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赣南及邻区2009年以来的地震波形资料,计算249次ML1.8~4.0地震的视应力,同时利用研究区1978年以来的地震目录计算b值。结果表明,视应力值在0.002~2.070 MPa之间,平均值为0.152 MPa;ML2.0~2.9地震视应力的时间变化显示,2009年以来5次ML≥3.5地震(去余震)中有3次震前出现高值异常,空间分布显示ML≥3.0地震均发生在视应力高值区及高低值分界线附近;视应力与震级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区1978年以来的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L2.0,b值为0.78,2009年以来ML≥3.0地震多发生在低b值区或其边缘附近;低b值区与视应力高值区分布较为接近,反映出较高的地震活动水平及地壳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2.
从台站选址、地震仪器设备选择及安装三方面介绍2022-06-01芦山MS6.1地震临时地震台网的部署过程,初步分析流动台网背景噪声特征和余震序列。结果表明,台站部署完成后提高了震区现有台站密度,与固定台站联合组网,提高了地震定位的台站方位角覆盖和科学研究的空间分辨率。受人为噪声的影响,通常流动台站的噪声水平高于固定台站,平均噪声水平高于NHNM和NLNM均值,部分台站接近或高于NHNM值,高频噪声呈现与附近人为活动相关的日变化特征。受此影响,地震台网白天时段记录的地震数目明显少于夜晚时段,且小震事件数量明显减少;余震序列的双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分布在小关子断裂北部,呈NE向分布,NE向约10 km, NW向约6 km;采用最大曲率法计算得到余震序列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1.2,其中夜晚时段MC=1.1,白天时段MC升高至1.4,说明震区白天时段地震监测能力减弱。中强震后的余震序列随时间快速衰减,震后5 d内的余震数量约占整体余震的80%,特别是震后2 d内的余震最为发育。为更好地认识地震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利用模板匹配方法对2016-01-21青海省门源县MS6.4地震进行遗漏地震检测以及补充单台震相到时研究。鉴于主震后短时间内目录遗漏较多,故对主震后3 h的连续波形进行检测。主震后3 h内青海测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事件共332个,其中单台57个。选取主震后ML2.0以上余震112个作为模板事件,通过匹配滤波的方式扫描出遗漏地震123个,约为台网目录的40%。利用波形互相关提取震相到时的方法对单台事件补充其他台站震相到时,对单台事件重定位,最后得出41个单台事件的震中位置。基于包络差峰值振幅与震级的线性关系估测了检测事件的震级参数,最后将检测后的余震目录与台网余震目录在主震后3 h内的最小完备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检测后最小完备震级从ML1.1降到了ML0.6,得到青海测震台网在门源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L0.6。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青海门源MS6.9地震前后b值变化特征,选取震前10 a进行时间扫描发现,震前震源区b值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震后出现小幅回升,可能与震后应力释放有关。利用青海测震台网2000年以来的小震目录,在最小完备震级基础上进行b值空间扫描和Δb值计算发现,门源6.9级地震发生在低b值区域边缘,且震前1 a震源区Δb值变化不显著,表明门源地震的应力积累主要发生在2021年之前。对余震序列b值变化进行分析认为,早期b值变化可为后期余震的位置预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成立于1996年5月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一地质队是广西地矿局直属的综合地勘单位。近几年来,随着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原广西二О四地质队、广西二七О地质队、广西第一地质队的地质技术人员及资料先后归并到广西二七一地质队,使该队的技术力量更加雄厚,地质资料更加丰富。目前,该队拥有广西桂北、桂东北、桂东及桂东南地区绝大部分地质物化、矿产、基础地质及科研成果资料。  相似文献   

