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用单流体和双流体MHD近似,研究了近磁尾位形不稳定性(NETC).分析表明,NETC可能存在两种漂移不稳定情况C1和C2与卫星观测资料对比显示,C2较容易在亚暴膨胀相前夕出现,它可以解释亚暴膨胀相期间磁场和等离子体扰动的特征周期、尾向传播速度、磁场扰动和等离子体压强扰动之间的位相关系,场向电流的周期性结构,西向涌浪头部的电子沉降和极光隆起等观测特性和现象.薄电流片的极端情况(Rc≈ri)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用单流体和双流体MHD近似,研究了近磁尾位形不稳定性(NETC).分析表明,NETC可能存在两种漂移不稳定情况C1和C2与卫星观测资料对比显示,C2较容易在亚暴膨胀相前夕出现,它可以解释亚暴膨胀相期间磁场和等离子体扰动的特征周期、尾向传播速度、磁场扰动和等离子体压强扰动之间的位相关系,场向电流的周期性结构,西向涌浪头部的电子沉降和极光隆起等观测特性和现象.薄电流片的极端情况(Rc≈ri)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工作环境中的地磁场可以用于定向和姿态控制,为空间飞行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坐标系,但地磁场与带电、带磁的航天器相互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航天器的运动参数(如自旋、定向、轨道等),地磁场的变化,特别是磁暴和亚暴期间剧烈的磁场扰动会对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和航天器仪器的有效工作造成重大影响,与磁场变化相伴随的磁层、电离层扰动,高能粒子流对航天器的工作、空间通讯、对宇航员的安全都可能有严重影响。磁扰期间,中性大气的密度、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航天器的轨道和姿态,本文从地磁场结构和变化综合评价航天器工作的地磁场环境,为航天器利用地磁场和防护地磁场变化带来的有害影响提供一些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4.
利用国际IGS网和美国CORS网提供的GPS TEC观测资料,构建了北美地区的二维TEC扰动图像,分析研究了2012年7月14日一次强磁暴期间大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在北美地区的二维结构以及扰动沿着70°W左右的子午线在南北半球的分布与传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磁暴急始开始90分钟后,伴随着一次亚暴的膨胀相,在北半球发生了一次大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事件.该扰动在北美地区形成幅度1.2~2.2 TECU,宽度达4000 km的等相面,以190°的传播方位角,西南向传播了2000 km,扰动的周期和水平相速度分别为40~60 min,500 m/s.通过台链观测发现,该扰动向西南方向一直传播到约30°N,在传播过程中,扰动的绝对振幅在55°N至42°N之间逐渐增强并达到最大值2.2 TECU,在42°N以南逐渐衰减.通过对相关时间段内北美亚极光带地磁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在65°N至85°N、100°W至150°W之间,地磁场水平分量在LSTID发生前出现明显变化,显示极光电集流增强,这一区域是北美地区观测到的LSTID事件最可能的源区.北半球的电离层扰动消失之后约1小时,通过南半球GPS台链观测到南向电离层扰动,该扰动的绝对振幅为1.8 TECU,相速度为400 m/s左右,传播范围局限在16°S至20°S.在南北半球的低纬赤道区,台链观测没有发现与北美LSTID关联的电离层扰动.根据台链上扰动传播的中断,我们认为,南半球台链观测到的电离层扰动并不是北半球LSTID直接跨赤道传播到南半球的结果,而是北半球电离层扰动在赤道地区的耗散过程中形成的二次扰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地球物理测井序列的小波波谱方法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21  
给出小波波谱分方法析及其快速算法,该方法保留了波谱的位置信息,使我们了解在序列中存在的周期特征、位置和信号的迭加模式等,开发了该方法的WINDOWS应用程序,并用此程度计算了新疆塔里木盆地X11井1500-2500m段RILD,GR,SP,DEN测井曲线的周期图与小波波谱,在小波波谱中发现了清晰的构造沉降和水平面变化--沉积物供应变模式,而用以往的周期图方法无法得到这些信息。  相似文献   

6.
地球主磁场的能量密度谱及其长期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根据BJ地磁场模型和第8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模型,计算并分折了1690~2000年期间地球表面主磁场和分量的能量密度谱及其长期变化。结果表明1690~2000年期间主磁场的能量密度谱一直在减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偶板子磁场的衰减产生的,而非偶板子磁场的能量密度谱在1690~1780年期间减小,1780~1890年增大,1890年以后快速增大。在地磁场总能谱的变化中,Z分量的贡献起主要作用。能量密度随谐波阶数的变化在半对数坐标中近似线性,非偶板子场的等效磁源深度位于核幔边界附近,n=1,2谐波项的等效磁源位于地球内核边缘,其位置随时间变化。1780和1890年前后是地磁场变化的转折时期。能量密度谱的长期变化存在大约60a的周期规律。  相似文献   

