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陕西韩城北山山地破裂带特征及成因研究1引言韩城地区北山山地石灰岩中的破裂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地震地质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做过多次调查,在一些文献中也有介绍 ̄[1],并有专门论文发表。关于其成因,有人认为是古地震遗迹 ̄[2],有人则否认这种看法。作者对该地...  相似文献   

2.
巨幅地倾斜异常既可能是地震前兆异常信息,也有可能是仪器问题或环境干扰所致的异常信号. 有效地厘清其性质,对地震前兆异常的及时识别与科学判定至关重要. 陕西韩城台金属水平摆EW分量自2010年以来连续两次出现巨幅东倾和西倾异常,幅度分别约达140″和180″,该巨幅地倾斜异常产生的根源至今尚未被厘清. 鉴于此,本研究依据韩城台所在区域的水文、构造和地震活动等特征,提出并分析了地下水动力变化、韩城断裂慢滑移和地壳应力场变动等3种可能的成因机制. 结果表明,第一种成因机制难以有效地解释巨幅地倾斜异常,第二和第三种成因机制则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证据还不够充分. 因此,更可靠的物理解释尚需更多的观测和更深入的研究. 尽管本文未能给出该巨幅异常的真正成因,但所采取的分析方法可为今后巨幅地倾斜异常性质的判定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列举陕西韩城地震台地倾斜资料对应汾渭地震带上的山西和陕西地区地震出现的震兆反应,表现在地倾斜矢量图有打折、打结和倾斜速率明显改变等异常。对于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地倾斜在震前一、二年出现矢量图变化速率明显改变的特征,认为属于震前异常。  相似文献   

4.
5.
对俯冲带深震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宁杰远  臧绍先 《地震学报》1999,21(5):523-532
根据一种准动力学计算方案,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不同模型俯冲带的热结构.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俯冲带的密度分布和P波速度异常.通过与地震波探测结果和实验室破裂实验结果的对比,指出400 km以下俯冲带的地震可能由反裂纹机制所控制.  相似文献   

