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西哥湾深水油气勘探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借鉴墨西哥湾深水油气勘探的经验,我们对墨西哥湾深水油气勘探的现状进行了初步归纳和总结。结合我国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现状,分析认为,墨西哥湾成功的勘探经验和技术可以指导我国南海深水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其次,第三系深水浊积砂岩或三角洲砂岩可能是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随着浅水油气勘探的普及和油气价格的不断提高,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深水油气勘查中的地震勘探技术和工程调查技术,指出深水地震数据采集的技术要求和深水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的课题以及深水工程调查使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同时,还概略地介绍了新的深水油气钻探技术和开采技术。  相似文献   

3.
世界深水油气勘探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水油气勘探是目前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针对这个热点,本文从我国的深水油气勘探情况开始,分别介绍了墨西哥湾、巴西、东南亚、西非和埃及深水海区的油气勘探情况;文中指出深水海区地层中储藏着更丰富的天然气,同时对今后五年的深水油气勘探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西非海岸盆地群包括塔尔法亚、塞内加尔、尼日尔三角洲、杜阿拉、里奥姆尼、加蓬、下刚果、宽扎、奥兰治、科特迪瓦、贝宁等11个主要沉积盆地,它们是冈瓦纳大陆裂解和中大西洋、南大西洋及赤道大西洋张开和漂移的结果,包括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转换边缘盆地两种类型沉积盆地。通过利用IHS数据库资料,在系统总结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勘探成果基础上,划分其为早期勘探(1953年前)、储量快速增长(1954~1973年)、储量缓慢增长(1974~1994年)和深水勘探(1995年至今)四个油气勘探阶段,认为研究区油气发现主要与盆地勘探程度、油气勘探技术进步、资源国政治形势和全球经济有关;尼日尔三角洲和下刚果等重点盆地大油气田的发现直接推动了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增长;深水区是西非海岸盆地群今后寻找大发现的潜力区,而大陆架和陆上则是重点挖潜地区。  相似文献   

5.
《海洋地质译丛》2014,(3):33-33
在油气勘探技术系列中,地表油气地球化学是一种廉价、快速和直接的勘探手段。 虽然经过80多年的发展,但油气异常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地表干扰可造成“假异常”;二是地质条件的影响使得“真异常消失”;三是油气异常的多样性造成预测的多解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深入调研南海深水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明确了油气资源潜力和有利勘探方向,旨在为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深水盆地发育在非典型边缘海大陆边缘,其石油地质条件具有特殊性,油气分布特征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海北部深水的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以构造圈...  相似文献   

7.
深水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全球海域深水区已成为油气增长的新领域。根据国内外深水油气勘探概况和我国深水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认为,我国海域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潮汕坳陷及台西南盆地深水区、南海西南海域深水区和冲绳海槽盆地是我国海域深水盆地油气勘探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深水区油气勘探新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深水油气勘探不断升温。在全球6大洲18个深水盆地中已发现约580亿桶油当量的油气资源。目前,巴西、美国墨西哥湾的深水油气田已经投入生产,而且产量不断增加,西非地区也已进入开发阶段,西北欧、地中海以及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也都在积极开展深水油气勘探或开发。海上油气钻探不断向深水区和超深水区发展,探井数目也在继续增加,投资力度不断加强,储量每年也有很大的增长。深水油气勘探成功率平均达到30%,其中,西非的勘探成功率最高。深水区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好,最好的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的地层中,储层以浊积岩储层为主,盖层通常比较发育,大多数圈闭都与地层因素有关。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盆地属准被动边缘盆地,从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到运聚条件等都具备了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具有丰富的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9.
环北极深水盆地群油气资源丰富,资源量达2 200亿桶油当量,但总体勘探程度较低,是未来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重要的战略接替区.对环北极深水盆地群中巴伦支海盆地、东格陵兰盆地、北极斜坡盆地和斯沃特里普盆地4个含油气盆地做了详细调研,得出以下结论:环北极深水区油气主要富集在中生界,本区共发育有三叠系、中—上侏罗统泥页岩2套区域性...  相似文献   

10.
下刚果盆地油气勘探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诸盆地是目前油气勘探的重点和热点地区。通过对各个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和勘探潜力研究表明,下刚果盆地富含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潜力极大。通过对下刚果盆地油气成藏特点的分析,探讨了对下刚果盆地的勘探策略,指出宏观上应重点关注下刚果盆地,平面上和纵向上应该对不同的地区和层系采取不同的勘探策略。平面上重点关注深水区,兼顾浅水区;纵向上,深水区以盐上勘探层系为主,浅水区以盐下勘探层系为主。  相似文献   

