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OLR资料所揭示的青藏高原地区中期振荡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谦  谢安 《热带气象》1989,5(2):127-133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1979年卫星观测的OLR资料和功率谱、滤波等方法,着重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的中期振荡特征,并将所得结果与1979年青藏高原科学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的地形对于OLR场长期平均的空间分布有很大影响;在夏季,OLR的时间变化则与降水过程有密切联系。准8天振荡是高原地区的主要中期过程,它主要反映了高原低涡的活动,这种振荡很可能是高原天气尺度系统与大尺度环流之间的联系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80~2019年美国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向外长波辐射(OLR)月平均资料和欧洲中心ERA5月平均地表热通量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地区OLR与对流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变特征,以及地表热通量与高原夏季对流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地区平均OLR强度由高原周边地区向中部递减,高原东部OLR低于西...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1980年5—9月ECMWF客观分析资料,对青藏高原上空30—60天振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高原附近30—60天振荡相联系的遥相关波列有两支,一支为高原-伊尔库茨克-欧洲-大西洋东部;另一支为青藏高原-伊尔库茨克-雅库茨克-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30—60天振荡在高原北侧和南侧地区,对流层上层和下层表现出不同的垂直结构。时间变化主要表现为向西的能量频散。  相似文献   

5.
黄敏  罗四维 《高原气象》1989,8(1):27-38
本文借助于Cressman逐步订正法和自然正交函数(EOF)的展开截断原理,对高原500hPa高度场和风场建立了一个初步的统计同化方案,并将该方法推广运用到对FGGEⅢ_b资料的修正和尺度分离上,在此基础上做了24小时的数值试验。初步证明此方法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青藏高原地区云对OLR的强迫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王可丽  钟强 《高原气象》1992,11(3):259-266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OLR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李栋梁  章基嘉 《高原气象》1996,15(3):259-268
利用1974-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系统月平均射出长波辐射资料,采用EOF方法分析了前3个特征向量场,得到了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的几种异常形式,阐述了它们的天气气候特征,并对不同气候区的持续 及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关系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半年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15—25天振荡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15—25天振荡经阿拉伯海附近向东北传播的过程中,在青藏高原附近加强,再经我国东部和日本,向北太平洋传播并减弱.这种振荡表现出波列的传播特点.另外,还分析了15—25天振荡的垂直结构.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利用1995年6月中旬至7月初GMS-5水汽图象,对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的汇集主要通过以下4种方式进行:①水汽从高原东南方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等地进入高原,是主要路径;②从西南方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高原;③从帕米尔及其以北地区漂过塔里木盆地后进入高原;④对流活动可以引起水汽在高原上空积聚.从多时相平均水汽图象上反映出高原上西北干、东南湿的水汽分布特征,并初步讨论了水汽图象所揭示的在高原生成的系统对我国东部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计算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改进的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仪(AVHRR)5个观测波段的光谱特征,经多次试验,设计了一组从卫星观测的地-气系统的辐射测值中提取晴空资料的多通道门槛值判识法和提取月平均反照率的合成法;并对1992年NOAA-12卫星获取的AVHRR资料进行计算处理,分析提取晴空数据,在此基础上按卫星轨道覆盖周期合成计算得到的晴空行星反照率和地表反照率,并且计算了逐月的地表反照率。对计算结果做了初步分析和认真比较。  相似文献   

