常见贝类,优势种为光滑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 Hinds 1843)、四角蛤蜊(Mactra quadrangularis Reeve 1854)、短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 Lamarck 1799);潮下带共有26种常见贝类,优势种为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i Philippi 1846)、等边浅蛤(Gomphina aequilatera Sowerby 1825)、朝鲜笋螺(Terebra koreana Yoo 1976)、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 A.Adams 1852)、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 A.Adams 1851);潮间带贝类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显著高于潮下带,而丰富度指数(D)则相反;潮间带贝类生物量(710.16 g/m2)和栖息密度(4 523个/m2)远高于潮下带(17.10 g/m2,35个/m2)。群落结构多元统计分析将贝类按照站位划分为5个组群,包括东侧潮下带、西侧潮下带、西侧潮间带、东侧潮间带以及D4站位。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对潮间带贝类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沉积物的粒径以及砂、粉砂含量,而对潮下带贝类影响较大的主要为浮游植物密度、沉积物的粒径以及砂、粉砂和黏土含量。渤海湾南部(滨州)滩涂贝类资源较为丰富,但应从不同滩涂区域生态特性的角度出发,加强贝类的保护和资源修复,本研究可为该区域贝类的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6.
上海潮滩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扼居长江河口,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上海潮滩。在河流与海洋动力相互作用下,大量泥沙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潮间带和潮下带地区沉积形成了丰富的滩涂资源;同时,上海市潮滩滩涂资源面临着长江泥沙来量减少、海平面上升和海岸侵蚀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实行滩涂资源开发的生态化布局,加强滩涂资源的综合经营管理力度,加大滩涂资源利用的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山东蓬莱沿海岩相潮间带贝类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蓬莱 ( 37°2 5’N~ 37°4 9’56”N ,1 2 0°34’4 4”E~ 1 2 1°0 9’E)位于山东半岛的北端 ,黄渤海交界处。作者通过对蓬莱沿海潮间带生物的调查 ,初步分析了岩相潮间带贝类种类及其垂直分布特点 ,依潮间带的不同区域而呈带状分布 (高潮带为滨螺群落 ,中潮带为牡蛎群落 ,低潮带为贻贝 -锈凹螺群落 )并简单分析了主要经济贝类的分布状况 ,为潮间带贝类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供海洋生态学、环保、水产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陆海分界和河海分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相关部门在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时,存在对管辖权认识不一致的情况,对焦点所在的海岸线确定、滩涂归属问题以及河海划界进行讨论.通过对国外沿海各国确定的海岸线现状的考察以及对国内涉海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的分析,认为海岸线应为平均大潮高潮线.对于滩涂归属问题,由于国内现有法律对潮间带滩涂性质的确定存在矛盾,从两方面对潮间带滩涂性质进行分析.从滩涂本身特点来说,潮间带滩涂受海洋动力影响较大且与海洋联系密切,将其从海域管理工作中割裂出来,易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严重损害.而从滩涂归属权国际实践来看,以平均高潮线为海岸线的国家大多将潮间带滩涂归属于海域.因此认为高潮线以下滩涂应属海域,并提出3点建议:(1) 基于国内滩涂使用与支配事实的历史成因,建议监督和管理功能分由两个部门负责,海洋部门起监督作用,仍由原来沿海各省主管滩涂开发的部门开发滩涂,这样也有利于滩涂开发管理的持续性和滩涂资源的保护;(2) 对于海域使用许可权,建议采用多项许可证制度,既避免主管部门滥用行政权力,损害其他部门的利益,同时也使开发利用项目得到周密的审查,避免其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产生不利影响;(3) 在审批权限方面,考虑各省滩涂自然条件不一、经济发展重点不一的情况并借鉴国际实践,建议适当扩大地方政府和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对海域管理的权限.河海分界是海岸线确定的难点.对于河海分界问题,认为河海划界是社会行为,是对在河海交汇区域里的管理行为及其职责、义务的分类和界定,应满足遵守自然客观规律、有利于社会稳定团结和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这3项原则.从3方面讨论了河口的归属问题.并建议主要江河的河海界线以河口口门和口外海滨段的内端为界,即河口的近口段和河口段应属河,河口的口外海滨段属海.在一些小的入海河流可以明显的标志物(如挡潮闸、桥等)作为河海分界线.  相似文献   

9.
