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闻珊瑚礁礁栖无脊椎动物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均匀定点潜水观察和采集标本调查表明,徐闻珊瑚自然保护区除分布有40多种珊瑚 外,尚分布有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腔肠动物门和海绵动物门 的55科115种礁栖无脊椎动物,分布的方式主要有穴居、附着和固着等3种方式,部分种类在礁丛 中索饵而隐蔽或躲避在礁缝隙中。  相似文献   

2.
广西二叠纪生物礁(丘)非常发育,自栖霞期至长兴期均有分布,以茅口期最繁盛。生物礁主要发育于具陡斜坡的孤立浅水台地边缘,包括堤礁、马蹄形礁、环礁、链状礁和块状礁。逅礁生物以钙质海绵为主,另有水熄、管壳石、苔藓虫及红藻等。包覆粘结生物以古石孔藻、层纹状蓝绿藻为主,附礁生物为底栖生物和藻类。礁岩类型以复合型为主,包括包覆骨架岩、粘结骨架岩、包覆障积粘结岩、包覆粘结岩等。生物丘则主要产在碳酸盐缓坡、孤立台地缓斜坡及台凹环境,包括珊瑚丘、海绵丘、荷叶藻丘、生物屑藻灰泥丘和藻泥丘,常与陆棚相深灰色泥岩、生物屑粒泥岩、泥粒岩及风暴岩构成旋回组合。生物礁、丘的分布受古特提斯海的扩张和同沉积断裂所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珠海庙湾岛海域进行造礁石珊瑚分布及种类多样性调查。【方法】采用石珊瑚群落边界摸查和截线样条法开展石珊瑚群落的面积分布及生态资源调查。【结果与结论】造礁石珊瑚分布区共有14个,分布面积共42.33 hm~2,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庙湾岛滃崖礁东、下风湾、庙湾岛西中、水坑湾、钳虫尾湾及庙湾岛东南近岸海域;珠海庙湾岛海域共有造礁石珊瑚11科23属50种及2个未定种,优势种为澄黄滨珊瑚、翼形蔷薇珊瑚和秘密角蜂巢珊瑚;庙湾岛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显著下降,珊瑚礁资源退化严重,其中水坑湾降幅达43.56%,下风湾及钳虫尾湾珊瑚覆盖率降低20%~30%。  相似文献   

4.
广西早石炭世生物礁研究甚少,仅有方少仙、侯方浩(1986)曾报道过田林浪平珊瑚—苔藓虫礁,而来宾叠层石藻礁的发现为早石炭世生物礁增添了新的内容。本文通过对叠层石的形态、礁岩组合及沉积序列的描述,探讨成礁环境,认为来宾叠层石礁属于发育在台缘缓斜坡上的丘礁群;并说明叠层石仅局限于潮坪和潮下浅水环境。  相似文献   

5.
通过ITS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对大鹏半岛海域46种石珊瑚ITS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序列长度在674~806碱基对(bp)之间,A、T含量在40%~55.5%之间,大部分物种的序列碱基A、T含量小于G、C含量。46种造礁珊瑚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61。采用邻位连接(NJ)和最小进化(ME)法分别构建15种复合型珊瑚的5.8S r DNA系统发育树和28种坚实型珊瑚的ITS2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5种复合型珊瑚的5.8S r RNA序列系统进化聚类结果较符合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而28种坚实型珊瑚的ITS2序列系统进化聚类结果与传统形态学存在较大的差异,提示石珊瑚表型的变异性可能对传统分类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三年在隆林地区进行地层及古生物工作期间,发现该地区的者艾、德峨、蛇场、榜纳、隆或、马窑等背斜构造群中均出露有层孔虫礁相地层。本区礁岩中由60%以上原地生长的块状—丘状层孔虫与一些块状、饼状、枝状板珊瑚、苔藓虫、四射珊瑚等共同组成礁的骨架。还常见一些喜礁生物腕足类、棘皮类。礁岩中充填着不少生物碎屑(包括棘屑、层孔虫屑、珊瑚屑等)与泥晶、亮晶胶结物和藻粘结岩一起构成抗浪构造。  相似文献   

7.
生物礁研究对沉积环境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塔西南石炭系生物礁研究相对较少。深入解析了塔西南阿尔塔什剖面早石炭世维宪期中-晚期和什拉甫组生物礁地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塔西南早石炭世沉积环境以及该生物礁在全球早石炭世生物礁演化中的意义。结果表明:该套生物礁的造礁生物主要为各种群体珊瑚以及少量单体珊瑚,附礁生物主要为棘皮动物等,造礁和附礁生物类型相对单一。礁体的生长受陆源物质的影响而中断,这和塔西南山前早石炭世频繁的海平面变化有关。该生物礁是继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后,伴随着维宪期中-晚期气候变暖、全球海平面上升,全球范围内后生动物骨架礁开始复苏的产物之一,该生物礁的地质特征在全球早石炭世维宪期生物礁中具有普遍性。此外,根据对阿尔塔什剖面和什拉甫组以及相邻的库山河剖面罕铁热克组的整体沉积相分析,推测早石炭世维宪期,受当时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以及塔西南地区在早石炭世开始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并开始下沉,使得塔西南地区从早石炭世开始发生自南西向北东方向的海侵,在塔西南山前也逐渐形成了狭长的台地边缘相带,这有利于生物礁的发育,并在和什拉甫组时期自陆向海形成了“滨岸相-泻湖相-台地边缘相-...  相似文献   

