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亚热带地区表层岩溶水的动态变化规律,了解亚热带岩溶作用机制,通过分析重庆金佛山表层岩溶泉——碧潭泉和水房泉的全自动观测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长时间尺度监测表明,海拔不同的两个泉水之间水化学性质有较大差异。(2)短时间尺度加密观测表明,碧潭泉和水房泉的水化学性质昼夜变化一致,但有区别。(3)在降雨作用下,碧潭泉和水房泉的水化学动态变化一致。(4)两个泉水水位都比较稳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附近居民的用水,尤其可用于山顶的旅游开发。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表层岩溶水的变化规律,理解亚热带岩溶作用的机理,并且还可以参与到全国表层岩溶对比之中,完善表层岩溶动力系统的分类,指导人们对地表水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2.
西安南郊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CO2浓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艳花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06,26(6):910-914
 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对西安南郊不同植被、不同深度条件下的土壤CO2浓度进行了多次昼夜观测。观测结果表明:从早8:00到次日早8:00,土壤CO2浓度具有从低到高再到低的昼夜变化规律,这种变化特点与昼夜温度变化基本一致,但两者在时间上并不完全同步;土壤CO2浓度从总体来看是白天和夜间很接近;松树林下的土壤CO2浓度大于草地土壤CO2浓度,草地土壤CO2浓度大于竹林下的土壤CO2浓度。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生物炭对岩溶区玉米生长、土壤CO2体积分数和排放速率及岩溶作用的影响,通过野外盆栽试验,将蔗渣生物炭分别以土壤质量分数为0%(CK)、0.5%(T1)、1%(T2)、2%(T3)和5%(T4)添加到石灰土中,并栽培玉米。测定玉米生育期中土壤CO2体积分数和排放速率、土壤淋溶水中Ca2+和 质量分数;并测试玉米收割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容重及玉米生物量。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增加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2%和5%生物炭添加显著增加了玉米秸秆干重、玉米棒干重和玉米根干重;在玉米苗期,5%生物炭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CO2体积分数和排放速率;在玉米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2%和5%生物炭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CO2体积分数、排放速率以及在此期间收集的土壤淋溶水Ca2+和 质量分数。由此可见,蔗渣生物炭作为岩溶区石灰土改良剂,在一定程度上改良石灰土性质,促进了玉米生长,提高了岩溶区土壤CO2的体积分数和排放速率,加快了岩溶作用。  相似文献   

4.
岩溶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生态系统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自然植被演替成为次生植被、人工林或人工开垦利用后,岩溶山地土壤物理性能退化;沙化现象明显;坡耕地土壤长时间持水供水性能、抗旱性能降低;土壤种子库中草本种子比例大,木本植物种子少,土壤种子库退化更严重。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和全N受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影响明显,坡耕地土壤有机质较林草地系统低,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增加。与自然植被相比,人工林、次生林系统土壤有机质含量仍较低。从弃耕地→灌草坡→次生林地的演替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生态优势度呈降低趋势,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研究结果认为,岩溶生态系统土地退化的实质是土壤作为水库、养分库和土壤种子库功能的差异退化。  相似文献   

5.
腾格里沙漠民勤实验点夏季沙丘CO2浓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腾格里沙漠沙丘CO2浓度和昼夜变化规律,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在2009年夏季对腾格里沙漠两南部的民勤沙丘CO2浓度变化进行了昼夜连续观测,研究了不同类型、不同深度沙丘CO2浓度变化.研究得出:所有实验点CO2浓度在深度上的变化与通常观测的不同,2m和4m处的CO2浓度都比1 m处的大;固定沙丘的昼夜CO2浓度累积值大于半同定沙丘的昼夜CO2浓度累积值,而半固定沙丘的昼夜CO2浓度累积值又大于流动沙丘的昼夜CO2浓度累积值;沙丘白天CO2浓度累积值高于夜间;在极端干旱的腾格里沙漠西南部,不论是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还是流动沙丘,CO2浓度在一昼夜内也具有清楚的变化规律,即从当日09:00左右到次日09:00点左右均呈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但CO2浓度升降相对于大气温度的升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时间约1~3 h;沙丘CO2浓度和大气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温度是决定CO2昼夜浓度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在极端干旱的民勤沙漠区,各类沙丘沙层中的CO2浓度都明显高于空气CO2浓度.  相似文献   

