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构造与现代地质灾害密切相关,目前针对陆域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成果卓著,而在海域方面研究薄弱。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海域活动构造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国内海域活动构造定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海域活动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其定量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重点总结了海域活动构造区地震危险性定量评价的研究方案,并进一步探讨了海域活动构造自身因素的危险性定量评价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王桥先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5,(C00):193-193
我国东部及其海域,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接触带。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因而影响和控制着上述地区构造的形成和发展。构成我国东部地区构造格架的北北东向隆起带和沉降带,是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的结果。中、新生代以来我国东部及其海域,岩浆活动具水平分带性及水平迁移性;在时间上具多旋回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部海域的航磁调查结果,清晰地展示出现今海底地质构造轮廓,其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北北东向.自北而南有几条北东-南西走向的基底隆起将几个海盆分开.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海域地质历史上长期处于板块的结合部位,构造活动剧烈,地层发育特征复杂,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海域和陆域地层研究程度不均衡,陆域资料多,研究程度高,而海域受各种条件限制,研究程度较低。此外,地层分区方案多针对陆域开展工作,迄今没有开展过统一的海域-陆域的地层分区,制约了对我国地层整体发育特征的深入认识。本文以近几年实施的1∶100万和更高比例尺的海洋区域调查成果资料为基础,开展了中国东部海域及邻域综合地层分区,系统研究了各地层分区中地层发育特征,重点研究了我国东部海域(台湾以北海域)中生代以来的地层特征和沉积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海域及相邻陆域可以划分为1个地层大区(一级)、5个地层区(二级)和13个地层分区(三级);渤海海域主体位于华北平原分区,北黄海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地层分区,南黄海海域主要属于下扬子地层分区,而东海和冲绳海槽主要位于东海陆架分区;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海域内各个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地层发育特征差异性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前,亚洲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渤海、黄海、东海和日本海,是新生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因而,有理由认为,现今中国东部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在前中生代的地质构造发展,是一脉相连的.至于其间的连接图式.不少研究者仍沿用五十年代初日本地质学家小林贞一提出的“福建-岭南地块”说,且几成定论.当然,这一结论是根据当时中国东部地质研究程度较低的资料得出的,从而将中国东部南北宽约500公里、包括几个复杂构造单元的下扬子-江南-钱塘地区,全部对应到朝鲜半岛仅有50—60公里狭窄的沃川坳陷,而将日本列岛与中国上海一带连接的可能性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切合中国东部与朝鲜、日本古构造展布的规律.随着陆地和海域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的积累,笔者从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法出发,通过对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的调查研究,以及对朝鲜半岛和西南日本的地质构造发展特点作初步分析后认为,它们之间的前震旦系变质岩、震旦—古生代地层和古生物、区域构造线、深大断裂延伸、岩浆活动、含矿性及中、新生代拗陷展布,在前中生代(可能包括中生代)的地质发展过程中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对进一步认识西太平洋地区古构造演化及成矿规律,对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都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潮汐余流对中国东部海域物质输运过程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中国东部海域的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了潮汐余流并从潮余涡量角度分析了其形成机制。中国东部海域的欧拉余流在水深较浅的朝鲜半岛沿岸、苏北浅滩、长江浅滩、闽浙沿岸,以及冲绳海槽附近海域,流速量级较大,以余流涡旋的形式呈现,其机制为局部地形差异和潮汐水位高度波动下,科氏效应或摩擦效应导致潮周期内存在净涡量。斯托克斯漂流量级在浅水区较大,而在深水海域则远小于欧拉余流。拉格朗日余流在深水区域与欧拉余流相似,在浅水区域由欧拉余流和斯托克斯漂流共同决定。输运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分布特征更接近,特别是在近岸海域,但两者的物理意义并不相同。潮汐余流由于常年稳定存在,且在许多海域的流动方向同已知的沿岸流系的方向基本一致,是中国东部海域沿岸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出了输运余流对沿岸流的贡献率或抑制率,输运余流对近岸陆源沉积物输运和沉积物分布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渤海海域构造应力场演化及其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海域位于渤海湾盆地东部,在盆地区域动力学背景下,形成了渤海海域特征的沉积和构造环境。渤海海域新生代具有早期断陷、后期拗陷的特点,断裂以NE-NNE走向为主,其次是EW走向,再次是NW走向。