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龙门山地区泥盆纪地层中含有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海相遗迹化石。以野外剖面实测为基础,对北川甘溪石沟里剖面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风暴沉积中的遗迹化石进行了系统描述,共识别出5种类型的遗迹化石属种,包括Chondrite、Changchengia、Rhizocorallium、SkolithosZoophycos。根据遗迹化石的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Chondrites-Zoophycos遗迹化石组合类型,反映了受风暴影响的浅水沉积环境。通过遗迹化石的分布位置、相互间的切割关系,建立了龙门山地区石沟里剖面养马坝组风暴岩中各种遗迹化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为Chondrites、Zoophycos、Rhizocorallium、ChangchengiaSkolithos。发育于风暴岩中的ChondritesZoophycos遗迹化石,具有鲜明的机会种特征,对沉积环境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保存于龙门山地区泥盆系养马坝组风暴岩中丰富的具细小分支直径的Chondrites遗迹化石,反应水体氧含量并非控制Chondrites潜穴直径大小的唯一控制因素,可能与造迹生物生活环境的恶劣与否间存在着一定关系;风暴沉积中发育的Zoophycos遗迹化石,指示其在泥盆纪可以沉积于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2.
下扬子区下三叠统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泽均  王文彬 《地层学杂志》1990,14(3):203-208,T002
<正> 遗迹化石是地质时期各类生物在生活期间进行居住、运动、寻食、代谢和生殖等行为习性活动,在沉积物表面或其内部留下的各种痕迹。作为重要的生物标志,遗迹化石可用来判别和恢复古代沉积环境。近年来,笔者在下扬子区的宿松、贵池、泾县、宁国、宜兴等地(图1)的下三叠统,发现大量遗迹化石。本文从遗迹化石组合特征出发,讨论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承杨式溥教授鉴定遗迹化石标本,在此深表谢忱。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华南泥盆系6条剖面(四川北川甘溪、广西横县六景、广西桂林杨堤、贵州独山大河口—白虎坡、贵州贵阳乌当、四川广元后高坪)的遗迹沉积学系统研究,鉴定和描述遗迹化石15属24种,包括Arenicolites carbonaria,Arenicolites isp.,Chondrites cf.intricatus,Cho...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漠河地区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其和日格 《中国区域地质》1995,(3):243-244,T001
  相似文献   

5.
独山中泥盆统独山组宋家桥段的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约 《贵州地质》1992,9(2):178-183,T001
贵州省独山县中泥盆统独山组宋家桥段中化石比较贫乏,而遗迹化石十分丰富,本文将其遗迹化石分为两个组合,Zoophycos—Scalarituba和Cylindricum—Didymaulichnus遗迹组合,并论述其代表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碎屑岩地层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王约 《贵州地质》1994,11(4):321-330
本文研究产自贵州独山中泥盆统碎屑岩地层(大河口组、独山组宋家桥段)中的遗迹化石,并分析了这些遗迹化石所代表的沉积环境,分属于Seilacher的Scoyenia遗迹相、Skolithos遗迹相和Cruziana遗迹相。其中,独山县巴年地区独山组宋家桥段下部发现的以Scoyenia为主的遗迹化石具陆相沉积环境特征。这一发现将促进我国Scoyenia遗迹相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沉积学报》2000,18(4)
在新疆塔里木板块西北缘下二叠统比尤勒提群中部首次发现了大量深水遗迹化石,主要包括Glockeria Ksiazkiewicz 1968,Helminthoida sp., Megagrapton sp., Paleodictyon sp., Paleodictyon (Glenodictyum) Croaticum Ulchman 1995, Planolites sp., Protopaleodictyon sp., Scalarituba missouriensis Weller 1899, Spirophycus sp.等,代表典型深海环境的Nereites遗迹相。根据对温古尔剖面的研究,比尤勒提群下部为浅海陆棚相砂泥质灰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晶灰岩等;而含丰富遗迹化石的比尤勒提群中部为一套深海海底扇沉积的浊积岩系夹少量硅质岩,并且在浊积扇的不同位置所产遗迹组合类型也明显不同,扇根以觅食迹为主,含大量穿相分子,扇中开始出现牧食迹,扇梢则出现特征的耕作迹;比尤勒提群上部为浅海陆棚-滨海相沉积的硅质灰岩、泥晶灰岩和砂质灰岩及粉砂质泥岩、钙质砂岩等。该套遗迹化石组合与深海浊积事件密切相关,同时表明塔里木板块西北缘早二叠世时期存在一个陆棚浅海-深海盆地沉积环境,晚二叠世时期海水向西退去形成陆相沉积。  相似文献   

