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有关理论问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区域PRED的协调发展,是80年代以来世界各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关键在于PRED之间是否协调,本文在于这种思想,从探讨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涵义和特点出发,分析了PRED协调发展的机制,演变规律及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旨在对丰富和完善我国区域PRED协调发展理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特征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廖志杰  刘岳 《地理学报》2000,55(2):139-150
区域PRED系统是个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在已建立的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数据库基础上,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建立区域PRED系统的非线性数学模型,提出衡量区域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数(SDI)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定量地表达了中国各省区的右持续发展状况,进而应用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PRED系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数学计算,分析了广东省1980年以来PRED各子系统及总系统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提出协调广东省PERD系统的方法和措施,达到广东省PRED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示范区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福建省长泰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谢剑斌 《山地学报》1999,17(3):270-274
系统分析和评价长泰县PRED(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系统的要素特征,概括长出泰PRED的六个综合特征及其对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备的影;提出7个重点建设产业、生态领域;最后,以景观生态学观点阐述长泰PRED协调发展的空间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调配中PRED综合论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水资源调配是解决水资源利用问题的一项开源措施,必须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综合协调(简称PRED),分析水资源中的调配问题与PRED之间的关系,指出PRED综合分析是水资源调配与利用的一个重要基础。提出PRED论证的基本思想、指标体系、论证模式、论证流程,并对南水北调河南省境内地级市进行水资源利用的PRED综合论证,给出诊断结果与利用方略。  相似文献   

6.
区域调水规模的指标体系与PRED综合论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耀  于静洁 《地理研究》1999,18(4):373-381
初步提出了在论证区域调水规模的指标体系及基于人口(P)、资源(R)、环境(E)与发展(D)的PRED综合论证的思路。以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为案例,由传统的供需分析和以人为中心的PRED综合协调分析分别对北京市的用水及趋势作了论证,二相互印证,分析结果较为可靠。通过分析得到,北京市水资源可维持现状下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完善途径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区域发展规划是当前我国人文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即编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弹性规划,持续发展规划,多目标协调规划和实用高的效规划,在规划中应加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将经济社会主义PRED协调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主线,正确处理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关系,重视对区域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中国就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一直以来是中国政府所关注的问题,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积极进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布局调整,尽管如此,目前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中国区域发展仍不协调、不平衡,存在的问题仍不可小觑。在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党中央提出了“五个统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科学发展观。如何统筹区域发展,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成为各级政府认真对待的重要命题,也使各种时贤新论层出不穷。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在深…  相似文献   

9.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出发,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测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状况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可持续发展涉及的系统是指区域人类生态复合系统,可以分解为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协调性应该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而不宜理解为经济发展指标与环境指标的协调;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除了要考虑自然条件外,还要考虑该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注意地方特色;驱动人类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包括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只有当两这个方面形成合力的时候,区域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必须把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因素作为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绿洲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因子出发构建了绿洲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以民勤绿洲为例,对该模型的实用性及可信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甘肃河西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张勃  石惠春 《中国沙漠》1997,17(4):421-426
分析了河西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优势、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以科学技术为动力,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水资源为杠杆,建立节水型绿洲经济体系,保护绿洲生态环境,推进绿洲城市化进程和发展旅游业等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实现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有效脱钩是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人口等要素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构建资源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脱钩理论、结构分解模型分析2000—2017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脱钩关系及驱动效应,以期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整体尚未完全摆脱“自然消耗增加型”模式,且区域内部城市差异较大,大部分发达城市人均资源环境压力持续降低,其它城市资源环境压力仍随经济增长而加剧;②随着时间的延续,整体上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资源环境压力增速,全区以弱脱钩类型占绝对优势,强脱钩区域范围先扩大后缩小,中心地区的城市实现了良好的脱钩状态,仅少数边缘地市资源环境压力依然呈现较快增长趋势,未实现有效脱钩;③结构分解模型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资源环境压力增加的直接效应,且边缘欠发达城市的经济驱动效应强于核心发达城市,而经济发达城市的人口驱动效应高于欠发达城市,技术效应驱动了资源环境压力的明显下降,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问题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随着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基础的协调状态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为此,本项研究选择了决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5大“公用性资源”并建立相应模型以评价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基础协调状态。结果表明,在全国7大区中,以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华南5个区条件相对较优,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状态相对较差。人地关系对应分析表明,华东、华南、华中和华北4个大区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突出,其中华东区的情况最甚,目前当地实际人地关系压力系数接近6.8,高出全国均值水平33倍。尽管西北和西南的人地关系压力状态远低于其他地区,但是由于自身资源环境基础的脆弱性,当地资源环境大规模开发同样面临严重挑战。作为全国资源环境基础最佳的地区,目前东北区的人地关系依然保有较大演进空间,这也是全国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的最后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5.
滠水河流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系统分析的视角出发,根据滠水河流域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构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主要参数包括人口、GDP、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等。通过模型正负反馈环进行因果关系分析,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互动与制约关系,进行子系统划分,并确定人口平均增长率、服务业废水率、工业废水率以及水土流失率为敏感性因素,以敏感因素为核心,设计3种不同情景,得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情景为最优方案。通过对不同发展情景的分析与比较,提出滠水河流域有必要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该流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调,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然而要带来这个结果就首先必须做到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作者针对区域的特征,从区域社会经济与区域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从可持续的本质概念进行分析,拓展认识和界定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环境承受能力的内涵意义。基于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的功能过程,考虑区域社会调节活动对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影响,构建了一个以指标层变量、分类层指标和目标层指数3个等级层次体系的、并适用性较强的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与决策,而资源环境数据库体系,是科学管理的信息基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空间数据库体系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遥感技术,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基础信息空间数据库,专题信息空间数据库,图像数据库和统计数据库;以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反映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四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建立库体系的内模式,并以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型和土地利用管理与规划模型为例,给出了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研究成为一种新范式、新动向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相关的评估理论和方法不断呈现.费用——效益分析从整个社会角度分析评价系统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净贡献,是一鉴别和度量系统经济效益和费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实现系统资源最优化配置,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目标.旅游是一以人的目的性活动为主体的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文化诸要素相互作用、互相渗透、彼此影响的耦合系统.包含着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满足)和满足环境成本最小化(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层面.表现为一旅游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本文基于费用——效益的系统经济性分析,构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区域旅游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费用——效益分析评价模型,以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52,自引:7,他引:152  
毛汉英 《地理研究》1996,15(4):16-23
山东省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无论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还是从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及环境问题,在全国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典型性,可作为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探讨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山东省实施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育与绿色社区建设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宋玉祥 《地理科学》2002,22(6):655-659
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全球范围内具有有短时限人地关系高强度作用特征的典型地区之一。区域资源过量消耗、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保育生态环境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建设“绿色社区”,是生态保育的有效措施和重要内容,也是生态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建立绿色社区的目标的营造绿色文化、保育绿色生态和发展绿色经济,建立绿色社区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态经济,保育生态环境,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绿色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