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使用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巡天图(ISSA—coadded),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0分子云复合体红外发射的强度、温度及尘埃的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分子云复合体(在35角秒范围内)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为2.9×104L⊙,S140区在各波段的分布里各向同性,红外连续发射在12μm和100μm有着较大的延伸,热而小的尘埃微粒的平均色温是184K,冷而大的尘埃平均色温为29K。另外,在S140电离氢区—分子云复合体的核心部分(尤其是西部边缘和东部红外点源星团附近区域)有大量恒星正处于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巡天图(ISSA),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1分子云复合体红外发射的强度、温度及尘埃的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分子云复合体(在15角秒的统计范围内)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为1.71×103L⊙,热而小的尘埃微粒的平均色温是178.5K,冷而大的尘埃平均色温为26.8K。分子云复合体中有三个明显的密集发射区,在东北边缘另有一相对弱的密度发射区。分析表明,S140电离氢区—分子云复合体中很可能有低质量呈正在形成。电离氢区S141的激发星很可能是位于其边缘的红外点源22268+6122的光学对应体。  相似文献   

3.
本使用红外天卫星(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天空巡天图(ISSA),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0,S141和S142SharplessHII区一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强度,温度及其光深的分布。在此基础上以HII区的一些物理参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以及复合体中尘埃的分布情况,对小尺度法埃(VSG)的丰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各恒星形成区中的致密团块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用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SSA,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0、S141、S142SharplessHⅡ区-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强度、温度及其光深的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各HⅡ区的特性参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以及复合体中尘埃的分布情况,对尘埃中VSG的丰度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用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SSA,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0、S141、S142SharplessHⅡ区—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强度、温度及其光深的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各HⅡ区的特性参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以及复合体中尘埃的分布情况,对尘埃中VSG的丰度作出了分析。并对各恒星形成区中的致密团块进行了研究,揭示出其中一些可能的恒星形成区域。同时对S140区中的有关红外点源作出了能谱分折,并对S141区的激发星进行了讨论。第一章对红外天文学研究及其特点作出了分析,并集中介绍了HⅡ区的有关情况;第二章给出了IRAS红外天文卫星及其数据资料的一些情况;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给出了ISSA图像资料的处理和各HⅡ区的征对性分析及所得结论。文中图像分析所用的一些辅助工具(如用于ISSA定位分析的IRAF坐标系和赤道坐标系的转换程序等)出于作者之手,另外,本文分析所用红外天空巡天图由IPAC提供,而红外发射强度图、红外色温和光深分布图以及有关统计分析则隶属于作者的图像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对一批中心星光度大于10^3L⊙质量大于7~8M⊙的大质量年轻星体(YSOs)进行了研究,利用近几年对这批源进行的JHK波段的观测以及其它台站的红外测光和IRAS点源资料,得到了这批源的红外能谱,根据它们在7-23μm间的低分辨率光谱(LRS)确定了其尘埃粒子的类型,并将其分三类;(1)具有9.7μm的硅酸盐特征;(2)具有11.3μm的PAH特征;(3)特征不明显或谱噪音较大,本采用球对称  相似文献   

7.