6.
7.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中不同粒级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粒级土壤中的碳有着不同的周转规律,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它们含量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碳是累积还是减少,对明确土壤碳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培养试验初步模拟研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不同粒级碳的分布.结果表明,加入秸秆培养1年,由于CO2浓度升高的原因导致在低氮(LN)、常规氮(NN)和高氮(HN)水平下土壤中碳分别增加0.01、1.10、1.22g/kg,表现为粒级〈53μm土壤颗粒中碳分别增加1.53、2.19、2.70g/kg.粒级〈53μmm土壤颗粒碳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其重量分配百分数显著增加36.2%,碳浓度增加5.4%;粒级〉250μm和250~53μm土壤颗粒部分虽然其碳浓度分别增加20.8%和17.3%(P〈0.05),怛由于重量分配百分数分别显著降低22.8%和36.1%,结果碳量降低.试验表明高CO2浓度导致不同粒级土壤的分配及碳浓度的变化;高氮施肥水平下有增加土壤碳量特别是小粒级土壤碳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CO2浓度和不同土壤水化学条件下的岩溶作用发生程度,文章对广西桂林地区的土壤CO2浓度、土壤水和石灰岩试片溶蚀速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该地区土壤CO2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总体上夏季是其他季节的3~5倍,最大值时达到60 899.64 mg/m2,而最小值时仅为5 587.21 mg/m2;2)就相同深度的土壤CO2浓度来说,洼地大于坡地,夏季时洼地比坡地高近20 000 mg/m2,且深层土CO2浓度大于表层土,其平均值比表层土高4 353.54 mg/m2;3)坡地和洼地土壤水水化学指标平均值分别是:pH为7.49和6.41、电导率为300和78 μS/cm、Ca2+为60和15.43 mg/L、 为2.78和0.44 mg/L,坡地处的pH、电导率、Ca2+和 均高于洼地;4)从溶蚀试验说明该地区的岩溶作用发生程度非常明显,说明土壤CO2和土壤水能驱动岩溶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土壤CO_2浓度昼夜变化及其对土壤CO_2排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对石林地区两个研究点土下20、40和60cm土壤CO2浓度和土壤CO2排放量的昼夜变化进行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土壤CO2排放量除受环境因子影响之外,还受土壤CO2浓度所控制。土壤CO2浓度和土壤CO2排放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来解释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温度对土壤CO2排放量的影响,即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和温度升高是通过影响土壤空气中CO2的形成速率,导致土壤CO2浓度升高,从而促进土壤CO2的排放。  相似文献   

10.
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曹银真 《地理科学》1991,11(1):48-59
  相似文献   

