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库鲁克塔格赛马山古元古代兴地塔格群变质变形作用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库鲁克塔格赛马山古元古代兴地塔格群经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改造,其原岩位于沉积环境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的浅海相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中.后期经三期叠加变质和四期变形,变质和变形强度具由弱到强再到弱的总趋势,且两者变化在时空上基本吻合.通过对该群变质变形作用特征及构造演化研究,初步建立了兴地塔格群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2.
斜坡演化的自组织特征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斜坡岩体由小变形到大变形及至滑坡的发生,实质上是由组成斜坡的各子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在作者已建立的斜坡失稳时间的协同预测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斜坡体系在演化过程中的非线性行为,同时讨论了外界因素对滑坡发生的触发效应。 相似文献
3.
丹霞盆地为白垩纪内陆山间红色盆地.在岩石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对丹霞盆地的沉积相、沉积体、沉积体系和沉积体系域进行了划分,讨论了丹霞盆地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4.
5.
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拟定了昂武隐伏深断裂,阐明了其主要地质特征和构造演化,初步了基底古构造体系的递进行变形对区域深积作用、等区域地质演化的控制作用,重点对区域构造的运动喾动力学特征作了初步分析。强调了基底古构造体系研究对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综合分析延边地区地层,构造,岩浆岩演化,古生物及地球物理等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延边地区为一有别于相邻地区的移置地体。地体具有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独特运移特征,推测海西期一印支期与周边地质体拼合。 相似文献
7.
自\"5·12\"汶川地震发生以来,都江堰市龙池镇区域发生了数次规模巨大的泥石流灾害。为了研究龙池镇地区地震前后近十年的泥石流物源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利用汶川地震前后五期遥感影像,基于RS和GIS技术结合野外现场调查,揭示了汶川地震前后龙池区域的泥石流物源分布规律和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后龙池地区泥石流物源主要分布在坡度36°~46°,距离断层0~300 m,坡向东和东南的砂岩区域; 2010年暴雨后研究区泥石流物源主要分布在坡度26°~46°,距断层0~300 m,坡向东和东南的砂岩区域;与汶川地震后和2010年暴雨后泥石流新增物源分布不同的是,汶川地震后五年,泥石流物源主要分布在距断层距离大于300 m的南坡向的区域。对五期遥感影像解译的泥石流新增物源个数和面积进行统计,分析汶川地震前后近十年龙池地区新增泥石流物源的演化特征。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泥石流物源在汶川地震后急剧增加,随后逐渐降低,十年后逐步恢复震前水平;研究区泥石流物源在坡度、坡向、距断层距离和地层岩性上的演化趋势基本与泥石流物源整体演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8.
广东—海南成矿带成矿系列地质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丰富多彩。目前已找到116种矿产,探明矿床数百个,已涌现出像大宝山、矾口、大降坪、211、河台、石碌、羊角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超大型矿床。然而,大多数矿床有各自的特色,又有相互的空间和成因联系,构成成矿系列。区内可划分为4个成矿区带,22个成矿系列、亚系列。南岭成矿带以壳源和壳慢源岩浆成矿系列为主;云开成矿带以壳幔源岩浆和沉积变质成矿系列为主;沿海成矿带以陆相表生风化带和壳幔源岩浆成矿系列为主;海南成矿区以沉积变质火山热液成矿系列为主。这些成矿区带成矿系列具有独特的演化规律,即成矿区带矿化随时空演化规律、成矿系列随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和成矿系列随岩浆序列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岳西县自然斜坡在地球内、外动力共同作用下,容易变形并遭到破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通过系统的工程地质调查和浅表生改造理论分析,查明了岳西县斜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其成因,并探讨了其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岳西县不同岩组的抗风化能力和力学特性存在差异,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机理也不相同。根据斜坡结构特征,岳西县滑坡分为全风化层滑坡、强风化层滑坡和顺层岩质滑坡: 全风化层滑坡的滑面位于全风化层中或全风化层与强风化层的分界线处; 强风化层滑坡的滑面主要发育于强风化层与中风化层的分界线处; 顺层岩质滑坡主要发育于片麻岩发育的顺向坡中。根据变形破坏方式,岳西县崩塌可分为滑移式崩塌、倾倒式崩塌和坠落式崩塌: 滑移式崩塌主要由一组缓倾坡外结构面和另一组陡倾(坡外或者坡内)结构面控制; 倾倒式崩塌主要由一组陡倾坡内结构面和另一组近水平发育的结构面控制; 坠落式崩塌主要由一组结构面陡倾或近直立发育的结构面控制。岳西县滑坡多发育于风化壳厚度较大、岩体较松散、结构面强度低的地区; 崩塌多发育于斜坡高陡、岩质风化程度低、结构面发育的地区。研究成果对岳西县乃至整个大别山地区地质灾害的研究及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海盆地的地质特征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盆地属孤后前陆盆地。它的形成应力机制,在中新世末期以前受拉张应力场控制,由西向东依次拉开西部凹陷带和东部凹陷带,形成张性构造。在中新世末期的龙井运动以后,构造应力则主要表现为挤压和剪切性质,凹了争带收敛,出现挤压剪切构造,形成大型的叠瓦构造带和冲断褶皱带。 相似文献
11.
