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些年来较多旧石器遗址逐渐在秦岭南麓汉江流域被发现和研究,其中少数遗址开展了测年研究工作,研究揭示出这些遗址年代横跨了早、中和晚更新世,但总体而言年代序列仍显薄弱。基于磁性地层学、黄土-古土壤序列和释光定年法在第四纪黄土堆积中的成功应用,我们采用这3种方法组合的综合定年策略对汉江流域郧县盆地内的柳陂酒厂和吴家沟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测年研究。柳陂酒厂遗址剖面深度为18.0 m,其0.6 m、 0.8 m和1.1 m处的释光年代分别为126±8 ka、 145±15 ka和154±11 ka,因此该遗址上层石器文化层的年代为0.15~0.13 Ma;在剖面13.5 m处发现了B/M地磁极性倒转,同时结合磁化率曲线和野外地层,以及与黄土高原洛川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对比情况,我们推断下层石器文化层处于S7古土壤层,年代约为0.78~0.71 Ma。吴家沟遗址剖面深度为9.0 m,在6.2 m处也出现了B/M地磁极性倒转,同样与黄土高原洛川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对比,我们推断其石器文化层也处于S7古土壤层,年代与柳陂酒厂遗址下层石器文化层同期,约为0.78~...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较多旧石器遗址逐渐在秦岭南麓汉江流域被发现和研究,其中少数遗址开展了测年研究工作,研究揭示出这些遗址年代横跨了早、中和晚更新世,但总体而言年代序列仍显薄弱。基于磁性地层学、黄土-古土壤序列和释光定年法在第四纪黄土堆积中的成功应用,我们采用这3种方法组合的综合定年策略对汉江流域郧县盆地内的柳陂酒厂和吴家沟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测年研究。柳陂酒厂遗址剖面深度为18.0 m,其0.6 m、 0.8 m和1.1 m处的释光年代分别为126±8 ka、 145±15 ka和154±11 ka,因此该遗址上层石器文化层的年代为0.15~0.13 Ma;在剖面13.5 m处发现了B/M地磁极性倒转,同时结合磁化率曲线和野外地层,以及与黄土高原洛川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对比情况,我们推断下层石器文化层处于S7古土壤层,年代约为0.78~0.71 Ma。吴家沟遗址剖面深度为9.0 m,在6.2 m处也出现了B/M地磁极性倒转,同样与黄土高原洛川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对比,我们推断其石器文化层也处于S7古土壤层,年代与柳陂酒厂遗址下层石器文化层同期,约为0.78~...  相似文献   

3.
水沟—会兴沟遗址是黄土高原东南部三门峡盆地的一个代表性旧石器遗址,传统上将遗址文化层上覆较厚的黄土层看作是"红色土",而认为文化层属于中更新世早期。在对遗址的会兴沟剖面进行野外考察和地层划分基础上,通过对剖面磁化率曲线的测量及与不同黄土剖面土壤地层和磁化率曲线的对比,证实遗址剖面上部的黄土地层包括了S_0~S_8的黄土-古土壤序列。遗址文化层位于S8以下约10m处的河流相地层中,因此其年代必定早于S_8顶部的轨道调谐年龄,即0.8Ma。因为遗址文化层出现在黄河第四级阶地的河流相地层中,而河流相地层是在L9形成时的冰期环境下河流沉积作用的产物,其轨道调谐年龄为0.86~0.95Ma。据此推断该年龄即是遗址文化层的形成年代。  相似文献   

