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基于聚类分析探索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核心处方。方法:以“中药”“中医”“多发性硬化”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搜集中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文献,整理处方药物并建立Excel数据表,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对药物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116篇,包含214个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中药复方;涉及中药298味。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黄芪,其次是当归、白术、山茱萸、熟地黄等,药物功效以补虚、活血化瘀为主,中药四气多为温、平、寒性,五味以甘、苦居多;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关联规则显示常用药对由黄芪、当归、白术、白芍、川芎、党参等药物组合而成。聚类分析发现6个核心处方,具有补血益气、活血化瘀、健脾利湿、滋补肝肾、清热解毒等功效。结论: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复方药物以补虚、活血化瘀类为主,佐以清热解表、平肝息风、利水渗湿类,可为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拟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孙思邈精于针灸,并指出处方是针灸辨证论治的中心环节,但其著作难学难懂,继承存在困难。经研究发现“孔穴主对法”是孙氏针灸处方理论的核心:浅层含义为根据病证选择对应主治的腧穴使用,深层含义为应用共同主治的对穴进行治疗。“主”的含义很广,包括今天所说的体质、疾病、证型、证候、病因等内容。药物处方也有类似的“主对”理论,所以“主对法”可以指导针药并用。同时“经方”不等于“经验方”,而是在理论指导下完成,其中的“对症治疗”可谓中医特色的精确治疗。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豆类栽培、食用及治疗疾病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称为“方书之祖”,所载之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妙,其中对于豆类药物运用灵活,并通过对豆类药物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发现这些豆类药物可以将种子直接入药,或发芽后入药,或经加工发酵后为淡豆豉入药,其中蕴含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分析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领域下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研究文献发表现状,以期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 PubMed数据库中有关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文献,从发表年代、发表期刊、作者发文量、发文机构、发文地区、基金资助、主题词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临床研究现状。结果:共纳入文献492篇,以2001年的发文量最多(36篇);期刊中以《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的发文量最多(32篇);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较多(221篇);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医院及高校,其中以医疗机构最多(299篇);发文地区覆盖面较广,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省(60篇);获得基金资助的文献较少(28篇);研究副主题词以“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为主(65篇),治疗主题词多以“中西医结合疗法”为主,其中方剂以“血府逐瘀汤”出现频次最多,功效类中药词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结论:中医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研究以临床观察为主导,且仍处于研究和发展的阶段,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法尚未得到全方位的统一。如何利用好中医药的优势,以进一步探讨病因、病机、诊疗规范,是今后的主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论述戴思恭对痰证、郁证的用药特色。戴思恭认为,治痰应该首先审因论治,消除病源,以阻断痰化生之途,常根据病情、病性及病位的不同辨证施药。治疗郁证以疏理气机、开泄解郁、升降兼施为大法,用药尤为推崇苍术、香附、川芎三味;对于“六郁”分治施药,同时根据发病季节、病变部位而随经选用药物。  相似文献   

6.
既往论治小儿哮喘缓解期多是“治气”而忽视“调血”,刘氏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病因多之于“痰瘀互结”,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法则,选用刘氏特色复式手法推胸推背法组成的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经典穴对,宽胸理气,祛瘀活血,止咳平喘,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壮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用药规律,形成壮医经验处方,构建符合壮医特色的用药经验模式,为壮医临床治疗CKD提供依据。方法:搜索2013—2018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采用壮医药治疗CKD的文献,筛选其中的处方资料,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药物频次统计、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及组方规律分析、新方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文献151篇,方剂124首。整理出高频药物(总使用药物味数的20%)含壮药22味(44.90%)、中药27味(55.10%)。组方药物药性以温、寒、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味为主,主要入脾、肝、肾经。分析得出常用药对18组,三联药物组合8组,潜在药物组合20组,新方10首。结论:壮医药治疗CKD确立以祛除毒邪、补虚调气、通利水道的思想为总的治法治则,并随症加减遣药。