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安镜如  张清 《海洋学报》1982,4(5):555-563
碲为毒性元素,有害人体健康,近年来微量碲的监测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文献报道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工业废水中ppb级的碲[1]及含量较高的人工水样[2].由于天然水中碲的含量极低,约为ppt数量级,目前尚无灵敏的方法可用于测定天然水中碲的本底值,而化学海洋学中也缺乏关于海水中碲含量的数据[3].本文目的在于研究超痕量碲测定的简便方案,即巯基棉浓缩-催化极谱法.首次测定了海水中碲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在海洋环境中降解烃类物质的作用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1895年日本三好[1]观察到葡萄果皮上的细菌能分解果皮上的腊质,因而提出了微生物降解烃类的报告,ZoBell[2,3]从1942年开始进行微生物降解海洋油污染的研究,特别是细菌在海洋中的净化作用作了深入研究,Horowitz等(1977)[4]用流动海水的培养池模拟现场条件,研究北冰洋海域中油的生物降解,他们指出在培养池中加入氮和磷能增加微生物数量,促进油的降解.Herbes等(1978)[5]测定沉积物中微生物对多环芳香烃的转化,认为微生物能转化二个环和三个环的多环芳香烃,但对蒽的转化比萘难,在我国仅是近几年在渤海、胶州湾等海域开展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6],而有关我国南部海域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3.
河口港湾海水中石油烃的自然风化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海洋石油污染中,最为普遍的并对海洋生态系产生直接危害作用的形式是溶解的或分散于水体中的石油烃.Lee和Gardner[1](1978)研究了在受控生态系中几种芳烃的归宿;Wakeham等[2](1983)和Hinga等[3](1980)研究了在海洋小宇宙中几种烃类的风化途径;Makay和Leinonen[4](1975)利用模拟实验研究了水体中烃类的挥发作用;永田进一[5](1983)和倪纯治等[6](1983)分别研究了盐度和温度及油含量等因素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海洋围隔生态系中营养盐和重金属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庄栋法  林昱 《海洋学报》1990,12(5):661-665
多年来北美、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海洋生态学家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家广泛应用海洋围隔生态系研究营养盐浓度和通量的变化与有关的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之间的关系.例如,H.S.Peter(1982)系统综述了营养盐的地球化学循环[1].Isao Koike和AkihikoHattori等人(1982)利用CEPEX详尽探讨沿岸水氮的动力学[2].K.Kremling等人(1978)论述了在围隔实验生态系中营养盐的变化和用镉处理的生态系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3].还有W.H.Thomas用等人(1977)评价了1976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萨阿尼奇湾的受控生态系污染实验中汞对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4].  相似文献   

5.
刘式达  刘式适 《海洋学报》1982,4(5):537-544
十多年来,用摄动法研究非线性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在流体力学方面研究较多的是浅水表面波,在大气科学方面研究较多的是Rossby波.对层结流体中的内波,则研究较少.大家知道,海洋和大气都是密度随深度或高度变化的层结(分层)流体.许多重要的自然现象,如台风、飑线、积云、湍流、海洋中的温跃层等,都和重力内波有关.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非线性重力内波已经在大气和海洋中观测到[1,2].从理论上研究非线性重力内波较早的是Benney(1966)[3]和Benjamin(1966[4],1967[5]),最近Maslowe和Redekopp(1980)[6]对层结剪切流动的非线性内波作了系统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解沿岸河口区痕量金属浓度及形态变化,是研究河口水化学及河口环境化学的重要课题,对进一步了解微量元素在海洋中的循环过程更有重要意义,关于锌等四种痕量金属在海洋中的存在形态及其研究,国外已有不少报道[1,2],随着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研究我国海湾及河口海区的痕量金属存在形态和转移机理,是当前普遍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江河湖水资源调查,水源污染控制以及海水提铀工作的开展,都促使人们开展对微量铀分析的研究.天然水中微量铀的分析大体上由二步组成,一是从大体积水样中浓集铀,二是浓集物中铀的分离和测定.人们广泛采用的富集方法之一是吸附共沉淀法(作为吸附剂有Al(OH)3[1]、Fe(OH)3[2]、活性炭[3]、AlPO4[4]等)、胶体吸附浮选法以及有机共沉淀法等.  相似文献   

