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作旺 《广西地质》2000,13(4):71-74
文章介绍了涠洲岛水资源有限的局面,并对其原因及解决途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雨水集流是岛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有效途径,论述了岛上实施雨水集流的条件及其对岛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提出实施雨水集流工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工程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平  王维平  曹彬  何茂强 《地下水》2011,(6):218-219
城市雨水作为第三水源开发利用,在其3种汇流介质(屋面、道路、绿地)中,屋面雨水水质相对较好、便于收集,宜于直接利用.以济南大学西校区第1教学楼为例,进行了屋面雨水回灌裂隙岩溶含水层工程及主要构建物的设计,并预算了工程年平均可利用雨量.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西北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最大的自然障碍因素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国外较早地开展并已有效地利用了城市雨水,而我国起步比较晚。西北地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宜把城市雨水资源化作为城市节水的方向之一。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对西北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范宁 《地下水》2014,(5):157-158
在综合考虑淄博市水资源、降水、水文地质等特性基础上,结合淄博市雨水利用的实际情况,估算了淄博市雨水的利用潜力。通过雨水利用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淄博市雨水利用的总体规划方案,通过雨水工程建设、制定相关雨水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与相关法规和分步实施集雨工程规划利用量等措施,以促进淄博市的雨水利用。  相似文献   

5.
王兆吉 《地下水》2012,(2):51-52
通过分析城市雨水回灌利用的发展和现状,指出了城市雨洪产生速度快和渗透回灌缓慢、降雨间隙性和雨水资源利用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是城市雨水回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城市整体规划出发,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导引,提出点线面相结合的雨水回灌方式,并结合石家庄市的实际情况,说明城市雨水回灌利用在城市水资源发展中存在的巨大效益。  相似文献   

6.
雨水集蓄利用是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的一条经济、快捷、有效的途径。通过对西峰区下垫面类型和降雨条件综合分析,在降水保证率为75%时,该区不透水集雨面可收集雨水量为2 964.96万m3,其中李岭村雨水可收集量为14.328万m3,对李岭村雨水可收集量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可知,每年大约可为该村用水费用节约25万元,并结合西峰区自身特点,提出雨水综合利用的基本途径和措施,这对解决西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减少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那向丰 《地下水》2020,(2):172-173+205
由于受条件限制和制约,人们对雨水的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雨水资源的利用既不形成规模,也没有产生规模经济,造成水资源浪费。在阐述雨水屋面、路面收集及雨水收集管渠的基础上,选取400 m2的屋顶集雨面积计算得出:在雨水收集效率80%,采用节水灌溉措施,灌水效率90%的情况下,选取蓄水池容积40 m3,能够得到较少弃流的条件下,获得最经济的蓄水池容积,可以满足1 000 m2绿地的节水灌溉要求。  相似文献   

8.
合理有效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对缓解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意义重大。通过对近几年衡水市区内生态水、暴雨路面积水和天然雨水的水环境状况的分析研究,根据衡水市水资源的特点,结合降水不均的特点,对衡水市雨水资源利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发挥现有引蓄水工程效益,加强城市雨水利用规划,扩大雨水利用方式等措施,因地制宜开发雨水利用模式,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闫春燕 《地下水》2020,(1):94-97
绿色环保型建筑自然雨水利用规定,绿色环保型建筑自然雨水采集技术,自然雨水综合利用过程中的节水及能耗分析。本研究结合工程案例,借助概念规范阐释与重点技术指标数理计算结合的方式,对绿色环保型建筑雨水综合利用过程的节水及能耗专题开展分析探究,以为同类工程应用提供研究和技术参考,助力建设雨水综合利用的环保型建筑工程。  相似文献   

