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其范围,北起马祖,经平潭、晋江、东山,南至广东南澳岛,长达400公里,宽38~58公里。变质带主要由中生代地层组成。变质岩、混合岩和花岗质岩石广泛发育,为一典型的低压型(红柱石——矽线石型)区域变质带。这一变质带的查明,对我国东南沿海板块构造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呈北东方向狭长条带与海岸线平行展布,大致与长乐——南澳深大断裂带展布方向一致,长约400余公里,宽仅38—58公里。它是由一套中生代晚三叠—晚侏罗世的沉积—火山岩系经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其变质时代大致相当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是一条年青的区域变质带。  相似文献   

3.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呈北东方向狭长条带与海岸线平行展布,大致与长乐——南澳深大断裂带展布方向一致,长约400余公里,宽仅38—58公里。它是由一套中生代晚三叠—晚侏罗世的沉积—火山岩系经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其变质时代大致相当于晚侏罗—  相似文献   

4.
陈觉民 《福建地质》1990,9(4):307-311
福建东南沿海福清—云霄变质岩带属于低温中压半透入性变质作用,它发生于地壳浅部被动大陆边缘,其驱动力是来自地体的碰撞,变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5.
陈斌 《岩石学报》1997,13(3):380-394
通过对福建沿海平潭-东山变质带中夕线石榴云母片岩的岩相学和变质作用特征的研究,讨论了该区变质作用的演化历史,为地质学家建立该区乃至整个东南部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表明,石榴夕线云母片岩实际上是两期变质作用叠加的产物,其中的石榴石、夕线石和黑云母等是第一期变质作用的产物,代表古老变质基底(泥质)的残余,而白云母和大部分石英(白云母石英片岩)则是在第二期变质作用(中生代区域变质)期间由前述变质基底改造而成。也就是说,在人们熟知的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之前,还曾发生一期更高级的变质作用。第一期变质作用的条件为P=0.55~0.62GPa,T=692℃~717℃,达高角闪岩相;第二期变质作用在本区影响最大,并形成递增变质带,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是P=0.2~0.5GPa,T=400℃~560℃,属中低级变质。早期高级变质残余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福建沿海变质带的变质演化与构造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陈斌 《岩石学报》1997,13(3):380-394
通过对福建沿海平潭-东山变质带中夕线石榴云母片岩的岩相学和变质作用特征的研究,讨论了该区变质作用的演化历史,为地质学家建立该区乃至整个东南部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表明,石榴夕线云母片岩实际上是两期变质作用叠加的产物,其中的石榴石、夕线石和黑云母等是第一期变质作用的产物,代表古老变质基底(泥质)的残余,而白云母和大部分石英(白云母石英片岩)则是在第二期变质作用(中生代区域变质)期间由前述变质基底改造而成。也就是说,在人们熟知的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之前,还曾发生一期更高级的变质作用。第一期变质作用的条件为P=0.55~0.62GPa,T=692℃~717℃,达高角闪岩相;第二期变质作用在本区影响最大,并形成递增变质带,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是P=0.2~0.5GPa,T=400℃~560℃,属中低级变质。早期高级变质残余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福建沿海变质带的变质演化与构造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隔海峡与台湾相望,东濒太平洋,是大地构造的转接部位,地质构造甚为独特,中生代火山喷发活动十分强烈,侵入岩广为分布,变质岩也很特殊,这里是研究东亚与西太平洋地质构造、成矿作用及其演化历史的重要地区,其地理地质位置极为优越,对这个地区研究的重要意义,已为国内外地质学家瞩目。东南沿海变质带北起闽江口马祖岛附近,向西南经平潭、莆田、晋江、东山、南澳等入海,长达400余公里,宽度38—58公里。西部为片理化火山岩的剪切变质带,东部为变粒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等,邻海域为混合岩与片岩。这一套变质岩系,最初被认为是华夏古陆的一部分,1962年1∶100万福州幅地质图(1965年出版)将其时代定为前震旦纪;同年刘征瑞提出其中某些岩石与中生代火山岩可以对比;1∶20万区调结果,福建省区域地质志认为它们是由中生代晚三叠世至侏罗纪的岩层形成的低压型区域变质带。70年代后期通过钾氩法测得其年龄在60—202百万年间,近年来的研究获得483百万年(扬泰铭1985)和535百万年(谢窦克1986)的年龄资料。近期,施满堂、黄辉等采获了微体化石;闽东南队获得593.3百万年的年龄资料,并发现古构造遗迹。这里先作以报导,本刊将陆续刊出有关研究成果。东南沿海变质带的研究在深入进行,可望获得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Banno  S 杨永强 《世界地质》1992,11(4):103-108
在研究日本变质地质时意外地获得了牙形刺和放射虫生物地层学的新知识,而且促进了放射性测年法的新进展,同时这些研究结果敦促我们去重新认识年代问题以及深入研究变质带,将其与构造环境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桑甘(Sangun)、领家、阿武隈、秩父、四万十变质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而且对以前的一些传统理论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9.
滇西石鼓变质带基本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沙绍礼 《岩石学报》1989,5(1):78-83
石鼓变质带延伸约100多公里,可划分为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及夕线石带。红柱石-蓝晶石稳定共生,属低—中压变质相系的区域变质带。主要变质时期为海西晚期(K-Ar年龄为258Ma)。  相似文献   