4.
晋豫间黄河峡谷黄土状沙丘的光释光年代学探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通过对风陵渡-三门峡晋豫间黄河峡谷的地貌考察和1:50000 地形图(1970年)的分析,初步查明了黄河南岸黄土状沙丘的分布特征.选取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阌底约75m高的黄土状沙丘剖面进行了观测和取样.根据该剖面的粒度分布特点,选取中颗粒(40~90μm)石英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研究.采用简化SAR法测量样品的等效剂量(De),其中5个样品与SAR法测量的De值对比,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对阌底剖面自上而下19个样品运用简化SAR法做了OSL年龄测定,其中8个还进行了4~11μm细颗粒石英简易多测片再生法(SMAR)OSL测年,两个粒级石英的OSL年龄测定值在测量误差范围内一致.初步结果表明,晋豫间黄河峡谷阌底黄土状沙丘发育不晚于距今约5.5万年前,并延续到全新世初期,风沙堆积速率在3.2万年前后曾出现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5.
石英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矿物之一,抗风化能力较强且性质稳定,是母岩信号的最佳载体。前人研究结果表明石 英的释光(包括光释光OSL 和热释光TL) 灵敏度和母岩以及沉积过程存在一定关系,已初步被应用于沙漠沉积物的判源研 究中。河流与海域沉积物相关研究在国内研究较少,文章拟尝试对中国东部沿海三条重要河流(黄河、长江和浊水溪) 沉 积物中的石英释光性质进行分析,探讨其应用于物源判别的可能性。通过7 个粒级(<4 μm 、4~16 μm 、16~32 μm 、32~ 45 μm 、45~63 μm 、63~90 μm 、90~125 μm) 的石英释光灵敏度的对比分析发现,同一河流下游河口沉积物中不同粒级的 石英释光灵敏度差异明显,<4 μm 和>45 μm 粒级的石英110℃TL 峰和OSL 灵敏度较小,4~45 μm 粒级较强;黄河、长江 和浊水溪同粒级沉积物中石英110℃TL 峰和OSL 灵敏度均有明显差异,尤其是63 μm 以下粒级,均表现为长江最大,黄河 次之,浊水溪最小。母岩差异和流域搬运-沉积过程是影响河流沉积物石英释光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沉积物在长江流域内 的滞留时间长,石英在流域内的辐照-晒退循环次数增多从而使其释光灵敏度增大,同时流域内广泛分布的富含微量元素 的火成岩产出的石英晶体晶格缺陷较多,这两者导致其石英释光灵敏度较大。黄河河口沉积物中石英释光灵敏度继承了其 源区黄土高原的特征。浊水溪是山溪性短途河流,水面坡降大,沉积物可迅速被从源区搬运至河口区,石英接受辐照-晒 退循环次数少,且其源区母岩多以变质岩为主,这可能是其石英释光灵敏度偏小的原因。石英释光灵敏度随粒级的变化, 推测与石英自身发光性质以及河流中沉积物搬运方式的不同有关。泥沙入海后,石英释光灵敏度虽然存在随海域搬运-沉 积过程增大的可能性,但据上述研究来看,其增加幅度可能远小于长江、黄河和浊水溪河流间石英释光灵敏度的差值,因 此可尝试利用细粒级(4~45 μm) 石英释光灵敏度为指标进行黄、东海陆架物源追踪探索。  相似文献   

6.
赵华  卢演俦  张金起  王宏 《地质科学》2002,37(2):174-183
对天津大直沽ZH2钻孔晚第四纪沉积物岩芯12个样品的红外释光(IRSL)测年及沉积物记录的环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细颗粒(4~11μm)多测片的红外释光(IRSL)技术对水悬浮沉积物的年龄测定有着巨大的潜力,渤海湾西岸全新世环境变化的IRSL年代可与14C年代相对比;2)大直沽ZH2孔所在地未见晚更新世海侵,并在距今约30 ka至约10 ka期间处于沉积间断状态,距今9.5 ka开始发生海侵,距今5.1 ka发生海退,距今4.4 ka海水已退出ZH2孔所在地,距今2 ka左右已有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7.
新疆伊犁昭苏黄土剖面中的矿物组成及其风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蒙秀  宋友桂 《地质论评》2013,59(3):575-586
应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技术,对处于西风区的新疆伊犁昭苏黄土剖面中的138个全岩样品和9组分粒级样品进行了分析,获得了该剖面的矿物组分、含量及其粒径分布信息.昭苏黄土主要由石英、方解石、绿泥石、斜长石、普通角闪石、钾长石、白云石和白云母组成;方解石在各个粒级组分中分布相对均匀;石英、白云石、斜长石、普通角闪石和钾长石主要赋存于粗颗粒中;绿泥石在细颗粒中的含量明显较高;白云母在16 ~32 μm粒级组分中含量较低,在其它粒级组分中的含量则相对更高.各矿物学指标揭示了昭苏黄土剖面的化学风化程度整体较低且变化幅度不大,但古土壤层的化学风化程度稍强于黄土层;物理风化则经历了由强到弱的两个波动过程.  相似文献   

