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董正泉 《地图》2000,(3):43-44
经常有朋友问我 :“要收藏的东西这么多 ,你为什么偏偏喜欢地图呢 ?”我回答说 :“别的收藏搞的人多 ,我赶不上。地图搞的人少 ,容易出名堂 ,更有意思。”在多数人看来 ,收藏只是投资的另一种形式。要投资就要选热门品种 ,如邮票、钱币、磁卡等 ,而热衷于地图这种冷僻的品种 ,似乎脱离常规了。其实在我看来 ,地图作为一个收藏品种 ,不只是点线符号组成的抽象图案 ,更是有生命的文化载体。它既有指路、导向、助学等实用功能 ,又以特有的方式在无意间见证历史 ,记录一个地方的发展变迁 ,甚至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这是一张 1 941年的“江…  相似文献   

2.
张文 《地图》2003,(5):35-36
“我收集地图已有近20年的历史,回顾这一段收藏经历正是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尝遍了。面对我现在的生存状态,那种寂寞孤独,那种酸楚,有时会一起袭来,但是我不能放弃我所追逐的梦想,地图,是我永远的朋友。”  相似文献   

3.
地图的奥秘     
杨浪 《中国测绘》2007,(2):62-65
民间收藏的大地图潘家园有卖者告我,他有一“康熙全图”,比划着,说该图有两米多高、三米以上宽,其索价不论,这算是我听说的民间收藏的最大的图了。不过我藏的《中国青藏地图》全套12幅,我有10幅,除“昌都”  相似文献   

4.
《地图》2003,(1)
以“域外经纬——外国地图展示”为主题的浙江省第三届民间地图收藏展览,于2002年10月26日在杭州市收藏品市场举行,这是继1997年第一届,1999年第二届展览后,由浙江省收藏协会地图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又一次地图收藏盛会。  相似文献   

5.
张高武 《地图》2001,(2):53
我偏爱地图 ,尤其钟情于“城市交通旅游地图”。我致力于搜集国内外城市“交旅图”近 2 0 0 0份 ,涵盖城市近千个。我把它们精心整理归档 ,便于查阅。家乡地域偏僻 ,早年交通、通信极不发达。何为收藏 ,连听都未听说过 ,更不知“收藏益智增值”的说法 ,在当地也未见有谁收藏什么物品。在“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中 ,我捕捉到了生活的亮点———偶然得到几张“城市交通旅游地图” ,那五颜六色的版图 ,风情万种的旅游景点 ,丰富的商贸、物产、珍稀动植物的展示 ,更有那精美的设计和印刷 ,给我以无限的遐思 ,我神游在祖国大好河山中 ,…  相似文献   

6.
电子地图及其产业化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清芳 《地图》1999,(4):36-37
地图是测绘的最终产品,也是测绘行业与社会的结合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测绘地图的技术手段有了变化,地图的载体形态、表现形式也有了新的发展。80年代初诞生的电子地图,作为一种新型地图已越来越体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子地图是随着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由于计算机的大容量和高速度使得电子地图的设计、生产和信用变得十分方便;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地图增加了不少魁力;而不断发展着的计算机辅助制图理论和技术,又不断拓展着电子地图的功能,充分发挥了地图对信息传输和表现…  相似文献   

7.
党云 《中国测绘》2008,(1):28-31
IT技术的提升降低了大众使用互联网电子地图的门槛。而2008年奥运会将会带来电子地图更快速的发展,也将直接提升互联网电子地图的使用率。一个新的商机摆在地图供应商面前。  相似文献   

8.
“人在旅途手里一定要有一份详尽的地图帮忙。科技发展了,纸质印刷地图、电子地图应有尽有,可是您知道中国古代的地图是什么样么?黑龙江省测绘局日前推出了一款按照传统绘制方法,人工手绘的黑龙江省全图。”这是2011年4月24日,黑龙江省新闻联播报道中主持人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9.
牟子谦 《地图》2005,(1):48-48
2004年4月,沈阳万卷出版公司出版了“中国民间个人收藏”系列丛书。丛书中有一本关于民间地图收藏的《老地图》。  相似文献   

10.
董正泉 《地图》1999,(1):52-52
一股地图收藏的热潮在浙江掀起,这是笔者参加1998年11月底在杭州举办的一次地图交流会的切身体会。近几年来,浙江省的民间地图收藏活动不断升温,好戏连连。去年4月在杭州举办了全国首次民间地图收藏展览,一大批地图爱好者为找图、换图、藏图、评图、用图而孜孜不倦,潜心求索。他们编印内部小刊以地图天地》双月刊),定期(二月一次)举行交流研讨鉴赏活动,经常利用各种机会采集地图,吸引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不同时期的地图来杭州“落户”。目前,杭州的地图收藏爱好者有百余人,而且还辐射到了宁波、温州、台州、绍兴、金华、嘉兴、…  相似文献   

