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建明 《地理教学》2004,(11):31-32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上册解读“气温”一课课标由“气温和降水是对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气候要素”引入,由“气温差异造成自然景观和生存环境差异”作过渡,由“气温观测及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计算”作铺垫,重点认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把“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南北半球气温差异、同纬度陆地与海洋气温差异)作为知识延伸。由于地理问题抽象性、概括性,七年级学生地理认知水平和概括归纳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2.
“地图·国家”一课是上海教育资源库(www.shere.net)中六年级《地理》的一个课堂教学实录,观摩了这堂由上海市辽阳中学张焱老师执教的初中地理课,笔者感触颇深,下文结合课堂实录片段,谈谈这节课的一些特色和有关思考。一、大胆开发教材,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地图·国家”是上海六年级教材中国家区域地理的概述部分,上海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地图·国家”内容的学习和应用要求是“用地图描述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读图说出一个国家地理事物的分布,读图说出某个国家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将数据图表中的内容换成文字形式的表述。”  相似文献   

3.
李小妹 《地理教学》2009,(9):20-22,19
“地图·国家”一课是上海教育资源库(www.shere.net)中六年级《地理》的一个课堂教学实录,观摩了这堂由上海市辽阳中学张焱老师执教的初中地理课,笔者感触颇深,下文结合课堂实录片段,谈谈这节课的一些特色和有关思考。一、大胆开发教材,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地图·国家”是上海六年级教材中国家区域地理的概述部分,上海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地图·国家”内容的学习和应用要求是“用地图描述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读图说出一个国家地理事物的分布,读图说出某个国家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将数据图表中的内容换成文字形式的表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地形”一章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地形的基本知识,它既是初中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我国地形的概况,可使学生对我国地形的总特点和地形的宏观分布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5.
现行九年制地理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三大部分构成,而占了绝大部分版面的是图像。现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新教材为例,这些地理图像由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景观图、人物插图等组成,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相似文献   

6.
晋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义娟  钱锦霞  苏志珠 《中国沙漠》2011,31(6):1585-1589
利用晋西北5个代表站近50 a逐月的气温、降水资料,建立了年和冬、夏半年的平均气温、降水序列,分析了晋西北近50 a来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晋西北总的气候变化存在暖干化趋势,年和冬、夏半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02 ℃/(10a)、0.2 ℃/(10a)和0.132 ℃/(10a);夏半年气候变暖缓慢且具有阶段性特点;年和冬、夏半年降水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6.68 mm/(10a)、0.404 mm/(10a)和-14.95 mm/(10a);年降水的减少主要由夏半年降水的减少引起,冬半年降水有增多的迹象;夏半年降水减少,减弱了流水对表层土壤的冲刷,冬半年降水增多,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土地沙漠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高中地理下册教学中,适当运用教材中的插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在“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中,本人通过对图6.6“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2000年)的解读,适当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识图能力。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的“气温的分布”框题,教学要点有三:一是等温线图及其对气温分布差异的判读;二是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原因;三是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因素。教学重点是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难点是影响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分析。这一框题,从教材的篇幅看并不大,但是鉴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在教学时,如果把握不住教材的特点和学情。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气候特点”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该让学生能感受到我国气候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风向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理解冬、夏季风对我国气温与降水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耀生 《地理教学》2000,(12):28-29
“中国土地资源”一节由“开发”、“分布”、“国策”三大项组成,共有七幅图表。  相似文献   

11.
周霞 《地理教学》2010,(22):9-10,15
[探究活动1]阅读课文及图片,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鲁教版教材已经提供了“长江流域图”、“沿32°N中国地势剖面图”、“长江流域主要资源分布图”、“长江流域经济分布图”、“长江主要港口分布及各河段通航能力示意图”,还需要补充“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相似文献   