10.
阐述城市化快速发展日益突显的城市雨水问题与地下水超采引起地面沉降危害,在对城市雨水收集处理进行水质分析基础上,探讨城市雨水直接回灌浅层含水层在地面沉降防治中的利用潜力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乔光建  冯智学 《水文》2012,32(3):71-74,65
前南峪生态示范区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深山区的前南峪东沟,面积为376hm2,该区大气降水是唯一的供水来源。为保证水源供给,在前南峪生态示范区建成水窖、塘坝、扬水站等水源配套工程,采用微喷、滴灌、管灌等节水设施,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的防汛抗旱体系。形成了"拦、蓄、缓、排"综合防护工程和"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米粮川"的生态治理模式,使前南峪生态示范区内的耕地灌溉率达到91.7%。雨水资源利用与水土保持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关乎民生,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论述了秦岭北麓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及战略性经济资源的重要性。讨论了秦岭北麓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结果表明:秦岭北麓对于关中地区而言就是一座巨大的绿色水库,其水资源保护的关键在于以保护为前提的适度开发,地表水-地下水统筹利用,建立地下水库及水资源补偿机制,加强水资源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地下水可利用量及开采潜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列举了西北地区地下水可利用量计算方法后,给出了行政分区地下水可利用量,重点分析了地下水可利用量的分布规律。在查清开采现状基础上,分析了西北地区地下水开采潜力,并提出了今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冀北榆树沟煤矿区褐煤地下气化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冀北沽源县榆树沟煤矿白芈系青石砬组含煤地层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认为仵该矿区进行煤炭地下气化是可行的。研究区构造简单,为一轴向近东西向的舒缓向斜,主要煤层厚度大,最大平均厚度为24.31m。可采煤层顶板多为泥岩、炭质泥岩,尤其是煤系上覆的“三趾马红土”层,对气体有良好的圈闭作用。由于褐煤的灰分含量高,26%~49.03%,地下气化时对煤层顶板影响小,主要煤层埋藏浅200—300m,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根据诸多因素分析认为该矿区适合进行褐煤地下气化开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结构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主要是顺源带状展布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河口坝微相砂体,岩性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为主,属于低—特低孔、低—特低渗储层,成岩阶段处于晚成岩A2段。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成岩作用和沉积微相,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度大量丧失、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不同沉积微相类型的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坝(或席状砂主体)微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7.
安徽巢北地区五通组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扬子地区广泛发育泥盆系五通组地层, 因为处于海侵初期, 地层中陆相和海相特征共存, 导致对该组沉积环境认识上的分歧;安徽巢北地区泥盆系五通组为一套厚层砂岩夹泥岩组合, 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一直不清。为此, 在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剖面实测基础上, 采用沉积学、地层学等方法, 结合室内磨片和粒度分析方法, 对其厚层砂岩段进行了详细分析, 研究发现巢湖地区五通组形成于海相沉积环境, 即具滚动组分和跳跃组分组成的多段式的后滨-前滨, 跳跃组分和悬浮组分组成的两段式的前滨-上临滨, 有跳跃组分和悬浮组分组成的两段式的沙泥混合坪, 结合沉积序列特点和沉积特征, 最终确定五通组的观山段下部为滨岸相的后滨-前滨的砾石海滩沉积, 观山段上部为滨岸相的前滨-上临滨的砂质海滩沉积, 擂鼓台段下部为滨岸相的混合坪粉砂岩泥岩沉积, 擂鼓台段中部为滨岸相的泥坪、海湾、滨岸沼泽沉积间有前滨的砂质海滩沉积, 擂鼓台段上部为滨岸相的含铁质的混合坪沉积。该文不仅具有理论价值, 也具有一定的教学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东平湖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传顺  亓玉峰  亓修增 《地下水》2006,28(2):9-10,45
本文介绍了东平湖区域概况、功能及特点,分析了东平湖区域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东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北疆牧区MODIS积雪产品MOD10A1和MOD10A2的精度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以北疆为研究区,结合气象台站记录的雪情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分析了2004年12月1日至2005年2月28日期间北疆地区90个时相的MODIS每日积雪产品MOD10A1和8日合成产品MOD10A2的积雪分类精度.研究表明:1)当积雪深度≤3 cm时,MOD10A1对积雪的识别率非常低,仅为7.5%;积雪深度为4~6 cm时,积雪识别率达到29.3%;积雪深度为15~20 cm,平均积雪识别率达到45.6%.当积雪深度>20 cm时,平均积雪识别率为32.2%;2)MOD10A1产品的积雪分类精度受天气状况的严重影响.在晴空状况下,该产品的最大积雪识别率达到58.2%;但是在多云或阴天时,平均积雪识别率仅为17.8%;3)下垫面对MOD10A1的分类结果也会造成影响,在荒漠区MOD10A1的积雪识别率为39.8%,在草原和稀树草原区的积雪识别率为37.2%,农业用地的积雪识别率最低,为29.1%;4)MOD10A2产品可较好的消除云层对地表积雪分类精度的影响,平均积雪识别率达87.5%,可较好的反映地表积雪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