11.
地图可综合反映地理信息、人文信息 ,通过地图可以看到自然变迁、社会发展、政区变化、城市化进程等丰富的内容。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地图及其功能的认识也越来越多 ,地图收藏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地图作为记录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 ,它是与人类历史共同前进的。我国古代“图书”一词的“图”就是指“地图”或“舆图”。古人做学问 ,提倡“左图右史” ,也就是地图与文字资料相互参正 ,便于理解。近年的地图收藏热正是地图文化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明证。但要搞好地图收藏 ,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包括地图基础知识、地图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12.
吴明光  成梓铭 《测绘学报》2023,(11):1983-1993
电子地图显示能耗过高是当前地图设计与应用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现有电子地图节能显示方法难以保持视觉层次的问题,本文归纳了地图颜色的3种视觉层次结构,设计了视觉层次的定量表达模型,提出了一种电子地图自适应节能显示优化方法。本文方法同时考虑视觉层次质量和地图能耗,将地图节能问题定义为一个“质量-能耗”双目标优化问题,利用启发式搜索算法寻找节能配色方案,在轻微改变地图外观的情况下显著降低显示能耗。将本文方法与语义约束的颜色调整方法进行对比,采用不同比例尺的电子地图设计读图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有效性、效率、颜色一致性方面均优于对比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电子地图、移动导航地图的节能显示,提高设备的续航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测绘产品中使用最多的莫过于地图了,从传统的纸质地图发展到现在的电子地图,可以说,地图产品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快,对地图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大多数的地图产品是有版权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对电子地图的需求不断扩大,如何既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又能有效保护地图生产者的权益,已成为电子地图权益人和使用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了。本文通过对Micmstation V8.1版本中的矢量地图保护功能的简要介绍,提出了对我国有版权的电子地图产品的保护设想。  相似文献   

14.
“实景哈尔滨”是将3维实景地图与电子地图结合的平台,以360°全景形式的地图平台,以独特风格为广大网民提供实景地图搜索服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地图》2003,(4):80-80
湖南师范大学 邢力去年5月,我在首都图书馆认识了《地图》杂志,我就喜欢上它。我也收藏了一些地图,各种类型都有,我想问收藏地图要注意什么?编辑: 非常高兴《地图》杂志能得到你的喜爱。在下一期《地图》杂志里我们组织了有关地图收藏方面的专题内容,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的。云南河口 岑彬我是一个退休铁路工人,在昆明铁路局工作40多年了,我父亲原来也是铁路工人,现孩子又是铁路工人,三代人对铁路行业都有感情,前几天在朋友家里玩,看到贵刊2003年第2期《回眸中国铁路》和《从蒸气机车到磁悬浮列车》的有关内容,让我回忆起了许多往事。请问以…  相似文献   

16.
新形式电子地图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电子地图的基本概念、优点与功能,并且对诸如多媒体电子地图、互联网地图、Web地图及移动电子地图等新形式下的电子地图及其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7.
地图视觉感受理论在电子地图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简要介绍了电子地图的概念及地图视觉感受理论的研究内容,与纸质地图相比较,分析了电子地图的读图与视觉感受环境,探讨了电子地图视觉感受的研究内容与实验方法,认为地图视觉感受理论对电子地图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五振 《地图》2004,(2):80-80
看病 外科医生甲是位地图收藏爱好者,一日为图友乙诊视完毕,对图友讲:“火山地图你常看吧,你长的这个疖子要火山喷发。” “我这个‘火山口’在哪个经纬区?”乙问。 甲:“你先躺下,我现场给你测绘、制图,然后开处方。”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电子地图屏幕显示与阅读的特点,应用地图视觉感受理论及地图符号学理论对电子地图符号的构图规律进行研究,是有效地改进电子地图设计所必需的。本文从电子地图符号构图规律研究的必要性入手,根据对电子地图视觉变量的理解,应用地图视觉感受理论和地图符号学理论,对电子地形图符号体系进行研究,同时根据符号库建库的需要,将所有符号分解为最小图元,提出了点状、线状及面状符号的构图规律。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地图》2005,(2)
我与地图结缘纯属偶然。2003年底,我去中国地图出版社看朋友,在他的办公室里见到一本精美的《地图》。信手一翻,恰是陈潮先生写的“50年水陆变迁话地图”一文,当即被那沧海变桑田的翔实内容吸引,于是向朋友索要了几本,回来后又自费订了一份。从此,阅读、收藏《地图》就成了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现在,我已收集了14本,闲暇时常拿出来翻看,孩子们回家时也抢着看。多年来,地图只是人们的使用工具,而《地图》则将其与人们的生活及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相联系。人们通过这个杂志,不仅看到了地图的线条和注记,还看到了所蕴含的高山峡谷、冰川大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