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对于地震,历来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唯物论的认识路线,反映着进步阶级和阶层的利益;一条是唯心论的认识路线,反映着反动阶级和阶层的利益.我国历史上儒家和法家在地震问题上的论争,就是这两条路线斗争的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祖师爷孔老二为了挽救奴隶制的灭亡,大肆宣扬反动的"天命论",把一切自然现象都说成是受某种精神力量支配的,极力鼓吹"畏天命".他在编写《春秋》时,对于日食、彗星出现、山崩地震等自然现象,和凡属比较严重的灾害都要加以记录.他认为自然界的这类变异和人类社会政治事变具有必然的联系,胡说什么"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西汉儒家头子董仲舒继续加以发挥,炮制了"天人感应"的谬论.胡说世界上一切事  相似文献   

2.
印度每年面临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崩、洪水、旋风与旱灾。当然,地震与山崩也可能是人为诱发的,而且它也是引发洪水的间接原因。至少有四十次地震袭击了印度大部分地区,导致人们生命及其财产的巨大损失。在诸如喜马拉雅和尼尔格瑞山区,山坡不稳定性问题变得十分严重。例如,在大吉岭喜马拉雅,一天就记录了二万多次山崩。1963~1988年间,印度暴发了300多次洪水,1891~1982年间,250次旋风席卷印度的东海域,46次袭击了西海域,使无数的人口与牲畜丧命。近4年,该国还受到严重干旱的困扰,今年由于雨水充沛,干旱才一定程度上得到减轻。地震与山崩也可能是人造工程引起的。筑坝给水库畜水,但是,给水库注水可能会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质遗迹景观调查研究是城市地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探索地质遗迹景观的成因则是挖掘其科学价值和实施保护措施的关键问题。以中国山崩奇观的翠华山山崩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天然地震记录作为地震输入条件,借助离散元动力分析模块,对翠华山山崩的动力响应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再现了地震山崩的启动、加速、解体、堆积的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惯性力作用使山体质点加速度和速度产生放大效应,特别是山体顶部的动力放大效应最为显著,加速度放大系数达2.0; 翠花山山崩具有高速远程的特点,其前缘的崩塌体最大水平速度达44ms-1,崩落水平距离达460m,堵塞沟谷形成堰塞湖; 地震山崩的整个破坏过程包括4个阶段,分别为启动阶段、加速阶段、减速阶段和堆积阶段。  相似文献   

4.
翠华山山崩地貌,类型齐全,山崩活动具有多期性,可以识别出三期,断裂及地震是形成山崩的主因。得天独厚的地质地理条件使得山崩遗迹得以完整保留,巨石景观资源十分珍稀。经与全世界山崩地质遗迹比较,翠华山单个崩石体积居世界第一位;崩石堆积总体积居中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山崩地貌遗迹景观旅游资源居世界第一位,它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地震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世界这两大主要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关地震的事件史不绝书.地震如同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地震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预测、预报和预防的.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一天要发生1万多次;不过能为人们感觉到的只占1%,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更是极少.世界上约有99%的地震要靠灵敏仪器才能察觉.  相似文献   

6.
诗人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常常表现出象他们观察社会现象一样的敏锐,有时还能够把这两种不同现象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这在我国历代诗歌中几乎都有反映.地质作用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样也曾进入过诗歌.读唐诗,偶得一点与地质有关章句,试略举一、二,俾使我们对唐人的地质认识有初步印象.  相似文献   

7.
山崩和滑坡的分布在全球非常普遍,往往对民众造成生命与财产极大的损失,仅1992至2001年间,山崩和滑坡造成全球超过9 000人死亡;台湾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交接处,为当今世界上最活跃的造山带之一,地块极为年轻和不稳定,地震频繁,加上每年夏秋二季的台风侵袭,因此山坡地上极易发生大型遽变式的滑坡事件.台湾近年来最令人瞩目的大型遽变式滑坡事件有草岭的多次滑坡事件(包括1999年集集地震所诱发的滑坡事件)、1999年集集地震所诱发的九份二山崩塌事件和2009年莫拉克台风造成小林村灭村的献肚山滑坡事件[1].  相似文献   

8.
后记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小平 《第四纪研究》2008,28(4):788-788
由于青藏高原东缘在隆升过程中向东挤压四川盆地刚性地块所积累的构造应力能量的释放,导致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汶川大地震,使房屋倒塌、数万同胞遇难,引发山崩和滑坡等严重地貌灾害。这一大地震是内营力地貌过程突发性作用的典型事例。在国家当前的抗震救灾战斗中,地学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尽快查明地震以及引发的这些滑坡、山崩的内在原因和危害程度,提出科学的治理建议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内外的地球科学之所以在近几十年来快速发展,也主要是因为地球科学能提高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水平,并能为解决资源供给、环境优化、减轻灾害等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9.
大震前,多种地学场相关联的综合活动、自然现象多因果律的普适性和多年地震预测经验认识,都说明地震预测的主流,应是多手段的综合预测。  相似文献   