赣江断裂带地质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赣江断裂带发育在江西省境内,全长大于600km,宽50~120km,走向N20°E左右,伴生有一系列NE向和NW向的次级断裂。在地球物理上,它是一个具有显著重力、航磁异常梯度带的深大断裂带;岩石学上,是一个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线;沉积学上,控制了一系列晚白垩世—古近纪的红色沉积盆地。构造形迹和沉积作用特征表明,中—新生代是赣江断裂带活动的高峰期,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规模的左行走滑脆性剪切带,其左旋走滑变形具有北强南弱、走滑时代北早南晚的穿时特点以及伸展断陷向北扩展、沉积中心向西迁移的演化规律。控盆作用及构造交切关系表明,赣江断裂带起始于印支期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之后的早侏罗世。年代学、运动学研究表明,该断裂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演化:早白垩世左旋走滑、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滑脱伸展和新近纪—第四纪的右旋挤压,其动力学原因主要受侏罗纪以来太平洋板块运动体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缘岷江断裂构造特征、变形序列和演化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岷江断裂是青藏高原东缘的重要边界断裂,呈南北向延伸。地球物理场背景及地质演化历史的研究表明,岷江断裂是一条具有长期发展历史的大断裂。岷江断裂的活动具有多期次性:晚古生代时已经存在,为张性断裂;中生代受北东一南西方向挤压,产生右旋走滑运动;新生代以来,区域应力转变为北西一南东向挤压,随着青藏高原东缘物质向南东方向逃逸,岷江断裂在逆冲的同时伴随着左旋走滑,现在的GPS测量结果显示,岷江断裂仍在进行左旋运动。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MS 8.0)同震变形作用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大地震(MS 8.0)波及半个亚洲,震撼整个中国。本文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对发育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产状、继承性复活与变形特征,以及同震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总结,分析表明这次汶川大地震(MS 8.0)沿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和安县-灌县逆冲断裂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前者产生以高角度逆冲兼右旋走滑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75 km,后者产生以缓倾角逆冲作用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80 km。汶川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具有分段性特征,并与地表破坏程度的分带性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详细研究表明,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产状直接影响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汶川大地震(MS 8.0)沿呈高角度陡倾的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发育的同震地表变形所产生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比沿缓倾角的安县-灌县逆冲断裂要强。从各种类型的地震断裂来看,具有垂直运动的逆冲型地震断裂所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质灾害强度比具水平运动的走滑型地震断裂要强。因此,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破裂过程和同震地表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A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Preseismic- Coseismic-Postseismic Interferometric Deformation Fields Associated with the M 7.9 Earthquake of Mani, Tibet in 199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英文版》网站下载免费的PDF全文](/ch/ext_images/free.gif)
SHAN Xinjian ZHANG Guoho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7,81(4):587-592
By using the D-InSAR technique,we have acquired the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images of preseismic-cosesimci-postseismic interferometric deformation fields associated with the M 7.9 earthquake of Mani,Tibet on 8 November 1997.The analysis of these images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features of the interferometric deformation fields and locking, rupturing,and elastic restoring of the source rupture plane,which represent the processes of strain accumulation,strain release,and postseismic restora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 10 months prior to the Mani event,a left-lateral shear trend appeared in the seismic area,which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arthquake fault in nature.The quantity of local deformation on the north wall