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滩地人工林营林措施对钉螺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滩地不同经营措施的杨树人工林内钉螺种群影响的长期定位观测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在低海拔淹水时间达60天的滩地,采用挖沟抬垄整地是确保人工林造成功和有效抑螺的重要措施;②在幼林阶段,采用林农复合经营是抑螺防病林经营的有效措施;③随着林木的生长,树木对林地环境的改善强度加大,其对钉螺种群的抑制效果逐渐加强,使钉螺种群密度保持较低的水平。因此,对钉螺滋生的滩地采取针对性的造林技术和措施,即可增加林地的经济产出,更为重要的是可有效抑制钉螺的种群数量,同时辅以对家畜的管理,可使林地内的感染性钉螺隆至零,达到了滩地利用与抑制钉螺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2.
滩地林业血防工程抑螺效应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洞庭湖区滩地对不同类型杨树抑螺防病林采取定位观测的研究方法,对滩地钉螺种群变化与抑螺防病林营造措施、林龄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前,通过林农复合等林地土壤管理措施,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可有效降低活螺和感染螺密度;林分郁闭后,林地水分、光照、植被等环境因子朝着不利于钉螺孳生的方向演变;滩地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抑螺效果具有显著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滩地抑螺防病林的营造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长江中下游大面积的滩地,由于开垦、放牧等严重的人为干扰,植被极度退化,并为血吸虫中间寄主钉螺的孳生地,如何有效防治血吸虫病和科学保护利用这些滩地一直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我国林业科技工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建立抑螺防病林,恢复滩地植被,改善滩地环境,控制钉螺密度,防止血吸虫病流行,提高滩地经营效益等一整套技术措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滩地杨树抑螺防病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滩地杨树抑螺林12年轮伐期内,采取沿时间序列定位观测及以空间换时间的调查研究方法,对滩地杨树抑螺防病林的造林地选择、钉螺种群消长与水因子、林龄及整地措施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对滩地杨树林的防浪护堤、阻滞水流和泥沙、降低地下水位等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对林下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动态监测和研究,为有螺滩地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安庆沿江滩地杨树林地、江滩草地、芦苇丛等5个植被类型区的钉螺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区钉螺的形态指标和阳性率。结果表明:①成熟杨树林地、中龄杨树林地均无钉螺分布;杨树幼林地、江滩草地、芦苇丛螺口密度分别为4只/0.11m2、5只/0.11m2、7只/0.11m2。②杨树幼林地、江滩草地、芦苇丛所获钉螺样本的阴阳性检测,没有被血吸虫感染,均为阴性。③江滩营造抑螺防病林是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及人工控制钉螺种群密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血吸虫病的生态防治与抑螺防病林消除钉螺孳生环境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吸虫病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危害严重。研究表明,血吸虫是血吸虫病的病原体,哺乳类动物(终末宿主)和钉螺(中间宿主)是血吸虫的两个宿主。由于钉螺寄生终末宿主哺乳类动物种类多样,活动区域繁杂,人类难以控制,抑制中间寄主——钉螺的繁生便成了血吸虫病防治的有效对策。钉螺具有水陆两栖特性,其中卵的孵化、幼螺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钉螺分布和数量受土壤和植被环境因素影响,并对栖息地具有严格的选择性。依据钉螺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彭镇华和江泽慧提出通过林业生态工程对血吸虫病进行生态防治的思路——兴林抑螺。参照前人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抑螺防病林改变钉螺孳生环境的机制:(1)在林木个体耗水、林分耗水、小流域耗水和林冠降低径流等方面,抑螺防病林降低了土壤水分含量,使得林地土壤水分无法满足钉螺的生长和发育条件;(2)从林木自身生物化学物质对钉螺外在生存和内部代谢环境影响角度,分析了林木自身代谢产物对抑制钉螺的生存和繁殖的作用及抑螺防病林抑制钉螺生存的生理生化机制。抑螺防病林除了具有抑制钉螺生长发育、控制血吸虫病的功能以外,还兼有人工林的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解析山丘区钉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浅丘区的抑螺林划分及体系布局。结果表明:①该流域钉螺平均密度为4.05只/0.11m2,活螺框出现率为34.0%;②钉螺密度和活螺出现率均以林地最低,旱地其次,而水田、河滩、荒坡和沟渠较高;③不同环境类型活螺出现率依次为:洲滩>湖滩>沟>河>林地>塘。该区域的抑螺防病林可分为河渠抑螺林、坡地抑螺林、农田抑螺林和多功能抑螺林4种类型,各种林分类型在树种选择、组成、功能上各有不同,但抑螺林的布局必须以降低钉螺密度、减少人畜感染机率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经济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正>抑螺防病林的造林设计不同于一般的造林设计,首先是目的不同,抑螺防病林营造考虑的是抑螺防病这个中心任务。同时,在沿江滩地造林,还必须与汛期的防洪、泄洪水利措施等密切结合。造林工程均须依靠当地政府和群众来组织施工和经营管理,一定要考虑群众的直接经济效益,把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因此,在造林施工前要认真进行调查分析,从实际出发,提出科学而又可行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
实施山丘型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疫区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兴林抑螺是指在血吸虫病疫区利用人工造林及配套管护措施,改变钉螺孳生环境,降低钉螺密度,切断人畜接触疫水途径,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流行,保护疫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疫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复合效益的林业血防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四川省在山丘型林业血防工程建设中,把林业血防工程与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竹产业,促进了疫区经济的发展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为了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螺"综合治理,紧紧围绕抑螺防病这个中心,改变钉螺滋生环境,抑制钉螺  相似文献   