滩涂文蛤养殖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蛤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也是宾馆酒家以及广大销费者所喜爱的水产品。捕捞文蛤是临高县沿海人民的传统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过度捕捞,文蛤资源急剧减少。为了发挥本地滩涂资源优势,我们在马袅湾潮间带采用围网投苗的办法先后发展到1 200亩,从1995年的收获统计,年均亩产1 100公斤。现将有关养殖技术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沿海滩涂作为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以及社会、经济价值.滩涂贝类养殖是滩涂开发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伴随其养殖规模的扩大,滩涂底质的老化,以及陆源污染的加剧,滩涂贝类养殖环境日益恶化,贝类病害日趋严重,严重阻碍了滩涂贝类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滩涂贝类养殖环境的可开发空间,分别从滩涂养殖环境中的微生物、底栖...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东营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于2019年对保护区内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详细调查,研究结果为: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73种,优势种类为: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寡节甘吻...  相似文献   

12.
The fishery yield of Manila clams,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increased considerably in the 1970s but has decreased rapidly since the middle 1980s on extensive intertidal sand flats in Ariake Sound (Kyushu, Japan). A survey conducted in 2004 on a 3.4-km2 sand flat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ound (Shirakawa sand flat) revealed four dominant species: two thalassinidean shrimps (Upogebia major and Nihonotrypaea japonica), which are deep-reaching burrow dwellers with strong bioturbation activities, and two bivalves (Mactra veneriformis and R. philippinarum). All four species belong to a phytoplankton (diatom)-feeding guild. In the late 1970s, the Manila clam population prevailed in high densities over the entire sand flat, whereas its distribution was restricted to the lowest quarter of the shore in 2004. In contrast, the population sizes and zones of occurrence of the other phytoplankton feeders have expanded in the absence of R. philippinarum, perhaps an indication of competitive release. After establishment, effects of the thalassinidean shrimps on sediment stability appear to have further reduced clam abundances. Across the sand flat in 2004, wet weight population biomass estimates for N. japonica, U. major, M. veneriformis, and R. philippinarum (whole body for shrimps and soft tissue for bivalves) were 304, 111, 378, and 234 tonnes, respectively. Based on Manila clam fishery yield records from Shirakawa,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Shirakawa sand flat in the late 1970s was estimated to be two times greater than the sum value for the whole phytoplankton-feeding guild in 2004.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1) the amount of phytoplankton determines the carrying capacity for the benthic community on the Shirakawa sand flat, with both phytoplankton and benthic biomass at maxima in the late 1970s, and (2) the subsequent increases in competition for space have caused further declines in the Manila clam population biomass to approximately one-eighth of its past value.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的季节变化,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全年共捕获螺贝类43种,隶属于2纲, 7目, 26科。螺贝类群落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习见蛙螺(Bursa rana)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其中棒锥螺为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中的绝对优势种。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12.06kg/km2,其中夏季平均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资源密度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螺贝类群落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螺贝类群落的影响可得:全年4个季节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均处于中等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14.
镉和汞两种重金属离子对四角蛤蜊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晓宇  王清  杨红生 《海洋科学》2009,33(12):24-29
采用毒理学实验方法,比较研究了Cd~(2+)和Hg~(2+)对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 Reeve)急性毒性效应的差异,以期为进一步评价重金属离子对四角蛤蜊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理等提供理论依据.死亡概率单位和实验液浓度对数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d~(2+)对四角蛤蜊在24、48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15.961、5.149和2.383 mg/L,Hg~(2+)的LC_(50)分别为3.714、0.607和0.207 mg/L;Cd~(2+) 和Hg~(2+) 对四角蛤蜊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23 8 mg/L和0.002 1 mg/L,分别是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限定量的4.76倍和4.02倍.  相似文献   

15.
