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四川鲜水河断裂带上的炉霍和道孚两地,分别于1973年和1981年发生了7.9级和6.9级地震,本文根据该断裂带上六处跨地震主破裂面和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场的多年形变测量资料,分析了断层活动特征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关系,并对运用跨断层形变测最手段与地震预报作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道孚6.9级地震形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1月24日,位于川西鲜水河断裂的遭孚发生了一次6.9级地震。地震发生前,沿鲜水河断裂布设了一些流动短水准、短基线场地及两条长水准路线(图1),并有多期复测资料。本文拟根据这些资料,分析道孚地震前后的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3.
1981年元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发生在道孚宽谷盆地之中,地形变测量资料显示了地震时震中区的地面剩余形变与盆地的地形、地震烈度分布及余震深度分布相吻合。可能说明了盆地的形成与地震破裂活动密切相关。一、地震形变 1980年11月——1981年2月,紧挨地震前后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复测的震区垂直形变能较好地代表6.9级地震的震时形变(图  相似文献   

4.
汉江丹江口水库由汉江、丹江两个库段组成.在丹库的峡谷灰岩地带,断裂、节理发育,利于水的渗透和循环.1967年11月蓄水后,随水位的变化,地震活动增加,几年来由 Mss=4.7,并在丹库的峡谷附近形成北北西方向延伸的三个地震密集区.地震频度、强度与水位(库容)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蓄水后地壳形变明显,并讨论了形变应力分布特征及诱发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形变测量的分类,作用及据其对我国大陆强震危险背景区的估计结果作了简单的介绍,同时对我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897年以来强震活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从中发现了强震活动区随时间由西向东迁移这一有趣的现象和规律,结合大面积面形变测量给出的全国地震危险区分布的结果,将形变资料判断的应加强监测的21个重点监视区减少到8个,这一结果对地震预测研究及综合防震减灾对策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鲜水河断裂带内早期布设的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场地资料揭示了带内鲜水河断层在大震发生前后一段时间内的活动特征,在道孚1981年1月6.9级地震之前,该断层曾有一次由加速到反向的活动过程,这个活动过程可视为是道孚1981年1月6.9级地震的短期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7.
1981年1月24日,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发生6.9级地震。这次地震前兆主要表现为: (一)小地震活动 (1)1978至1979年,石棉—康定—乾宁出现了密集的小地震条带,在其两端的康、泸、九地区与乾宁、道孚地区形成两个空区,但1980年此条带趋于消失。(2)根据统计,四川全省连续6个月以上未发生4级以上地震以后,往往要发生一次6级以上强地震。这次地震前四川省从1980年4月25日到  相似文献   

8.
新的国家地震区划图ht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03,25(6):630-636
新的国家地震区划图即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已于2001年8月正式出版.该地震区划图包括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该区划图风险水平为50年超越概率0.1, 比例尺为1∶400万.该区划图已经作为国家标准颁布.本文介绍了该区划图编制的背景、编图的技术思路以及主要科学问题、基本特征和使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0个WWSSN台记录到的渤海地震(1969年7月18日,MS=7.4)远震P波波形与理论地震图进行了对比。确定了渤海地震的震源参数为:地震矩2.6 1019Nm;震源破裂持续时间为12S;震源深度为35 km;两个节面为:(1)走向=24,倾角=85,错滑角=170;(2)=115,=80,=5。   相似文献   

10.
地震空区与逼近地震h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分析一些强震和中强震震例,指出通常所说的地震空区可分为两类。除了震前大范围、长时间、大震级的空区,这里称之为背景空区之外,还有可能出现震前较小范围、较短时间、较小震级的空区,这里称之为孕震空区.对这两类空区作了比较.我们发现在孕震空区的后期,孕震空区边缘往往会发生一个或一组较为引人注目的地震,本文称之为逼近地震.文中初步归纳了逼近地震的某些特征与主震的关系,讨论了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能性.最后从断裂力学的观点初步探讨了孕震空区与逼近地震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1.
巴姆地震地表形变的差分雷达干涉测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耶 《地震学报》2005,27(4):423-430
利用星载合成孔径差分雷达干涉技术和ENVISAT卫星雷达数据, 获得了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的里氏6.5级地震引起的同震地表形变场,并详细地介绍了信号处理的过程. 利用地震前后的相干图的差异及形变场的突变棱线, 精确确定了地面上断层裂缝的位置、形状和长度. 这对震源理论模型的参数估计提供了依据. 由雷达干涉技术测量得到的形变场与理论模型模拟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陈基汾  吕松金 《地震学报》1980,2(4):356-367
松潘—平武地震前后的地壳形变资料表明, 在震中周围地形变具有规律性变化.1975年7—9月第一次复测, 发现1960年以来岷江断裂两盘存在年速率约3毫米的缓慢相对运动;1975年底再次复测, 证明东盘加速上升.当临近震前2—3月时, 一些构造敏感点附近出现短期形变异常.与此同时, 松潘川主寺短水准亦呈短期异常.震后漳腊盆地相对下沉, 较场迭溪弧形构造南侧相对抬升, 南坪西侧余震延伸方向上形变则呈弹性恢复, 从震源外围反映了地震的孕育释放过程.文中还通过地形变与地震要素的探讨, 初步建立了用垂直形变量估算震级的关系式.计算结果符合实际, 说明用于中长期预报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丽江7.0级地震地表破裂与形变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丽江7.0级地震序列发生在该地区属次级构造的断裂上,而且这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地表破坏分布和强余震分布都表现了异常不均匀性。根据大震震害损失评估调查和大震现场地面破坏调查取得的资料,对上述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主震发震构造为玉龙山山前近南北向断裂,但其破裂过程可能存在“跳跃”和偏转。  相似文献   