8.
海洋中的氮循环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而硝化过程是氮循环的关键一环,准确获取硝化速率对于丰富海洋氮循环的认识至关重要。15N标记同位素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广泛使用的硝化速率测定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准确测定15N加富样品产生的15NO2-15NO3-的含量,但目前的方法普遍存在测试时间较长、测试成本较高、所需样品体积较大或者检测限较高等问题。研究以低成本的膜进样质谱作为15N加富样品测试设备,建立了基于镉柱与氨基磺酸双还原体系测定15N加富样品中15NO3-含量的方法。经条件优化实验确定的具体方法:采用1 mol/L HCl配制15 mmol/L的氨基磺酸(SA)作为反应试剂除去样品原有的NO2-,然后利用镉柱将15NO  相似文献   

9.
海水提铀螯合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报道的能直接从海水中提铀的有机吸附剂不多,我国合成的508 A树脂[1]吸铀量为930微克/克树脂,*AHP树脂[2]吸铀量为697微克/克树脂(公斤级试验),这二种树脂均以环氧氯丙烷、四乙烯五胺、5-硝基邻氨基酚为基本原料,只是工艺上略为不同,最近,日本江川[3]等把具有巨大网状结构的丙烯腈二乙烯苯球状聚合体与NH2OH反应得到偕胺肟型树脂,其吸铀量为450微克/克树脂,田伏岩夫[4,5]等合成了大环己酮和大环己酸,把此化合物连接到氯甲基化的聚苯乙烯聚合体中生成螯合树脂,它在大环上对称排列着六个羧基或六个羟基,另外,还有六个带负电荷的氧配位基.此树脂吸铀能力高,用5升海水直接静态提铀吸铀量为6.85微克,相当于回收被处理海水的41.5%的铀.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环境质量是厦门成为一个宜居和滨海旅游城市的重要基石。自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和福建省核电站陆续运行之后,厦门邻近海域潜在的核污染风险受到公众和管理部门的关注。本研究测定了2015年2月和8月厦门邻近海域海水和海洋沉积物中主要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水平,并据此评价了该海域的环境放射性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海水中总铀、90Sr、226Ra、137Cs处于我国海洋放射性水平变化范围以内,无明显季节差异,其他放射性核素58Co、60Co、134Cs、110mAg、59Fe、54Mn、65Zn均未检出,海水中90Sr和137Cs的活度最大值远低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限值,海洋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水平亦在我国海洋放射性水平变化范围以内。利用我国现有的海洋放射性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对厦门邻近海域放射性质量状况进行分级评价得出其海水放射性质量为2级,海洋沉...  相似文献   

11.
江淮旱涝时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演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关于太平洋海温与我国江淮水旱的关系,我国气象学者已有过不少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初吕炯就指出,太平洋西北隅的水温对长江中下游的旱涝有相当关系[1],六十年代吕炯等又进一步指出,长江中下游洪水时期亲潮与黑潮同时加强,并指出旱涝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海水循环[2].  相似文献   

