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邵亚军 《中国沙漠》1987,7(2):22-27
本文通过对萨拉马苏河地区晚更新世以来46块地层样品的孢粉分析,共鉴定统计孢粉10390粒,其中木本植物花粉2759粒,草本及小灌木花粉7558粒,蕨类孢子73粒,分属于61个科属。根据其组合特征可划分五个孢粉组合带。反映该区自晚更新世以来植被类型曾经历了针阔混交的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有松、冷杉、云杉针叶林的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草原→疏林草原→草原多次演替,该区气候出现温暖湿润→于冷多风→温凉湿润→更干冷、多风→干冷→温凉偏湿→较干冷等→系列更替。  相似文献   

2.
松嫩沙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记录及古植被古气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宜垠  吕金福 《中国沙漠》1996,16(4):338-344
松嫩沙地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 孢粉记录反映出这个地区从晚更新世以来植被曾被发生过多次更替, 经历了半荒漠(半荒漠草原)→疏林草原→干草原的演替, 气候经过多次冷暖-干湿波动, 沙漠化也经历了多次扩张和收缩。与中国北方其它沙漠化土地一样, 气候变干是松嫩沙地形成和扩张的决定因素, 而人类的各种活动对这一地区的土地沙漠化起着诱发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疆罗布泊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闫顺 《地理学报》1998,53(4):332-340
新疆罗布泊干湖盆中的K1钻孔揭示了该区第四纪沉积地层。孢粉分析表明,早更新世,当地发育森林-草原植被,中更新世以来,荒漠草原与荒漠交替出现,湖泊的发育可上溯至更新世。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表土花粉与花粉通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兰山西坡4个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榆树疏林、青海云杉林、高山灌丛草甸)的18个表土样品和12个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与周围植被对比研究表明,表土和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能较好地代表当地的植被类型,但荒漠草原带、榆树疏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表现植物建群种比表土样品好,青海云杉林植被带表土样品花粉组合表现植物建群种比捕捉器样品好。松属、蒿属和藜科花粉表土样品花粉组合百分比高于捕捉器样品,表明这4种花粉类型易于在表土环境保存,蔷薇科、豆科和杨属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百分比高于表土样品,表明这3种花粉类型不易在表土环境保存。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反映植物多样性比表土样品好,绣线菊、百合科、毛茛科和石竹科花粉在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出现,而在表土样品花粉组合均未发现。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带花粉组合差异明显,而表土样品花粉组合聚类分析只可区分荒漠草原植被和高山灌丛草甸植被。  相似文献   

5.
全新世呼伦贝尔沙地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汪佩芳 《中国沙漠》1992,12(4):13-19
呼伦贝尔盟从南往北横亘着三条大沙带,在浅黄色细砂层中普遍有2-3层古土壤间夹在内。通过对古土壤的孢粉分析和14C测年分析,反映全新世以来呼伦贝尔盟沙地经历了四次固定期和四次扩展期。古土壤中孢粉组合特征是草本花粉居优势,其中蒿、藜花粉为主,植被演替由早全新世的半荒漠草原景观-中全新世的蒿类草原或榆为主的疏林草原-晚全新世的杂类草草原,它们均属于沙地草场的类型,对固定沙丘和发展当地畜牧业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占植被的演替规律,应对现有沙地草场采取保护措施,防止该区沙地再次扩大。  相似文献   