通过区域构造演化和沉积体系的深入研究,将海域新生代地质构造活动按构造应力的方向、大小和其他构造形变参数划分为4个期次:①古新世;②始新世-渐新世;③中新世-早更新世;④晚更新世至今。在一系列构造演化过程中,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对海域内的3组主要断裂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方向的断裂在不同阶段应力场的作用下,所表现的特征和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是不同的,尤其是NNE-NE向断裂在构造演化过程中多次具有走滑活动,油气主要聚集在走滑作用所派生的局部圈闭或附近存在的构造弱化带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及相邻海域中、新生代地壳演化与盆地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张文佑教授主编的《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的一部分,我们编写了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图及说明书.本文就是该成果的一部分.一中、新生代以来亚洲大陆和西太平洋的地壳演化进入了崭新阶段.在这一地史时期内地壳和岩石圈的厚度、大陆型和海洋型地壳的分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且伴以强烈的岩浆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沉积盆地.后者不仅在地球表面有广泛分布,而且贮藏着丰富的能源、盐类及其它资源,因此很多地质工作者对其演化特征进行过深入地研究.不少中外学者对沉积盆地进行过卓有成效的研究,从不同角度予以分类.我们认为:盆地形成的时代和岩相组合固然可以作为分类的标志,但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地壳性质、盆地形成的方式和结构等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的地壳演化阶段可产生具有特定构造性质的盆地组合,而地壳的演化与海陆分布又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0.
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地震剖面和地质、钻井资料分析,详细讨论了万安盆地的构造运动的性质及成因:包括晚白垩世内部的燕山末期运动(Tg)、中/晚始新世间的西卫运动(T5)、早/晚第三纪间的西南海盆运动(T4)、早/中中新世间的南沙运动(T3^1)、中/晚中新世间的万安运动(T3)及中新世/上新世间的广雅运动(T2)。并以T5、T3为界,划分出Ⅰ、Ⅱ、Ⅲ三大构造层,分别与自下而上的超层序Ⅲ、Ⅱ、Ⅰ相匹配,从而确定了三个构 相似文献
11.
西北欧海域及邻区可划分为4个一级构造单元,分别是劳伦提亚板块、阿维隆尼亚板块、波罗的板块和冈瓦纳板块.进一步可划分为7个二级构造单元,其中劳伦提亚板块划分了2个二级构造单元,分别为劳伦提亚地块和劳伦提亚加里东造山带;阿维隆尼亚板块划分了2个二级构造单元,分别为阿维隆尼亚加里东造山带和阿维隆尼亚海西造山带;波罗的板块划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毗邻海域构造聚煤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培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4)
中国毗邻海域不仅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赋存,还有发育良好的含煤建造和煤层的存在.具有含煤建造形成和发育时间长、分布广,厚度大、沉积类型多、煤层层数多等特征,煤的变质程度是有规律变化,油气与煤层共生.作者认为,在海区进一步研究它和油气的综合开发利用,探讨两者的成因联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黄海近岸海域污染分区调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海洋污染是海岸带经济系统与海域环境系统相互耦合的产物。其防治必须海陆一体,将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本文在阐述近岸海域污染链式发生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模糊聚类,将中国黄海近岸地区分成五个区域类型,提出海陆一体,分区调控等近岸海域污染动态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黄海海域盆地构造演化特征与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探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黄海海域跨越扬子和华北两个板块构造单元 ,发育了北黄海和南黄海两个盆地构造单元。扬子和华北板块在这里沿五连—荣城—朝鲜的临津江断裂构造带于晚三叠至早中侏罗世碰撞缝合 ,形成了与秦岭 -大别超高压变质造山带成因意义完全相同的苏北张八岭 -朝鲜临津江超高压变质造山带。北黄海盆地就位于该变质造山带北侧的华北板块上 ,而南黄海盆地则位于该变质带南侧的扬子板块上。地震剖面和北朝鲜钻井资料证实北黄海盆地是晚中生代早期 ( J3 —K1)和新生代的叠合盆地 ,盆地基底为晚印支—早燕山期碰撞花岗岩和前寒武纪变质岩 ,局部可能残留有古…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海域浮游植物类群遥感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浮游植物类群遥感反演能够为全面认识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但由于复杂的水体光学特性,近海浮游植物类群遥感反演存在着巨大挑战。本研究以复杂光学二类水体—中国东部海域为研究区,通过使用3种建模方法,即波段组合法、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多元线性回归法、基于奇异值分解的XGBoost回归法,利用遥感反射率数据反演浮游植物类群。经原位实测数据集验证,基于奇异值分解的XGBoost回归法构建的8类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的精度最高,其中硅藻、甲藻的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在验证集上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7。相比之下,3种建模方法估算得到的绿藻、蓝藻和金藻的叶绿素a浓度精度较低(验证结果的决定系数小于0.45)。同时,研究评估了OLCI影像的3种大气校正方法(C2RCC、POLYMER、MUMM)在中国东部海域的适用性。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两种大气校正算法,C2RCC在各波段有较好的表现(均方根误差小于0.004 8 sr−1)。将3种浮游植物类群反演模型应用到大气校正后的OLCI影像,验证结果显示,利用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的硅藻叶绿素a浓度模型有较好的反演精度(决定系数为0.56)。 相似文献
16.