壮医药治疗CKD有规律可循,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中治疗产后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中的中药处方,对其药物组成进行整理,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整理出中药复方416首,涉及中药364味。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共24味,包括当归、甘草、肉桂、人参、酒等;四气以温性为主,寒、平次之;五味以甘味为主,苦、辛次之;归经以脾经为主,心、肝经次之;功效以补虚类、清热类、活血化瘀类为主;频次≥30次的药物组合有24组,共形成5个核心类方。结论:《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中治疗产后病的处方具有独特的药物使用规律,健脾养血、温经化瘀是其主要治疗法则,对当今产后病的防治仍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整理《伤寒论》中关于“心悸”的论述,发现《伤寒论》中论治心悸的内容分散于“太阳”“少阳”“少阴”“厥阴”四篇中。病因各有不同,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虚以先天亏虚为主,或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心脉失养;实以气机郁滞为主,气之升降出入失常,精血津液运行受阻,痰瘀由生,痹阻心脉。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密切相关。本病可分为气血亏虚、阳虚水停、阴虚阳亢、阳气郁滞、肝郁气滞5个证型,在治疗上应从把握病机出发,首辨虚实,对于虚实夹杂者,辨清主次,虚者益气、补血、温阳,配伍养血安神之品;实者理气、温通、化饮,配伍重镇安神药物,辅以心理疏导,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法研究中药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SI)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VIP)等数据库中有关“中药”“输卵管炎性不孕”的文献,利用Excel 2021将中药种类进行分类及频数统计分析,并利用SPSS 25.0、SPSS Modeler 18.0等统计学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最后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关联网络图。结果:搜集到治疗SI的各种有效中药方剂147首,用药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如赤芍、当归、丹参等;四气以寒性为主,五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经为主;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6个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5个药物组合;药物关联网络提示关联性最强的中药组合为“三棱-莪术”。结论:SI主要病机为瘀血阻滞、胞脉不通,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注意兼顾他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中药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PIC)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以“小儿/儿童感染后咳嗽”“感冒后咳嗽”“外感后咳嗽”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万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1996—2016年有关中医治疗PIC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提取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规范相关数据,对所用中药之性、味、归经、分类和药对的频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48篇,获取方剂62首,使用药物112味,用药总频次635次,单味药使用排序前10位依次为甘草、杏仁、桔梗、紫菀、陈皮、百部、麦冬、款冬花、茯苓、前胡;药物按功效分为26类,其中化痰止咳药用药频次最高,其次为补气药、清热药、解表药、补阴药;药性排序依次为温、寒、平、凉、热,药味以苦、甘、辛使用较多;药物归经主要为肺、脾胃、心、肝经;涉及中药传统药对27种,排名前5位依次为甘草与桔梗、半夏与茯苓、半夏与杏仁、黄芩与半夏、麻黄与地龙。结论:根据数据分析,中药治疗小儿PIC组方以止咳化痰药为主,经辨证多辅以补益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王旭高临证医案》“痰饮篇”的处方用药,探寻王旭高治疗痰饮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SPSS 25.0、SPSS Modeler 18进行频数、性味归经、中药种类、聚类、因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通过整理得到处方55首,共使用药物104味,总使用频次597次,高频药物(频次≥11次)共14味,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茯苓、半夏、陈皮、白术、甘草、干姜、桂枝、熟地黄、附子、杏仁、五味子、人参、款冬花、泽泻;104味药物按功效分类法收录并分类的共96味,涉及药物种类17种,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补益药与化痰止咳平喘药;性味归经统计结果显示,药味以苦、甘、辛为主,药性多温;归经以肺、脾、肾、胃经为主;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对35组;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得到3个类方,5个公因子。结论:王旭高辨治痰饮以温化为总则,重视肾脏对痰饮尤其是虚痰的影响,不畏滋腻,助肾纳气,兼以临证化裁,对当今临床仍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湖南省名中医治疗胃脘部病证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对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评选出的四批共174位“湖南省名中医”的专科方向进行统计,选取专业方向为“中医内科学”的名中医,收集其治疗胃脘部病证的文献,筛选相关处方,建立数据库。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药物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因子分析及复杂网络构建。结果:174位湖南省名中医中有84位专业方向为“中医内科学”。通过中国知网(CNKI)收集到相关文献60篇,处方137首;相关书籍10本,处方87首。删除重复处方22首,共纳入处方202首,包含中药237味。