利用Masachusets-StonyBrook的12CO的分辨率为47″的银道面巡天和IRAS的分辨率为15′的红外巡天图像资料,系统地进行了l=8°~38°,b=-1°~+1°天区内不同分子云演化阶段与恒星形成过程的对比研究.将上述天区划分成30个小区,通过图像处理,得到了每个小区的CO(1-0)和波长60μm上远红外发射的空间分布,计算出相应天区的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色温度和光深分布,结合IRAS红外点源和HII区星表,把分子云从年轻到年老的演化阶段分成四大类,分析了它们的主要特征以及与恒星形成过程的关系.文章最后对超致密HII区和原恒星候选体沿银经的分布,以及HII区和原恒星候选体与分子云成协的比例进行了统计研究,再次说明在银河系中恒星形成活动仍在不断地发生和进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一批中心星光度大于103L⊙,质量大于7~8M⊙的大质量年轻星体(YSOs)进行了研究.利用近几年对这批源进行的JHK波段的观测以及其它台站的红外测光和IRAS点源资料,得到了这批源的红外能谱.根据它们在7-23μm间的低分辨率光谱(LRS),确定了其尘埃粒子的类型,并将其分成三类:(1)具有9.7μm的硅酸盐特征;(2)具有11.3μm的PAH特征;(3)特征不明显或谱噪音较大.本文采用球对称、各向同性、吸收和散射同时考虑的辐射转移模型,对12个大质量年轻星体进行了红外能谱拟合,得到了这些源的一系列重要的物理参量,如:中心星的光度和表面有效温度、特征波长上的光深以及包层的尘埃温度和密度随半径变化的幂律等.模型拟合的结果显示:(1)在大部分尘埃包层中,尘埃温度随尘埃包层半径的分布为Td(r)∝r-0.4±0.03,它与假设尘埃的吸收/发射效率Q(ν)=Q0(νν)β,β=1时的理论预期一致.(2)尘埃密度随尘埃包层半径的分布为nd(r)∝r-2.0~-1.5,该关系式间接反映了恒星形成早期,分子包层从等温塌缩到自由下落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红外天文卫星(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天空巡天图(ISSA),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0S141和S142SharplessHII区-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强度、温度及其光深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对各HII区的一些物理参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以及复合体中尘埃的分布情况,对小尺度尘埃(VSG)的丰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各恒星形成区中的致密团块进行了研究,揭示出其中一些可能的恒星形成区域.同时,对S140区中的有关红外点源作出了能谱分析,并对S141区的激发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m射电望远镜对27个强IRAS远红外源(流量F100μm500Jy)进行了CO(1-0)的谱线观测.观测表明,27个强IRAS源全部与分子云成协,并与大质量星的形成或早期演化有关.其中13个源是第一次给出CO(1-0)的谱线测量结果.本文对这一类源CO发射的性质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对恒星形成区CepOB4的IRAS观测结果的详细分析和研究表明,与年轻星团Be59相联系的分子云物质的原始分布是高度成块的。Be59诞生于一个平均密度为100─200cm(-3)云的背向太阳一侧。强烈的电离辐射以及星风已经在其诞生地产生了一个半径大约为5pc的"水泡型(Blister)"电离氢区及与之相关的红外源。电离辐射也穿过云际介质到达与母云分离的另两个云的表面,形成了从侧面看到的电离波前及被压缩和加热的中性物质壳。在这个恒星形成区中,虽然有大量年轻恒星存在,但大质量恒星的形成已经停止。红外发射主要起源于标准尘埃粒子的热平衡发射。但在主激发星团Be59附近的HII区中25μm发射的显著增强可能与某种与电离气体相混合的新型尘埃粒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用紫金山天台青海站的13.7m射电望远镜以27个强IRAS远红外源(流量F100μm≤500Jy)进行了CO(1-0)的谱线预测。观测表明,27个强IIRAS源全部与分子云成协,产与大质量星的形成或早期演化有关。其中13个源是第一次给出CO(1-0)的谱线测量结果,本对这一类源CO发射的性质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介绍恒星形成区S255 IR 复合体的H 和Ks 波段成像偏振和对其中红外源IRS1在1 .2 - 4 .2 μm 上的分光偏振测量.偏振图像揭示了S255 - 2 核区的两类近红外辐射.以IRS1 双源为中心的一条亮云脊表现出高偏振,而周围延展云却基本上无偏振.偏振图样进一步显示出由IRS1a 和1b 分别照射的两块反射云.它们都呈双极结构,并且其轴向近于相互垂直.由IRS1b 照射的双极云位于方位角PA~65°,与H2 发射的双极喷流现象很好地符合.两个照射源都是深埋天体.IRS1b 和高密度拱星盘成协,其盘平面与双极云垂直.IRS1a可能也与一未能分辨的盘结构成协,东西方向的盘同样与其成协反射云垂直.从IRS1 的分光偏振测量可辨认出3 μm 水冰吸收波段上的偏振超.在此吸收波段上还观测到了反转型的偏振角旋转  相似文献   

14.