8.
北美五大湖区的安大略湖北岸Don Valley Brickyard、Scarborough Bluffs、Bowmanville Bluffs剖面共同构成了北美东北部最长也是最厚的陆地第四纪沉积记录, 较完整地记录了晚更新世劳伦泰德冰盖(the Laurentide Ice Sheet)的演化. 晚更新世劳伦泰德冰盖演化的重建有赖于这些经典剖面中重要沉积地层单元的准确年代学控制. 传统的地层年代学主要是依靠少量14C年代, 将主要的混杂堆积单元(diamicton)解释为气候变冷环境下的冰川扩张, 并与指示全球冰量变化的深海氧同位素曲线一一比对建立起来的. 这样建立起来的年代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0世纪80-90年代的少量热释光年代也不相吻合, 最近的13个长石红外释光定年则只集中于Bowmanville Bluffs的一个分层, 并未建立整个剖面的地层年代学, 使这些经典沉积剖面的年代学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建立. 应用石英光释光SAR-SGC法测试了Bowmanville Bluffs剖面Glaciofluvial Sand单元的2个冰水沉积样品, 年代结果分别为(41.6±3.8) ka、(48.1±4.4) ka, 分析表明这一年代结果偏老, 石英颗粒可能晒褪不完全. 由于大测片无法识别晒褪不完全的颗粒, 因此, 测试更多的剖面序列的光释光年代并尝试采用粗颗粒小测片或单颗粒技术解决样品颗粒晒褪不完全的问题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发现于1957年的匼河文化遗址的年代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近四十年来,考古学和地学工作者虽然从化石、地层等多方面研究,但仍未得出令人信服的可靠结论。受许家窑遗址及小长梁遗址的最新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的启示,过去两年对山西南部匼河遗址从磁性地层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匼河遗址剖面的磁化率曲线呈顶部高,中间2.5m到13m处较宽阔的低值带,具有华北黄土高原黄土L9的特征,底部又呈高值的分布趋势,这种磁化率的分布关系与洛川标准剖面的S7-S12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从而得出文化层以上地层剖面的年代范围为0.7-1.02Ma,由此可推算位于底部磁化率高值带以下的文化层的年代至少早于1.02Ma,完全不同于匼河文化遗址0.247Ma的现行认识,而与苏朴、朱日祥等人对许家窑、小长梁遗址,马圈沟遗址年代的最新认识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10.
采用热释光和红外光释光测年技术获取了采自朝鲜半岛西南部和顺支石墓遗址剖面中的陶片和沉积物的年龄.古陶片的热释光年龄分别是(3100±210)a和(3680±320)a,相应文化层中支石墓墓葬层位的红外光释光年龄分别是(2200±190)a和(2900±310)a.古陶片的热释光年龄老于地层的红外光释光年龄,代表着支石墓...  相似文献   