10.
李四光教授关于地震地质工作中地震预报方面的重要观点和思想主要包括:地应力变化与地震密切相关;地震活动带中也存在相对安全的地区(“安全岛”理论);地震地质调查是地震预报的基础;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地应力的变化过程是地震预报的关键.他的“安全岛”理论及地震预报思想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陨石坠落的周期和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的“五行”家把陨石坠落作为“天垂象”,误认为是灾难临头的一种象征;把陨石坠落时的爆炸声,称作“鼓妖”或“天鼓鸣”,更加蛊惑人心。这种迷信色彩很浓的“天垂象”说,却很能控制古代帝王们的思想,他们为了卜问吉凶,很早就注意对陨石坠落的记录。这就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陨石记录最早、时间最长、记载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着重讨论陨石坠落周期和空间分布,以及影响陨石坠落周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它的起因是当地壳中的岩层受到一定力量的作用时,作用力的强度超过岩石强度,岩石则发生破裂,引起地壳运动,这就是地震。地震按其引发的主要原因可分为由地面塌陷和山崩引起的陷落地震、由火山喷发引起的火山地震和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其中以构造地震最主要,发生次数最多,规模最大,破坏性也最强。许多造成强烈破坏和人损伤亡,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5·12汶川大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13.
《地球科学进展》1991,6(3):102-102
本项成果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工程、铁道工程、矿山工程、国防工程中存在的地质工程(岩石地基、岩石边坡、隧道等)勘察、试验、设计、施工等的基础理论,也是地震、山崩、滑坡等地质灾害预报和防治的基础理论。 该项成果是孙广忠教授二十多年来组织、领导和参加三十余项大中型工程地质勘察、岩体力学试验研究及设计、施工实践的总结。该项成果系统的研究了岩体结构力学效应,研究了岩体结构对岩体变形、岩体破坏、岩体力学性质控制等方面一系列规律,提出了“岩体结构控制理论是岩体力学基础理论”、“岩体结构力学效应是岩体力学的力学基础”、“岩体结构分析方法和结构力学分析方法是岩体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一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1987—2016)来,中国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其研究思想却欠开放。在这一学术领域,几乎是一种观点,即中国期刊刊出的文章和一些出版的专著,几乎都把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当作地震岩。为了扭转这个几乎是一种学术观点的局面,Feng等(2016)写了一篇文章《中国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研究简评》,并把这篇文章发送给国内外的多位专家,抛砖引玉,邀请他们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专题研讨会写文章,在会上宣读论文,对这些文章及这一专题中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和争鸣。  相似文献   

15.
论冰川擦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四光先生在创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学说时,十分强调冰川擦痕作为鉴定古冰川遗迹的意义。应当指出,这种思想在西方地貌学文献中也很突出。直到五十年代,J.K.查理威尔士(Charlesworth)在他的巨著《第四纪》一书中,一方面指出自然界存在着许多非冰川起源的擦痕,如野牛及其他动物和水草拖曳的石块、山地洪水、风、山崩、部份固结的熔岩之间的相互滑动、构造运动、雪崩、河冰及海中的浮冰等都能形成带有擦痕的石块,但仍然认为冰川擦痕是冰川作用的“典型记录”。这样,问题就在于什  相似文献   

16.
1556年陕西关中华县特大地震地质灾害遗迹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56年陕西关中华县8 1/4 级特大地震造成地表强烈变形破坏,灾害群发,伤亡惨重,是史载灾害极端严重的具有世界对比性的特大地震。地表现存的华县特大地震地质遗迹清晰完整,具有重要的地震灾害比较学意义和地震地质学研究价值。本文在深入调查关中盆地东部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等高烈度区地震地质遗迹的基础上,重点对发震断层、地震裂缝、地震山崩与地震滑坡等4类典型地质遗迹的发育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华县特大地震的典型地震地质遗迹的形成机理是地震动力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场地岩土体性质、地形地貌特征、水文地质等要素和作用的耦合结果。华县地震地质遗迹具有重要的科考科普价值和开发应用前景,应积极开展评价和保护工作,发挥地质遗迹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也说海啸     
海啸,主要是海底发生较大地震(>615级)引起。海底火山爆发及山崩也可能引发,但规模小,危害不大。海洋中大于615级的地震很多,能引发海啸的约占1%。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中约占80%,印度洋、大西洋约各占10%。过去认为世界上受海啸威胁的仅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中的夏威夷、智利、日本等少数国家。没有料及印度洋的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泰国等会受海啸的威胁。1868年8月8日智利—秘鲁边界大地震、1877年5月7日智利伊基克大地震、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大地震、1946年4月1日阿留申群岛尼马克大地震、1960年5月21日智利大地震、1964年3月28…  相似文献   

18.
地震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叙言: 地震為地質現象之一,地球上各地都有,我國歷史記載地震很早,自周幽王二年(即公元前780年)以來,可考者有4000餘次,且還有更早的記載。後漢張衡創製候風地動儀,用來觀測地震,時在公元196年,迄今已一千八百多年,是人類用儀器觀测地震之最早者。惟過去對地震認為是不測的天災,無法抵禦,但未能找出它的成因和規律,以累積對自然鬥  相似文献   

19.
西安已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在其南部秦岭山峰中发育的多处大型基岩山崩体的形成历史与西安文明史一样久远,其中以西安市南30 km的翠华山大型山崩最为典型。该山崩体规模壮观,体量巨大,形态保存完整,景观奇特,被誉为中国"山崩奇观",但其成因目前仍存争论。本文在野外调查与勘探基础上,对翠华山天池地段的山崩体形态特征、堆积体结构、成灾范围、形成年代、成因机理及其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翠华山山崩体体积约1.8×107 m3,山崩体的形成与距今2900年左右的古西周都城的消亡属同一时期的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山崩过程包括孕育萌生、启动、加速、减速堆积等四个阶段,具有高速和长距离性;遗迹区内湖光、石海、断崖浑然一体,风景秀丽如画,具有奇、险、特、野之景观风格和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  相似文献   

20.
海螺沟风景区自辟为旅游区之后,由于其位于中山至极高山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复杂。因此,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震活动性、边坡稳定性、坡面剥落、山崩、滑坡、泥石流、以及冰崩和雪崩等就成为急待研究的课题。本文系笔者参加“海螺沟风景区环境地质研究”项目之后,对海螺沟环境地质条件进行的论述。这为海螺沟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进而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