6.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几个问题:以南部地区为例   总被引:23,自引:12,他引:23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认为本区土地沙漠化形成时代至少始于早中更新世,其发展模式为非沙漠化环境与沙漠环境之间的正逆交替过程。其生物气候带分别经历过干冷多风的干草原、荒漠草原和温暖湿润或温凉稍湿的森林草原、疏林草原的多次变更。土地沙漠化和生物气候带的这种变化与全球气候波动引起的我国北方生物气候带水平摆动相吻合。因此,该区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取决于当今全球气候波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新疆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态环境,是研究植被与环境变化的理想区域。通过在保护区内从海拔1 042~2 426 m的山地草原化荒漠带、山地干草原带和山地森林带采集的33个表土孢粉样品,结合对每个样点做的植被样方调查,根据孢粉数据进行有序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探讨了表土孢粉组合特征与植被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3个孢粉组合带的特征与各垂直带植被总体上有较好的对应;藜科和麻黄属花粉含量与样方植物盖度无明显相关性,这两类孢粉呈现超代表性分布特征,应该是随气流从低海拔地带传播到山地高海拔地带的区域外花粉;桦属花粉和豆科花粉与对应的桦木林及锦鸡儿灌丛植被群落有较好的对应;A/C比值和孢粉总浓度大小在区分森林带与草原化荒漠植被带时有明显的指示意义;蕨类植物孢子与降水量和海拔高度正相关,豆科植物花粉与温度正相关。由于山地地形因素引起的土壤、水分及光照度差异,在相同海拔高度的阳坡与阴坡形成的森林植被和中山草甸植被交替的过渡植被,因此孢粉组合中出现较多的花粉混合,进而降低了云杉和桦属花粉与植被盖度的相关性,这类木本花粉与植被之间的数量关系较为复杂。该现象在植物生态学分析中具有普遍性,但对表土孢粉数据在植被与气候定量重建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影响。在运用山地表土孢粉数据进行植被与气候定量重建时,需要结合植被样方资料和沉积环境特征对表土孢粉数据进行校正和筛选。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南部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与气候变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黄春长 《地理学报》1989,44(1):1-10
本文对黄土高原南部晚更新世黄土地层作了详细划分。根据武功、洛川黄土剖面构地层结构、地球化学和孢粉分析,确定了形成的黄土荒漠草原和平草原寒冷干旱环境,形成的古土壤落叶阔叶林或森林草原温暖湿润环境。阐明晚更新世黄土高原南部有六个土壤、植被和气候演他阶段,并将其归纳为约四万年为周期的三个暖湿—冷干气候变化旋回,与地层剖面上交替出现的三层古土壤与三层黄土相对应。通过与我国东部和北半球各地不同类型古气候记录的对比,证明黄土高原南部晚更新世黄土记录的气候变化规律在北半球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区表土孢粉分布规律及其与植被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中国新疆地区218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及表土孢粉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地区温带山地针叶林、高寒草甸及盐生草甸、温带草原、荒漠以及荒漠-沙漠过渡带均具有相对特殊的孢粉组合,新疆南北向样带的孢粉图式揭示出表土孢粉从北到南随地形、纬度和植被的改变而发生的空间变化。针叶林区表土孢粉浓度平均值为22 602粒/g、草原为3 834粒/g、荒漠为1 762粒/g、沙漠为0-10粒/g。但在同一植被类型中,特别是在草原和荒漠中,孢粉浓度与植被盖度之间并不呈现线性相关关系。根据大空间尺度样品的A/C(蒿Artemisia/藜Chenopodiaceae)值的中位数统计,草原为1.264、荒漠为0.565、沙漠为0.243。Ep/C(麻黄Ephedra/藜Chenopodiaceae)比值的中位数在荒漠为0.098、草原为0.063。  相似文献   

