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调查船是了解认知与开发利用海洋的关键基础设施。欧洲海洋调查船运作组织(ERVO)推动这一关键基础设施协同的努力颇具代表性。它面对欧洲海洋调查船多元化且无权威主体的境地,通过会员制构建协同平台,明晰了业务主导、可持续发展的协作目标;它通过年会聚焦海洋调查船及相关仪器装备,交流运行管理,研讨技术创新、改造更新以及与海洋调查船相关的共性话题,以促进欧洲海洋调查船和相关装备具有最佳的运行成效;它与相关海洋调查与研究组织机构联动,跻身于欧洲海洋调查船发展战略层,推动欧洲海洋调查船在项目层面组队共享。文章解析了欧洲海洋调查船运作组织的背景和运作模式,同时针对我国海洋调查船协作多头发力缺乏合纵连横的状况,提议发起中国海洋调查船协同论坛,组建联合工作组做好长期务实的基础性工作,筹划中国及关系国调查船协调计划,以建立我国海洋调查船协同机制并逐步跻身国际海洋调查船战略协同层。  相似文献   

2.
在21世纪来临之际,国际海洋界正在探讨海洋调查船应有哪些设计变革,才能满足21世纪海洋科学调查研究的需要。其中,海洋学者们一致认为,调查船计算机网络化设计是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当前新建调查船普遍采用这一最新设计,调查船因而具备了良好的操纵性能、动力定位和站位保持性能;海水采样、地质采样、生物采样等自动进行,各类测量仪器的投放、回收等受海况影响较少;各学科测量数据  相似文献   

3.
4.
GOOS计划的实施与我国海洋调查船调查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天 《海洋技术学报》1995,14(3):128-131
本文简要介绍了GOOS计划所要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目标以及实施时间表。重点说明了海洋调查船在实施GOOS计划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通过分析国内海洋调查船调查技术的现状,最后对我国海洋调查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海洋地质调查中,如何取得好的沉积物样品是每一位海洋地质学家所向往的,而获得好的沉积物样品的关键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进的海洋调查仪器的使用。法国”阿塔郎特“号海洋调查船上的重力取样管不管在性能上,还是安全性上都瞰称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取样设备。  相似文献   

6.
海洋调查船是专门进行海洋调查研究的工具,涉及船舶设计、建造、海洋调查技术、航海管理和海洋调查实验管理等领域,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文章梳理欧美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海洋调查船的发展历程,选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船舶,总结其特点和最新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海洋调查船的设计建造思路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洋调查船——“白凤丸”二世,于1990年在日本建成。该船隶属于日本文部省、归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使用,是白凤丸”一世的替代船。“白凤丸”一世是1967年建造的,总吨位为3200。于1988年退役。该船在服役的二十多年期间,共航行了654464海里,承担了99个海洋调查研究课题,为日本和世界的海洋调查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海洋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海洋调查研究特别是许多国际性共同研究计划,迫切需要更先进的大型综合海洋调查船,在这样情况下“白凤丸”二世诞生了。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7,(3):4-5
2007年3月,“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将正式启动。“南海一号”为南宋早期商船,1987年8月在阳江海域意外发现,随之被命名为“南海一号”。该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以前的探摸显示“南海一号”长约23.8米,宽约9.6米。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估计超过5万件。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这艘船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价值非凡。[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0.
《海洋世界》2007,(8):19-20
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意外发现一条南宋时期沉船,打捞起包括金腰带、锡壶和瓷器在内的各类文物237件。这条  相似文献   

11.
12.
珍珠贝在南海北部海洋结构物上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95年在南海北部水域对16个海洋结构物(其中12个生物调查浮标,2个Marex水资料浮标和2个固定石油生产平台)上珍珠贝科(Pteriidae)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有珍珠贝科2属10种。中讨论了它们的分布与该水域的海流特征、结构物离岸距离及珍珠贝关系,并认为,企鹅珍珠贝Pteria(Magnavicula)penguin、短翼珍珠贝P.(Austropteria)t  相似文献   