6.
赵瑞斌  李军  向志勇  葛鸣  罗刚 《地震地质》2003,25(4):574-580
2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 ,宏观上可明显分为东、西两段。野外考察表明 ,8.1级地震地表西破裂带分布于库水浣湖—太阳湖之间 ,总体走向为 2 85°~ 2 90° ,全长约 2 5km ,以左旋走滑为主。西破裂带具有典型的左旋走滑末端效应 ,该段西端位于库水浣湖以西的冲沟沟床中 ,破裂带总体走向由NWW向转为 2 4 0°方向 ,表现为一系列走向 30°~ 4 0°、长 5~ 15m不等的斜列张裂缝及走向NW -SE的挤压脊组合 ;东端位于太阳湖西岸阶地上 ,破裂带总体走向由 10 5°~110°转为N5 0°E左右 ,NE向构造张裂缝与NW向挤压脊交错排列 ,总体表现为棋盘格状 ,并在太阳湖边消失。分析认为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地表西破裂带为一独立的地震事件所形成的形变带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具有多点破裂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长岭山北麓断裂上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在甘肃省古浪县、景泰县交界处的长岭山地区新发现了丰富的线状分布的地震地表破裂现象,表现为基岩崩塌、黄土滑坡、地震裂缝、地震土林、地震沟槽、陷落坑以及断层陡坎等,局部可见残留的破裂滑动自由面。其分布严格受长岭山北麓活动断裂控制。通过地震地表破裂带本身的特征分析、年代学分析、地表破裂带长度与震级的拟合关系以及结合区域活动断裂资料研究,认为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可能为1927年古浪8.0级地震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上寺地表破裂带及其形成机制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详细描述破裂带几何形态、展布特征及力学性质的基础上,对上寺地表破裂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上寺地表破裂带是1927年古浪8级地震破裂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MS8.0地震,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三条断层同时发生运动,分别为后山断裂(汶川-茂县断裂)、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及前山断裂(灌县-江油断裂)。震后调查数据显示,这三条倾向西北的覆瓦状逆断层中,中央断裂的地表破裂最为剧烈,前山断裂次之,后山断裂的地表破裂极小不易查觉。中央断裂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移分量的逆断层破裂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m,最大右移量4.9m;前山断裂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或称90km),是典型的纯逆冲断层所造成,最大垂直位移达3.5m。此外,在中央与前山断裂之间还发育了一条长约6km,兼具逆冲与左移性质的小鱼洞破裂带。伴随汶川地震发育的地表破裂,是近年发生大地震中总破裂长度最长,破裂形式也较复杂的,各破裂带之间的几何与运动关系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奥里诺科重油带构造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奥里诺科重油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还基本未开发的大规模重油富集带,它位于东委内瑞拉盆地边缘隆起带,总体是一北倾单斜,其上主要发育E-W向、NEE向和NE-SW向三组断裂,且以张性断裂为主,其中有一条北东向区域性大断裂将奥里诺科重油带在平面上划分为两大构造区,其各自的构造特征不同.奥里诺科重油带之所以有这样的构造特征是与其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加勒比板块与南美板块发生斜撞等一系列作用有关的.本文在总结奥里诺科重油带构造特征同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便对奥里诺科重油带构造解释和油气藏的控制因素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云南小江断裂带现今地壳形变特征与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小江断裂带现今地震地质及地壳形变测量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了走滑断裂带挤压隆起和拉张下沉相间出现的变形特征。分析其与历史地震分布的相关关系后认为,挤压隆起和拉张下沉这一变形特征综合反映了小江断裂带现今活动过程中应变积累调整的变化过程,它对区内地震危险性分析及未来强震潜在震源区的确定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侯康明 《内陆地震》1990,4(3):230-238
利用仪器记录资料,讨论了自1954年以来昌马断裂带及邻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断裂带的韧-脆性转化与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西部绿岩型脉状金矿的一些地质现象,探讨了韧性剪切带转化为脆性断裂的机制.韧性剪切过程岩石的面理化为矿液参与断裂作用,增加流体压力创造了条件.流体压力的增加一方面可以改变断裂的力学性质;另一方面可以压裂围岩,促进断裂韧-脆性转化,为脉状矿床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民乐盆地活断裂与潜在地震危险区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治平 《内陆地震》1989,3(2):129-135
本文论述了民乐盆地及其邻区的活断裂主要特征;统计了断裂几何量,计算了单元断层密度:提出了判定潜在震源区的三项地质指标。综合其他资料的分析认为,民乐盆地西南缘为潜在强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5.
陕西泾阳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冯村水库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微震相对额度原理提取微震信息,分析了泾阳震群的活动特征.应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泾阳地区的震群活动与冯村水库库容变化和口镇-关山断裂活动的关系,认为泾阳地区的震群活动是构造地震,是区域应力场控制的结果,与水库无关.  相似文献   

16.
种瑾  张安良 《内陆地震》1994,8(3):234-240
通过大比例尺活动断裂地质填图,查明了宝鸡高家村──高店断裂的几何展市及内部结构特征。在多处发现断层露头剖面,断层错断了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沉积物,反映出断层具有很新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历史及现今地震资料研究了陕西地区5级左右地震发生的时空规律及其相关现象,从而为陕西今后的震情判断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Ms≥5地震发生的平均时间间隔为58年,4-5级地震丛的发生间隔为10-40年;Ms≥5地震的活动有以9为倍数的韵律特征,并有集中在7-9月发生的现象;5级左右的地震一般都分布在渭河盒地北缘断裂或秦岭山间断裂带上;4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在震中附近一定范围内小震活跃。  相似文献   

18.
韩许恒  韩城建 《内陆地震》1993,7(4):363-369
根据渭河断裂中段两侧渭河一二级阶地的高差对比,研究了近20000多年来,特别是近6000多年来渭河断裂中段的活动性,并粗略估算了断裂活动的位移幅度和位移速率。又根据断裂附近探槽揭示的古地震遗迹及历史地震、现代地震沿断裂的分布,认为渭河大断裂为近期活动较强烈的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19.
徐仙鹏 《高原地震》2012,24(1):56-59
通过分析陕西省现有强震动台网在汶川8.0级地震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对照国外地震烈度速报建设经验,研究陕西省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从台网密度、通讯传输、建设成本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陕西省丰富翔实的历史地震资料及1970~2004年陕西区域测震台网的地震资料,应用贝努里概率模型,对陕西省中长期地震活动趋势做初步的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