10.
姜平 《福建地质》2004,23(3):139-143
通过1:25万厦门市、东山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在福建沿海动力变质带南段中同种原岩不同变形强度的动力变质岩进行了岩石化学分析,揭示了晚侏罗世侵入岩在动力变质过程中,从未变形岩石到糜棱岩化岩石、初糜棱岩、糜棱岩、超糜棱岩的变化过程中岩石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该研究为动力变质岩的原岩恢复提供了依据,并为岩石韧性变形过程中岩石化学成分迁移这一理论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和福建省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福建沿海中新生代变质活动带现场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1月23—25日在福州召开。会议期间,省区调队把在福清、蒲田、晋江、东山等地系统采集的岩石  相似文献   

12.
在相山铀矿田的早-中元古代变质基底中,出露一套云母片岩。按照片岩中的变质特征矿物,可划分为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和十字石带,与著名的巴罗带中的三个变质带相对比具有相同的矿物组合。该套片岩主要由富铝矿物十字石、铁铝榴石和大量黑云母组成,因而其原岩以粘土岩为主。由于片岩中含有大量黑云母和石榴石,这为利用石榴石、黑云母探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条件提供了方便,利用矿物温度压力计得到的温度为500~600℃,压力约0.5Gpa。在晚元古代以前该地区至少发生过两次热动力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和福建省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福建沿海中新生代变质活动带现场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1月23—25日在福州召开。会议期间,省区调队把在福清、蒲田、晋江、东山等地系统采集的岩石标本进行了展览。此外,还利用一个晚上  相似文献   

14.
东南沿海早白垩世火山岩的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南沿海广泛分布的白垩纪火山岩中,发育一套具特殊岩相学特征的火山岩地层,以浙江高坞组和福建南园组为代表,其主体为熔结凝灰岩,以深灰色厚层致密块状、含大量长石和石英晶屑、大面积出露但假流动构造模糊为突出特征,而明显区别于其它白垩纪地层组的熔结凝灰岩,表明其具有独特的成岩过程。伊利石结晶度研究表明,高坞组和南园组火山岩特殊的岩相学特征与其成岩后受到极低级变质作用,从而发生一定程度重结晶有关,这一过程使其岩石结构构造趋于均一化。通过对上下火山岩系火山岩的伊利石结晶度、b0值及多型特征对比分析表明,东南沿海这一大范围的火山岩极低级变质作用,可能是早白垩世晚期"闽浙运动"后岩石圈发生强烈伸展,导致区域大规模热隆作用的反映,并与上下火山岩系之间区域性不整合面的形成、长乐-南澳构造带强烈的变质变形事件及东南沿海大规模金铜矿、非金属等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乐—南澳变形变质带北起福建省长乐,经福清、莆田、晋江、东山、南至广东省南澳岛。全长500余公里,宽40~60公里,为北东向狭长带状热动力变质带,该带控制着福建—广东东南沿海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火山活动,为大陆边缘高热能带。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本带曾有4次构造热事件:第一次为加里东构造热事件,第二次为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第三次为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形成大规模的混合片麻岩和花岗岩,第四次为喜马拉雅期变质热事件。为了解该带变质岩、花岗岩的成因和构造演化,笔者进行了福清和东山县有关样品的部分熔融实验。  相似文献   