7.
极区地磁亚暴等效电流体系的本征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亚暴是空间天气预报非常关注的磁层事件一般来说, 每一次亚暴事件都包含“直接驱动过程”和“卸载过程”两物理机制的贡献, 它们分别对应磁层大尺度对流过程和亚暴电流楔形成过程为了定量地分离这两种过程所对应的电流体系, 本文使用自然正交分量法对每一时刻的极区电流体系进行本征模分析, 试图得到两种过程所对应的特征电流图案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本征模的电流图案呈双涡结构, 对应于“直接驱动过程”, 第二本征模的电流图案反映了极光带西向电集流的基本特征, 对应于“卸载过程”前者无论在平静期间, 还是亚暴期间始终存在, 其强度从亚暴增长相开始增加, 膨胀相期间快速增长, 恢复相期间逐渐减小; 后者在平静期间几乎为零, 亚暴增长相期间变化不大, 直到膨胀相开始才迅速增长, 恢复相期间逐渐减小根据上述分解, 可以对目前普遍用来描述亚暴强度的AE指数进行修正, 得到分别反映对流过程和电流楔形成过程的相应指数  相似文献   

8.
磁层相对论电子通量变化与磁暴/亚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 AU处的行星际磁场、太阳风速度、Kp指数、Dst和AE的变化关系,以及它们和地球同步轨道附近相对论电子通量的变化关系.分析说明,当行星际磁场Bz分量出现南向扰动和太阳风速度增大超过500 km/s时,地球磁层中常常发生磁暴/亚暴活动.在磁暴主相期间,相对论电子(能量E≥1 MeV)通量下降;而在磁暴恢复相期间,相对论电子通量恢复上升.但是,只有在伴随有高强度(AE≥500 nT)的持续性亚暴活动的磁暴恢复相期间,相对论电子的通量才能增长到超过暴前通量值,且能量低于300 keV的亚暴电子的通量越高,相对论电子的通量越高,反之则越低.亚暴注入电子数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磁暴恢复相期间相对论电子数的多少,这说明亚暴活动注入能量低于300 keV的亚暴电子是磁层相对论电子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极光电集流指数(AE)被广泛用来定量描述由电离层电流引起的极光带地磁活动.AE指数也是宏观描述亚暴事件强度和发展过程的一个主要指标,它的优点在于简单直观和快速.本文对1998年8月6日系列亚暴事件的极光活动、电流体系和AE指数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伪亚暴期间虽然AE指数大于500 nT 且有快速增长和缓慢恢复的形态,但是极光没有明显的极向或者赤道向的扩展,极区电流体系主要呈现对流特征;伪亚暴和亚暴期间AE指数的形态变化没有本质区别,但电集流中心的位置有很大差异.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台站分布对AE指数计算的影响,探讨了伪亚暴和亚暴期间磁场扰动最大值所处的磁地方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地磁场长期变化和日长十年尺度变化的周期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地磁场模型GUFM1、第10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10)模型和日长资料,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地磁场磁矩、能量、西向漂移等参数的长期变化和日长十年尺度变化的周期分量及其时变特征.结果表明,1800~2005年期间,偶极子磁场长期变化有82年和48年准周期分量,它们与日长变化的周期没有直接关系.非偶极子磁场参数的长期变化与日长变化有66年和32年准周期分量,66年准周期比32年准周期强.在66年准周期分量,西向漂移比日长变化超前8.8年,非偶极子磁场能量比日长变化滞后15.6年.日长十年尺度波动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的起源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各分量磁变仪磁针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地磁场各分量的变化、记录光入射角对记录的影响,并由此认为一套磁变仪的布局应满意三项标准:(1)各分量仪磁针间的相互静磁影响要小,且任一磁针受其它磁针工作的影响要低于该分量仪记录的分辨率;(2)各分量仪的状态函数稳定,即保持定向能力强;(3)可产生较高精度的线性记录磁照图。鉴于目前的磁变仪布局与此三标准有明显差距,故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布局方案,可满足此三项  相似文献   

12.
卫星磁洁净的控制和测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叙述卫星磁洁净的重要性、空间磁场的分布、卫星磁性的要求、卫星磁矩的来源、卫星的磁设计和控制、卫星和它的部件的磁矩的测量方法、内容、过程、装置和一些部件的测量结果.卫星磁矩来自三个方面,它们是永磁铁,软磁材料和杂散磁场(电流产生的磁场).磁性设计包括材料选择、器件的测试、电子线路的布置和元件的安排等.  相似文献   