6.
利用波形资料及地震目录分别计算2021年泸县MS6.0地震前视应力与b值,分析震源区的应力变化过程;同时,利用舒斯特(Schuster)统计检验方法和统计参量P对地震前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检验,分析震源区的不稳定性。结果显示,震中周边区域ML3.2~3.9与ML3.5~3.9震级档视应力在震前7 a多呈现上升变化趋势,主震前视应力达到早期的2倍水平。b值在震前经历7 a的下降变化,从2014年的1.2下降至2020年的0.8。视应力与b值在震前呈现较好的负相关性,反映了震中附近地区应力增强的过程。震中附近ML≥2.0地震P值在2020-08~2021-02期间低于1%,表明在泸县MS6.0地震前约0.5 a震源区的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显著相关,此时震源区地壳介质已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0~2020年重庆数字地震台网36个台站记录的127次ML≥3.0地震波形资料,利用Lg波衰减参数与台站场地响应联合反演方法,得到l~7 Hz频率内Lg波三分向(UD,EW,NS)与频率f的衰减关系分别为QUD(f)=173.6f0.77、QEW(f)=154.9f0.78、QNS(f)=157.6f0.73。结果表明,研究区属于低Q0值和较高频率依赖性的构造活跃区。计算36个测震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显示,大多数台站的幅值曲线较为平滑,各台站之间的场地响应存在差异,其中SHG台、PAL台和JIP台的场地响应曲线在部分频段内存在异常放大现象。选取642次ML≥2.0地震观测报告,对有放大效应的台站作场地响应校正后,大多数台站更靠近台网平均震级,CQT台、SHG台和HCB台校正效果明显,部分台站介质衰减对地震波振幅的影响大于场地响应。  相似文献   

8.
采用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及邻区近50 a的地震数据,在定量分析区域最小完备震级Mc和推导b值计算的极大似然法基础上,重点研究G-R关系,尤其是b值时空分布演化特征,并依据b值指示意义进行5级以上地震关联性和断裂带影响区域的构造应力分布状况分析.结果显示,依据b值的时间分布特征,研究区中强地震发生时段与中短期b值下降时段关联...  相似文献   

9.
广西主要突发性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一个山地多平原少,岩溶发育分布范围很大的省区,桂西北属于云贵高原至东南沿海丘陵过渡斜坡地带,桂北有南岭山脉,桂东南、桂西南分别有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山脉和十万大山山脉,桂西北、桂中和其它一些局部地方为岩溶石山、溶蚀平原和谷地,地势呈现出周围山地环绕、地形复杂、高差大、切割深、很大一部分地区岩溶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2002年 2002年广西总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828处(其中较大级2处),造成48人死亡,伤43人,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5118人,毁坏房屋320间,毁坏农田约44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000万元以上,间接经济损失达1亿元人民币。 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496起,崩塌318起,地面塌陷等其它地质灾害15起。 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桂东北的桂林市,桂东的贺州和梧州,桂西北的南丹、大化、东兰、凤山、巴马等县,桂北的融水和三江县,桂西的隆林县,桂东南的贵港和桂平市。 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汛期的5~9月份,持续的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导原因。如6…  相似文献   

11.
广西地壳构造曾经历过复杂的演化,至新生代以后的新构造运动时期,本区以大面积升降为主,块断构造活跃,地震频繁,沿海有火山喷发,热泉呈串珠状分布,新构造运动特征比较明显。 一、新构造运动的一些表现 (一)地貌上特征 广西地势总的为四周高耸中间低平,素有广西盆地之称。桂西和桂北山高坡陡谷窄,地貌反差大,流水切割作用强烈,新构造运动上升显著,桂东及桂南地形起伏低缓,地壳  相似文献   