16.
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综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极低级变质作用是指变质作用最低级的部分,包括成岩作用和浅层变质作用,其变质温度范围大体介于150-370℃之间。本文简要地对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的特征和研究领域进行综述,可以看出,通过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的研究,能够提供造山带、沉积盆地演化及板劈理发育等有关地球动力学过程和流变状态信息;强调指出进一步研究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金刚石在自然界中非常稀缺,是极其珍贵的矿产资源。其中,变质成因的金刚石陆续在世界范围内多个超高压变质带被发现,更新了人们对超高压变质作用和板块构造运动的认识,推动了超高压变质带动力学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变质成因金刚石的形成机制,还未形成一致的认识。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金刚石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了其形成所需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并着重对超高压变质带金刚石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全面分析了温压条件、XCO2、fO2对变质成因金刚石形成的影响。对比发现,当变质作用的峰期压力达到金刚石稳定域且具有较高的温度时(压力>3 GPa,温度为600~1000℃),有利于金刚石的形成,C-O-H流体中的较高CO2含量和较低氧逸度也是超高压变质带金刚石形成的必需因素。另外,金刚石形成后折返早期的降温作用有利于其保存。  相似文献   

18.
有关闽北麻源群、浙西南陈蔡群、冀东麻粒岩和冀西南阜平群变质流体与变质反应温度关系实例研究表明,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变质流体对变质反应温度存在着明显的缓冲效应,缓冲的温度范围可超过某些变质相或变质带之间的温度差。因此,变质流体同变质温度、压力一样,是划分变质相带一个独立参数。本文从热力学理论上解释了变质流体对变质反应温度缓冲作用的机制,并对缓冲强度进行了估算,据此阐述了变质流体在变质相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变质流体对变质反应温度缓冲作用实例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闽北麻源群、浙西南陈葵群、冀东麻粒岩和冀西南阜平群变质流体与变质反应温度关系实例研究表明,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变质流体对变质反应温度存在着明显的缓冲效应,缓冲的温度范围可超过某些变质相或变质带之间的温度差。因此,变质流体同变质温度、压力一样,是划分变质相带一个独立参数。本文从热力学理论上解释了变质流体对变质反应温度缓冲作用的机制,并对缓冲强度进行了估算,据此阐述了变质流体在变质相带研究中的重要意  相似文献   

20.
闽北麻源群变质流体对变质反应温度缓冲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北麻源群在空间上表现为巴罗式递增变质带: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夕线石带。变质温度计算结果表明,区内蓝晶石带变质温度(470℃~500℃)明显低于石榴石带和十字石带变质温度(500℃~550℃),即蓝晶石带在石榴石带和十字石带之前出现。这显然与传统的递增变质带理论相悖。流体组成化学平衡计算和变质反应热力学分析研究表明,蓝晶石带较低的变质温度并非是压力或退化变质作用所致,而是低XH2O流体对形成蓝晶石的脱水变质反应温度缓冲的结果,缓冲温度值高达100℃~200℃。本文从热力学理论上解释了缓冲作用的机制并估算了缓冲的温度范围,据此讨论了变质流体在变质相带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