13.
双星星上部件磁测及磁测设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双星是我国与欧空局合作的科学探测卫星“TC-1”和“TC-2”.星上安装的探测仪器其中有磁强计和低能粒子探测器,它们要求卫星的磁性对它们的影响小.对整星的磁矩要求为643 mA·m~2,对星上的各种部件(包括仪器和设备)也提出了磁设计标准,大部分部件的磁矩要求为5 mA·m~2以下.因此各仪器设备安装到星上之前,都要进行磁性测量控制,以满足整星的磁要求.本文介绍了星上的磁性来源(剩磁、感磁和电流引起的杂散磁场)、磁测的设备(屏蔽筒和螺线管线圈,磁强计及磁强计用小型无磁性转台,平台和导轨,充、退磁线圈,充、退磁电源,特斯拉计,无磁性转台,标准磁矩磁铁,补偿磁铁)和磁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低磁纬度地区受斜磁化的影响,用常规方法很难准确确定磁性体的平面分布特征.为了研究位于低磁纬度地区普图马约盆地的磁性体分布特征,本文根据场的散度原理,假定磁△T异常为具有一定方向的矢量场,其方向与磁化方向一致,导出了磁△T异常视散度的计算方法;根据磁位与引力位的关系,在频率域中通过磁△T异常求取了磁源重力异常,并尝试利用拉普拉斯方程计算磁源重力异常垂向二阶导数.本文设计理论模型讨论了磁△T异常视散度、磁源重力异常垂向二阶导数的特征与磁性体平面分布特征的关系,证明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进而利用上述方法推测了普图马约盆地磁性体的平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应用磁视散度及磁源重力异常确定的普图马约盆地磁性体分布与实际地质特征吻合较好,取得的成果对普图马约盆地相关地质研究及对低磁纬度地区的磁性体的确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Five samples from historical lava flows on Mt. Etna, which had previously been used in a palaeointensity study, were examin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rock magnetic and microscopic techniques to elucidate the causes of failure of palaeointensity determination. 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s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low-temperature susceptibility (LT-), Bitter pattern imaging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High-temperature susceptibility curves and hysteresis loops had been previously measured by Calvo et al. (2001). Of the five samples only one gave an accurate palaeointensity. This sample was deuterically oxidised and consisted of large exsolved ore grains. It was only possible to distinguish this sample either optically or magnetically from a similar sample by the LT- warming curves; the unsuccessful sample displayed alteration in the LT- warming curves, which was not readily observed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susceptibility curve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measurement of LT- curves before and after heating could be a more sensitive method of determining suitability for palaeointensity determination than previous rock magnetic pre-selection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6.
陕西地壳磁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GDC-720-V3模型,计算了陕西地区地壳磁异常不同分量网点值,通过计算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地壳磁异常基本形态及分区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地壳磁异常各分量强度较弱,分布形态以宽缓的条带为主。(2)陕西北部三条正负相间的磁异常条带可能与基底大断裂有关,反映了块体内部早期不同基底的拼合。(3)陕西南部地壳磁异常总体表现为近东西向大面积的负异常,东部和西部负异常强度有所不同,可能与地壳内物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7.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oil Types from Bulgari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agnetic studies of different soil type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about palaeo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t the time they were formed.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s of rock-magnetism of genetically different soil types, which developed over varying time intervals (Meadow Chernozem - formed during the last 6000 years BP; Leached Cinnamonic soil - formed since the 3rd-2nd century BC and Pellic Vertisoil - the oldest, formed since the Late Pliocene) are presented. The soil profiles of the Leached Cinnamonic and Pellic Vertisoil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er value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s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parent materials. It is shown that using percentage frequency-dependent susceptibility (Xfd%) and viscous remanent magnetization (VRM), pedogenic alteration could be detected even in such circumstances. The variations of the parameters measured along the depth of the studied Meadow Chernozem soil profile are characterized by gradual smooth magnetic enhancement, pointing to the absence of secondary redistribution of pedogenic magnetites. In contrast to this case, the two other profiles (Leached Cinnamonic and Pellic Vertisoil) show magnetically enhanced lower (illuvial) horizons due to processes of acid destruction and re-precipitation of the original pedogenic ferromagnetic minerals down the profiles. These specific magnetic properties are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in using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s as a palaeoclimatic proxy record.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磁观测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文耀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Z1):217-230
简述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地磁观测研究的发展概况,内容包括我国地磁台站建设、地球主磁场测量与研究、变化磁场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地磁变化与地震、气候变化等自然现象的关系以及宇宙磁学.  相似文献   

19.
地壳磁异常的全球模型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全球磁场减去地核主磁场和变化磁场及其感应磁场后,就得到岩石圈磁场,又称地壳磁场,或地磁异常.地壳磁场是地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导航、通信、地球物理勘探等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综述近年来在地壳磁场基本信息获取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特别是Oersted、CHAMP等卫星磁侧的最新成果,介绍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全球磁异常模型,展望地壳磁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地球基本磁场的形成与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铁磁体假说的基础上,探讨地球基本磁场的形成与变化的原因.地球的偶极磁场是由于地球的回转和内核中特殊的磁化环境,使内核中心形成的饱和磁化的永磁球体(即磁核)产生的,磁核的大小和温度负相关.地球的非偶极磁场,由外核内几个可确定的磁偶极子产生,这些磁偶极子,是外核中液态金属的流动,切割磁核的磁场而产生的涡流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