11.
利用海底烃类嗅测仪可以检测到因海底烃类渗漏而在海水中存在的烃类地球化学异常。烃类嗅测仪可检测到的指标主要是甲烷,也包括重烃类气体和芳烃类。利用烃类嗅测仪可以有效地识别海底宏渗漏的存在。海底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异常可以指示海底烃类渗漏的存在。通过沉积物柱状取样,地球化学分析和异常解释,渗漏烃来源分析,以及对热成因烃类源区有机质类型、沉积环境、热成熟度、时代以及油气属性等信息的提取,为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和评价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白云凹陷深水区是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区域,深水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深水油气开发的施工安全,通过研究其主要深水地质灾害海底滑坡的形成、分布,可对深水油气开发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进行预测和预防。通过分析中海油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识别了白云凹陷深水油气开发区的海底滑坡以及与之相关的天然气水合物、气烟囱、泥底辟、浅层气和浅水流等深水地质灾害现象。这些深水地质灾害现象与海底滑坡的发育密不可分,是识别海底滑坡的重要因素。利用地球物理属性识别并发现了白云凹陷规模巨大和分布广泛的海底滑坡,并认为超压流体释放、水合物分解、高沉积速率等主导了白云凹陷海底滑坡的发育,这些主要控制因素都是南海北部新构造活动的产物,新构造活动才是海底滑坡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然而对其深水储层分布特征及规律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利用钻井、岩心以及地震资料,针对白云凹陷发育的三套重要的储层,从储层类型分析入手探讨了其时空展布规律,指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主要发育深水扇、陆架边缘三角洲与东沙台缘斜坡扇砂体;在缓陆坡阶段,主要在陆架坡折带附近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储层,而在陡陆坡阶段深水储层主要发育在陆架坡折带的下方,为典型的深水扇砂体;珠江口盆地深水油气勘探目标主要为SQ23.8发育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以及台缘斜坡扇砂体,SQ21时期水道、深水扇和陆架边缘三角洲砂体,SQ13.8发育的深水扇砂体、水道充填砂体。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07年以来,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油气勘探及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连续获得重大突破。近10年来,中海油在深水油气勘探领域陆续获得重大突破和发现。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在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珠江口盆地南部白云凹陷及周缘区和琼东南盆地西南部乐东—陵水凹陷及周缘区,已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近10亿吨油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然而对其深水储层分布特征及规律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利用钻井、岩心以及地震资料,针对白云凹陷发育的三套重要的储层,从储层类型分析入手探讨了其时空展布规律,指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主要发育深水扇、陆架边缘三角洲与东沙台缘斜坡扇砂体;在缓陆坡阶段,主要在陆架坡折带附近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储层,而在陡陆坡阶段深水储层主要发育在陆架坡折带的下方,为典型的深水扇砂体;珠江口盆地深水油气勘探目标主要为SQ23.8发育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以及台缘斜坡扇砂体,SQ21时期水道、深水扇和陆架边缘三角洲砂体,SQ13.8发育的深水扇砂体、水道充填砂体。  相似文献   

16.
莫杰 《海洋信息》1997,(6):28-29
9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在深水探测与开发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向深水区勘探开发油气的国家已从1992年底的42个增加到56个,探区面积从100万平方公里扩展到230万平方公里。在扩大的深水探区中,南美、东南亚和西非占了较大部分,专家  相似文献   

17.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的初步实践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从属于地质微生物学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是轻烃的微渗漏,主要的检测目标是存在于可能油气藏上方的专属热成因烃氧化菌的丰度(MV)值,辅助技术是土壤或沉积物中的酸解吸附烃(SSG)的组成特征。简述了这项技术与以往油气化探不同的4大特点。近3年来,这项技术在我国的丛山密林、沙漠、戈壁、海洋等多种景观区开展了缜密的野外施工与综合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初步成果。笔者疾声呼吁:应当建立一种新型的、学科交叉渗透的油气勘探模式:即物探+化探。它们犹如“一体两翼”,一体是石油地质学,它是勘探研究的主题和终极;双翼就是地球物理技术,加上油气化探技术。  相似文献   

18.
南海是中国海洋地质调查、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重点区域,随着南海浅水区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南海北部深水区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南海北部深水区双峰盆地研究程度仍然较低,以该区2D多道地震及围区钻井资料为基础,使用地球物理地震勘探理论和类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盆地地层沉积结构样式和油气勘探前景。在双峰盆地追踪了7个主要反射面,以不整合面为界划分了3套地震层序。研究认为盆地新生界地层厚度较大,中—晚中新世后,盆地进入半深海-深海相沉积环境,发育了以下切水道、深水扇及滑塌体为代表的深水沉积。盆地西部和北部坳陷渐新统湖相-海湾相泥岩,现今已达到成熟-早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周缘发育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沉积,盆内发育斜坡扇和盆底扇,可为良好储层。早中新世以来发育的半深海相泥岩,可为良好的区域盖层,具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预测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9.
G.  M.  Ingram  T.  J.  Chisholm  C.  J.  Grant  万玲 《海洋地质》2006,(2):71-80
在西北婆罗州深水区,一个活动的海上褶皱冲断带内拥有大量已经证实的烃类聚集,相信继续的勘探活动还会发现相当可观的油气。在新近纪大规模褶皱冲断带中发现典型的圈闭几何形态是上盘背斜、前陆褶皱及隆起和逆断层下盘错动断开处。商业性钻井目标位于变形的中新统和上新统沉积地层中,其中充满的油气来自现今仍然活跃的含油气系统。此处主要面临的问题是避免钻探活动变形和近期隆起期间烃类已经排出的圈闭。构造变形阶段研究列出了控制圈闭形成史和烃类保存史的一些关键要素。本文目的是提供一个有关西北婆罗州深水区褶皱冲断带的总体看法,为今后这一地区的油气勘探介绍一些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20.
井中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研究立足于油气运移的理论,是通过分析钻井岩屑(岩心)中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化探指标含量,研究不同化探方法指标含量在钻井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建立井中油气地球化学剖面,探索研究油气垂向微运移规律,生、储、盖层化探指标变化与组合特征,从而达到判别储层含油气性、评价烃源岩特征、评价盖层特征等石油地质目的,为油气勘探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