12.
遥感在海洋中尺度涡漩研究中的应用及卫星照片实例解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郑全安 《海洋学报》1979,1(2):342-357
对海洋中尺度涡漩的观测与研究是海洋学工作者感兴趣的课题.早在1936年Iselin就对中尺度涡漩有过观测与记录,但当时他没能把所观测到的现象用“中尺度涡漩”这一术语来描述,而仅认为是一种大尺度的水温异常[7].经过十余年的观测与研究之后,Iselin于1948年首次指出了墨西哥湾流与陆坡水之间存在着反气旋式涡漩,并且涡漩与湾流密切相关[8].1955年Kawai等人发现了与黑潮相关联的反气旋式涡漩并讨论了这些涡漩的若干特征[10].1965年Hamon在35°S附近发现了由东澳大利亚流分离出来的直径达250公里的反气旋式涡漩[6].这是海洋中尺度涡漩研究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王成厚  张海生 《海洋学报》1986,8(6):784-787
有关锰结核及其金属富集的制约因素问题,已有不少作者报道过,认识较为普遍的有沉积速率[1]、核种物质[2]和沉积物类型[3]对锰结核赋存的制约作用以及来源物质[4]、环境因子[5,6](Eh、水深等)对金属富集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辉碇  季晓阳 《海洋学报》1985,7(5):633-640
近十几年来,秦曾灏(1975)、孙文心等(1978)、冯士筰(1982)和刘凤树(1982)[1-4]等在风暴潮动力学和数值模拟等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为数值预报打下了基础,Flather (1979)[5]联合大气模式和海洋模式进行风暴潮业务数值预报,大气模式采用英国气象局10层细网格业务预报模式[6].  相似文献   

15.
砷在一般大洋水中约为2.0×10-8mol/dm3(文献[1,2]为1.5×10-9),从热力学平衡计算砷在海水中的存在形态主要为砷(V)[3],而实际上大部分海区中三价砷(As(Ⅲ)〕的含量都是较高的(表1).  相似文献   

16.
破碎是常见的海浪现象之一,研究海浪破碎现象在许多方面有重要意义.首先,海浪破碎是海-气相互作用包括动量、热量及质量交换的主要动力因素,而且波浪破碎还涉及到其它海-气边界过程,如海面白浪(whitecaps)、海洋表面气泡、大气贴水层水雾及海洋上层混合等[1,2];其次,由于破波施加于海洋结构物上的作用力(冲击力)远大于没有破碎时的波浪力,因此,在计算海上建筑物所受外力中,必须考虑破波的出现率及破波强度的影响;另外,波浪破碎会对波高产生影响,因此,在对波高作统计预报时也应考虑波浪破碎的影响[3];还有的学者认为,很多污染物在海洋中的扩散速度与波浪破碎率有密切关系[4].  相似文献   

17.
ICP-MS测定海水中溶解态痕量重金属——直接稀释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莹  翟世奎  张爱滨  王蓓 《海洋学报》2008,30(5):151-158
海水水质监测是环境监测中的重要一环[1]。海水中痕量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现今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痕量重金属元素有机和无机形态分析,二是海水中痕量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2]。海水的含盐量为35 g/dm3左右,基体中除了大量的NaCl外,还含有相当量的SO42-,Ca2+,Mg2+等离子及有机质。由于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基本上都在微克每立方分米量级或更低,在传统的分析方法中这部分元素含量的测定或受到严重的光谱干扰、或低于仪器检测限,定量分析相当困难。  相似文献   

18.
薛雄志  洪华生 《海洋学报》1997,19(5):133-137
鉴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EC 3. 1. 3. 1,英文缩写ALPase)在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有不少学者对海洋中碱性磷酸酶进行了研究[1~4].为了研究近岸、港湾沉积物的释磷机制,我们结合国家基金课题,对厦门西海域和香港维多利亚港沉积物中ALPase活力进行了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5~6].  相似文献   

19.
柴敏娟  郑微云 《海洋学报》1982,4(6):784-787
头足类是否有色觉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些人[1,2]认为头足类有辨别颜色的能力;另一些人[3]却认为无色觉,它对颜色的反应仅取决于亮度.Hamasaki(1968)[3]研究麻醉状态下的章鱼视网膜电图(ERG),观察到ERG的光谱敏感曲线(Sλ曲线)无浦氏(Purkinje)位移.  相似文献   

20.
文卓  庄国顺  陈松 《海洋学报》1986,8(5):649-652
海洋沉积物间隙水是联系水和沉积物的桥梁,它对于元素在沉积物和水相间的迁移、沉积和成岩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文献[1-5]中已报道的侧重于间隙水的主要成分(常量元素和营养盐)分析,且较多地采用原子吸收方法。对于间隙水中的痕量元素研究不多,在国内就更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