17.
北黄海盆地东部M隆起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东部近海中生代断陷型盆地,详细记载着中国东部复杂的构造活动信息,期间经历了多期岩浆活动和构造反转。M隆起位于北黄海盆地东部,其构造活动记录比周边的坳陷更为详细。为充分认识M隆起的地质结构及沉积响应关系,在充分利用地震、钻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从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探讨分析其构造演化历程,进而为北黄海盆地乃至中国东部地区的构造演化提供新的依据。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地质分析揭示,该隆起区发育有5个典型的不整合面,纵向上可划分为5个构造层。结合北黄海盆地所处构造位置、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特征,及板块运动和区域构造演化史,将北黄海盆地东部M隆起自中侏罗世至今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共9期):裂陷阶段(稳定沉积期、掀斜形成期、早白垩世凹陷沉积期)、构造反转阶段(晚白垩世抬升剥蚀期)、再次裂陷阶段(早渐新世初沉积期、早渐新世末剥蚀期、F2断层活跃期)、再次构造反转阶段(整体抬升期)、区域沉降阶段(区域沉降期)。 相似文献
18.
MU Lin CHI Yong-xiang LIU Shou-hua SONG Jun LIN Xiao-pei LI Yan ZHANG Jian-li 《海洋通报(英文版)》2013,(2):26-36
应用ROMS数值模式配置基本实验模拟了2004年到2006年中国东部海域海平面的季节变化。模拟结果与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观测结果基本一致,海平面年较差从中国沿岸到黑潮路径逐渐变小。将数值模式的风应力项去掉,配置对比实验。与基本实验结果对比发现,对比实验海平面仍然具有季节变化,但是闽浙沿岸和苏北沿岸海平面春夏季异常偏低、秋冬季异常偏高现象消失,中国沿岸向太平洋的海平面变化减弱。春季和秋季,渤、黄海和黑潮附近海平面异于东海的现象减弱。对比实验海平面的年较差的数值明显减小,从近岸向黑潮海平面年较差渐变的过程消失。整个渤黄海的海平面年较差近似。对比实验海平面年较差占基本实验海平面年较差比率从近岸向黑潮路径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9.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6)
为研究南海南部南沙海域中生界挤压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对研究区内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中生代地层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挤压变形,并在中生代末期遭受过强烈的剥蚀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中生代地层的挤压构造特征,通过平衡剖面计算的方法去除了研究区新生代构造的影响并对中生代地层构造挤压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中生代地层曾遭受过两组相反方向应力的挤压,两组不同应力方向的挤压变形均表现为北强南弱和西强东弱的特征。这种挤压应力方向和强度的变化可能与古南海的扩张以及南沙地块不同部位向北漂移的速率有关。 相似文献
20.
台湾岛位于亚州东海陆架边缘。是现代西太平洋沟-弧-盆系的组成部分,居于琉球弧与菲律宾弧的联接处,也是屹立在我国大陆的海岸山脉。从构造部位来看,它北接日本-琉球,南联菲律宾沟-弧-盆系。因此它是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