13.
海权是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主权国家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涉及领海、领空物理空间意义上的范围,更涉及一个国家、民族的尊严。南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被多国围绕,有3大通达世界的重要国际海峡航道:1)连接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2)进入北太平洋,通达亚洲与美洲多国的巴士海峡、台湾海峡,油气和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军事战略地位重要,涉及多国和国际规则与利益居多,进而成为多国,特别是大国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多方面角力的博弈场。从南海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资源、南海问题的由来、近期南海主要争端事件及其国际背景解析入手,对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管理学意义上的相关对策与建议。认为从法理上提出有理有据的证据,争取舆论优势,强化实质性的海上管理,利用多种多管齐下如政治、外交、经济等多种手段,按照分阶段实施双边谈判的方式解决南海诸多边界问题是需要认真进行顶层设计的,以达到"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和合作之海"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青岛海洋大学的“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是一艘在我国海洋界乃至世界海洋界知名度颇高的海洋调查船。这艘船的建造和开发使用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这艘船的开发使用逐步走出困境,奔向繁荣的过程。“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开发使用的实践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对这艘船的开发使用的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促进我国海洋调查船管理使用的改革进一步深化。 1.投入巨资建造的“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缘何一度大部分时间停泊码头,生存难以自保…  相似文献   

15.
海南省0715号台风“利奇马”海洋灾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715号台风"利奇马"是2007年影响海南最强的热带气旋,具有台风路径复杂、强度强和影响范围大、历时长等特点."利奇马"在南海造成巨浪日数6天、海南岛东北部至西部一带沿岸都出现了超过当地警戒潮位的高潮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海洋灾害.作者对本次海洋灾害过程进行了调查,希望调查的结果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朱瑾 《海洋世界》2007,(8):11-18
2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而对于"南海Ⅰ号"的打捞过程而言,却显得有些漫长。从1987年的意外发现,到2007年即将整体打捞出水面,在进行了20年的水下调查工作后,"南海Ⅰ号"这个深藏于海底800余年的谜终将被揭开。接下来最牵动人心的便是如何在妥善保护的同时进行水下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17.
:1 98 6— 1 995年在南海北部水域对 1 6个海洋结构物 (其中 1 2个生物调查浮标 ,2个Marex水文资料浮标和 2个固定石油生产平台 )上珍珠贝科 (Pteriidae)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 ,共发现有珍珠贝科 2属 1 0种。文中讨论了它们的分布与该水域的海流特征、结构物离岸距离及珍珠贝幼虫发育的关系 ,并认为 ,企鹅珍珠贝Pteria(Magnavicula)penguin、短翼珍珠贝P .(Austropteria)brevialata和珠母贝Pinctadamargartifera、鹌鹑珍珠贝Pteria (A .)coturnix将分别为B2站、YM1站和Z1站海区未来海洋结构物污损生物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8.
日本最大的全天候海洋调查船“拓洋”号(Takuyo) 经过海上试航后,最近正式交付给海上保安厅,没入正常使用,这艘调查船是日本目前吨位最大的海洋调查船,总吨位为2600吨,是日本钢管鹤见制作所(NKK)负责建造的。船上装备了先进的调查仪器设备,可进行海底地貌测量,其测量深度,可以从40米到11000米。16个高性能的声波收发装置,可同步测出船两侧21度以内的水深。船上还装有资料处理装置,该装置由计算机控制,能对测量数据做实时分析,分析处理时间只需10秒钟,并还可绘出水深图。“拓  相似文献   

19.
现今,“南极洲”这一术语表示了地球南极锋面线——南纬50°~60°海水会聚线以南的空间。近年来对这个区域的研究明显加强。2004年32届地质大会(意大利弗洛伦萨)指出,最近的南极洲研究成果开创了地质学的新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南极洲为科学的新大陆。对南极地区研究的增强趋势得到了2004年7月在德国不来梅召开的第28届南极地区国际科学讨论会的支持,2005年通过了在20072008年度国际极地年,组织制定了地球南、北极地区广泛的、多方面调查研究的决议。  相似文献   

20.
1949 ~2011年中国气象局台风年鉴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在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1、2月份仅在1965年出现1次,而3月份没有热带风暴强度级别以上的热带气旋生成,1201号强热带风暴“帕卡”是首个3月份在南海生成的强热带风暴,本文指出“帕卡”具有生成时间偏早、移动速度慢等显著特征,其平均移动速度仅为1.6 m/s.利用Nino 3.4区3月表层水温滑动平均资料、分辨率为2.5°×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1°×1°的NOAA OI表层水温资料,分析了“帕卡”生成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秋冬季拉尼娜事件引起次年3月赤道西北太平洋及南海表层水温较多年平均偏高,其中南海中部表层水温较多年平均偏高0.5℃以上;3月份副高脊线偏北,弱冷空气南下产生的冷涌作为CISK的启动源;南海中南部上空对流活跃,跨赤道气流强劲;低层垂直风切小于5 m/s等有利因素促进了“帕卡”生成.分析结果为春季热带气旋的预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