8.
丁孝忠  吴绍祖 《沉积学报》2000,18(4):495-500
在新疆塔里木板块西北缘下二叠统比尤勒提群中部首次发现了大量深水遗迹化石,主要包括Glockeria Ksiazkiewicz1968,Helminthoida sp.,Megagrapton sp.,Paleodictyon sp.,Paleodictyon(Glenodictyum)Croaticum Ulchman1995,Planolites sp.,Protopaleodictyon sp.,Scalaritubamissouriensis Weller1899,Spirophycus sp.等,代表典型深海环境的Nereites遗迹相。根据对温古尔剖面的研究,比尤勒提群下部为浅海陆棚相砂泥质灰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晶灰岩等;而含丰富遗迹化石的比尤勒提群中部为一套深海海底扇沉积的浊积岩系夹少量硅质岩,并且在浊积扇的不同位置所产遗迹组合类型也明显不同,扇根以觅食迹为主,含大量穿相分子,扇中开始出现牧食迹,扇梢则出现特征的耕作迹;比尤勒提群上部为浅海陆棚-滨海相沉积的硅质灰岩、泥晶灰岩和砂质灰岩及粉砂质泥岩、钙质砂岩等。该套遗迹化石组合与深海浊积事件密切相关,同时表明塔里木板块西北缘早二叠世时期存在一个陆棚浅海-深海盆地沉积环境,晚二叠世时期海水向西退去形成陆相沉积。  相似文献   

9.
遗迹化石的古环境和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8,自引:1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遗迹化石(或生物成因沉积构造)是原产地环境条件的指示者,是原地埋藏的遗迹群落,因此几十年前即用来研究古环境和古地理。本文从4个方面讨论了利用遗迹化石群落来解释古代环境和古地理条件:①陆相和海相遗迹化石群落的区别;②海陆过渡带环境的遗迹化石群落和海岸线的识别;③遗迹相的古环境和古地理应用,且讨论了Skolithos(石针迹)、Cruziana(克鲁斯迹)、Zoophycos(动藻迹)和Nereites(类砂蚕迹)四个遗迹相研究的新进展;④利用遗迹化石群落对一些地质事件的解释,包括一些沉积事件的解释以及判断缺氧和贫氧环境。  相似文献   

10.
时国  喻美艺  罗茂  田景春 《沉积学报》2009,27(3):427-434
贵阳花溪下三叠统大冶组中富产遗迹化石,产出18个遗迹属:Beaconichnus,Circulichnis,Cosmorhaphe,Dendrohaphe,Glockerichnus,Gyrochorte,Gordia,Maeandropolydora,Micatuba,Mammillichnis,Megagrapton,Planolites,Palaeophycus,Phycodes,Phycosiphon,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和Undichna。自下而上可识别出三个遗迹组构,分别为Phycodes、Phycosiphon Mammillichnis和Thalassinoidess遗迹组构。根据遗迹化石各属种分布,大冶组自下而上出现四个遗迹相:Cruziana遗迹相、Zoophycoss遗迹相、Nereites遗迹相和Cruziana遗迹相。结合遗迹组构,对大冶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Phycodes组构属于Cruziana相,指示浅水环境;Phycosiphon Mammillichnis组构属于Zoophycos遗迹相—Nereites遗迹相,代表台缘下斜坡半深海低能环境;Thalassinoides组构属于Cruziana相,指示早三叠世印度期末的浅水高能环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分析认为天井山平驿铺组主要发育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夹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从平驿铺组油砂储层中识别出临滨亚相,并进一步划分为上临滨、中临滨和下临滨3个微相;得出了平驿铺期龙门山地区持续沉降并接受自西向东方向的古特提斯洋的海侵的初步认识。海侵带来的大量陆源碎屑物质堆积在沉降区,形成了北东向展布、北西—南东分带、北西厚而南东薄的平驿铺组的陆缘碎屑滨岸沉积。储层的物性受沉积相的控制,上临滨微相的储层物性最好,中临滨微相次之,下临滨微相较差。  相似文献   

12.
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的混合沉积相富含大量海相遗迹化石,可识别居住迹、进食迹、觅食迹、爬行迹和停息迹5大类14属,包括居住迹:Skolithos;进食迹:Chondrites、Phycodes、Planolites、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和Zoophycos;觅食迹:Cylindrichnus以及Palaeophycus;爬行迹:Cruziana和Monomorphichnus;停息迹:Asterichnus、Lockeia和Rusophycus等,这些遗迹化石分属于4个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分别为:(1)Skolith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沉积于高能砂质环境中,为水动力较强的无障壁滨岸前滨;(2)Rusophycus—Phycodes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水动力较弱的近滨环境;(3)Chondrites—Palaeophycus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贫氧、水动力条件较弱的近滨下部环境;(4)Zoophycos—Palaeophycus遗迹化石组合反映的环境为正常浪基面以下,风暴浪基面以上的风暴沉积环境,据此建立了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混积相遗迹化石生活环境分布模式。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发现的3种类型Zoophycos遗迹化石,与腕足介壳富集层、波痕、丘状和洼状交错层理等反映浅水环境的沉积特征共存,表明泥盆纪Zoophycos形成于浅水环境。  相似文献   

