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双双  延军平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98-1304
针对人才地理学对具有特殊专业或学科背景人才研究明显缺失的问题,选取具有地理学背景的教授、研究员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影响其数量、年龄结构及分布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布不均衡,南方多于北方,沿海多于内陆。东部多于中部,西部最少。青年地理教授、研究员本区比例则呈现东部少于中部,中部少于西部的特征。工作地区域聚集和空间分异现象明显。其特点反映了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异,除受经济地理环境、政治、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外,还有其自身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报》2001,56(1):119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外地理学界的学术交流,扩大中国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地理学者的国际知名度,《中国地理》英文版(TheJournalofChineseGeography)将自2001年起更名为《地理学报》英文版(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地理学报》英文版是面向国外读者的自然科学期刊。刊登的论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和演化特征;自然地理诸要素的相互影响和自然地理过程;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自2001年起,《地理…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外地理学界的学术交流 ,扩大中国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 ,提高中国地理学者的国际知名度 ,《中国地理杂志》英文版 (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将自 2 0 0 1年起更名为《地理学报》英文版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地理学报》英文版是面向国外读者的自然科学期刊。刊登的论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和演化特征 ;自然地理诸要素的相互影响和自然地理过程 ;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历代安徽名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才数量、类型和籍贯3个方面对安徽历代名人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历代安徽名人地理分布的重心与区域分异的原因。研究发现:由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安徽名人时空分异特点显著。时间上,不同时期的名人数量差别较大,名人的影响领域随时间推移呈扩大之势;空间上,军政名人多出自皖北和皖中,而科学、文化教育和经济方面的名人以皖南居多,呈现出明显的“南文北武”分布格局。此外,安徽名人地理分布还呈现明显的南移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收集整理历届亚运会女性冠军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统计方法总结出中国女性竞技体育人才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理学的相关观点解释这种时空分布的原因.结果表明:女性竞技体育人才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各省,西部地区为女性竞技体育人才的缺失区;女性竞技体育人才数量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省份之间女性竞技体育人才内部结构差异显著.形成这种时空分布特征的原因主要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水文条件好的地区有利于女性运动人才的成长.2)人文地理环境中社会经济因素为女性参与竞技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政  相似文献   

6.
青年科学基金助推地理学人才成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科1987-2016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研究对象,在对项目的申请人/负责人信息、依托单位及后续资助项目等信息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地理学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分支学科和地域分布特点,以及项目负责人性别、年龄、单位及职称结构的特点,分析了项目负责人受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之后,继续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能力。研究表明,近30年来地理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实施对地理学人才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稳定地资助了一大批不同领域的优秀地理青年学者,为中国地理学持续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多种资料,梳理了1912—1949年中国地理学者姓名、生卒年、籍贯、领域、教育与工作经历等数据,从来源、增长、结构3个层面讨论当时中国地理学者发展进程。研究发现1912—1949年间:① 地理学者在来源层面可分舆地学者、外聘地理学者、现代学制培养地理学者(含有交集关系的国内培养学者、留学培养学者、跨学科学者)3种类型,不同类型群体对地理学者发展的影响差异明显;② 地理学者数量发展可分1912—1927年波动增长,1928—1939年持续增长,1940—1941年急速增长和1942—1949年放缓增长4个时期;③ 中国地理学者学科结构、领域结构、学缘结构、地域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均表现为失衡但失衡程度趋于降低的态势;④ 地理学者发展与地理教学、研究机构发展关系密切,特别是高等地理教学机构对地理学者发展有多重影响。1912—1949年中国地理学者的发展为中国科学地理学的持续进步奠定了人才基础,其过程同时是中国近现代地理学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研究展望:青年学者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仍未形成系统、有共识的学科理论框架。为此,基于2019年先后在上海和广州举办的多次研讨会,国内15位青年地理学者结合自身的研究基础和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具体包括:多尺度的地缘环境、科技地缘政治、批判地缘政治、环境政治、能源地缘政治、国别区域研究、通权论、民意政治、都市政治、劳工政治地理、区域一体化的政治地理、城市政治地理学、中西权地秩序比较、新技术革命催生的新人地关系、尺度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地理学、历史政治地理和基于福柯治理术的空间-权力关系理论等。此外,各位青年学者一致认为,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研究应该具有多尺度特征、加强原创性理论研究、回归“地理空间-权力关系”的主线。希望本文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关于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的讨论和成果。  相似文献   

9.