陈培生  汪洵浩 《天文学报》1999,40(2):174-182
利用IRAS低分辨率光谱(LRS)观测资料,从近2000个具有1612MHzOH发射的IRAS源中,发现9个具有碳化硅特征拱星壳层的OH/IR星的候选者.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其中的6个确实或极有可能既是显示11.3μm碳化硅发射特征的碳星,也是表现1612MHzOH脉泽发射的OH/IR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用上海天文台的25米天线和12.2GHz的接收系统,对银道面附近的一个HII区复合体G18.2—0.3进行了射电连续谱观测.采用沿源运动轨迹,对观测曲线进行多子源模型拟合的方法,将该复合体中的6个子源从延展的HII区辐射中分离了出来,并导出了每个子源在12.2GHz频率上的流量和角大小.结合外台站在2695MHz,4750MHz和10.55GHz上的流量还得到了这些子源的辐射频谱.分析表明它们具有热辐射性质.对具有射电复合线(H76α)资料和角尺度的4个子源导出了它们的电子密度在(1—3)×102cm-3间.此外通过对G18.2—0.3复合体子源IRAS资料的分析和模型拟合还得到了每个子源周围冷尘埃的等效黑体温度.其中4个子源并具有IRAS-LRS资料.分析它们得到了与该HII区成协尘埃的性质.根据5个子源的IRAS流量、频带以及色改正因子又求出了这些子源在1—500μm间的总红外光度在2×104—105L间.它表明与G18.2—0.3中各子源成协的新形成星是一些大质量的OB型星,它们在同一个延展HII区中如此密集证明了大质量星“致密—堆积”形成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报告在NGC7538中利用H2(2.12μm)发射线测新发现的两个喷流和18个近红外HH天体,在IRS1-3星云中观测到了强H2发射壳层结构环绕在星云的北边。星云中红外源的UV辐射场的外流活动都可能导致这一H2发射。在HRS1-3星云的南边和东边探测到了5个H2knots.在IRS1南边发现的H2喷流暗示该区域有一个南北向的外流,在IRS11星团的周围发现了9个H2hnots.在西北-东南方向和东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35个不同类型含SiO(v=1,J=1-0)脉泽发射的AGB星的近红外观测结果(其中包括6个Ⅰ型OH星,13个Ⅱ型OH星,9个仅有SiO脉泽的星以及7个无OH脉泽但有SiO和H2O脉泽的星).得出了它们的JHK星等和流量.同时经认证找出了它们对应的IRAS观测数据.通过对它们的近红外、中远红外以及OH射电资料的同时分析,得出了不同类型SiO脉泽星的色指数、谱斜率以及在近红外波段上拟合的等效黑体温度Teq.由红外及OH射电资料导出了其中心星的质量损失率M,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已知的SiO脉泽源资料,找出了不同类型SiO脉泽星各量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SiO脉泽具有普遍性,在各类脉泽星中都可出现.SiO脉泽的光度与质量损失率弱相关,并且从(Mira)SiO到(OH/IR)SiO逐渐增加.SiO脉泽的流量与近红外“色”以及等效黑体温度Teq的关系较为密切.SiO脉泽积分流量的上限与IRAS在12μm和25μm上流量分别都相关.本文对SiO脉泽在AGB演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性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8.
报告分子外流源L1211 中新发现的12 个近红外HH 天体.在L1211 的~4’区域,取得了JHK’宽带和H2  v = 10  S(1) 发射线窄带的近红外图像.分析表明,新探测到的许多红外源与浓密分子云物理成协,其中有20 多个源表现出典型的T Tauri 星、Herbig Ae/Be星和原恒星的红外超.L1211 中的IRAS点源没有被观测到,可能是更深地埋于分子云中.对红外观测和分子线观测消光估计的比较显示,小于2μm 的近红外观测还不足以揭示深埋于分子云的整个年轻星团.根据近红外HH 天体的形态分布和红外源性质,能进一步证认这些HH 天体的激发源.其结果表明,L1211 分子云中具有多个红外源驱动的多个外流活动  相似文献   

19.
利用瑞士Gornergrat天文台的意大利1.5米TIRGO红外望远镜对近红外变源IRAS04000+5052进行了近红外成像观测,得到了JHK宽带及H2S(1)1 ̄0和Brγ窄带高分辨率图像,并进行了红外测光及位置测量工作。结果发现此IRAS源不是以往认为的单一年轻天体,而是一个包含有许多个年轻天体的小尺度致密恒星形成区,在这样小尺度且致密区域内,恒星形成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瑞士Gornergrat天文台的意大利1.5米TIRGO红外望远镜对近红外交源IRAS04000+5052进行了近红外成像观测,得到了JHK宽带及H2S(1)1~0和Br窄带高分辨率图像,并进行了红外测光及位置测量工作.结果发现此IRAS源不是以往认为的单一年轻天体,而是一个包含有许多个年轻天体的小尺度致密恒星形成区,在这样小尺度且致密区域内,恒星形成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