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京津张唐地区小震震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林  梁尚鸿 《地震》1989,(6):69-73
本工作应用振幅比的方法给出了1988年1月至9月间京津张唐地区的48个小震震源机制(表1),其震级范围为1.3≤M_L≤3.7。图1为机制解图,黑色区域为张应力区,白色区域为压应力区,图2为主压应力轴方向图。  相似文献   

2.
对山西地震的震源深度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得出:山西地震的震源深度最深的为35km,浅的6-8km,大多数为10-25km。  相似文献   

3.
京津唐地区中小地震重新定位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湘伟  陈运泰  张怀 《地震学报》2010,32(3):257-269
利用华北遥测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12个台站记录到的1993—2004年发生在首都圈地区3983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首都圈地区的地震震源参数,给出了2809次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经地震重新定位后,P波绝对走时均方根残差由初始的1.2s降为0.3s,定位精度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重新定位后的地震震中更集中分布在断层带地区,条带状更为清晰.在唐山地区的唐山—大城断裂带,地震主要集中在断裂带内,两侧的地震比较稀少.从重新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可以看出,研究区域内的地震活动带呈现更明显的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的条带状分布,说明这两组方向的断裂最为活跃.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唐山地区的地震震源位置,沿北东方向剖面在深度上呈现明显的3个小震群的特点,震源最大深度为25km.唐山地区地震重新定位结果的对比性研究表明,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震源参数的精度高于常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和双差法.  相似文献   

4.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震源深度分布与断层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精度较高的常规地震目录和双差定位目录,对乌鲁木齐地区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及与断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地区的平均震源深度随震级的增加而加深,并形成3个分布层。震源绝大多数分布在上地壳1~35km深度范围内,优势集中在上地壳16~25km深度范围内。平均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断层的展布密切相关,乌鲁木齐市附近的3组断裂所夹持的地块震源深度最浅,深度处于17~21km之间,而在周边一些深大断裂上震源深度较深。不同构造部位的震源深度剖面显示,清水河子断裂、齐古断裂、依连哈比尔尕等断裂的断裂面处于无震蠕滑或闭锁状态,地震主要发生在其下的滑脱层中;而在霍尔果斯、西山、二道沟等断裂上,震源深度从滑脱层延伸到断裂面上,反映出断裂未完全闭锁时的弱运动状态,显示这些断裂为新的活动断裂。震源深度的分布还与乌鲁木齐地区复杂的地壳结构有关,地震多分布在低速体之上或低速体和高速体之间的夹层中  相似文献   

5.
6.
前震和普通震群震源深度分布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赵根模 《中国地震》1990,6(4):57-66
本文从强固区模型和地壳应力分布特点出发,讨论了前震和普通震群在震源深度分布上的差异性。分析中国大陆39组震群震源深度数据。结果表明,普通震群多数分布在强度较低的上地壳,前震和前兆震群比普通震群要深得多,可能达到中下地壳,差别显著。为减小测深误差的影响,建议把相对深度特征值△H作为一种识别前震和普通震群的可能标志。普通震群最大深度H_(max)一般≤16km,而前震的H_(max)均>16km。震群的震源垂直尺度△H_1≤10km,而前震的△H_1>10km。震群的最大深度距平值△H_2≤6km,而前震的△H_2>6km。  相似文献   

7.
唐山地震震源深度分布与地壳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76年7月28日到1981年12月唐山地区8935个地震,对其震源深度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由东北向西南各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都具有优势层,大小地震的优势层也不相同,其分布与地壳结构密切相关,震源深度由东北向西南逐步加深,地震破裂带不但跨越地壳,甚至到莫霍面,在下部构成一个八度多的倾斜底面,上部则随G界面的起伏而变化  相似文献   

8.
9.
10.
京津唐张地区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联合反演的遗传算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震源参数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名参数最优化问题,常规的局部线性化反演方法往往易于陷入局部极值,且严重依赖于初始模型的选取。模拟生物界进化的遗传算法则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全局性搜索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