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已日益为地震工作所重视。东南沿海是我国多地震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各有关单位在各地区的主要构造带以及各自认为的地震危险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在地震烈度区划工作中,还按统  相似文献   

2.
新构造运动,特别是现代地壳运动的研究,在国内外日趋活跃和广泛,由于现代地壳运动发生的时期最晚,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必然成为地震地质、地震预报及各项工程建设极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之一。 (一)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内容从新构造运动本身来看,研究的方面很多,较为突出的问题有运动的速度和幅度,运动的时期,运动的类型,运动的规  相似文献   

3.
华南海岸带第四纪碳酸盐岩及其地质地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光 《华南地震》1990,10(3):25-33
分布在华南沿海各种第四纪碳酸盐岩与海岸带的海陆变迁,新构造运动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华南全新世以来海陆变动受新构造运动制约而不同于华北,华中地区,其各岸段之间的变化也有先后之分。应当从地貌学、岩石学、沉积学等多学科综合地研究第四纪碳酸盐岩的成岩机制,以便取得比较客观的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4.
汾渭断陷带均衡重力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汾渭断陷带均稀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与地壳表、浅层结构、新构造运动和现代构造运动,以及均稀重力异常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局部均稀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与出露地表的岩石密度和地质构造特征存在明显对应关系,区域均稀重力异常特征反映了本区新构造运动和现代构造运动不是朝着地壳趋于均稀方向发展,而具有反均稀力的特征;不同方向异常带交汇的地方,现今构造运动最强烈,是强震多发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前身为1951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国内唯一的以研究新构造运动、活动构造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集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空间大地测量、工程地震和地震灾害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基础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2000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成功组建了包括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构造物理实验室和地壳形变与动力学实验室等研究单元的“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国家地震活断层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部级科学研究中心,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实力都得到明显增强。在不…  相似文献   

6.
云南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复杂,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该区共发生7—7.9级地震16次,8级地震1次。通过对云南新构造运动特点分析该区新构造运动分区现象及年代学差异明显,全新世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新构造单元边界断裂和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区的较大规模的断裂上,这些断裂大多是7级以上大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7.
毛玉平  吴伯黔 《地震研究》1997,20(4):438-446
云南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复杂、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该区区发生7-7.9级地震16次,8级地震1次。通过对运动新构造运动特点分析该区新构造运动分区现象及年代差异明显,全新世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新构造单元边界断裂和新构造运动 强烈地区的较大规模的断裂上,这些断裂大多是7级以上大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8.
中国含油气盆地处于全球(晚期)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区,近年来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针对形成于渤中坳陷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带的PL19-3大型油田,围绕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及其晚期快速成藏的识别标志进行了研究,指出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快速沉降导致的多生烃凹陷和多层段源岩快速成熟为大型油田晚期快速充注提供了充足的油源;郯庐断裂带与北京-蓬莱断裂带交汇区密集发育的晚期活动断裂和高孔渗性砂体构成了快速运移通道;频繁地震活动引起的断层"地震泵"作用是晚期快速充注的驱动机制.PL19-3油田高地温异常和油藏内温度非均一性,以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异常是晚期幕式快速充注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地区新构造运动年代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陈伟光  张虎男 《地震地质》1991,13(3):213-220
本文发表珠江三角洲地区14个不同时代的地貌体的年代数据,并据此初步探讨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时间、空间序列以及运动的幅度和速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海城地震区的许多新的构造运动标志(断裂、拱曲、河流阶地、断层三角面等)的,实地考察,结合氡射气测量,航卫片解译,来确定震区的活动断裂和划定活动断块,从而寻找它们与地震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本区新构造运动特点的研究,为在新构造运动迹象不明显的地区寻找强震的地质构造标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潘俊茂 《内陆地震》1995,9(1):70-79
高台陡坎从50年期就被中外地学者关注,对其成因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高台陡坎属于新构造运动与地震事件的产物;另一种观点认为它属于非新构造运动,是人工堆筑的产物。高台陡坎经由东到西方向的地震地质追索调查,确定了其延伸方向、展布范围与规模,描述了结构与构造及物质成分等特征。结合槽探工程揭露脸证、跨陡坎电测深基底等深线剖面成果解释、地震事件的考察与研究以及民国新纂高台县志(卷二与卷三)上的历史记载考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根据北京地区构造演化、断裂活动、新构造运动、现代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等新资料,认为本区南、北段新构造运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南段新构造活动较北段弱,未来地震危险性亦然  相似文献   