12.
引导学生自我获取地理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卫兵 《地理教学》2001,(8):16-16,15
一、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他们在自学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在各种能力的培养中,指导学生读教材、读图是最重要的、最首要的。例如:在学习“世界气温的分布”内容时,根据大纲和教材,抓住重点和难点,列出了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阅读材料在教材中的角色定位 浙江省高中地理采用的教材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从内容结构来看,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由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如图1是地理Ⅰ的教材结构。  相似文献   

14.
赵宁 《地理教学》2005,(3):21-23
一、教学内容分析。“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一课的教材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上海市发展的区位条件、上海市的城市规模扩大情况(经济、人口、土地规模)、上海市在建设浦东新区前面临的城市问题。教材不仅阐述了浦东新区发展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还阐述了浦东新区建设前的基本地理事实。  相似文献   

15.
近50 a新疆气温精细化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新疆93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春、夏、秋、冬四季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各气温要素多年平均值和突变前后变化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春、夏、秋、冬四季和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疆高,北疆低;平原和盆地高,山区低”的格局。(2)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61-2010年新疆春、夏、秋、冬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分别以0.24 ℃/10 a、0.21 ℃/10 a、0.39 ℃/10 a、0.49 ℃/10 a和0.33℃/10 a的倾向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并分别于2004年、1997年、1995年、1985年和1994年发生了突变性的上升,突变后较突变前,各季和年平均气温分别升高了1.5 ℃、0.8 ℃、1.2 ℃、1.6 ℃和1.0 ℃,但气温上升幅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北疆大,南疆小”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源起:教材所涉及的案例来源非常广泛,只有少数区域会被幸运被提及。例如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章节中使用了“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图”,在教学时我对学生说:“要认真看哦,这是地理教材中唯一出现常州的地方,很多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常州便是从这张图开始。”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强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青海和西藏48个气象台站近48 a(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分别以日降水量超过5 mm和25 mm作为冬半年(11月~翌年3月)和夏半年(5~9月)强降水的临界值,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夏半年强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强降水日数与总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型非常相似,夏半年均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冬半年则为由高原腹地向四周递减。(2)夏(冬)半年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上旬~8月中旬(11月上旬和3月中下旬)。(3)夏(冬)半年强降水存在准6 a(5~6 a)的年际振荡以及准10~11 a(15 a)的年代际振荡。(4)强降水日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较大,夏半年高原北(南)部强降水日数普遍以增加(减少)趋势为主,而冬半年除雅鲁藏布江流域呈减少趋势外,高原大多数地区均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51-2010 年中国气温变化分区及其区域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中国623 个测站1951-2010 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为基础数据, 通过正交旋转因子分析对1951-1980、1961-1990、1971-2000、1981-2010 年4 个时间段的年、冬、夏半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区, 并探讨分区结果的季节和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依据年、夏半年气温变化特征, 可将全国划分成8 个不同的区域, 且研究时段内年、夏半年气温变化的空间结构比较稳定;而依据冬半年气温变化特征, 可将全国划分为7 个变化区, 且冬半年气温每30 年分区结果存在着明显变化。另外, 通过对区域平均气温距平序列的变化趋势分析可以得出:1951-2010 年间, 中国各区域气温均呈上升趋势, 升温趋势最快的是东北区(0.30 ℃∕10a), 最慢的是华南区(0.13 ℃∕10a);各区域升温过程不同步, 东北区与滇藏高原区显著增暖趋势在1961-1990 年开始出现, 而其他区域则发生在1971-2000 年及1981-2010 年。  相似文献   

19.
(1)中国自然地理。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讲清某些问题,有必要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深化、拓展,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意义——“昼夜长短变化”时,对教材中“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对教材生搬硬套。首先让学生回忆刚刚度过的暑假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学生马上就会根据亲身感受得出“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的结论,而对后一句“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学生理解起来,相当费神,可借助6月22日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找出昼弧和夜弧,比较不同纬度各地昼(夜)弧的大小便得出昼夜长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