8.
红藻石和蓝藻石概念及分类归属的综述和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红藻石和蓝藻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实例,发现在以往碳酸盐岩颗粒分类中没有红藻石和蓝藻石的合适位置.鉴于红藻石重要的成因意义和造礁作用,有必要明确红藻石的概念和归属.珊瑚藻本身极易钙化,经生物矿化作用最终保存下来的珊瑚藻屑一直放在生物碎屑中,而红藻石是由非固着的珊瑚藻构成的钙质独立结...  相似文献   

9.
珊瑚是一种海洋动物。珊瑚虫分泌的骨骼,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另有少量碳酸镁、氧化铁及蛋白质等,硬度3.2~3.5,比重2.6~2.7。珊瑚虫只生长在温暖、清澈的海域,大多在南北纬30°之间,水温25~30℃的热带海洋中。建造珊瑚礁的珊瑚广泛分布在热带浅海里,它们骨骼粗糙,像模样奇特的石头。贵重珊瑚不会造礁,生长在热带深海礁岩上,一般高数尺,条柯坚挺,枝干扶疏;红如火,白如玉,丰富多彩,蕴润秀丽。由于其生存条件受水温、海流、光度、水压、沉淀物之沉降状态及盐份浓度等大自然诸多因素限制,生长速度极缓,至今无法人工养殖;因此数量稀少,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海珊瑚岛礁拥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科研价值。珊瑚岛礁第四系覆盖层结构为珊瑚砂和珊瑚骨架的松散堆积物,无胶结,钻探取心、成井极端困难。通过南海诸岛礁数百口钻井的施工实践,总结出"套管连续跟进干钻取心技术",工艺要点为4个步骤循环操作,称为"四步法"。使用该技术:①能确保珊瑚岛礁第四系覆盖层岩心采取率达到95%以上,并基本保持岩心原状性;②能实现在珊瑚岛礁第四系覆盖层中不使用泥浆护壁情况下安全钻进成井,达到避免地层过水通道堵塞、满足抽水试验要求的效果。研究成果对于珊瑚岛礁钻探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造礁生物演化经历了六个主要发展阶段,具有全球性演化规律特征,其盛衰变化在中国南方礁丘的时代分布上反映较为醒目。早泥盆世至晚泥盆世早期,为生物礁发育的首次鼎盛期,已发现的礁体达97个,而至今尚未发现晚泥盆世晚期(法门期)的生物礁;二叠纪是第二次鼎盛期,已发现该时期的礁丘达148个之多,生物特征明显,而至今也尚未发现早三叠世时期的礁体。中国南方这一礁丘时代分布特征恰好与 F/F和T/P两次全球性巨大生物绝灭事件相吻合。因此在南方寻找生物礁型油气藏时,除了应当重视本区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外,还应极大地注意全球性生物演化规律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南阳市古生物资源比较丰富 ,主要包括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古人类以及古植物 ,研究程度比较高 ,其中寒武纪三叶虫 ,奥陶纪牙形石、腕足、珊瑚 ,志留纪笔石 ,泥盆纪腕足、珊瑚 ,石炭纪珊瑚、等建立了化石带 ,并可与国内外进行对比。在总结已有主要研究成果基础上 ,针对南阳市和河南古生物资源实际情况 ,本文提出 9项研究课题、5个开发领域、3个保护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壳状和枝状珊瑚藻在海水酸化作用下的生长与生理能力变化。【方法】通过颗粒有机碳含量分析等技术,测定壳状珊瑚藻拟中叶藻(Mesophyllum simulans)和枝状叉节藻(Amphiroa ephedraea)的钙化固碳速率(Cn)和光合固碳速率(Pn),进而分析珊瑚藻钙化和光合能力变化。【结果】海水酸化提升了珊瑚藻的光合固碳速率,叉节藻的光合固碳速率在pH 7.4海水处理下较对照升高了26.52%,拟中叶藻较对照升高了31.11%。酸化海水降低珊瑚藻的碳酸酐酶(CA)活力,导致光合色素叶绿素(Chla)和藻红蛋白(PE)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有所上升。海水CO_2浓度升高处理明显降低珊瑚藻钙化固碳速率,经90 d的海水pH值7.4酸性环境处理,叉节藻钙化表现为负值[(-0.52±0.07)mg·g~(-1)·h~(-1)],钙化量与有机物之比PIC/POC也随之下降,进而影响生长。【结论】海水酸化对于壳状及枝状珊瑚藻的生长、光合色素积累、碳酸酐酶活性以及钙化固碳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壳状珊瑚藻在海水酸化下的钙化生理指标和生长数值变化幅度不明显,但相对差异更为显著。鉴于壳状珊瑚藻在生物礁营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海水酸化因影响壳状珊瑚藻钙化生理,从而对生物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徐闻珊瑚保护区的8种珊瑚中分离共附生真菌,以获得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信息。选用5种培养基,采用平板涂布法培养分离共附生真菌,并进行形态鉴定。8种珊瑚共分离121株真菌,鉴定了其中97株真菌,分属于14个属,青霉属和枝孢霉为优势种属,其次是曲霉属和木霉属。二异角孔珊瑚上分离出22株,数量最多;盔型珊瑚上分离菌株数量最少仅8株。除优势种属外,不同珊瑚样品上真菌种类分布有较大差异,炭角菌属和葡萄穗霉菌属均来源于盔形珊瑚,镰刀菌属在盔形珊瑚和角孔珊瑚上较为常见,盔形珊瑚样品上还分离出2株散囊菌属,1株节菱孢属,因此盔形珊瑚的种群最为丰富;不同培养基分离真菌的能力不同,淀粉培养基分离的菌株最多占所有分离菌株的30.6%,CDA培养基最少,但种类特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介绍了广西石炭纪四射珊瑚的地理分区、组合和地层分布概况。认为广西石炭纪四射珊瑚群落的构成和分布受沉积相和生物地理分区的双重控制。四射珊瑚的分布大致以右江断裂带为界。可分为两个大区,东北部区的珊瑚群由下到上可划分为7个组合带,西南部区可分为6个组合带。文章还提出造成广西早石炭世珊瑚群分布差异的原因是右江断裂带的控相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讨造礁石珊瑚自然海区断枝培育技术的条件和方法。【方法】在深圳大鹏新区大澳湾海区海底搭建海区断枝培育系统,并在系统上培育膨胀蔷薇珊瑚(Montiporaturgescens)、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a)、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和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等5种造礁石珊瑚的断枝(每种珊瑚100株),开展为期12个月的实验。【结果】5种珊瑚在深圳市大鹏新区大澳湾海域的断枝培育系统上培育12个月后,5种造礁石珊瑚断枝存活率分别为96%、93%、95%、85%和83%。珊瑚断枝生长指标测量结果显示,5种珊瑚中霜鹿角珊瑚生长速度最快,其断枝横向增长长度平均可达46.2mm;其次是膨胀蔷薇珊瑚,其断枝横向伸长长度平均可达38.2 mm;而澄黄滨珊瑚生长速度最慢,横向伸长长度都在24mm以下。【结论】在合适海区,使用海区石珊瑚断枝培育系统进行造礁石珊瑚培育,可改善其存活率和生长。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合奇地区石炭系巴什索贡组研究程度较低,鲜有古生物化石的报道,其精确时代一直没有确定。在该套地层中发现四射珊瑚化石共计10属13种,床板珊瑚5属8种。其中四射珊瑚中主要分子有Kueichouphyllum,Palaeosmilia,Dibunophyllum,Arachnolasma,Lithostrotion,根据珊瑚的垂向分布,建立了Kueichouphyllum-Palaeosmilia-Dibunophyllum组合带,该组合带可与前人在华南地区早石炭世地层中建立的Yuanophyllum带进行对比,也能与邻区及中国其他地方相同时期的珊瑚组合对比,进而确定其精确时代为石炭纪密西西比亚纪维宪期至德坞期早期。对该珊瑚动物群的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该动物群具明显的特提斯生物大区和中国北方大区的珊瑚分子特征,属二者的混生带。   相似文献   