13.
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涉及的东海地区主要包括东海大陆架和冲绳海槽。该区的地质构造基本属于中国东部大陆向海域延伸的部分,新生代发育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和冲绳海槽盆地。由于东海位于大陆板块及其与菲律宾海板块接合的地带,中新世中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及其产生的地质构造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在充分解读前人有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性等方面,对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条件,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开始于中新世中期,构造应力作用由原先左旋剪切拉张转为左旋剪切挤压;区内新构造运动性质具有非一致性,东海陆架盆地表现整体微向SE倾斜下沉活动,冲绳海槽为主动机制的地壳拉张裂陷运动,钓鱼岛褶皱带具侧向挤压拱曲隆升活动;活动断裂以NNE和NE向为主,基本分布在东海陆架盆地以东地区,尤其是冲绳海槽;岩浆作用和地震活动也主要分布在东海陆架盆地东边,特别是冲绳海槽;东海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是菲律宾海板块往东海陆架之下俯冲导致弧后地幔隆起,引起冲绳海槽NWSE向扩张,及与青藏高原东边地块被侧向挤出推动华南地块往东南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构造地貌研究在地震地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断裂活动程度的鉴别;一是为划分地震危险区而进行的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前者做的是线、段、点的工作,后者做的是面的工作,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简要介绍在广东及其邻区的地震地质工作中所进行的构造地貌研究以及从中得出的若干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5.
再探中国大陆第四纪地壳运动时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希杰 《地震地质》1999,21(1):84-87
以柴达木盆地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期次、黄河兰州谷地出现的突出构造事件、阿尔金断裂带第四纪所经历的大运动阶段、攀西裂谷区新构造运动分期、北京地区南段新构造运动波动、全国一些地区断裂活动时序等为例证,再次证明了第四纪以来中国大陆地壳活动具有明显的时段性,4次强烈的构造活动分别发生在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初、早更新世中晚期、中更新世中晚期和全新世。其中,以中更新世中晚期地壳活动强度最大、波及范围最广  相似文献   

16.
福建沿海紧连西太平洋地震带,与我国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台湾省隔海相望。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为8级。现今小震活动频繁,是我国东南沿海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方。 地震是现今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新构造运动关系密切。我省沿海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大致以福清龙江为界,南北两侧的新构造运动性质截然不同。而该区的地震活动,无论是历史强震还是现今小震,也都明显地以此为界,表现出南强北弱的特征。为此,本文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黑龙江河谷地区本世纪以来地震资料的分析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基本认定诗人所描述的地震是存在的。因此认为,此诗给黑龙江省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历史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8.
国家地震局昨天宣布:《中国岩圈动力学图集》已经编制完成.它汇集了我国30多年来积累的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大地测量等方面的资料,突出地反映了大陆岩石圈结构、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等板块内  相似文献   

19.
洪阿实 《华南地震》1990,10(3):71-76
通过在地震活动区对有关地质体的K—Ar、Ar—Ar、FT、TL、~(14)C、ESR、U系等同位素年代学、地下水及其释放气体的D/H、~(13)C/~(12)C、~(18)O/~(16)O等稳定同位素以及He、Ar等稀有气体同位素的研究,可获得有关新构造运动的时间序列、断层运动的时间、地质体热历史以及地下断层流体运动的许多重要信息。因而,同位素地球化学已逐渐在研究地震成因机制以及监测预报地震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的新构造运动及其与三角洲演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已有资料。重新对珠江三角洲的新构造运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以断裂活动和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为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在珠江三角洲的演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在第四纪形成或重新活化的基底断裂把三角洲切割成一系列的断块,并且在垂直运动上以沉降为主导,为珠江三角洲的第四系沉积创造了空间。另外,第四系两期河流相砂砾层分布的差异反映了古河道在晚更新世海侵后、全新世海侵前所发生的变迁。这主要是断裂活动的结果。因此,在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新构造运动既影响着三角洲的沉积又控制着河道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