樊杰 《地理学报》2018,73(4):597-607
同近年国外人文地理学呈现人文化趋势相比,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秉承吴传钧先生关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圈与人文圈相互作用下、人类活动分布格局形成和演变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的定位,形成了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重要的生产生活领域、以及典型的地域空间类型的可持续发展时空规律作为研究指向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主流学派。吴先生提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不仅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而且是为整个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地域功能性、系统结构化、时空变异有序过程、以及人地系统效应的差异性及可调控性,是该理论的精髓,这与“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前沿思想完全契合。近10年来,以城镇化科学模式、主体功能区划、一带一路路线图、京津冀城市群、农村空心化和精准扶贫、东北振兴与资源型城市转型、行政区划优化等为研究对象,发展了人文与经济地理重要的可持续过程、地域功能形成和综合地理格局有序化规律、城市群形成演化机理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问题地区可持续生命周期与振兴路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区域间相互作用关系、人文界线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理论方法。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应用成果对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态势最佳、总体水平领先,以此告慰吴传钧先生,并以此纪念吴传钧先生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10.
吴必虎  肖晔 《地理学报》2024,(4):1085-1096
运用学术生命路径方法,研究已故当代中国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王恩涌先生的学术史。在统计了王恩涌1954—2019年192种次学术著述的基础上,在时间维度上建立学术生命路径曲线和学术生命路径表,并系统构建学术树,以分析其学术著述的数量变化和内容变迁,进而构筑个人学术体系。研究发现:(1)学术生命路径曲线展示的王恩涌学术著述数量在时间轴上的分布呈现出波峰右偏的特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命成长路径,也折射出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的脉动;(2)根据学术生命路径表展现出的王恩涌研究学科领域在时间轴上的分布变化,进一步划分为4个时期:苏联影响下的自然地理学时期,研究停滞与探索时期,以文化、政治地理为主的多领域探索时期,地理学科社会化推广时期,反映出王恩涌的个人学术偏好迁徙和中国地理学70年间的整体变化轨迹;(3)综合构筑的学术树勾勒出王恩涌一生经营的学术群落整体景观,连同进而构建的核心学术图谱凝练了其厚重深远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地理对称原理分析了江西、湖南两省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以及城市分布方面的对称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评价两省在区位条件以及区域发展方面的非对称性。最后首次就两省地理环境对称性及区域发展非对称性的原因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江西与湖南在相同区域地质构造的背景下引发了两省在地质、矿产、地貌、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对称;自然地理要素的对称导致了两省城市、铁路分布的对称;而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机遇引起两省在人才地理方面的不对称、不同的发展环境引起两省在文化地理方面的不对称、人为的政治经济活动引起两省在经济地理方面的不对称。以上三个因素是最终导致赣湘两省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文武人才的地理分布与南北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人才的空间分布规律体现着人才与经济、历史及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性。本文选取17000多名教授和1600多名将军作文武人才的地理分析。教授工作地集中的地区依次为北京、上海、四川、湖北、辽宁、江苏、陕西、广东、吉林、天津,籍贯集中的地区依次为江苏、浙江、四川、辽宁、广东、湖南、山东、河北、天津,主要流入地区为北京、上海、陕西、吉林、黑龙江、天津,主要流出地区为浙江、江苏、河北、河南、福建、广东、山东。将军籍贯分布集中程度比教授更为突出,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福建、河北、陕西。如以县计,则集中在江西的兴国、永新、吉安,湖北的红安、大梧,安徽的金寨、六安,河南的新县,前面三县属中央苏区,后面五县属鄂豫皖苏区。工作在南方和北方教授数基本平衡,但籍贯在南方的约为北方的两倍,籍贯在南方的将军数为北方的两倍多。这种格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前的人才流向。近十年,人才流向和人才格局发生变化,不仅国内毕业生,而且国外留学人员也被吸引到南方沿海开放地区,为此,需要新的办法和政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学术谱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刘云刚  安宁  王丰龙 《地理学报》2018,73(12):2269-2281
