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he featur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between Qinling Mountains and Huanghuai Plain possess transitional characters evidently in two directions: one is from the western mountain to the eastern plain and the other is from southern subtropical zone to northern temperate zone. Torrential rain, especially strong torrential rain is frequent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and there are many torrential rain centers. A majority of torrential rain is distributed among 100-200 m asl. The winter temperature at 100-400 m asl is higher than that in Huanghuai Plain whose altitude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and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n January appears at 350-400 m asl.The thickness of warm slope belt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varies from 100 m to 250 m asl. The formation of torrential rain and warm slope belt is the result of joint action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local terrain. Frequent torrential rains and warm slope belt had tremendous influences on the soil properties, plant distribution and local climate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划分的依据和方法,然后就其自然地理过渡性、暴雨频繁发生和坡地暖带及其自然地理效应进行讨论。研究表明:交界带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具有西部山地和东部平原之间的过渡性,而且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理成分在这里彼此交汇。交界带暴雨频繁,且以大暴雨为主,集中分布在海拔100~200 m之间。交界带冬季气温高于平原0.5~0.8℃,1月最高气温出现在海拔350~400 m之间,形成特有的坡地暖带,暖带厚度100~250 m。交界带暴雨频繁和暖坡效应是大气环流和交界带地貌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对本区土壤发育和植物分布等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中边际效应的观点,论述山地与平原两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一些既不同于山地又异于平原的特殊气候现象──气候边际效应。分析指出,气候边际效应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主要表现为坡地暖带、强降水效应和干旱效应,并对这三种气候边际效应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水沙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华 《山地学报》1999,17(2):110-114
对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水沙关系及其成因的分析表明,水沙年际变化趋势具有2个特征;各站径流过程曲线和输沙过程曲线走势大致相同;各站水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内水沙关系具有3个特征。相关曲线呈顺时针绳套关系上;上半年内同流量的含沙量1-4月小于5(6)月,呈现出逆时针型的相关趋势;5-6月份且平均径流量明显减少,而且平均含沙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基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中边际效应的观点,论述山地与平原两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一些既不同于山地又异于平原的特殊气候现象──气候边际效应。分析指出,气候边际效应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主要表现为坡地暖带、强降水效应和干旱效应,并对这三种气候边际效应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山地迎风坡最大降水高度以下区域,土壤物质的淋溶性具有随高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的高度分布规律.然而,对沙河-线7个土壤剖面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内,土壤物质的淋溶性具有随着高度的降低而增大的反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土壤物质强淋溶效应.与两侧的山地和平原地区相比,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海拔高度150~300m之间的区域内,表层土壤的硅铝铁率陡然减小,土壤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淋溶率显著增大,硅、钛、锰、磷氧化物的积累率明显增大.此处出现土壤物质强淋溶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山前"暖坡效应"的存在.较高的气温增大了当地土壤物质的活动性,为其淋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地球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7.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地貌演化阶段的信息熵判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管华  高更和 《地理科学》2002,22(6):673-676
地地貌信息熵计算方法和涵义讨论的基础上,计算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面积大于100km^2各流域的地貌信息熵值,进而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的地貌定化阶段。得出以下结论;该区地貌演化处于壮年期和老年期的过渡阶段;各流域坡面形状多为下凹形为主,但山地整体的坡面形状近于直线形。  相似文献   

8.
本文推导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任意地点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并分析其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揭示了本区全年均比周围同纬度地区有更丰富的热量资源,特别是冬季,交界带平均气温明显高于黄淮平原,同时,区内的低山丘陵普遍存在着坡地暖带,暖带的最暖高度约在海拔350-400m左右,本区的暖温带地区。在北靠较高山地南有河谷平川或水体的冷空气难进易出的向最坡,广泛存在着“亚热带小区”,小区中有特别丰富的热量资源可供利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应用TM卫星影像编制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土壤类型图的方法步骤,土壤分类系统,制图单元系统及土壤目视解译的影像标志等问题,并对该区黄褐土的分类、暴雨因子在土壤分类中的体现以及洪冲母质粗骨褐土的划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地表径流与其时间变化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管华  李斌 《地理科学》2004,24(3):281-285
根据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及其邻近地区42个径流站1962~199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径流量及其时间变化(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得出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并探讨了这种反常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水沙源地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河流水沙迁移变化规律。得出结论:河流水沙异源,水源地主要分布于上游多雨中心地区,沙源地主要分布于上游地面坡度和降水量较大地区、地表组成物质较为疏松的地区和水库坝下河段。交界带内河流径流量沿程变化趋势与流域面积增长曲线基本一致;河流含沙量沿程变化不甚规则.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山区暖带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暖带资源利用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部河流的径流量一般具有自上游向下游沿程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径流量具有沿程减小的特征,即山地-平原交界带"河流减水效应".基于5条主要河流上27个水文站1956~2000年共45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及其邻近区域的河流基本上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减水河段,出现部位多为交界带的中部和下部及其下游邻近地区,其驱动因子主要是地表组成物质的垂向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4.
秦岭与黄淮平原交界带的暖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秦岭与黄淮平原交界带的山地气候考察资料、长年气候观测资料和大量农业气候资源调查资料,揭露了该区暖带存在的基本事实.在此基基础上,分析了暖带的时空变化特征,模拟了山地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土壤物质迁移与积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横断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部的土壤断面为研究对象,应用土壤地球化学观点,讨论了交界带土壤物质迁移和积累规律。自西向东,随着海拔下降,土壤表层硅铝率逐渐增大,大部分土壤表层物质遵循迁移-积累-迁移-积累规律;“暖坡”地带是交界土壤地球化学活跃地段。并讨论了土壤物质迁移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