11.
以山西太原阳曲西殿南遗址(38°03′45″N, 112°45′55″E)出土的3例人骨和34例动物骨骼(3例鹿、 3例狗、 5例牛、 6例羊、 17例猪)为研究对象,运用AMS-14C测年与C、 N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该遗址所处的年代、动物和人的食物结构以及先民对家畜的饲喂方式,进而还原龙山文化时期太原盆地的生业经济。AMS-14C测年结果显示,M1墓主人骨骼的14 C年代为4200±30 a B. P.,树轮校正后的年代范围为4844~4620 cal.a B. P.,结合该遗址遗存及其组合群特征初步判断其应为一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C、 N稳定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鹿(δ13C:-20.8‰~-18.7‰,均值-19.6‰±1.1‰;δ15N:2.9‰~3.6‰,均值3.3‰±0.4‰, n=3)主要以C3类食物为生,说明当地野生植被主要为C3类植物;与鹿不同,羊的δ13C值和δ15  相似文献   

12.
华北平原石家庄东南部宁晋泊地区湖相地层的年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敏  郭盛乔 《地质通报》2005,24(7):655-659
对华北平原宁晋泊地区南王庄剖面和钻孔上部岩心的湖相沉积物作了^14C、细颗粒(2~8μm)多矿物组分的热释光(TL)和光释光(OSL)3种技术的年代测定,确定了宁晋泊地区湖相地层的年龄。剖面上部12.90m为距今3万年以来的沉积物,其中最顶部的5.34m为全新统,其下为上更新统,年龄分辨率高,建立了一个可信的沉积地层年代序列,为研究华北平原宁晋泊地区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化提供了准确的年代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涪碛口遗址位于黔江区两河镇高碛村,地理坐标为29°12'25"N.108°45'26"E,海拔高程399m.遗址探方共约3m,发现了东周以来的文化堆积,文化层底部测得AMS<'14>年龄为 4807±31aB.P..对该遗址剖面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孢粉、炭屑等古环境指标的综合研究.粒度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地层的沉积物粒度变...  相似文献   

14.
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和对沉积过程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光释光测年技术测量了位于陕西、河南、湖北和安徽等地9个剖面的49个沉积物样品,这些样品的光释光信号都是以快组分为主,等效剂量预热坪区和剂量复原实验结果也表明这些样品都适合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测量其等效剂量。根据测量的光释光年龄数据和样品的埋深,建立了各剖面的年龄-深度曲线和函数,通过它们推算出了各剖面的长期堆积速率,并据此指出了可能的沉积环境变化。在取样的深度范围内,所测剖面的堆积速率从0.02mm/a到2.58mm/a,并显示一般风成黄土的堆积速率要比水成堆积物的堆积速率要慢。所测样品的年龄从0.2±0.01ka到53.8±4.7ka。在9个剖面中,有两个自然剖面发生了长时期的沉积间断。在有文化层的剖面中,文化层下部地层的年代明显老于文化层和上部地层的年龄,文化层中沉积物的光释光年龄也可以用来指示文化层的堆积情况。另外,对两个剖面也进行了14C定年,结果显示沉积物全样的14C测年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下川遗址流水腰地点(35°23'13"N,111°58'46"E)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历山镇文堂村东北约1500 m处,海拔1554.9 m,发掘面积为12 m^2,其中上文化层的年代约为17 cal.ka B.P.,石制品共计1182件。石制品原料以燧石为主,脉石英次之,还有一些硅质泥岩、玛瑙等。细石核以船形石核为主,兼有少量的半锥形石核。工具以刮削器、圆头刮削器、楔形析器为主,雕刻器、两端尖状器、两面尖状器很有特色。根据这些出土遗物的特征,该地点上文化层的文化性质为典型的以船形石核为主的细石叶文化,主要来源于下川遗址细石叶文化早期传统,同时受到来自吕梁山区和泥河湾盆地同期文化的影响。流水腰地点的发掘为研究山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文化演变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6.
横断山地区末次冰期冰碛物石英光释光测年的适应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探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冰碛物光释光测年的可行性,在横断山脉北部竹庆盆地硬普沟3列侧碛垄上采集了7个样品,提取出38~63μm的石英,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测量等效剂量(de),并对样品光释光信号的有关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AR程序的循环比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热转移信号的贡献<4.2%,不会对研究样品的等效...  相似文献   

