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学组织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对其现状和组织结构的影响”专题会议于 2 0 0 1年 1 0月 2 6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与 CCOP第 3 8届年会同时召开。来自 CCOP成员国和合作国 /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 CCOP名誉顾问 YoshihikoShimazaki博士和何起祥教授主持 ,中国的蒋仕金先生被选为本报告的撰写人。参加会议的有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菲律宾的代表 ,也有来自德国、瑞典、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和荷兰的代表。虽然各国和地学研究状况不同 ,但是整个地区的地学组织面临的挑战是共同的。 CCOP成员国为了满…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理事会亚洲近海矿产资源联合勘测协调委员会(CCOP)第22届年会,于1985年11月11—21日在广州召开.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致开幕词,对CCOP本届年会在中国召开表示祝贺,并对到会的各国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广东省副省长匡吉出席了开幕式.来自中国、印尼、日本、南朝鲜、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九个成员国和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挪威、英国、苏联、美国等八个合作国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科技教文组织、亚太经社会国际地科联等国际性组织共7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地矿部杨志龄、刘光鼎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会议选举中国代表王大雄为本届年会主席.  相似文献   

3.
亚太地区东南亚各国油气资源管理第三次会议于8月15—18日在北京中苑宾馆召开。CCOP各成员国如中国、韩国.越南、柬埔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均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挪威专家Richard Sinding—Larsen主持.会议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的议题。  相似文献   

4.
第四届环太平洋能源和矿产资源会议于1986年8月17日至22日在新加坡举行,共有45国500多人参加,中国代表11人.此次会议是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亚洲近海地区矿产资源联合勘测协调委员会(CCOP)、南太平洋近海地区矿产资源联合勘测协调委员会(CCOP/SOPAC)、国际地科联(IUGS)、太平洋科学协会(PSA)和东南亚石油勘探学会(SEAPEX)发起,得到57个成员组织的合作,其中包括中国石油工业部石油勘探与开发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石油学会等.  相似文献   

5.
1980年,我国同意亚太经社会(ESCAP)亚洲近海矿产资源联合勘测协调委员会(CCOP)将区域第四纪地质中心(RCQ)建立在我国,并由地质矿产部负责筹建.1981年地质矿产部成立了区域第四纪地质中心筹备委员会.在筹委会主持下,“中心”开展和组织了一系列活动.1982年,“中心”代表团参加了INQUA第十一届大会,组织了由CCOP成员国及合作国专家参加的“第四纪地质考察及讨论会”,1983年又组织了沉积学及实验技术讲习班,向CCOP成员国提供培训服务.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ESCAP),亚洲近海矿产资源联合勘测协调委员会(CCOP)举办的“三角洲沉积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9月14—26日分别在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和黄河三角洲利津、桩西和海港等地进行了讲学、学术交流和野外现场考察.出席会议的有来自美国、荷兰、西德、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国的地质专家、学员代表和CCOP组织的官员;我国参加会议的有地矿部、国家海洋局、山东海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地质出版社和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单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笔者对分布于山东荣成、文登、威海、青岛、胶南、诸城、日照和莒南等地的榴辉岩所作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这一巨型榴辉岩带是由两条相互重合的榴辉岩带所构成;一条为高温高压成因的A—B类榴辉岩带;另一条为低温高压成因的C类榴辉岩带。它们形成于早元古代早期华南陆块向华北陆块的俯冲,并经受了早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迭加。早元古代早期华北陆块发生向南运动的大陆推覆体构造,使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榴辉岩带在空间上重迭。最后推测这一榴辉岩带的分布代表着我国东部华北陆块与华南陆块的分界界限。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主要是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其毗邻陆区.包括松辽、华北、苏北与东南沿海一带.五十年代李四光教授曾将它划入新华夏系极造体系,黄汲清教授称之滨太平洋构造域.大陆边缘基底从北往南跨越蒙古地槽褶皱带、中朝陆块,下扬子陆块、东南地槽褶皱带、华南地槽褶皱带,东南陆块和印支陆块等七个古老构造单元(图1),历经两个世代和两个构造体制的长期活动和演化,从印支—燕山运动开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南太平洋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出发,开展盆地类型划分和石油地质条件分析,了解不同类型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并分析油气分布规律和资源潜力,以期对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国际合作选区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南太平洋地区经历了亨特-鲍恩造山运动、澳大利亚板块与南极洲板块分离、塔斯曼海扩张及珊瑚海扩张、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洋壳俯冲和弧-陆碰撞作用,最终形成了澳大利亚东部南缘和海域及新西兰地区以裂谷盆地为主、澳大利亚东部内陆以克拉通盆地为主的包括晚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前陆盆地、古近纪-现今弧前盆地和弧后盆地6种盆地类型;(2)澳大利亚内陆南缘和东部海域以及新西兰地区裂谷盆地分布广泛,裂谷盆地油气最为富集,但内陆和海域有所差异,内陆南缘裂谷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且石油与天然气的比值约为2:1,而东部海域裂谷盆地因油气成藏条件差,尚无油气发现;(3)根据盆地的剩余可采储量和远景资源量对南太平洋地区的资源潜力进行分析,认为白垩纪-古近纪裂谷盆地和古近纪-新近纪前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最大,并优选出吉普斯兰(Gippsland)、塔拉纳基(Taranaki)和巴布亚(Papua)3个有利盆地。  相似文献   