12.
利用广西及邻区2014~2017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07-15广西南丹MS4.0地震的关系,并结合GPS观测数据与地震地质调查成果,探讨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机理。结果表明:1)南丹MS4.0地震前后,震区附近重力异常变化与主干断裂关系密切,反映沿控震断裂在2014~2017年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2)差分重力图像表明,南丹MS4.0地震前重力变化为“局部重力异常→四象限重力异常→重力反向变化发震”的过程;3)重力变化与GPS 观测反映的水平运动表明,南丹MS4.0地震位于重力四象限分布中心部位及面压缩峰值附近,证明重力场和形变场动态变化对中强地震地点预测具有指示意义;4)天峨-南丹-环江一带是重力变化最剧烈地区,亦是水平形变面压缩过渡带,同时位于莫霍面等深线强烈变化地段、ML3.0地震围空区、沿主断裂存在的低b值异常区。结合地震活动图像、定点前兆观测异常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利用CAP方法反演2021年漾濞6.4级地震震源机制,并基于云南地区2015~2022年M≥3.0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采用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反演漾濞6.4级地震前后不同时段的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云南地区2013~2022年M≥3.0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震源区附近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漾濞6.4级地震性质为右旋走滑型,矩震级MW6.03,矩心深度5.8 km,节面Ⅰ走向39°、倾角75°,滑动角-16°;节面Ⅱ走向133°、倾角75°、滑动角-164°。应力张量方差空间演化特征显示,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附近应力张量方差经历了一个低值-显著升高-震前下降形成新低值-震后显著升高的变化过程。应力张量方差时间演化特征显示,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附近应力张量方差在地震前1~2 a达到最高值,后持续下降,下降至最低值后发生转折并趋势回升,整体呈正“V”字型,地震发生在正“V”字型转折后趋势回升阶段。应力张量方差的时空演化特征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震能量与贝尼奥夫应变的关系,采用1990~2016年云南省地震局发布的所有震级地震目录和1969~2016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M≥5.0地震目录,计算得到云南和中国及邻区的地震应变释放时间序列,然后采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分析出地震周期并讨论其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地震活动大致具有4 000 d(约11 a)的地震活动长周期,其中2008年大致具有12 d和32 d的短周期;中国及邻区地震活动大致具有400 d(约1 a)、1 400 d(约4 a)的短周期和6 a、16 a、27 a的长周期。  相似文献   

15.
谈广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优化设计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开发整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地区不同,开发整理的重点、内容和方法也不相同.根据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土地资源的特点、耕作制度的不同、结合土壤分区将广西土地划分为6个指导区,从北向南、自西向东依次为桂西北山地区、桂东北丘陵山地区、桂西岩溶山地区、桂中溶蚀平原区、桂南低平原区和桂南沿海区.笔者通过分析6个指导区的区域特点及各区农地资源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对广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优化设计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桂东南花岗岩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东南部花岗岩分布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大,危害范围广。文章总结了桂东南花岗岩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基本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为桂东南花岗岩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1999—2008年广西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和2009—2016年广西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统计和分析了广西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广西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桂东北、桂东南、桂西南的中山山地、低山山地区域,灾害发生的主要时间在5—7月份,这与极端天气和累积降水有关。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区域内松散物、地形、汇水面积和降水相关,物源、势能、激发因素为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广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喜忧参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月中旬,主题为“防治地质灾害,建设美好家园”的2004年广西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光明、自治区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方皓等的带领下,组成了两个有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地质环境专家和学者、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以及中央驻桂和广西主要媒体记者参加的立法调研和采访报道团,分赴桂东、桂北、桂西共10个市、县的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开展地质环境保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近十年应变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京地区1995~2005年不同时段的应变率揭示出:1995~1996年和1996~1999年的最大剪应变率较大,与1996~1999年阴山燕山南缘构造带、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地震相对活跃的时段基本一致;1999~2001年和2001~2004年为应变率相对较小的时段,而这两个构造带的地震也相对平静;北京地区各时段的最大剪应变率等值线的最大值都在10-7/a以上,表明该区为构造蠕变较强烈的地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全区航磁数字处理结果,结合重力和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初步认为广西地壳具有四个分层-沉积岩层、变质岩层(浅磁源层)、花岗岩质层、玄武岩质层(深磁源层)。将磁场、地壳分层与历史地震资料对比,笔者总结了震源分布的若干规律:广西地震震源分布于浅磁源层内,震源分布有从桂东南向桂西北加深的趋势,与浅磁源层有类似的深度变化规律。在平面上震中集中分布于区域磁力高与磁力低的交接地带,或隆起区与拗陷区的交接地带。北西向断裂组是广西境内主要控震断裂组。笔者认为,重磁信息可为区域稳定性评价和地震预测提供依据,研究地震与磁场的关系有助于地震烈度小区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