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兴仁县地处贵州省西南地区,海拔高度490~2 000m,属于典型高原山区多雷暴区域.文章就兴仁县雷暴活动时间分布及防雷减灾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雷暴活动规律与雷电灾害特征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旻  邵莉丽  彭芳 《贵州气象》2009,33(6):12-13
通过对贵州省雷暴地面观测资料、贵州省闪电定位监测资料、雷电灾害统计资料整理,统计分析了贵州省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雷暴活动规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将二者作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呼和浩特市区两个气象台站,即53463站、53466站,统计分析两台站1991-2010年20a的雷暴观测资料、呼市市区近20a雷暴日数;分析年雷暴日数变化、月雷暴日数变化、雷暴方向等,得出呼和浩特市区雷暴活动规律,为呼市防雷工作、防雷工程建设、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开平最近10年期间的雷暴气候特征和雷电灾害资料进行整理、利用Excel统计分析,总结出开平地区雷击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5.
博白县雷暴活动规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贤凤 《广西气象》2001,22(4):22-23
根据博白县1970-2000年的观测资料,统计了博白县雷暴活动的日,季,年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博白县雷暴较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玉林市近51年的雷暴天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年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时间分布情况,表明了玉林市年雷暴日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织金县地处贵州省西南地区,平均拔海高度1 400m,年平均雷暴日在58d,属于典型高原多雷暴区域。该文简要介绍织金县雷暴活动时间分布及防雷减灾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8.
根据博白县 1970 -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统计了博白县雷暴活动的日、季、年变化规律 ,并分析了博白县雷暴较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陈军  蔡萍  陈渭民 《气象科学》2008,28(3):342-347
本文利用舟山市所属定海基准站、嵊泗基本站的气象观测资料,结合舟山群岛的地理特点,对雷电活动重要参量:如雷暴日数、闪电日数、雷暴时数、首次雷暴方向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年雷电活动日数,逐月平均雷电活动日数,以及逐时雷暴时数等数据,并根据IEEE推荐的经验公式,计算地闪密度,发现舟山群岛每年7月雷电活动最为频繁,晚上20-21时达到全天雷电活动的最高峰,年平均雷暴日数明显小于大陆邻近地区等特征,所得结果对雷电预警有重要意义.最后,针对单纯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分析雷电所存在的局限性,指出舟山群岛雷电特征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昌卫星发射场雷暴的活动规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秋如 《广东气象》2008,30(5):36-37
利用文昌气象观测站1959~2005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雷暴对航天发射的影响及文昌卫星发射场雷暴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波侵扰、雷击电磁脉冲等雷电现象对航天发射有严重影响。文昌卫星发射场雷暴在11月~次年3月和03:00~09:00时段发生频率较低,在4月~10月和13:00~20:00时段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刘新中 《大气科学》1985,9(2):138-147
本文利用宽频带问题的处理方法,同时还采用频域分割的方法,处理和分析了北京地区连续三个雷雨季节,部分雷电脉冲辐射场的实测波形.结果表明:多数雷电脉冲辐射场的近区波形,可以分解为具有共性的白噪声分量,和各具特性的众数分量两者之和.在同一波形中两者所占的比例有相等的趋势.而其远区波形的某些频域特征值随传播的变化,则和源为单纯白噪声谱的理论传播变化有相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2013—2017年呼和浩特地区闪电定位资料和90mDEM资料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呼和浩特地区闪电活动与海拔高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以负闪电活动为主,闪电活动与海拔高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正闪电频次、负闪电频次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性,正闪电雷电流强度平均值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性,负闪电雷电流强度平均值与海拔高度没有相关性。本文分析结果为今后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为区域性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梁丽  庞文静  雷勇  王志超  梁存 《气象科学》2019,39(4):515-523
基于国家雷电定位网2010—2014年雷电定位数据和2010—2013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各季地闪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雷电活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雷电发生频次随季节变化明显,负闪和全地闪在秋季变化幅度最大;雷电发生频次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时间随季节变化,春季、夏季日循环峰值出现时间在22∶00—23∶00(北京时间),秋季日循环峰值出现时间在01∶00,冬季则为15∶00且不具有显著性;从空间分布上看,可以看出雷电活动分布具有局地性特征,北京地区雷电活动最频繁的地区集中在密云县和平谷区的迎风坡一带、通州区与市辖区交界处,高雷暴日区域位于延庆县、昌平区和平谷西部,延庆县和怀柔区的北部及房山区和门头沟交界处的西部,雷暴发生频次和雷暴日空间分布不完全吻合。通过各季雷电发生频次日变化序列的谐波分析可知,日循环为日变化的主要信号。春季、夏季、秋季雷电发生频次和降水量两者整体变化趋势一致,降水量较雷电发生频次变化缓慢。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2013年内蒙古气象局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和雷灾统计资料,对内蒙古地区2013年雷电活动及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共监测到雷电35万多次,其中正、负地闪比为1:13,高于南方省市的比例;正地闪平均强度为负地闪的2.6倍,破坏性强。全年地闪的97%集中在7—9月,最大地闪密度为18次/km2。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共发生雷电灾害27起,直接经济损失107.91万元,死亡9人,受伤3人。雷电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发生在农牧区的户外环境,农牧民的防雷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10 a TRMM卫星的总闪电资料和3 a的地闪定位资料,研究青岛地区闪电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规律.结果表明:青岛地区逐月闪电次数差异较大,闪电的季节变化明显,8月闪电最多.闪电活动日分布呈现双峰形式,最高峰值出现在17:00-19:00之间.从空间分布来看,闪电多发生在靠近青岛市的四个边缘地带,而青岛市中部闪电发生较少.青岛地区的平均总闪电密度为5.95次·km-2a-1,地闪平均密度为1.077次·km-2a-1.青岛地区的云闪与地闪比值平均为4.52,正地闪占总地闪的5.9%.正地闪的平均强度为51.63 kA,最大值为561 kA;负地闪的平均强度为34.53 kA,最大值为481 kA.  相似文献   

16.