17.
释光技术在水成沉积物测年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获得水成沉积物的年龄是第四纪年代学重要的前沿问题之一。随着释光技术的发展,水成沉积物释光测年在如下方面有新的进展:具体释光技术的选择、释光测量方法、测年矿物的种类、矿物的粒级和获得等效剂量的统计方法等。线性调整光释光技术能够提取光释光信号中衰退快的组分;单片再生法应用广泛;单颗粒技术在挑选沉积时晒退充分的颗粒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水成沉积物中的石英比长石更易晒退;较多的实验表明水成沉积物中的粗颗粒比细颗粒更易晒退;获得等效剂量的统计模型很多,但尚无一种统计模型适用于所有样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水成沉积物释光测年在气候、构造运动、冰川进退历史和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壤侵蚀量变化研究中的意义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全面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汉江上游湖北郧县-郧西段河谷的野外考察,选择前坊村汉江第一级阶地典型的黄土覆盖层剖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系统进行采样,分选出40~63μm石英颗粒,利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技术,测得这些样品的光释光(OSL)年龄在2.90±0.15~16.76士0.60ka之间.OSL年龄值与地层深度表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其...  相似文献   

19.
付旭东 《沉积学报》2017,35(1):67-74
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上沙丘最高大的沙漠,其沙源研究对认识沙漠形成、高大沙山发育和防沙治沙工程有重要意义。石英是沙漠沉积物中常见的矿物,其氧同位素值可示踪物源。采集沙漠西北部、东部、东南部高大沙山、丘间低地与湖泊以及雅布赖山前的表层沉积物,测定了样品不同粒级的石英δ18O值。结果表明:①石英δ18O值随粒级减小有增大趋势,同一样品不同粒级石英δ18O值存在较大差异,相同粒级石英δ18O值也有变化。②石英δ18O值介于9.4‰~19.3‰,均值为13.3‰(n=55);其中沙丘沙的石英δ18O值介于9.5‰~16.6‰,均值为12.9 ‰(n=39);湖相沉积物的石英δ18O值介于9.4‰~19.3‰,均值为14.2‰(n=16)。③区域内,<16 μm粒级的石英δ18O值与16~64 μm、125~154 μm、200~250 μm、> 300 μm粒级的石英δ18O值都存在显著差异,但200~250 μm与 > 300 μm粒级的石英δ18O值没有显著差异;经区域对比,巴丹吉林沙漠 < 16 μm粒级的石英δ18O值与柴达木盆地沙漠、蒙古戈壁风成沉积物 < 16 μm石英δ18O值无显著差异,但巴丹吉林沙漠16~64 μm粒级的石英δ18O值与蒙古戈壁风成沉积物16~64 μm石英δ18O值存在显著差异;这似乎暗示研究区的细颗粒物质可能是远源的。巴丹吉林沙漠沉积物的石英δ18O值位于火成岩石英、砂岩和变质岩石英δ18O值分布阈值内,受区域地质条件、物源混合、粒级效应等因素的影响,砂粒级的石英δ18O值所指示的母岩成份特征与祁连山区岩石的岩性有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20.
准确获得水成沉积物的年龄是第四纪年代学重要的前沿问题之一。随着释光技术的发展,水成沉积物释光测年在如下方面有新的进展:具体释光技术的选择、释光测量方法、测年矿物的种类、矿物的粒级和获得等效剂量的统计方法等。线性调整光释光技术能够提取光释光信号中衰退快的组分;单片再生法应用广泛;单颗粒技术在挑选沉积时晒退充分的颗粒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水成沉积物中的石英比长石更易晒退;较多的实验表明水成沉积物中的粗颗粒比细颗粒更易晒退;获得等效剂量的统计模型很多,但尚无一种统计模型适用于所有样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水成沉积物释光测年在气候、构造运动、冰川进退历史和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壤侵蚀量变化研究中的意义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全面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