11.
云南高原山地林分郁闭度与钉螺密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项目示范区开展了林分郁闭度、植被盖度与钉螺密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分郁闭度逐渐增大,有螺框数和钉螺密度呈下降趋势,当郁闭度达到0.8以上时,活螺密度为0;植被丰富、覆盖度高有利于钉螺的滋生,表明钉螺适宜于滋生在杂草丛生、植物数量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研究分别采用益母草的根、茎、叶的0.10、0.25、0.50、2.00、1.00g/L和水苏碱的0.20、0.40、0.60、0.80、1.00g/L5个不同浓度梯度的处理液处理钉螺,设清水和0.001g/L浓度的氯硝柳胺溶液为对照。结果表明:(1)益母草各部分的水浸液均有很好的灭螺效果,用不同浓度的处理液浸杀钉螺,在不同时间的处理下,钉螺死亡率存在差异,其钉螺死亡率是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0.5g/L以上的益母草根、茎、叶、化水浸液和浓度达0.60g/L以上的水苏碱处理液均可达到100%的毒杀钉螺致死效果,与通常使用浓度0.001g/L氯硝柳胺溶液的灭螺效果相当。不过益母草根、茎、叶水浸液的毒效较氯硝柳胺略慢,用0.001g/L氯硝柳胺溶液处理钉螺2~3d可达100%的死亡率,而用0.5g/L以上的益母草根、茎、叶水浸液水溶液处理需要3~5d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灭螺效果顺序依次为:叶>茎>根。(2)钉螺趋避性研究表明,水苏碱和益母草根、茎和叶的处理液对钉螺具有明显的驱逐作用,而盐酸益母草碱几乎没有作用。(3)并对其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由此获得化感作用植物益母草灭螺的化学生态学证据,为研制新的具中国特色的植物成份灭螺剂打下了基础,并为合成仿生灭螺剂以及最终构建生态工程中强化感作用植物群落灭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理环境因子对螺情影响的探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中国血吸虫病疫情呈回升态势,表现为急性感染人数和血吸虫病患病人数增多,局部地区钉螺扩散明显,感染性钉螺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等。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控制钉螺对血吸虫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钉螺的生态学特征,综合高程、水文、土地利用、土壤、植被等因子,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地理环境因子对2009年湖北省钉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在垸内型流行区,整个流行季(3-10月)、特别是7-9月期间的植被覆盖与钉螺分布范围有关,密螺地带的特征为土壤质地粉砂含量适中、黄红壤和淹育水稻土,第一季度有较高的植被覆盖度;② 在垸外型流行区,湖泊滩地、高覆盖度草地是其主要分布环境,而第一季度较高的植被覆盖,尤其是荻、芦苇等植被类型是高密度地区的环境特征;③ 在山地丘陵,河流附近的林地和耕地,潴育或淹育水稻土是钉螺密集分布的环境。筛选出的地理环境指示因子可用于遥感技术监测钉螺孳生地,从而为采取有效的控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枫香等3种植物水浸液灭螺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枫香、无患子、博落回等3种植物与枫杨、乌桕及其组合叶片水浸液抑螺效果在控温(25±1)℃和常温两种条件下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初步研究了博落回不同部位水浸液的杀螺效果。结果表明:①在控温(25±1)℃和常温条件下,单一树种枫香、无患子、博落回叶片的水浸液均有较好的灭螺活性;②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枫杨+乌桕+枫香等组合处理与单一植物材料水浸液的灭螺效果差异不显著,枫杨+乌桕组合对钉螺的抑制率略低于单一树种;(3)博落回不同部位灭螺效果有一定差异,根的灭螺效果明显低于叶和茎,不同部位的平均灭螺效果依次为:叶茎根。  相似文献   

15.
益母草水苏碱对钉螺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实验研究了益母草水苏碱对钉螺糖原和总蛋白的生理生化影响:大于0.80g/L益母草水苏碱能够显著降低钉螺体内的糖原含量,减少幅度从11.68%到76.16%;益母草水苏碱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钉螺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从5.66%到13.69%),但减少量不及糖原显著;灭螺植物对钉螺的致死作用可能更多与钉螺组织细胞中的能量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分县尺度的中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以人口空间分布及其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性评价为核心,提出了一整套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模型方法;以分县为基本单元,定量评价了2010 年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协调程度;根据人口分布适宜度高低和限制性差别,划分了中国分县人口分布适宜等级和限制类型,定量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和地域特征。研究表明:① 2010 年中国有3/5 以上的县(市、区) 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基本适宜,中国分县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保持了高度一致性;② 2010 年中国有1/2 以上的县(市、区) 人口发展基本不受水土资源约束,分县人口分布与水土资源适宜性处于中等水平;③ 2010 年中国有超3/5 的县(市、区)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协调性良好;④ 2010 年中国近3/5 的县(市、区) 人口分布适宜度在60 以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处于基本协调或相对协调状态;⑤2010 年中国分县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程度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⑥ 2010 年中国分县人口分布适宜度可划分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基本协调、相对协调、有待协调和亟待协调4个适宜等级与10 个限制类型。  相似文献   

17.
周春山  边艳 《地理科学》2014,34(9):1085-1092
基于第三、四、五和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利用数学模型对1982~2010年广州市近30 a来的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规律深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① 近30 a来广州市人口保持稳定增长,人口分布总体上趋于分散,人口变化趋于缓和,尤其是近10 a来广州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缓慢降低,近郊区人口密度较快增长,远郊区人口密度逐步增加的特征更加明显;② 人口空间分布由“峰值单中心+外围小中心”结构演变为“扁平化多中心+外围小中心”;③ 广州市人口发展已进入成熟晚期阶段向老年阶段的过渡时期,但中心城区人口缺口尚未出现;④ 广州市人口郊区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000年以来郊区化明显加快,属于市中心发展型郊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