wa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at on the south wall,and the deformation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north wall was relatively large.With the event impending,the deformation of the south wall varied increasingly,and the deformation center shifted eastward.Two and half monthd before the event,the west side of the fault was still locked while the east side began to slide,implying that the whole fault would rupture at any moment.These features can be regarded as short-term precursors to this earthquake.Within the period from 16 April 1996 to two and half months before the earthquake,the most remarkable deformation zones appeared in the north and south walls,which were parallel to and about 40 km apart from the fault,with accumulated local displacements of 344 mm and 251 mm on the north and south walls,respectively.The south wall was the active one with larger displacements.Five months after the earthquake,the distribution feature of interferometric fringes was just opposite to that prior to the event,expressing evident right-lateral shear.The recovered displacements are~179 mm on the north wall and~79 mm on the south wall,close to the east side of the fault.However,in the area of the south wall far from the fault there still existed a trend of sinistral motion.The deformation of the north wall was small but recovered fast in a larger area,while the active south wall began to recover from the east section of the fault toward the WSW. 相似文献
16.
东喜马拉雅南迦巴瓦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构造结。本文以区域地质填图成果为基础 ,结合前人资料 ,首先对研究区进行了构造单元划分 ,其次对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 ,最后对构造演化和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为 :1南迦巴瓦地区可以划分为冈底斯—拉萨陆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印度陆块 3个一级构造单元。以蛇绿混杂岩为代表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呈向 NE凸的马蹄状连续分布 ;印度陆块由被称为南迦巴瓦岩群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单独构成 ,南迦巴瓦岩群由以含高压麻粒岩透镜体为标志的直白岩组、派乡岩组和多雄拉混合岩组成。2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时间早于 70 Ma;2 3Ma以来主要断层的运动性质以伸展拆离作用为主 ;大约 5 Ma时发生了大规模的混合岩化和深熔作用。3地幔上隆是本区快速隆升的关键因素 ,但河流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18.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新近系与地震沉积有关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在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新近纪地层中识别出与地震沉积有关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液化砂岩脉、泄水构造、重荷模、火焰构造、震积砂枕、砂球构造、枕状层、层内错断、地裂缝、串珠状构造、震褶层、混合层及地震角砾状构造等。液化砂岩脉有喉道状、脉络状、飘带状、尖突状及“V”字形五种,主要是由振动流体化作用、振动液化挤压作用和振动拉张裂缝充填作用形成的;重荷模、火焰构造、枕状构造、球状构造是受地震颤动在砂、泥岩界面上由于砂层下沉、泥层上穿形成的;地裂缝、层内错断、震褶层是地震颤动直接引起的断裂、错断和褶皱;枕状层是地震振动引起的砂层脱水、下沉、变形形成的;混合层构造的完整性取决于地震强度和地震持续时间;地震角砾状构造是由地震振动使原始沉积层断裂形成的自碎屑角砾、脆性角砾和塑性角砾组成。该成果从沉积学角度证明了新近纪是昆仑山造山带北侧断裂活动较强烈时期,也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依据。地震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储层的渗透率,改善了油气储层的储集物性。 相似文献
19.
李丽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Z1):339-344
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的运移,物质运移最直接的体现是重力异常的变化。为了对比地震前后重力异常的变化,在垂直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上布设了2条实测重力剖面,揭示物质的运移规律及地震发生的原因。布格重力异常在汶川地区升高了15×10-5 m/s2,而周围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却减小了;说明汶川地区是应力集中区,且青藏高原物质在楔入龙门山时的通道是有一定范围的。通过地震前后均衡异常和上地幔物质引起异常的变化特征也可以得到上述结论,并能证明物质运移在上地幔也有发生的观点。其结果揭示了汶川爆发地震的原因以及地下物质的运移规律,并为地震的预报工作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