本文从中西方比较的视角,探讨了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学术谱系特征,对中国政治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以西方政治地理学的发展脉络为背景,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可概括为萌芽期、停滞期和复兴期3个阶段;当前政治地理学在中国的研究基础已经建立起来,但仍具有离散的特征。总体而言,中国政治地理学的研究主体包括探讨军事战略、外交政策的“地缘政治学者”和地理学者中关注政治要素的“兼业政治地理学者”,这两者存在部分的交集;在中国政治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张其昀、鲍觉民、李旭旦、张文奎、王恩涌等学者为首的几个谱系,但总体而言政治地理学在中国仍然主要受到外源性理论影响,学科的概念和方法体系仍不完善,在此背景下的研究共识形成、学术共同体和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仍是今后亟待解决的课题。结合这一思路,本文提出了更为均衡的中国政治地理学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政治地理思想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云刚  王丰龙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2):1450-1462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政治地理思想和实践,对当前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从先秦至晚清的相关文献中涉及政治地理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为地利(定都、设镇)、地政(治地、安民)、地缘(安边、攘夷)三大主题,对各主题的要点进行了整理,进而探讨了这些思想与西方政治地理学相关概念的关联,并期望未来中国政治地理学对于本国的传统思想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5.
张其昀先生的区域地理学思想与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沛东 《地理学报》2021,76(1):235-247
张其昀是中国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创建者之一,为中国近代的地理学教育、人文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等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区域地理学方面,他较早地将西方近代区域地理学作品介绍到国内,将"Regional Geography"翻译为"方志学",引入并阐释了西方区域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并积极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势及其演化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会义 《地理学报》2007,62(12):1318-1326
为了揭示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空间联系,借鉴经济学中的区域优势理论,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优势的概念及其度量方法;进而利用该方法以及国土资源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1996-2003 年间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势以及分区优势的演变。研究发现上海、 天津、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建设用地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建设用地优势指数快速上升,上升幅度在0.17 以上,使得这些省区建设用地的优势越发明显,而农地优势有所下降;河北、福建、海南、吉林等原本就具有农地利用优势的区域,农地优势上升较大,而广西、云南、宁夏、甘肃、新疆、内蒙等省区农地优势则略有上升。同时河南、安徽、湖南、 黑龙江、四川林草地优势明显上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势在其演化过程中存在高端极化机制、梯度外推机制和生态阻拦机制。这三大机制在全国尺度上不仅主导中国土地利用分区优势的演化过程,同时也主导中国近期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项金桥  高春东  马甜  江东  郝蒙蒙  陈帅 《地理科学》2021,41(6):1079-108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向网络空间渗透,网络诈骗作为一种典型的网络犯罪,严重威胁社会治安稳定。基于裁判文书网数据库的25 597份网络诈骗一审判决书,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了2017—2020年中国县域尺度网络诈骗案件,分析了网络诈骗的时空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网络诈骗案件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福建以及广东一带。随着时间的变化,2019年安徽、河南的聚集区逐渐消失,而湖南、重庆等地形成了明显的聚集区。网络诈骗犯罪者主要来自福建、湖北、河南、广东、湖南,不同省份的网络诈骗犯罪者分布模式有显著差异,江苏、浙江的网络诈骗犯罪者来源较为分散,广东、福建、河南的网络诈骗犯罪者来源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18.
出口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不仅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出口大幅度下降。因而,定量研究出口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变的作用,对理解金融危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投入产出表方法,计算了中国各省市区对欧、美、日的商品出口对各自产业增加值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对欧、美、日出口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与周边省市旅游合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发挥湖南省与周边省市在地缘关系、历史、民族和文化等方面的渊源优势,采用年度对比等研究方法,寻求区域内部资源、客源、投资和管理等合作基础。通过列举案例和数据,分析湖南省与周边省市旅游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健全体制、市场化运作、整合省内重点旅游合作区域、梯度推进旅游合作进程和建设区域旅游信息网络平台等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对策,以求为政府决策和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