13.
从气象卫星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系的日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文中利用日本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的1981~1994年1天8次的TBB观测值和1978~1994年NOAA卫星观测的1天2次OLR观测值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夏季对流云系季节变化以及对流云的日变化及其东西向移动规律,并对1994年的资料进行了个例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有极为明显的日变化,以00~05SUTC为最弱,15~17UTC最强。在季风雨爆发后的7月中旬到8月上旬在高原中部(30~32°N,90°E)、东部(30°N,97°E)和西部(30°N,85~87°E)有3个TBB低值中心,多年月平均对流中心区云顶高度可达9.6km,而旬对流中心个别地区平均可达13km。对流云区开始发展于东部地区,随后对流云中心逐步向西移动,并于7月中下旬达到最西,此时西部地区从多年平均而言可以有短暂的强对流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藏高原及其附近的流场结构和对流层大气的热量平衡   总被引:58,自引:16,他引:58  
本文利用1954—1956年的高空及地面记录,作出了平均流场,并计算了垂直速度、冷暖平流及辐射等,得出下面几点结论:1)冬季在1.5千米及3千米的西风,在高原西边有明显的分支,东边有明显的会合,且在东西两边各有一“死水区”(风速很小),在高原北面形成了高压脊,而在其南面形成了低槽,到了6千米除了二个“死水区”消失以外,其余基本上没有变化。2)夏季1.5千米及3千米在高原附近的流线,绕高原作气旋性旋转,而到了6千米则相反而呈反气旋性旋转,其中心在高原西南部分,且随高度增加而向西偏。3)夏季在高原上基本上是上升运动,可能达到9千米;冬季在高原上估计可能是下沉运动(除西南角有部分上升运动)。4)夏季可以肯定高原是一个热源,而冬季除了西南角有—部分是热源外,其他地区可能是一冷源。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5、2006年夏季大气微波临边探测仪(MLS)探测的青藏高原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一氧化碳(CO)和臭氧浓度数据,分析了其浓度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并对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UT/LS是大气痕量成分的异常区,具有对流层特性的一氧化碳和具有平流层特性的臭氧在时间变化呈现出反位相变化特征;UT/LS大气成分的变化存在两个主要季节内振荡(ISO)周期,即10~20天和30~60天,但不同的高度上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UT主要表现为10~20天的季节内振荡,而LS主要表现为30~60天的季节内振荡;这两个振荡周期分别和夏季对流活动以及南亚高压的季节内变化具有同位相特征,说明上述两个因子可能是影响该区域不同高度的大气痕量成分季节内振荡的两个主要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16.
The study presented herein investigat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monoxide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and evaluated its possible impact factors using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stratosphere (UT/LS) Aura Microwave Limb Sounder (MLS) observations over Tibetan Plateau and itsadjacent areas in summer (June to August) of 2005 and 2006. Observations show a persistent constituentextreme extending up into the UT/LS throughout summer, as well as a temporally reversed phase variationbetween the carbon monoxide and ozone in UT/LS.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s (ISOs) of carbonmonoxide during summer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methods of wavelet and band pass filter analysis. It isfound that ISO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have periods of 10 to 20 days and 30 to 60 days. The formermainly appeared in upper troposphere while the latter in lower stratosphere.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these two periods of ISOs in UT/LS are mainly in phase to the activities of convection over the south of theplateau and the variation of South Asia High, respectively. The above two factors and their dynamicalcoupling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tracer ISOs at different levels.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旬感热通量基本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1979~1995年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中逐旬感热通量,对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旬感热通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特征及冬、夏季感热通量旬异常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感热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可分为科季型(10月下旬~3月上旬)和夏季型(3月中旬~10月中旬),感热通量季节变化的明显区在高原北侧的荒原沙漠和南部珠峰一带,高原感热异常多发生在3~15旬和26~36旬。冬季感热通量  相似文献   

18.
1998年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使用NCEP/NCAR再分析的逐日资料,研究了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低频频率的遥相关水平结构既有相似的波列结构,也存在相异的特征。高原主体的低频振荡为相当正压结构,低频降水一般位于低频气旋性环流及低频气流辐合带内,利用高原低频降水可提前预测江南及高原南部的低频降水活动,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及东北地区的低频水存在同时加强和同时减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In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upper high and lower high”pressure pattern due to the activitiesof 500 hPa high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summer,a series of changes of the East Asia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willtake place.In this paper,the distributions of divergence and vertical velocity of 500 hPa high,the evolutions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the variations of vorticity and zonal wind at 100 hPa level and vertical meridional cell over theTibetan Plateau etc.a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Thus,we can see that the ascending motion and the convective heating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he South Asia high and the westerly jet on the north of the Plateau at 100 hPa level are weak-ened.The northern branch and the southern branch of the easterly jet on the south of the Plateau merge into a singlewhole and situate on the south of the former northern branch.In the meantime,thermodynamic land-sea discrepancy inSouth Asia and the convective heating over the Bay of Bengal is enhanced.It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easterly jet and the South Asia monso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