10.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第四纪地层对比讨论会于1988年10月6—16日在苏联远东的纳霍达卡市举行.会议由亚太第四纪委员会主办,即INQUA地区分会主办.正式会议为五天,野外地质旅行一天.会议收到论文150多篇,涉及第四纪地层、第四纪地质的工作方法、测年、海平面变化等,会议论文将由亚海矿委会(CCOP)组织出版发行.出席本届大会代表130余人,除苏联代表外,中国、日本、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南朝鲜及民主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2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采用大会发言,主要介绍自上届(1986,日本)亚太会议之后的新成果.会议按第四纪地层;古地理及沉积过程;地貌与构造地貌;第四纪以来生物界的演化四个专业进行大会介绍.中国代表做了“江苏第四纪瓣鳃类动物及古地理研究”、“第四纪地层下  相似文献   

11.
利用矿物地质温压计估算变质高峰期温压条件、退变质作用温压条件。研究表明,本区为鲁苏构造带的北延部分,代表本区晚元古代华南陆块与华北陆块的碰撞及三叠纪华北陆块向华南陆块推覆事件的发生和演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Argo资料和《世界海洋数据集2001版》(WOD01)温盐历史资料,通过对代表性等位势面上盐度分布的分析,探讨了次表层和中层等不同层次上印尼贯通流(ITF)的起源与路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ITF的次表层水源主要来自北太平洋,中层水源地既包括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同时也不能排除有印度洋的可能性.在印度尼西亚海域西部,ITF的次表层和中层水源分别为北太平洋热带水(NPTW)和中层水(NPIW),经苏拉威西海、望加锡海峡到达弗洛勒斯海,层次越深特征越明显.在印度尼西亚海域东部,发现哈马黑拉-新几内亚水道附近存在次表层强盐度锋面,阻隔了南太平洋热带水(SPTW)由此进入ITF海域;中层水具有高于NPIW和来自南太平洋的南极中层水(AAIW)的盐度值,既可能是AAIW和SPTW在当地发生剧烈垂直混合而形成,也可能是来自印度洋的AAIW向北延伸进入ITF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讨论山东诸城胶南混杂岩系中的榴辉岩属地壳角闪岩相变质成因,其Sm—Nd等时年龄为222±6Ma,~(143)Nd/~(144)Nd初始比值为0.51136±0.00003,θ(T) 为-19.4±0.5,代表了早三叠世华南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合,并发生高压变质作用。后期的陆壳推覆及伸展构造使深部榴辉岩上升侵位于胶南混杂岩系中。  相似文献   