该文用2004、2005、2007年3a的闪电定位资料,结合贵州的天气气候背景,利用曲线模拟和网格插值统计方法初步分析贵州省雷电的时间、空间、强度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贵州雷电主要发生在4—10月,且午后属于多发时段,空间分布呈不均匀状态,西部多,东部少,特别是省的西南部雷电较为频繁。雷电的强度一般正闪比较强,且基本集中在15~45KA这一强度段,负闪强度较弱,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7.
利用贵州省三维闪电监测网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对贵州省中西部地区13次冰雹天气过程中闪电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雹暴整个生命史内主要以负地闪为主,且伴随强降水。冰雹云发展阶段,降雹区域闪电频次增加明显,降雹前闪电频次变化均出现“跃增”,部分降雹点出现闪电频次二次跃增;冰雹云消散阶段,闪电频次显著减少。冰雹云总闪、正闪均高于雷雨云,5 min闪电频数大于16次且闪电频次上升度大于12次/5 min可作为识别冰雹云的参考指标。另外,降雹落区与闪电密度中心区域较为吻合,闪电密度中心位置略偏降雹位置之前,闪电逐时分布标识出冰雹云的发展移动方向。以上这些特征可以为冰雹识别、冰雹短时预警预报及人工防雹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Study of the total lightning activity in a hailstor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thunderstorm that developed over northeastern Spain on 16 June 2006 is analyzed. This severe thunderstorm produced hailstones as large as 40 mm and had a lifetime of 3 h and 30 min. Radar cross-sections show strong vertical development with cloud echo tops reaching an altitude of 13 km.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ghtning activity of this storm were: (i) a large amount (81%) of negative cloud-to-ground (−CG) flashes with very low peak currents (< 10 kA in absolute value), (ii) a very large proportion of intra-cloud (IC) flashes with an IC/CG ratio reaching about 400, (iii) a large number of “short” IC flashes (with only 1-VHF source according to SAFIR detection), (iv) a large increase of the −CG flash rate and of the CG proportion near the end of the storm. The rate of −CG flashes with a low peak current were observed to evolve similarly to the rates of IC flashes. Most of them have been assumed to be IC flashes misclassified by the Spanish Lightning Detection Network (SLDN). They have been filtered as it is usually done for misclassified +CG flashes. After this filtering, CG flash rates remained very low (< 1 min− 1) with +CG flashes sometimes dominant. All the particular lightning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ose observed in the Severe Thunderstorm Electrification and Precipitation Study (STEPS) campaign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is thunderstorm could have had an inverted-polarity or complex charge structure. The maximum IC flash rate (67 min− 1) peaked 24 min before the presence of reflectivity higher than 60 dBZ. The IC activity abruptly de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when reflectivity was dramatically increasing. The time of maximum reflectivity observed by radar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times of reported hail at the ground.  相似文献   

19.
应用2017—2018年云南省VLF/LF三维闪电定位数据和1987—2006年云南省人工雷暴日观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雷都"西双版纳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网格法将闪电定位数据转化为网格雷电活动日,研究人工观测雷暴日与闪电定位监测资料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雷电活动从3月就开始逐渐增多,峰值出现在7—8月。就闪电频次而言,云闪少于地闪、正闪少于负闪,正地闪明显多于云南省其他地区。11月闪电强度较大,但频次较少;7月闪电频次较多,但强度较小。云闪多发生在8 km以下,平均高度为4.914 km。地闪和云闪密度分布一致,北部高而南部和东西部低;云闪的强度明显高于地闪,但在空间分布上均是北部弱而南部和东西部强。人工观测雷暴日与网格雷电活动日的逐月分布特征较一致。研究还表明:西双版纳在云南省范围内是人工观测雷暴日最多区域,也是网格雷电活动日最多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