14.
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和震区莫霍面的变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十年的流动重力测量资料及其观测精度,通过降噪试验和可靠性分析,证实了重力趋势性异常变化的存在;分析了引起重力变化的物理因素,采用时域带通滤波的方法对资料进行预处理,用样条函数求得了重力测值的拟合曲面和分析区域等间距网点异常变化值,借助于窗口滑动求均方法滤去浅部短波长密度扰动的重力效应,根据剩余重力异常场作约束反演,发现震前、震时和震后该区莫霍面附近岩层可能出现过变形,尤其是震前数年,变形幅度可能更大。看来,莫霍面附近岩层的变形可能是造成壳内应力集中并孕育唐山地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道孚6.9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的宏观考察资料为基础,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近代地壳运动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结合这次地震地裂缝展布特征、等烈度线形态、地震时的地面运动、余震序列及震源错动特征及地壳形变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此6.9级地震是在区域性近东西向的压应力作用下,使活动强烈的鲜水河断裂再次发生左旋错动的结果。并着重讨论了道孚地震区的闭锁条件以及鲜水河断裂北面地震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16.
用布龙园位错模式测定道孚地区1974~1983年间发生的42次M_L在2.5至3.6的小震震源参数,结果表明道孚6.9级地震前2年多时间小震应力降明显增大,这些小震主要集中在道孚地震破裂带的西北侧附近,相应于小震活动和形变测量确定的断裂带“闭锁段”端部应力集中的部位,这说明高应力降可能与构造应力的状态有关。同时研究了对等时段滑动采样对P波谱参数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改变采样部位不影响拐角频率fo的数值;在震中距Δ=120公里时,采样区间向后移动2秒,谱的零频值Ω_o会降低16%左右。从频谱曲线上得到拐角频率fo的不确定数是1.31,地震矩M_o的不确定数是1.43。采用平均的方法,可将应力降Δσ的不确定数由2.4降到1.6。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在地形变测量中专门测量现今弹性地形变成份和两种古构遗残余弹性地形变在地震预报中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用X射线法来测量这几种弹性地形变的原理和技术,並分析了在迁西地区的测量结果及其能量在地震形成和预报上的影响量级。  相似文献   

18.
汶川M_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端位置的修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石坎乡以北段的野外地质调查显示,这一段地表破裂仍然十分明显。地表破裂并未沿地质填图所标定的位置发育,而是在走向上稍有变化,但清楚的地貌显示它在此段并不是一条新生断裂。与前期工作相比,可观察到的地表破裂又往NE方向延长了约12km。该段破裂位于平武县石坎乡至青川县马公乡窝前村之间,走向为15°~45°,运动学性质主要为右旋走滑逆冲。地震地表破裂显示的同震垂直位移与石坎乡一带相近,为1~2m左右;右旋水平位移略有增加,为2.0~3.0m之间。地表调查的情况显示,地表破裂在北端可能消失在红光乡东河口一带。  相似文献   

19.
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汶川Ms8.0级地震引起的地表破裂主要分布在北川—映秀断裂带和江油—灌县断裂带上,尤其是沿前者发育了长达240 km的地表破裂带,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与财产损失。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震的震级大;震中所处地区构造发育,地质环境极为脆弱;人口较为密集,城镇的场地普遍狭窄,空间有限等。但是,断层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且在不同地段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类型的地震灾害。对于断层的避让与设防问题考虑不足,放大了本次地震的灾害效应。  相似文献   

20.
震源应力场、形变场和倾斜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灼礼 《地震学报》1980,2(2):169-185
本文从水平构造应力作用观点出发,研究了各类震源的应力场、形变场和倾斜场,推导了由垂直形变资料估计地震矩和震级公式.结果与实际观测资料比较符合.最后对强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条件和弹性回跳理论的正确性和普遍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