10.
萨拉乌苏河地区晚更新世环境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萨拉乌苏河地区上更新统地层作进一步划分的基础上,本文论述本区晚更新世前期萨拉乌苏组沉积时的古地理环境为暖湿的森林草原.后期城川组主要形成于干冷的荒漠草原-荒漠环境,期间经历了一系列温凉湿润的灌丛草原-疏林草原、森林草原等环境的交替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傅桦  丁瑞兴 《地理研究》2001,20(4):431-438
通过孢子花粉、石英砂颗粒和土壤微形态学分析,研究北亚热带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的发生学特性。白浆化土壤下部土体经历了暖温带森林草原景观和亚热带草原景观,为高能化学环境。在母质沉积后,经历了褐土化过程或其他物质堆积,经过一定时期的沉积间断后,堆积新物质,随着气候的变化,成土环境演变为现代气候类型,属亚热带森林草原环境。淀积层也源于黄土状物质,风化程度更强,白浆层则为后期堆积物,不具备高能化学环境。淀积层在高能环境下,存在次生粘化和淀积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方草原区主要群落类型表土花粉分析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建立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是利用地层沉积物中的花粉记录恢复古植被、古气候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中国北方草原区39个表土花粉研究表明,蒿属、藜科是草原区花粉组合的主要成分,以禾本科为建群种的草原群落花粉组合以蒿属花粉为主,禾本科花粉多低于10%。禾本科花粉的低代表性可能与其分蘖繁殖、花粉产量低有关。草原区表土花粉浓度与植被盖度相关不明显。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花粉组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典型草原区藜科花粉百分比一般低于25%,荒漠草原区一般高于25%。DCA分析表明,草原区针叶树、莎草科、石竹科花粉代表较湿润的环境,蒿、藜科、锦鸡儿、柽柳、白刺花粉代表较干燥的环境,阔叶树、禾本科、菊科、毛茛科、蓼科、豆科、唇形科(百里香)、虎榛子+榛、蔷薇科花粉代表的环境介于前两组之间。DCA分析用于草原区花粉组合研究具有较好的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陕西黄土高原晚更新世环境变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赵景波  黄春长 《地理科学》1999,19(6):565-569
岐山剖面孢粉分析表明,黄土高原东南部晚更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可分为7个阶段和13个小阶段。其中末次冰期的3个冷干阶段和2个温湿阶段被分别命名为秦家寨,岐山,坡头冰阶和尚家坡,杨家湾间冰阶。冰阶的植被以温带森林草原为主,间冰阶的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孢粉分析,推测古石灰华沉积时期的植被,是以蒿、藜为主的山地草原,散布有柳、栎、榆、桦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林块;古气候比现今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约10—13℃,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当时的海拔高度约1500—2000m。  相似文献   

15.
共和盆地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植被和环境演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程波  陈发虎  张家武 《地理学报》2010,65(11):1336-1344
在青藏高原共和盆地中的内陆湖泊--达连海获取40.92 m长的湖泊岩芯(DLH钻孔),选用植物残体作为测年材料,利用AMS14C测年技术建立可靠的地层年代序列,对岩芯进行孢粉分析,重建该地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植被和古环境。末次冰消期以来达连海周围山地在14.8~12.9Cal ka BP和9.4~3.9 Cal ka BP时段曾发育森林,气候较湿润,达连海附近盆地发育的荒漠草原盖度增加或演化为草原;在15.8~14.8 Cal ka BP、12.9~9.4 Cal ka BP 和3.9~1.4 Cal ka BP 时段该地气候比较干旱,依据干旱的程度周围山地森林退化或消失,盆地内发育盖度较低的荒漠草原或草原化荒漠。1.4 Cal ka BP以来湿度有所增加,发育草原植被类型。依据植被的演替历史推断该地气候的变化历程是15.8~14.8 Cal ka BP 干旱,14.8~12.9 Cal ka BP 湿润,12.9~9.4 Cal ka BP干旱,9.4~3.9 Cal ka BP湿润,3.9~1.4 Cal ka BP干旱,1.4~0 Cal ka BP湿润。达连海的孢粉记录与附近青海湖的孢粉结果对比,发现两地植被发育基本一致。末次冰消期Bølling-Allerød 时期,山地森林发育;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森林萎缩;全新世中期两地针叶林发育达到鼎盛,之后逐渐减少至消失。早全新世达连海森林扩张的时间滞后于青海湖,主要与两地森林树种的不同和植被演替的时间差异有关。该区森林发育的全盛时期在中全新世,这与石笋记录到的亚洲季风强盛时期在早全新世不相一致,可能与植被复杂的响应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大庆、乾安、长春、哈尔滨等地所揭示孢粉资料,试将松嫩平原晚第三纪到更新世时期划出13个孢粉带。根据孢粉组合系列变化和磁性地层测定,论述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化过程,为研究东北平原第四纪自然环境变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