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甘草、法半夏、陈皮、茯苓、柴胡,药性多为温、平、微寒,药味多为辛、甘、苦,多归脾、胃、肺经,功效以燥湿化痰、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疏肝解郁、补脾益气为主。药物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3组药物均由陈皮、法半夏、茯苓组成,其共现度均为35;疾病-药物关联分析共得到38条关联规则。对高频中药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9个公因子和6个类方。复杂网络分析分别提取到治疗胃脘痛、痞满与呕吐的核心组方各1个。结论:湖南省名中医治疗胃脘部病证的用药特点为寒温并用,消补兼施,肝脾同调,将健运脾胃与疏肝理气相结合,并注重身心同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卵巢早衰文献的发表现状,为科研工作者在该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计算机检索和筛选中国知网(CNKI)关于中医药治疗卵巢早衰的相关文献,从文献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文献地区、文献单位机构、文献类型及高频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定量描述,初步分析和把握中医药治疗卵巢早衰领域的研究现状。结果:共纳入文献575篇,以2015年发文量最多(66篇);《实用中医药杂志》刊文量最多(15篇);以第一作者发文最多的作者是滕秀香(17篇);第一作者发文最多的省份为广东省(70篇);发文单位主要集中在医院和高校,以医院最多(342篇);文献发表类型主要以期刊为主(448篇),研究类型主要以临床研究为主(341篇),其次为综述及理论类(175篇);除常规关键词外,使用频次最多的关键词为“人工周期”(40次)。结论:中医药治疗卵巢早衰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文献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和理论研究方面,名医经验总结类文献较少,处于发展阶段,其中中医药、病因病机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亚健康是介于人体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壮医学中无“亚健康”的病名,但对“治未病”的认识和养生文化却是源远流长。本文从壮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壮医养生文化以及壮医药调治亚健康的特色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表明要充分运用壮医养生思想对亚健康人群进行有效的调护,通过壮医特色的治疗途径,制定个体化和整体化方案,这样才能让“壮医精准养生”在健康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介绍肖长江教授基于“阳主阴从”理论论治心脏神经症的经验。肖教授认为,心脏神经症的发病除肝郁脾虚、心肾不交等病机外,亦与阳虚密切相关,心阳不足、肾阳亏损、脾阳耗伤、肝阳被郁均会引起心脏神经症。阳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维持人体生长发育之根本,同时又可固护肌表、防御外邪,使阳气不伤、百病不作,故肖教授基于“阳主阴从”理论构建“药物扶阳”“动则生阳”“乐则生阳”“善则生阳”的治疗模式,提出应从药物、运动、情绪以及心态方面治疗心脏神经症。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于志强教授从药势论药对的临证经验。于教授临证立足“郁滞”思想,用药以“判药势、组药对”为特色,并从“开郁为先,注重升降”“痰瘀互结,宜消宜散”“正虚郁滞,通补共调”三方面列举其临床常用经验药对,临证治疗各科杂病每多效验。  相似文献   

18.
介绍尤昭玲教授应用象思维诊治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经验。尤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属中医学“血瘕”范畴,运用司外揣内的方法进行诊断,从瘀、虚、毒3个方面辨治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其用药立足血瘕,运用嗜血通络之物以消癥。通过熟悉各种药物的特性,取类比象,灵活运用药物进行治疗,充分体现了象思维。同时,用药时又注重与月经周期节律相结合,如月之盈亏,根据其阴阳消长转化治疗。当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合并不孕症时,尤教授将内膜接纳胚胎取类比象为土壤濡养种子、将排卵取类比象为花之绽放等,对疾病的理解及用药独具匠心,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及其他疾病的理论发展、临床用药等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和挖掘中医药治疗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的用药特点、潜在关联规则及配伍规律,并借助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高频药物干预CINV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发表的中医药治疗CINV的随机对照文献,采用统计描述、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中药治疗CINV的用药规律。利用 TCMSP数据库收集相关活性成分,进行靶点预测,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核心化学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101篇,涉及中药141味;高频核心药物主要有甘草、半夏、茯苓、白术和陈皮,中药功效以补虚和化痰为主;关联组合提升度较高者为“半夏-大枣-甘草→生姜”等;共筛选得到核心药物活性成分131个,作用靶点151个,认为高频核心药物可能通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和5-羟色胺能突触等作用机制对CINV发挥作用。结论:中医药治疗CINV以健脾化痰止呕为法,多采用补虚药、化痰药、理气药,其中甘草、半夏、茯苓、白术、陈皮为高频核心药物,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高频核心药物治疗CINV的微观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风邪是心悸的重要发病因素,心悸突发突止、心中悸动不安的发病特点与风邪“善行数变”“风胜则动”的特性类似。风药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具有“升”“散”“透”“窜”“燥”“动”等性能。在治疗心悸时配伍风药可起到疏散风邪、调理肝气、活血通络、胜湿祛痰、增效补虚的功效。现代医家亦重视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合理配伍风药治疗心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