佘书生  孙颉 《海洋科学》2017,41(11):119-124
珠江口海域是香港和广东的主要渔场之一,但有关该水域贝类资源的研究并不完善,本文可以为该海区调查位置的贝类资源现状提供参考,对完善该海区贝类的基础研究提供依据。作者于2016年2月和8月,对珠江口香港海域贝类资源进行了底拖调查,所采集软体动物隶属3纲、16目、26科,33属;2月份(枯水期)和8月份(丰水期)分别采集到贝类28种和39种。枯水期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terebra、浅缝骨螺Murex trapa及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约占总个体数的86.9%;丰水期优势种是棒锥螺Turritella terebra、浅缝骨螺Murex trapa和牡蛎Ostrea sp.,约占总个体数的85.3%。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9179~1.064。调查发现,8月份贝类的物种数量和生物量明显多于2月份,棒椎螺为该水域明显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6.
崇明东滩潮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与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8年4-12月对上海市崇明岛东滩潮沟进行4个季节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研究了崇明东滩潮沟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变动。结果表明,调查区浮游动物总丰度较高,四季变化明显。受潮汐作用的影响,夏、秋、冬三季落潮时丰度大于涨潮时,春季涨潮时丰度则大于落潮时。浮游动物在6条潮沟的平面分布不均匀,春季东旺沙边滩区和北八边滩区的数量明显多于近团结沙边滩区,夏、秋季分别以东旺沙边滩区和北八滧边滩区的数量最多,冬季则以近团结沙边滩区的数量最多。主要优势种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四刺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etraspina)和四刺破足猛水蚤(Mesochra quadrispinosa)等数量的季节、潮汐变化及各时期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其数量分布情况决定了浮游动物总数量的分布。盐度是影响冬、春季涨潮时浮游动物总丰度分布的主要因子,水温则是影响夏、秋季涨潮时总丰度分布的主要因子。此外,径流及潮流等动力因素对潮沟浮游动物数量的时空分布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珊瑚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底栖贝类是该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类群。为了解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底栖贝类的群落现状及特征,于2015年秋季(10月)与2018年春季(5月)采用水肺潜水截线样条定量调查法对涠洲岛珊瑚礁区6个断面的底栖贝类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物种组成、丰度、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综合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涠洲岛珊瑚礁区共有底栖贝类128种,分别属于多板纲1科1属3种,腹足纲25科46属68种,双壳纲22科31属57种。优势种为斑顶拟舌骨牡蛎、粗衣蛤、刺荔枝螺、马蹄螺、杂色牙螺、青蚶、旗江珧、甲虫螺、蕾丝蟹守螺、珠母爱尔螺。2018年春季定量断面采集到的样品为2纲14科43种,各断面的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值分别为3.39个/m2、86.94 g/m2、3.31、3.50、0.37。通过对两年的调查数据比较,发现2015?2018年涠洲岛珊瑚礁区的贝类生物群落呈现良好演替发育趋势。南海珊瑚礁区贝类群落结构可能受到了人为干扰强度和纬度的双重影响。本研究全面掌握了涠洲岛珊瑚礁底栖贝类的种类、分布区及群落的结构与变化,可为该地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珊瑚礁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饵料对真蛸(Octopus vulgaris)生长与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实验采用4种饵料:蓝点马鲛(鱼组)、天津厚蟹(蟹组)、四角蛤蜊(贝组)和日本枪乌贼(鱿鱼组)分别投喂真蛸,分析了各实验组真蛸的日均摄食量、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经济效益比,以及饵料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指标方面,贝组的日均摄食量最高,而饵料转化率低于鱼组与蟹组;鱼组与蟹组的日均摄食量差异不大,但蟹组真蛸的特定生长率和饵料转化率高于其他三组且经济效益最佳;鱿鱼组的日均摄食量、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比均低于其他三组。在真蛸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方面,鱼组均高于其他各组,而鱿鱼组的丰富度最低;在门水平上,软壁菌门、螺旋体门、变形菌门等10个门为真蛸的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摄食率最大的贝组真蛸肠道菌群中的支原体、乳球菌等11种菌为优势菌群,特定生长率最大的蟹组中真蛸肠道菌群中的弧菌、小纺锤状菌等5种菌为优势菌群。综合不同饵料对真蛸生长性能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认为蟹类是真蛸理想的饵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