18.
广西泥盆纪生物礁发育,分布广泛。作者在参加桂林市1:5万区调工作中,在市郊奇峰镇一带发现了葵盘石-藻礁。本文较详地论述了其沉积环境和特征。据目前资料,泥盆纪海绵生物礁属首次发现,它不仅丰富了广西生物礁类型,而且对研究泥盆纪沉积地质学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麒麟菜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热带性海藻,全世界分布情况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延伸,我国只见于南海的部份地区如海南岛、西沙群岛及台湾省等海区(1)。这种海藻在海南岛和西沙群岛都称为石花菜,意思是生长在石花(珊瑚)上的一种蔬菜。我国劳动人民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研究和利用这种海藻了。  相似文献   

20.
对雷州常见的3种滨珊瑚科珊瑚: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灰黑滨珊瑚(Porites nigrescens)、普哥滨珊瑚(Porites pukoensis),共32个样本的12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研究其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所得的3种珊瑚的12S rRNA基因长度在728~908 bp之间,G+C含量在34.3%~39.2%之间,遗传距离在0.004~0.019之间。利用邻接(NJ)法、最大似然(ML)法和不加权对群分析(UPGMA)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3种珊瑚被分成了2个支系,澄黄滨珊瑚和灰黑滨珊瑚聚合在一个分支上,而普格滨珊瑚在另一支,这一研究结果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