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山自然景观时空分布的边际效应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山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以奇特的自然景观著称于世。分析自然景观的时空发布,反映了普遍存在自然界的边际效应规律。运用自然边际效应的启示,有助于对旅游资源的普查,开发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晓丽  胡文海 《地理研究》2012,31(1):169-177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旅游与文化的关联度渗透性日益增强,如何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世界各地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市及安庆市的潜山县,辖34个县市区,总面积38220km2,总人口1069.6万,是安徽省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板块,文化旅游资源的品位和富集度都很高,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发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脆弱、整体旅游形象不明、缺乏王牌产品、整合开发乏力等诸多问题。通过分析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模式,即以空间为依托的地域组合模式、以市场为依托的产品整合模式、以营销为依托的形象整合模式、以产业为依托的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3.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资源丰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程晓丽  史杜芳 《地理科学》2017,37(5):766-772
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视角,通过构建区域文化资源丰度评价指标体系,对示范区各地市文化资源丰度进行测度,得出如下结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中黄山、安庆、宣城、池州4市的文化资源赋存丰度为优级;马鞍山、芜湖市为良好;铜陵市为差级,优级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西部,南北差异明显。从文化资源组合状况来看,黄山市文化资源组合状况最好,品牌资源众多,开发潜力巨大;其次是宣城、安庆和池州3市,资源类型齐全,组合状态较好;马鞍山、铜陵和芜湖3市较差,类型相对单一,开发难度较大。建议政府部门及旅游业界据此结果,科学评估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开发方向,探索旅游开发的有效模式,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示范区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韶关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韶关是广东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其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经济优势极不对称,主要原因在于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基本属于浅表层次的开发,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低,严重缺乏旅游精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调整开发方式,进行深度开发。文章在简要分析韶关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基本方向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嵩山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岳嵩山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然而,认识上的误区导臻嵩山旅游开发与其丰富的资源极不相称,嵩山进一步开发旅游业的潜力巨大,文章通过分析嵩山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以及资源特色。区域性特征,找出了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包装和宣传促销,作好开发规划并分步实施,建立合理的旅游结构和围绕嵩山特色,搞好优势资源开发,以独特之处吸引游客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于建设皖南旅游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对2000年全省的宏观规划,建设两淮经济区、沿江经济区、皖南旅游区和合肥科技教育中心,是安徽经济发展战略的四个重点。以黄山为中心,开发皖南旅游资源,把皖南建成安徽的旅游基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皖南具有发展旅游的优越条件,这里山水秀丽,气候宜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水电、森林资源丰富,农副土特产品繁多,名山胜水遍布各地,文化古迹斑烂璀璨。特别是黄山已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今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充分发展皖南的地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在一定区域存在一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科学分析资源开发中的SWOT因素,制定适宜的开发战略,可以变劣势为优势,以机遇迎接挑战,从而实现资源持续开发。用SWOT分析方法对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市场,云南省应立足资源和市场,加大力度,以生态旅游为特色,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把云南省打造成旅游大省和强省。  相似文献   

8.
石人山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人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正上于初步开发阶段,作者详细阐述了石人山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优势,分析了石人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若干优先开发重点景区和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旅游开发中旅游资源永续利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书琪 《福建地理》2001,16(3):30-32
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已出现若干如下问题。应当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求防止和解决办法,实现福建省旅游资源永续处用的对策。其一,风景名胜区内建造旅游接待设施和城市化;其二,风景名胜区内道路和人造景观与景区旅游资源景观不协调;其三,旅游资源单一性开发和重复性建设;其四,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浅薄开发,造成了旅游资源非永续利用甚至退化和浪费。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已出现若干如下问题。应当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求防止和解决办法,实现福建省旅游资源永续处用的对策。其一,风景名胜区内建造旅游接待设施和城市化;其二,风景名胜区内道路和人造景观与景区旅游资源景观不协调;其三,旅游资源单一性开发和重复性建设;其四,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浅薄开发,造成了旅游资源非永续利用甚至退化和浪费。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在线点评的黄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的灵魂和生命,备受旅游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素材。基于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选取黄山风景区为案例地,并利用内容挖掘软件ROSTCM 6.0,对到到网中的游客点评进行文本分析,以探讨网络口碑传播的黄山旅游地形象。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黄山风景区管理与营销方面的建议,为景区管理者进行更精准的形象定位,完善旅游服务、改善游客体验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的指数测评模型--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总被引:61,自引:7,他引:54  
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评价是当前旅游环境管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文章基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从环境感知、旅游期望、游览价值、游客满意度、游客忠诚和游客抱怨6大影响模块建立了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指数(TSI)测评模型,并对黄山风景区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黄山游客总体满意度指数为82.34。从6大影响模块来看,游览价值是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β32=1.266),满意度又直接影响忠诚度(β53=0.972)。从6大模块的具体影响因素来看,社会服务环境感知是影响环境感知的关键因素(λ21=0.878),社会服务环境期望对总体旅游期望影响也最大(λ2=0.94),价格是游览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λ52=0.913)。文章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和因素重要性推导模型对TSI模型进行了验证,结论吻合。  相似文献   