14.
使用2008—2017年FNL再分析资料、红外云图资料和NMWW3海浪分析资料分析了南太平洋海域的温带气旋时空分布,归纳了主要发生源地和移动路径,分类总结了温带气旋的云图特征和风浪场特征。结果表明:(1)影响研究海域的温带气旋在5—10月份发生次数最多,11—4月份发生次数较少,其中以中等强度温带气旋发生频次最多,时间尺度以4~5 d为主;(2)澳大利亚东部及其以东海域、斐济东南侧中部大洋地区为温带气旋主要发生源地。根据源地,可将温带气旋分为4种类型:澳大利亚大陆型,澳大利亚东部型,澳大利亚南部型,南太平洋大洋中部型,其中南太平洋大洋中部型发生次数最多;(3)将研究时段内温带气旋移动路径划分为4种类型:打转型、东向型、东南型、南向型。其中东南向发生次数最多,其次是东向路径,打转型和南向型两种类型发生次数相当;(4)温带气旋初生时刻云系稀疏,其中澳大利亚东部型环高压后部分段分布,南太平洋大洋中部型呈现热带积状云特征,澳大利亚南部型云带呈倒"V"状且纹理光滑,澳大利亚大陆型云带则呈现范围宽广的特点。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温带气旋,其云系向逗点状发展,环绕低压中心出现辐合特征,外围云系随环流向中心聚合。消亡阶段或遇到地形影响时,逗点云系发生断裂,云系逐渐稀疏;(5)东向型温带气旋影响下,单纯由温带气旋引起的大风大浪位置相对集中,当有冷空气等其他系统配合时风浪强度更强、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5.
近45年太平洋海浪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将风浪、涌浪分离的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的45年ERA-40海浪资料,对太平洋的海表风场、风浪、涌浪、混合浪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太平洋大部分海域的涌浪波高、混合浪波高呈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增趋势,趋势分别为0.3—0.6cm.a 1、0.3—1.2cm.a 1;太平洋的涌浪在混合浪中四季皆起主导作用,涌浪指标的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南北半球的西风带,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存在明显的涌浪池;北太平洋的风场与风浪场的相关系数好于南太平洋,风场与涌浪场的相关系数则是南太平洋好于北太平洋;研究还发现太平洋的浪场与Nino3指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57-2010年中国东部(105°E以东)355个站点的温度、降水观测资料和Hadley中心的HadISST海温再分析资料以及EOF等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地表气温和邻近海域海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构建了一个用于表征夏季中国东部与邻近海域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温差序列,探讨了该序列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海陆表面温度变化的强信号区分别位于中国黄海、东海北部及邻近海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夏季强信号区的海陆温差序列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约为4-6、8和15a的变化周期.此外,在2000年前后7月海陆温差发生明显转折,在1957-2000年期间,海陆温差幅度有下降的趋势,2000年之后则有上升的特点,并且与中国东部降水相关关系也不同;(3)6月份的海陆温差与中国东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7月份则与中国长江中下游及南部地区的降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夏季中国东部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可能对中国东部的降水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经过对"探宝号"调查船在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的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研究和解释,结果表明:(1)南海东北部陆坡段区域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地震剖面上均显示有被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的BSR,但两区域构造成因、形式和相关地质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此两处的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过程的不同.(2)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域的水合物形成与该区广泛发育的断裂带、滑塌构造体及其所形成的压力场屏蔽环境有关,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增生楔等及其所对应的海底流体疏导体系有关.(3)南海陆缘区域广泛发育有各种断裂带、滑塌构造体、泥底辟、俯冲带、增生楔等,且温压环境合适,是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极有可能广泛分布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华南钦杭结合带东段成矿特征与构造背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钦杭结合带是中国华南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结合部,北西以景德镇-湘潭-凭详深断裂带为界与扬子地块相邻,南东与华夏地块的边界为绍兴—萍乡—北海深断裂。在其漫长的地史时期主要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印支、燕山构造运动,依次经历了洋壳俯冲与陆-陆碰撞、聚合造山、统一华南陆块形成、陆内强烈褶皱变形、燕山期地块活化、中生代大规模岩浆岩侵入与喷发、陆内成盆等发展阶段,导致钦杭结合带内存在有特征各异、形成时代不同的多期多种矿床集中出现。不同期次和特征的构造运动控制着相应的成矿作用,其中燕山期是钦杭结合带的成矿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南太平洋降水中MSA的纬度分布及其分解的气温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第12次南极考察队”南太平洋航线上降水样品中MSA的分析指出,MSA含量由赤道海域向高纬海域呈递增趋势,其中在15°S附近海域以及60°~65°S之间表现为突然上升,正好对应上升洋流区.MSA/nssSO42-比率与δD密切相关,显示MSA向nssSO42-的转化速率敏感地依赖于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20.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218项中国工作组编辑完成的《中国近海及沿海地区第四纪进程及事件》一书,于6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本书包括了中国工作组成员的近期研究成果及“中国近海及沿海地区第四纪进程及事件学术讨论会”的部分论文.全书内容有IGCP218项中国工作组的简要总结;海域第四纪地质研究的近年成果,沿海地区若干第四纪地质问题及应用第四纪地质等方面.关于海域第四纪地质问题部分,集中了南海陆坡、西沙群岛、冲绳海槽、东海、黄海海域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第四纪地质文献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各海域的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沿海地区第四纪研究包括了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