13.
An analysis of Thalassinoides ichnofabrics in the Cambrian Stage 4 Longwangmiao Formation from six sections near Chonqing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Block of South China was conducted to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leoenvironment of this period. Thalassinoides ichnofabric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ccording to their morphology,bioturbation index, abundance and related parameters: banded, mottled and grid.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ichnofabrics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banded to gri...  相似文献   

14.
首次在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上部发现了早石炭世维宪期植物化石 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Sublepidodendron grabaui,S. mirabile,S. cf. mirabile,Sublepidodendron sp., Lepidodendropsis sp., Mesocalamites sp., Sigillaria sp., Rhodiopteridium?sp.,Knorria sp.,证实了该组的时代可延续到早石炭世。根据研究区塔尔巴哈台组和上覆黑山头组的生物组合面貌及二者的接触关系,论证了塔尔巴哈台组顶部和黑山头组在准噶尔西北部具有明显的穿时性,前者从杜内期延续到维宪期,后者从杜内期延续到谢尔普霍夫期。与植物化石共同保存的深水相遗迹化石指示了塔尔巴哈台地区在早石炭世早中期为半深海-深海沉积环境,不同于东部吉木乃地区同期的滨浅海沉积环境,说明准噶尔西北部在早石炭世存在着不同的沉积体系。北疆地区早石炭世广泛的海侵活动以及额尔齐斯-斋桑洋向南侧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是造成这种沉积差异的主控因素,同时也造成了塔尔巴哈台组和黑山头组在区域上具穿时性。  相似文献   

15.
下扬子地区上泥盆统五通组沉积构造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了下扬子区晚泥盆世五通组典型的沉积构造,如风暴砾滩、冲洗交错层理、滩脊、三脊波痕、植物化石及遗迹化石埋藏相特征等。全定量分析了泥岩类的主化学组成及微量元素,其主化学组成具有高SiO2含量。高K2O/Na2O比值,低MgO, Zr, Hf组合特征显示近源沉积特征,与下伏下古生界有显著差别,B, Ga, Ba, Sr, Rb等元素反映出滨海及海陆交互的沉积环境。综合分析沉积构造、沉积地球化学及区域地质特征,认为五通组形成于弧后前陆盆地,其沉积过程是一个海侵过程,这一大地构造背景一直延续到早石炭世末。  相似文献   

16.
对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发育主控因素的研究是进行该区页岩气勘探有利区预测的基础问题之一。通过对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典型露头剖面样品特征的分析,运用岩石、矿物、有机质特点、特征元素等指标对该区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在早寒武世时的古环境进行恢复,建立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环境判别综合表,认为该套黑色页岩在早寒武世是典型的缺氧环境。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是古构造、古气候和古海平面变化、古洋流及海底热液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建立了上扬子地区古海平面上升―上升洋流―热液活动―水体分层―缺氧环境的页岩发育模式,指出海底热液活动和上升洋流促进生物体的勃发,为富有机质页岩形成提供物质基础;海平面上升和上升洋流不仅造成水体分层,而且共同影响富有机质页岩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7.
新疆西准噶尔哈拉也门地区原有一套地层划分为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岩性组合与标准剖面差异较大,因此,新建塔克台组.在该组参考剖面TK01第3层含化石的灰岩透镜体中,发现了少量非常重要的浅水相牙形刺,包括3属6种1未定种:Icriodus alternatus alternatus、Icriodus cornutus、Icriodus expansus、Polygnathus krestovnikovi、Polygnathus procerus、Polygnathus makhlinae、Ancyrognathus sp.,与这些牙形刺共生的还有软骨鱼类化石Protacrodus sp.和Phoebodus sp..该化石组合表明,新建的塔克台组的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期早期.   相似文献   

18.
三峡东部地区泥盆系写经寺组中普遍发育一套或数套薄-中层状砾屑灰岩。通过对建始县长梁子、长阳县渔峡口、宜昌市官庄3个剖面的详细研究,发现上部砾屑发育菊花状或倒小字形构造,无疑属风暴沉积;而下部砾屑发育反向叠瓦构造,结合侧向相变关系和空间分布,认为其可能代表了F-F之交小行星坠入海洋引起的全球性海啸在古陆边缘的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