11.
农田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与群体水分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本文利用二氧化碳分析系统,配合波文比装置,测定了夏玉米农田群体二氧化碳浓度差及农田小气候特征,并计算了农田冠层瞬时的二氧化碳通量和群体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夏玉米群体二氧化碳通量、二氧化碳浓度差及群体水分利用率存在明显的日、季节变化规律。其中水分利用率呈“L”型曲线,上午8时左右达到一天的峰值。拔节后随着作物生长发育水分利用率逐渐增大,灌浆后期由于群体光合能力下降、呼吸消耗增强而逐步下降。太阳总辐射、二氧化碳浓度、空气饱和差及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以不同机制及过程影响水分利用率。在生产实际中,可通过秸秆覆盖、喷灌等措施降低蒸腾驱动势,提高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上游典型小流域不同立地类型持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珠江上游典型小流域7种立地类型植被、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及土壤蓄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立地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差异显著,乔木林和梯田具有更好的水源涵养能力。7种立地类型的总蓄水量依次为云南松次生林(5478.46t/hm^2)、杉木次生林(5360.25t/hm^2)、云南松-桉树林(5356.73t/hm^2)、梯田(5351.00t/hm^2)、农坡地(4932.00t/hm^2)、荒草地(4713.58t/hm^2)、灌木林(4679.87t/hm^2),云南松次生林的总蓄水量分别高于杉木次生林、云南松-桉树林、梯田、农坡地、荒草地、灌木林2.21%、2.27%、2.38%、11.08%、16.23%、17.06%。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8,他引:34  
本文建立了城市经济区划分的理论与方法——d△系和R_d链法,应用33个指标对全国434个城市进行了综合实力的R型因子分析评价,并进行了不同层次d系的划分和Ⅰ、Ⅱ、Ⅲ级d△系和R_d链组建,提出了我国两大经济发展地带、三条经济开发轴线、九大城市经济区和33个Ⅱ级城市经济区的城市经济区区划体系设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灰色关联识别原理和方法,探讨干旱区土壤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识别。结果表明,此法简便易行,符合客观实际,作为常规因子分析法的补充和完善是有意义的。11个土壤因子对箭杆杨胸径生长影响的关联序依次为: 粉粒(r_8)>速效磷(r_4)>孔隙度(r_(11))>速效钾(r_6)>容重(r_(10))>PH(r_7)>粘粒(r_9)>速效氮(r_3)>全氮(r_2)>全盐(r_6)>有机质(r_1)}(?){0.616>0.546>0.514>0.507>0.506>0.491>0.487>0.449>0.447>0.443>0.420};对箭杆杨树高生长影响的关联序为: 粉粒(r_(?))>速效磷(r_4)>容重(r_(10))>速效钾(r_5)>孔隙度(r_(11))>PH(r_7)>粘粒(r_9)>全盐(r_6)>速效氮(r_3)>全氮(r_2)>有机质(r_1)}。其影响程度以粉粒含量为主,土壤速效磷次之。  相似文献   

15.
关于水资源规划中水资源量与生态用水量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由于人们对水资源量计算过程了解不够,常导致水资源量配置计算出现概念上错误,特别是现代水资源规划考虑生态用水的需要,在对待水资源量与生态用水量的关系上存在错误认识。本文从水资源量的一般概念分析出发,从确切的水资源量计算与分析上说明水资源量的组成、转化关系以及生态用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强调介绍水资源配置中如何考虑生态用水问题。为全国新一轮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江苏宜兴茶园若干元素的生物循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补拙  陈复振 《地理科学》1995,15(3):259-265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3年小江流域的TM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再根据流域地质分布和地貌发育情况,将流域地貌类型划分为岩溶地貌和非岩溶地貌两个一级类型景观,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貌发育程度结合高程情况,将岩溶区又划分为6个岩溶景观,非岩溶地貌分为两个二级类型景观。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并通过Fragstats 3.3软件在流域尺度上计算了一些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岩溶区的景观生态特征总体上体现了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地表水资源溃乏,土层薄、土壤资源零星分布且易流失,造成未利用地面积大,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程度低的特点。非岩溶区景观生态由于耕地和林地占绝对优势,石漠化面积少,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低,景观的异质性较低,结构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01~2006年楚雄市及其郊区的气象资料,采用对比分析法对楚雄市的热岛效应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楚雄市冬季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幅度较大,夏季热岛强度的13变化幅度较小,总的变化趋势是:夜间02时达到最大,以后温差逐渐减小,到下午14时达到最小,之后热岛强度又逐渐增强。在月际变化中楚雄市的热岛强度以2、3、4月份最强,以6、7、8月份最弱,这与中国北京、上海等部分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强度变化有显著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法对楚雄市SO2浓度变化与热岛效应强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楚雄市SO2浓度变化与热岛效应强度变化之间存在着线性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达0.626。  相似文献   

19.
采用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结合长株潭区域1996—2005年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研究该区域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非农用地对农用地的捕获力呈逐年增强的趋势,土地利用整体上朝利用强度增大、广度增加的方向发展,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分别与土地利用生态位差值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相关度最高;(3)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过程中,控制非农用地的外延扩展,增加农地转用的生态补偿,减小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位差值能有效抑制农地的快速减少,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不同地带沙地盐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文智  荔克让 《地理科学》1995,15(4):315-3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