13.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   总被引:121,自引:0,他引:121  
章锦河  张捷 《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构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游览等6个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并以黄山市为例,计算并分析了2002年黄山市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及其效率。结果表明:(1) 黄山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106 hm2;(2) 黄山市人均生态赤字达0.219 hm2,其中旅游生态足迹的生态赤字“贡献”为48.40%;(3) 黄山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年度转化值为12.36 hm2,是当地居民年人均生态足迹的9倍;(4) 黄山市单位旅游生态足迹产值为684美元/hm2,是黄山市单位本底生态足迹产值的1.17倍,但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1.84%;(5) 黄山市单位旅游游览、购物、住宿生态足迹产值高,而旅游交通、餐饮的单位生态足迹产值较低;(6) 旅游生态足迹的区际转移导致旅游生态责任的区际转移与生态影响的区际扩散,旅游业发展具有全球性生态影响的特征。最后指出了影响旅游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因子,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黄山旅游地貌新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毓飞 《地理研究》1994,13(2):34-40
从地学观点,对黄山旅游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作较深入的探讨。不仅剖析了奇峰、怪石、温泉、洞穴的形成,对黄山变幻云海和苍劲古松也作了有新意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巴丹吉林沙漠景区旅游环境容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瑞杰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4,34(5):1424-1433
沙漠旅游环境容量有特殊性,对巴丹吉林沙漠旅游环境容量的4类结构体系测算表明:旅游空间容量和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是沙漠旅游开发的瓶颈,生态环境容量是沙漠旅游最敏感的因素,社会经济因子不是该沙漠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旅游心理容量的影响不大。结合旅游环境容量评估结果及限制因子分析,设置不同的生态容量方案。对游客人数的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景区还处于旅游发展阶段,但旅游旺季的旅游环境容量几乎接近饱和。最后提出对景区开发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阿勒泰地区旅游区划及开发战略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在简要介绍阿勒泰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和主要景区,景点后讨论了该区旅游区划的任务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依据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社会经济,交通状况等基础条件,将其划分为布尔津-哈巴河旅游小区,福海旅游小区,阿勒泰市旅游小区,青河-富蕴旅游小区,并提出了全区旅游发展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7.
对崀山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已成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对比分析法.通过与国内丹霞地貌旅游开发较好的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进行比较,分析了新宁崀山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特点和制约因素。崀山丹霞地貌旅游业的开发,要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同时借鉴其它旅游区特别是丹霞地貌区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加强丹霞地貌景观的保护,促进崀山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保护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朱颜明  王宁 《山地学报》1999,17(4):353-357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属世界自然保留地之一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它以其自然资源绚丽,生物种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享誉全世界。曾以独特的“天然”“原始”状态,成为环境背景研究监测的理想场所,旅游资源开发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保护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区内开展旅游必须遵循适度开必,合理保护的原则,强调生态旅游,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应尽快制定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进行有效环境综  相似文献   

19.
李东和  张捷  章尚正  方超 《地理研究》2008,27(4):963-973
以黄山风景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ArcView GIS技术,揭示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周边地区居民对黄山风景区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一定地域范围内,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感知强度距离衰减,对旅游消极影响感知强度距离递增;在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内,受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飞地旅游"特征的影响,居民对旅游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感知强度分别呈现"W"型和"M"型的空间分异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居民对风景区的了解程度、旅游流作用机制、交通线路、居民的响应程度等因素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空间分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疆特种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新疆特征旅游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开发规划设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特种旅游资源的概念,并深入地探讨了其内涵的特征;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新疆特种旅游资源形成的地学基础,从地学等角度对新疆特种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及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